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王应斗

    王应斗

    王应斗(1594.7.15——1672.1.14),字天喉,号北垣,别号万松居士,路口镇下岩村后岔畈大屋王家人(今湖北崇阳县),1615年(明万历四十二年),乙卯科举人。1622年(天启二年),壬戌文震孟榜进士,授鄱阳令。1628年(崇祯元年),考选云南道监察御史。1630年(崇祯三年)被诬陷入狱百天,后奉旨获释回家。1642年(崇祯十五年),上谕起天下废臣,讹传已死,遂不得召。南明加授在籍老臣任冲边巡抚。1648年(永历二年)秋,任兵部侍郎,总督湖北山寨义旅,因路阻末赴任。自鄱阳令离任40多年后,士民仍思之,入鄱阳名宦。


    王应斗,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七月十五生,下岩村后岔畈大屋王家人。聪慧灵敏过人,邑内有他不少的逸事传奇。七岁在紫龟寺读书时,他就能答对吟诗。一天,有个不懂诗文的张木匠到学馆修桌椅,钟先生硬要木匠对“张木匠打桶,走肖”的对子,强诺:“对上了,工钱加倍,对不上,工钱少半”。王应斗与一伙同学到木工房去玩,见木匠不做活干坐着一个劲地摇头叹气,便上前问其原委后劝道:“师傅莫急,我替你对”,随即附在木匠耳边说出对子。木匠连忙去找先生,“有对子了,‘钟师傅吃饭,叉草’”。先生听后,勃然大怒。立即把学馆里的学生都叫来跪在面前,大发脾气:你们这些畜生,是谁教给木匠对的对子?快点站起来说!不说每人打五十板子!先生举鞭就要打同学,王应斗便赶紧站起来,说是他对的,并伸手让先生责罚。先生不信,要他以紫龟寺为题,头句为七个字,二句是五个字,三句三个字,四句只能一个字,当着同学的面吟诗一首。王应斗想了想,随即念道:“紫龟寺里一面钟,挂在殿前厅,打一下,哼!”先生幸得奇才,对王应斗对对子的事就不追究了。


    明朝自始至终把科举与学校紧密相连。学校是科举的必备阶梯,科举是学校的唯一出路。明王朝从朱元璋南京从容登基,到李自成北京匆忙称帝,历史演进了277年,也是科举成效卓著的277年。明朝的科举,尽管沿袭的是唐宋两朝的旧制,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兴盛。王应斗以两举卓异入仕晋职。据《崇阳县志(同治五年)》载:“丁卯江闱同考首取熊维典,后为名都谏。试童子,首录贺登选,为名御史,时称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壬戌文震孟榜进士。因其相貌才学名噪朝野,据传殿试时皇上有意询探其老家风水,王应斗禀道:站在白羊山颠鸟瞰诸山环水,其状若“仙虾戏水”。廷考官见龙颜凝重,灵光闪动:“仙虾戏水,吉凶在土,黑土当活,红土必死。”随即问其山土颜色,知为红色,遂喜禀皇上:这是只死虾!龙颜大悦。天启三年(1623年),任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知县。


    崇祯元年(1628年),王应斗考选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初入侍班,即以诗明志:“九域正多事,三缄非此官;谁能似蝉翼,先露怯秋寒”。在御史任上,屡屡上疏直言,有追论岛帅糜饷跋扈疏,被皇上嘉纳。为安定云南边陲,他体恤民情,嫉恶如仇,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在法场上,以其子王士葵为人质,许诺在三日内查明真相,为鸣冤叫屈的“奸杀犯”力争缓刑,使县令不得不刀下留人。王应斗以神探般的胆识,三日内不仅将此案的奸杀真凶查获,还将县令伙同知府私加漕粮,私营官盐,抢劫生辰纲与卖国通敌的滔天之罪查个水落石出。赢得了为民伸冤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口碑!


