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朱元璋
  • 姓名:朱元璋
  • 别名:字国瑞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民族族群: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农民。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濠州大饥疫,父母相继病殁,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至正十二年(1352)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起义军,供事帅府,寻擢为镇抚。至正十四年(1354)离开濠州,独与徐达、汤和等南略定远(今属安徽),克滁州(今安徽滁县)。至正十五年(1355),郭子兴卒,军务由其子郭天叙、妇弟张天祐和朱元璋共管。时韩林儿建立的大宋农民革命政权(年号龙凤),任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朱元璋为左、右副元帅。九月,郭天叙、张天祐率军渡江攻集庆(今江苏南京)时战死,郭子兴部尽归朱元璋。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率军攻破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七月,朱元璋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投其麾下,并为其出谋划策,如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之,在江南地区发展生产,储积粮食,扩大军队,建立较巩固的根据地。且在略地江南中,纪律严明,所过不杀,收召才俊,由是人心日附。至正二十三年(1363)灭陈友谅。次年立为吴王,建置各官。至正二十七年(1367),灭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十月出兵北伐,翌年八月克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逃往上都,至此,元朝的统治告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正式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朱明王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逐步消除割据势力,于洪武二十年(1387)完成全国统一。同时还建立各项治国制度、法令和措施。在政治上,建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政治制度,改革地方和中央政权机构。在地方,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另设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分掌民政、财政和司法、军事。三司互相牵制,地方大权直接由朝廷掌握。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官职,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皇帝直接统领。从而集地方、中央之权于皇帝之手,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还制定和颁行《大明律》、《大诰》,特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以维护专制集权统治。同时,重惩贪吏,抑制贪贿,为此施用严刑峻法,甚至用剥皮实草之类酷刑,对于改变元末贪官污吏横行恣肆,有明显作用。但他不专任法,常旌举循良官吏以示劝。曾告诫地方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因此,明初吏治比较清廉。


在军事上,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时,也废大都督府,设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掌军籍、军政,无军队指挥、调遣权。兵部有军队的训练、军官任免、升调权,而无统兵权。遇有战事,皇帝作出决定,兵部颁发调兵令,由皇帝任命统帅。战争结束,军归卫所,统帅还印。这一制度使都督府和兵部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且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由皇帝总操军事大权以防止悍将跋扈。


在经济上,制定各项制度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首先建立户籍和赋役制度。普查户口,丈量土地,编定黄册、鱼鳞册,据以征收赋役。对赋税负担不均,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所改善。再是奖励开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规定州、县人民开垦的荒田,一律归开垦者所有,并免征三年田赋。屯田有民屯、军屯、商屯。移民屯田者,官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税三年。洪武元年(1368)命天下卫所,一律屯田,亦耕亦兵,使军需不乏。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时期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零四十八处。上述措施,使明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总的来看,朱元璋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推翻元朝,结束群雄混战局面,建立统一的明王朝。建国后,又从事各方面的建树,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作出积极的贡献。正如吴晗所说:“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是一个比较突出、卓越的人物。”(《朱元璋传》)但是,他从农民起义领袖,变为压迫、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总头目,是农民阶级的背叛者。而且建国后大杀功臣,那些与他共患难、出死入生打江山的元勋,被他加以种种罪名斩尽杀绝,“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赵翼《廿二史札记·胡蓝之狱》)。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孝陵(在今江苏南京市),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

猜你喜欢的书

花弄影集

花弄影集

《花弄影集》为周瘦鹃先生随笔集,包括“湖山胜处看梅花”“石公山畔此勾留”“羊城屐印”“静安八景”“灯话”“苏州盆景一席谈”等文章。文笔圆熟,有识有趣。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笔清丽,行文晓畅,娓娓道来,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教育通论

教育通论

舒新城著。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通论类著作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特重历史演化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在叙说教育与各种教育活动的关系的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般成果。1927年初版,至1933年,已刊行12次。他着重阐发了尊重学生个性与注意社会生活的基础,把自由与合作精神结合起来,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新教育的学术观点。对于目前言必称西方的学风,本书可谓一付难得的清醒剂。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

文中称东晋成帝元年 (326年) 受此经。《三洞珠囊》卷8、《云笈七签》卷6皆引。该经当出于南北朝。元始天尊述八节诵、四时召文、八威策文、三十二戒、十六行、二十二事、五明之化、四行道等召龙法,修身积善道,劝人诵经修真,以广福延命。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

《三峰半水元禅师语录》,由门人光深等编,内容包括上堂(二十则)、小参(二则)、茶话(一则)、机缘(五则)、颂古(一则)、印偈(十一首)、杂偈(二十二首)等。

御制缘识

御制缘识

五卷,宋太宗赵炅撰。释家诗歌。诗歌完成于淳化(990-994)年间,《缘识》共二百九十二首,粗略统计其中四古九首,五古七首,七古三十二首,杂言古体诗三十二首,五律五十首,七律五十首,五绝诗五十首,七绝诗六十五首。收于高丽藏。

学佛考训

学佛考训

十卷,清净挺辑。读书难读佛书尤难不博通不旁览遂呶呶于是非得失之间盖鲜有合也俍亭和尚于学无不窥著书满家已卓卓自命矣虽然犹有虑今所称禅学者皆闇于绿字赤文者也经生之家守其师说又不习禅典奈何于是取三古以来百世而上华梵语言及其行事探逸集微判为十部碎金积玉一无所遗大要足以赞空王延慧命扶庶类正人伦一览之间儒佛毕备矣俍和尚之心何其广且大也息波道人见而善之充厥篇章更为诠次用投贝叶之林将补贯华之义余欢喜踊跃敬题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