王僧孺

王僧孺
  • 姓名:王僧孺
  • 别名:字僧孺
  • 性别: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东海郯(山东郯城)人
  • 出生日期:465
  • 逝世日期:522
  • 民族族群: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文作家。字僧孺。东海郯(山东郯城)人。祖上为魏晋宋显贵,至王僧孺已家道中落。 王僧孺幼而聪慧机敏,5岁读《孝经》,便有所通。6岁能属文。既长好学,笃爱典籍。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由是博览群书,以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见称。仕齐为王国左常侍、太学博士。尚书仆射王晏深相赏好,曾以为丹阳郡功曹,使撰《东宫新记》。永明中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收文学之士,王僧孺亦参与其列。文惠太子闻其名,又召入东宫。齐明帝建武初年除尚书仪曹郎,迁治书侍御史,出为钱塘令。与任昉同游竟陵王西邸,深为任昉所推重。入梁,除临川王前军记室参军,不久出为南海太守。后征拜中书郎,领著作,撰《中表簿》及《起居注》。累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因受典签汤道愍谤谗,被免官。入梁以后仕途颇不得意。 王僧孺学问渊博,家藏图书达万余卷,率多珍本异版,与沈约、任昉家书并称丰富。多识古事,于书无所不睹。工诗能文。梁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诗》500首,诏沈约以下辞人同作,以王僧孺诗最工,今存作品以乐府诗较好。《白马篇》、《古意》诸诗,吐露早年报国立功的宏大志向,颇为豪壮。还有一些即景言情之作,也不乏佳句可诵。其诗风在齐梁文坛上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 王僧孺的骈文也较有成就,《与何炯书》、《答江琰书》等书信,发抒失意的悲愤,富有真情实感。明人张溥称“致书何炯,自明己意,忧患之余,文辞危恻”(《王左丞集题辞》)。《梁书·王僧孺传》说他的文风“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喜好逞博的倾向,使他的诗文用典较多,不少还是生冷之典,所以不免有艰涩之病。 据《梁书·王僧孺传》载,王僧孺著述颇丰,有《东宫新记》、《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抄》等多种著作,并有文集30卷,并行于世,今皆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左丞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

王僧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胎息抱一歌

胎息抱一歌

气功胎息歌诀,作者及具体写作时代不详。《道藏提要》认为“序引烟萝子语,当出于五代北宋间”。全文包括 《序》一篇及七言四句诗二十首。《序》称人受生之本,莫非元气,诚能气结成胎,胎结成息,自会穷其微妙,超凡证圣。而胎息之要,在于抱一。《序》引圣人之言“抱一守中子自冲,守三归一神气精”,以为“斯言实露胎息之深旨”。故全篇二十首诗,总名 《胎息抱一歌》,径称 《抱一歌》,每首均以 “抱一”二字起首。关于抱一的要旨,《序》引尹先生语曰:“但使神常御气,鼻不失息。”(《诸真圣胎神用诀》作:“尹真人曰: ‘神能御气,则鼻不息。’”)因而歌中累言:“气神相应化胎仙”(第一首),“勿令神气两分张”(第六首),“神气若凝归作宝”(第九首),“莫教神气两乖张”(第十一首),都是说的神能御气,气形相应,则神全气全,精全形全,长生可望。

太上浩元经

太上浩元经

经名:太上浩元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老君教人吐故纳新,保营三宫精神。

临春阁

临春阁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又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梅村《临春阁》谱冼夫人勤王事,大为张孔吐冤,盖为秦良玉发也。第四折〔收尾〕云:‘俺二十年岭外都知统,依旧把儿子征袍手自缝。毕竟是妇人家难决雌雄,则愿决雌雄的放出个男儿勇。’此又为左宁南讽也。”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亦为哭明亡之作,似以陈后主比明福王者,关目平板,乏生动之致,非佳构也。”此剧一反“女色亡国”的谬论,歌颂了张丽华、冼夫人的见识才具,而把陈后主亡国的罪责归于当权的君臣。作者实际上是借陈后主的亡国,来暗寓南明王朝的灭亡,讽刺了南明福王的荒淫腐败,谴责了无力抵抗清兵入侵的官兵。剧本艺术上较为一般,无特异足引人之处。最后冼夫人解甲归道,表现了消极思想。

古今词论

古今词论

词话。一卷。清王又华编。王又华(生卒年不详),字静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古今词论》编于康熙年间,汇集宋至清初二十六家论词之语。其中较著名的词论家有杨缵(守斋)、张炎(玉田)、王世贞(元美)、杨慎(升庵)、张(世文)、俞彦(仲矛)、刘体仁(公勇)、贺裳(黄公)、彭孙遹(骏孙)、邹祗谟(程村)、王士禛(阮亭)、毛先舒(稚黄)等,而引毛先舒之词论尤多。《古今词论》主要内容多为对词的特点、作法和声律的论述,选录还算精当,但文字时有删改,也不注明出处,是不足之处。此书名曰《古今词论》,其实清以前古人只占十之一,而今人却占十之九。书中常为后人引用的词论有:李东琪论词的特色:“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然不得因媚辄写入淫亵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又论小令与中长调的作法:“小令叙事须简净,再着一二景物语,便觉笔有余闲。中调须骨肉停匀,语有尽而意无穷。长调切忌过于铺叙,其对仗处,须十分警策,方能动人。设色既穷,忽转出别境,方不窘于边幅。”毛稚黄论炼意:“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又论婉约与豪放:“词句参差,本便旖旎,然雄放磊落,亦属伟观。”对研究者均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编者对所引词论均无论断、发明,也是缺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此书于“附存目”。清查继超编的《词学全书》中存有此书,今收入近人唐圭璋编的《词话丛编》第一册,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

丽白楼诗话

丽白楼诗话

柳亚子1944年作《丽白楼自选诗》系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此为正在上海图书馆展出的柳亚子书稿手迹。柳亚子与林庚白同为南社社员,但关系较一般社友更为密切。两人订交甚早,1930年代前期他们同在上海,诗酒酬和甚勤。林庚白对柳亚子以兄事之,柳亚子也为林庚白的诗赋才情所折服,情谊深厚。1941年12月林庚白在香港遭日本兵杀害后,柳亚子悲痛万分,特做诗文《林庚白家传》,以悼念故人。之后他着手辑录林庚白生前文稿,并亲自抄录,此篇《丽白楼诗话》是柳亚子在辑录林庚白遗稿过程中由其手缮并联系出版事宜,文稿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丽白楼自选诗》与1994年付梓的《丽白楼遗集》。

维摩经疏

维摩经疏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