    明末国势日益衰乱,境内天灾人祸引发的农民起义风浪滚滚,境外地广粮裕崛起的满清扩张虎视眈眈。对朝内正直派与邪恶派廷臣深陷的争斗和内忧外患交困的局势,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回天乏术。崇祯三年(1630年),封疆失守,袁崇焕蒙冤被杀,魏忠贤的遗党邪恶派权臣趁机驱逐异已,借封疆诬陷言官。同年八月,王应斗与御史毛羽健、毛九华同时入狱,百天后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真相大白,王应斗奉旨获释,在离京归家时写道:“野店三更月,孤臣万里心;不知从此往,何以答高深。”王应斗的入出狱与苏东坡狱中百日的情景惊人相似。宋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东坡受诬下狱,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释贬黄州,在寄给其子的诗中有句“百日归期恰及春”。东坡先生是王应斗所景仰之人,面对千古之一人,可望不可及,以狱中百日笑作《纪归诗》: “百日归期恰及春,此诗千载却如新。平生学古全无得,独有今朝似古人”。在他们之间,历史开了一个长达五百余年的玩笑,这个玩笑可谓意味深长,给人的不只是时与事的巧合。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即帝位,正式建立清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死于沈阳清宁宫,清皇室为皇位顿生风波。此时的明朝,对外错失趁清廷内乱收复关东失地,对内反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烈火扑得更旺。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最终在景山自缢,引火烧身。为红颜冲冠而怒的吴三桂急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仓促领军从北京弃城西撤。清军旋即追击。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料定李自成“势必窥楚”,立即飞檄道臣“联络乡勇以待”。湖北各地的地主豪强便率乡勇纷纷筑寨修堡,狙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南明授在籍老臣为冲边巡抚,王应斗在崇阳封任冲边巡抚。永历二年(1648年)秋,任兵部侍郎,总督湖北山寨义旅,因路阻末赴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明太祖朱元璋主张“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元朝灭亡二年后,便修成《元史》。明朝亦重视当代史事的记述,嘉靖以前除官修的的各朝《实录》外,个人著述的野史亦多。明未虽然社会动荡,但为存史留鉴,私家作史之风盛行。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有 “明季野史,不下千家”之说。王应斗以才学高深,笃性至孝,雅量容人,光明俊伟,深得邑人敬重。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康熙九年(1670年),因明代的最后一届县志《天启年志》散失于明末战乱,致使崇阳八十五年无志。知县高景之委托王应斗,汪际炱、邑博刘体仁续修《康熙庚戌志》。这是崇阳在清朝的首次修志。高景之在序中说:“与邑博刘君商谋始事,……又得岁选汪君……,寻质之王中丞(应斗)汇正焉。”王应斗序云:“国有史,邑有乘,其义一也。……八十年人物凋谢,宦于斯、产于斯者,姓名罔载。惧千载而下,悉沦于荒草寒烟,令人怀古销魂耳!此集一垂,则莅兹土者胪列毕具。”


    县志与宗谱,是王应斗暮年倾心所做的两件事,也是留给后人的两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任鄱阳县知县时,就不忘对家族世系进行考证。在“世谱自序”中说:“世谱者,俾世世子孙相承勿替也。……余宰鄱暇日亲诣祖居,阅旧谱所载……,适与中山小谱所载相符,则吾族之源于豫章,一徙而分宁,再徙而中山,三而徙高枧,四而徙钦上里,……钦上里始祖云泗公,迄今垂十四世矣。”在高枧东山村太祖王公真四(又名云泗,法号庆泗)的墓碑上写道:“今应斗等欲立碑于云泗之墓,垂记后人,是仁孝之极思根本之至论也。数百年瞻像拜礼,一日得亲其墓,欢踊百倍,太祖在天之灵当亦首肯矣。”依五行相生,应斗公推定钦上里白羊王氏宗祠世系派根:“士(26世,应斗公之子的派根)图曾廷镇、源材耀至锡,治极炳在钧,浩业照时录,法植灿佳铭。”


    为士者,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身。心系明朝的王应斗,比不食周粟的偏激遗臣,愈见其理性柔顺。身在清朝,心乃遗臣,对于清廷的征召,以年老托辞不出。明末与清初,奉旨获释的王应斗居家竟达几十年,安贫乐道,治学教子,寄情于崇山邑水,赋诗于岩洞寺祠,修文于阁庙桥陂。崇阳的千古风物沧桑世事,在其诗文里得以歌之吟之,记之叹之,敬之伤之。即事咏物,时与景交至;陟登佛刹,诗与禅同一;寄托深藏于潇洒,神韵相衬,含放自如。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四月二日夜,天城十字街火烧一百二十家,百多只遍身为红色的人头鸟从大火中腾飞而起。王应斗将此灾以诗记之叹之:“莫是穷民万点泪,因风化作血痕飞。” 王应斗曾在三峰寺(又名宝界寺)读过十年乡学,作《过寺诗》云:“三峰遥带雨痕青,信马如云旧所经。万里烟霜萦独梦,十年灯火对疏星。存亡幻迹同飞电,隐见浮名类转萍。何似春风能耐久,庭花不改别时馨。” 暮年仍手不释卷,所著诗文疏集有《晴雪轩制艺》、《湛辉阁草》、《凌沧草》、《续凌沧草》、山居诗集《怡云草》等。


    人生百年,空似轻烟缕缕,草活一春,色若满月盈盈。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正月十四,王应斗病逝,享年79岁。葬下岩后岔畈,墓门镌有自题联:“世间不老唯山水,吾辈长留赖子孙。”

  • 王凤生

    王凤生

    王凤生(1776—1834),字竹屿,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出身书香官宦世家,父亲王友亮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其仕途经历丰富,嘉庆时入赀为浙江通判,曾摄知县事,在兰溪清积案,于平湖处理邪教事务,后补嘉兴府通判;道光初负责浙江清查仓库,浙江西部大水时勘水道,后擢河南归德知府,疏浚沟渠,又任彰卫怀道,力矫河工积习,九年署两淮盐运使并针对淮盐弊病提十八事,后因事降调,陶澍督两江时留其襄议盐法改革,还让他察湖广销引等,十二年湖北大潦时被留治堤工并半载告竣。他著述颇丰,有《浙西水利图说备考》《宋州从政录》《学治体行录》《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等众多著作。他以仕为学,精究法律,治狱矜慎,有清直声,魏源赞其为 “近日海内谈实用之学,必首推君” 。

  • 无念深有

    无念深有

    无念深有,明末著名禅师。俗姓熊,是黄州麻城人。他十六岁时,曾患痘风,生命垂危,叔叔和兄长商议让他出家,其病竟逐渐好转,不久便痊愈,于是前往荡山落发。一位老僧告诫他 “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让他悚然惊醒,决志参访,誓要究明生死大事。 在参学过程中,大休禅师 “黄瓜茄子” 的公案让无念禅师产生大疑惑,虽遍参江浙名宿却一无所得。后参礼庐山大安禅师,当被问到 “何为无念” 时茫然无对。一天晚上,他听到哭笑二声相触,有所领悟。又有一次在厨房,他放面盆时,意外触动柜盖打在头上,心中疑滞顿时消除,大笑道 “遍大地是个无念,何疑之有”。万历辛巳年(1581),无念禅师与李卓吾居士同至驷马山,李卓吾居士问讲经师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讲经师依文解义后,李卓吾居士让无念禅师回答,无念禅师正要开口,李卓吾居士推了一下他的膝盖,他当即猛然省悟,作偈 “四十余年不住功,穷来穷去转无踪。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 无念禅师以本分事接引学人,有僧问 “道果有耶?果无耶”,他答 “说有说无,二俱成谤”,问 “如何即得”,答 “无念即得”。还有僧问 “见性成佛是否”,他答 “是”,又问 “性能是无形底,如何得见”,他说 “性是有形底,只是你不见”。其接人话语浅白,却具宗门直接之风格。 无念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等人的推崇。晚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与他过从甚密,如邹元标、焦竑、陶望龄、黄平倩、公安三袁、梅国祯等,都得其法水滋润。他开创了临济宗麻城派,即楚豫禅宗,法眼寺即为其道场。 无念禅师的思想融合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髓,原不识字,省悟后偈诵书札,口占如流。他的话语录被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

  • 文起

    文起

    文起,清代医家。字梦弼。衡山人。擅长痘科。少时攻举子业,恂恂谨厚,潜心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之言,无不通晓,屡不举,乃弃儒肆力于医,尤擅长小儿麻痘。认为传世痘疹专著,或如聂尚恒《活幼心法》之论立言高浑,方法简约,朱纯嘏《痘疹定论》略而不详,张琰《种痘新书》文辞冗长等。于是取诸家书删繁补略,纂成《痘科辑要》5卷及《麻科辑要》1卷刊行于世。

  • 魏鉴

    魏鉴

    魏鉴,清代医家。字明远。湖南潭阳(今属黔阳地区)人。长于儿科。撰《幼科汇诀直解》9卷,对于幼儿临症诊治,各种病证,包括外伤、疯狗咬伤、误吞异物等,皆有论述。所列治法中,列有初生病推拿法。

  • 吴士瑛

    吴士瑛

    吴士瑛,清医家。字甫恬,号壶芦山人,又号子虚子。暨阳(今江苏江阴)人。长于痢疾证治,撰有《痢疾明辨》(又作《折肱心悟痢疾明辨》,1857年),自称其术传自喻嘉言之甥舒进贤。治痢大旨宗张仲景六经辨证,分痢疾为陷邪、秋燥、时毒、滑脱四门,详论古今治痢诸法之得失,间附验案。又有《吴甫恬先生自存医案》,今存抄本。

  • 王裕庆

    王裕庆

    王裕庆,清医生。字祉庭。湖南湘潭人。擅诗文,通医学。曾客居左宗棠幕府有年,诊治军伍之疾。初撰《白喉辨症》,因不欲以医名世,故匿其名。此书仅数页,然论证列方简明,力主白喉当审寒热。谓白喉若概指为疫,则只有热而无寒;据此推演,则“白喉非疫症”,后人多讥其矫枉过正。光绪八年(1882年)随军至金陵,救治患疟、痢者甚众。尝将所用方法编为《疟痢成方》。

  • 王桂

    王桂

    王桂(1685—1764),字子山,自署桑泉布衣、他山主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十二月二十日吉时,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九月吉日未时,葬寿年79岁。本临晋县观底村人。临晋古桑泉地,故自署“桑泉布衣”。后徙居虞鄕县中条山中之塔儿原,遂成虞鄕人。桂五岁丧母,依祖母扶养。康熙中年秦晋大荒,不能自存,随父徙河南南阳襄城,依族人侨居。桂生而颖异,沈静寡言,读书以笔代口,不事吟咏。及长归省祖墓。年十七岁赴南阳省父,鄕人彭海容博学工诗,见而奇之,遂延置家塾,教授诸子侄。从此潜心治学不仕,直至五十始返里。据《虞乡县志》记载:王桂聪慧过人,读书以笔代口,不事吟咏。17岁时,他探望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县)的父亲,被邓州太守看中,聘为家庭教师。太守家中藏书居“中州第一”,王桂借机废寝忘食地读书,学有所成,太守向他请教兵、刑、钱诸事,他都能对答如流,太守之子拜其为师。6年后,他回到故里,几次乡试不中,放弃科举,以诗书自娱。年50时,王桂卜居于东亭谷塔儿原,栽竹树松,教授生徒,时人称其为他山先生,号桑泉布衣。他潜心儒学,著书立说,所与交游,皆为佼佼名流,著书数十卷,未及刊而卒,现有《葵书》16卷流传于世。著有《四书童子问》正编续编,《千家诗说》、《三字对》等。

  • 悟慈

    悟慈

    悟慈(1925~2005年5月7日),俗名李茂埤,台湾台南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披剃于麻豆保济寺。1952年,创建观音讲寺,组织佛教青年讲习班。1956年,创办台南佛学书院、法音杂志社。1961年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驹泽、立正等大学攻读,并于京都大谷大学修满博士课程。归国后,于1969年接任台南开元寺住持。其后,获得美国东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5年创建慈爱医院。后又接任保济寺住持、普门仁爱之家董事长,致力于弘法及慈善事业。于2005年5月7日圆寂,俗腊81,僧腊63。撰有法华经讲话、楞严经讲话、超圣释迦、佛法僧三宝讲话、佛道二教的冷战等书。

  • 温大明

    温大明

    温大明,南宋医家。晚年隐居,故又称温隐居。祖籍河南,其高祖始寓居四明 (今浙江宁波),得医师王承宣之传。历三世至其父温制幹,以儒医名于时。承家学,亦精于医,自淳熙之年(1174年)悬壶后,即名显京邑,为保义郎、和剂局监收买药剂官。嘉定九年 (1216年) 将王世家传名方及行医四十余年所得效验丸散及古今名医诸方集为一册,名《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 明熊宗立重编后更名 《温隐居备急海上方》。明胡文焕将此书作前集,以《孙真人海上仙方》作后集,合成《海上仙方》。

  • 吴杖仙

    吴杖仙

    吴杖仙(1686-1769),字杞,安德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殁于乾隆三十四年,享年八十二岁。清代著名的中医外科大家,著有《吴氏医方类编》

  • 王昌会

    王昌会

    王昌会,字嘉侯,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上海人,祖父是王圻,有兄弟王昌纪,是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著有《诗话类编》三十二卷。

  • 王梦兰

    王梦兰

    王梦兰,明末清初医家。字蕙子,号醒庵主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收集秘传验方,撰《秘方集验》(一名《锦囊妙药秘录》)两卷。经名医张遂辰鉴定,刊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

  • 王崇庆

    王崇庆

    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明代开州(今属四川)人。正德三年(1508年) 进士,授户部主事,以建言获罪,下锦衣卫狱,谪广东肇庆府寿康驿丞,历沁州推官、登州同知,累迁山西按察使。嘉靖八年(1529年),任河南按察使,寻改辽东苑马卿。官至南京吏部、礼部尚书。有《周易议卦》《五经心义》《海樵子》《山海经释义》等。1543年任陕西行太仆寺卿驻平凉。陪官宦多游崆峒山。留存《同游崆峒》等诗文。《友竹将军邀游崆峒山呈诸君子四首》其二:碧水丹崖路,却疑入洞天。但知传酒食,安敢问神仙。济世惭无术,忘机已有年。高情多地主,不觉是流连。其四有句曰:行乐真是谁,知音更可怜。白云与流水,信尔自年年。


    据王氏墓碑载:崇庆一生举止稳重博雅,为官廉洁清正,著述颇多,堪称忠孝礼贤,崇庆孝敬父母,凡其在家期间,不论公务再忙,坚持每天向父母请安,问寒问暖,父母外出、回归,他都要跪着送迎,可谓忠孝两全。

  • 王宗显

    王宗显

    王宗显,明代医家。自号怀隐道者,其生平里贯欠详。据载著有《医方捷径》,又名《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其中主要为药性、功用及救急方剂等。现有多种刊本。

  • 万表

    万表

    万表(1498-1556),字民望,号九沙山人、鹿园居士,鄞县人。17岁袭父职为宁波指挥佥事。昼习骑射,夜诵经史、孙吴兵法,以诸葛亮“宁静淡泊”自励。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武举第一,次年成进士,授职浙江把总。十六年迁都指挥佥事兼督漕运,修垫漕路,赈济淮北饥民。嘉靖四年(1525)升任浙江掌印都指挥,后历迁南京大校场坐营、漕运参将、南京锦衣卫佥书、广东副总兵、左军都督、漕运总兵、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二十五年因病乞休归里,时与少林僧人往来。三十二年,倭寇骚扰沿海,应布政使请,散家财,选僧兵200人,命女婿、杭州卫指挥同知吴懋宣统率,击退侵犯海盐县的倭寇,又募僧兵救援太仓,于嘉兴白沙滩全歼倭寇。次年复任南京都督府佥事,抗击进犯苏州等地的倭寇,俱告捷,自己中流矢负伤。三十四年授浙直海防总兵,病剧辞归,卒葬钱塘(今杭州)欧家山。好读书,通经典,与罗洪先、王畿等往来,扬阳明学说,为浙中王门中坚之一,学者称鹿园先生。于防倭见解独特,尝谓课税苛重,民无田耕作,致逃避附倭。著有《海寇前后议》、《济世良方》、《灼艾集》、《经济文录》、《玩鹿亭集》等。

  • 汪丽日

    汪丽日

    汪丽日,号涵万。六安州(今安徽六安)人,清顺治五年(1648)拔贡生。考授推官,改平遥县知县,升真定府同知,晋邵武府知府。在任九年。著有《中和汇编》等书。

  • 吴旻

    吴旻

    吴旻,生卒年不详。明代文人。一作吴昊,字近山。江夏(今湖北武昌)人。自幼习儒,读书之外漫无所嗜,惟好诸方事。尝汇集平素所积验方,编《扶寿精方》2卷,刊于嘉靖甲午(1534年)。此书集方颇精,间多他书所未见,且所载丸散膏酒及炮制各法,均甚详明,可以纠正市肆制药之误。裘吉生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 吴高增

    吴高增

    吴高增 (1706-?),字继长,号玉亭,又号敬斋,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诗人。 邑诸生。幼趋庭训,学有根柢,又从陆召成、徐枚士受业,继为桑调元弟子。授山阴(今绍兴)训导,晚任行唐知县。著有《敬斋集》25卷(《诗集》12卷、《文集》12卷、《补编》1卷)、《玉亭集》16卷、附《杂说》,撰有《乾州小志》、《行唐县新志》、《山阴节孝志》、《兰亭志》2卷。见《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24,《清人别集总目》,《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乾州小志》,《四库大辞典》。

  • 王训

    王训

    王训(1614-1683),字敷彝,一字念泉,号悔斋,清初官员,安丘人。1647年(顺治四年)进士,授官直隶万全县知县。著有《续安丘志》25卷。

  • 文森特

    文森特

    文森特·亚瑟·史密斯(1843年6月3日-1920年2月6日)是爱尔兰的印度学家、历史学家、印度公务员和馆长。 他是英属印度时期印度历史编纂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一。


    19世纪90年代,他是揭露阿洛伊斯·安东·福尔伪造的关键人物,当时福尔正在为印度考古调查局工作,史密斯在伪造铭文的过程中抓住了他。


    史密斯于1843年6月3日出生于都柏林,当时都柏林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他的父亲是阿奎拉·史密斯,在都柏林和伦敦的医学和钱币学界享有盛誉。


    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毕业后,他于1871年以“名单之首”通过了印度公务员的最终考试,并在现在的北方邦任职,直到1900年,担任ICS的常规职务,1898年升任政府首席秘书,同年成为专员。在此期间,他是一位多产的印度历史作家,最终于1900年提前离职,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写作中,回到英国。


    首先来到切尔滕纳姆,到1910年,史密斯定居在牛津,在那里他加入了圣约翰学院,并被任命为印度研究所的馆长。


    退休后,史密斯撰写了几部关于印度历史的专著。[5]其中包括两部分别关于阿育王和阿克巴的专著,他继续修订了几次,更新了它们以反映新的研究和信息。[5]他还撰写并出版了两部关于印度历史的综合卷《印度早期历史》和《牛津印度史》,以及一本关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美术史的书。


    史密斯被授予印度帝国勋章,并于1919年被都柏林三一学院授予博士学位。


    1920年2月6日,他在牛津去世。

  • 吴应逵

    吴应逵

    吴应逵,字鸿来,号雁山,鹤山(今广东鹤山)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王贤

    王贤

    王贤,字世瞻,浙江桐乡县人,为清·康熙(1662-1722)年间浙之名医。其一生以岐黄术为业,诊技高超,并撰有,《医学全集》93卷,(即《证治汇辨》32卷、《医学纂要》16卷、《女科大全》18卷、《本草格言》9卷、《经旨》9卷、《脉贯》9卷)惟《脉贯》一书付梓行世。

  • 王炜

    王炜

    王炜(1626—1701年),清初人。又名王艮,字雄右、无闷,号不庵、广乘樵,晚号鹿田等,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广见博识,精工诗文,谨守古格,颇有法度。与当世名儒顾炎武、弘仁等友善,曾陪弘仁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秋游黄山。康熙二年(1663年)春游庐山,凭吊宗炳、雷次宗、慧远等名家遗踪。著有《鸿逸堂稿》、《易赘》、《葛巾子内外集》等文集。《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曰:“艮与顾炎武等游,故文章颇有法度,而谨守古格,未能变化。”生平事迹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九,黄容《明遗民录》卷八。

  • 王宗岳

    王宗岳

    王宗岳(1535年-1606年),著名太极拳理论家。清乾隆时山西人。据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佚名氏《阴符枪谱·序》云,王宗岳“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晚年曾在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王宗岳悉心研习拳、械数十年,深懂陈(王廷)氏拳术之奥”(顾留馨《太极拳术》),撰成《太极拳经(谱)》、《阴符枪谱》。其中《太极拳论》篇, 以太极两仪立说,阐述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对太极拳发展影响很大,被后世奉为研习太极拳的经典。另有文传称,王宗岳本精于太极拳,偶过河南温县陈家沟,见村人演拳,因议其短长而致较技,宗岳胜,传太极拳理法于陈家沟,并修删增益陈氏旧传长拳为太极拳架。待考。其所作《太极拳论》,以古典太极哲学思想为基础,分析太极拳练习及推手的精义,并辅之以八卦、五行学说,与太极拳要领具体结合,对后世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奉为研修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另有传世著作《阴符枪谱》,解说枪术练习的理法。据为该书作序的佚名氏言,王宗岳自少时起就遍览经史百家著作,于兵书亦用心研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关于其习练太极拳经历,史料不详,有言其秉承张三丰系统者,亦有言其受艺于陈家沟者 晚年曾定居河南洛阳、开封,研拳教书。一说其为明代人。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