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杖仙

- 姓名:吴杖仙
- 别名:字杞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德人
- 出生日期:1686
- 逝世日期:1769
- 民族族群:
吴杖仙(1686-1769),字杞,安德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殁于乾隆三十四年,享年八十二岁。清代著名的中医外科大家,著有《吴氏医方类编》
吴杖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博士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全集”第九卷)是贺麟译述马克思早年经典哲学论著的重要成果。收入发表于1842年的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该文对于用辩证法观点研究古代自然哲学史有很大贡献,1958年由贺麟完成中译,196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收入《马恩全集》。《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于1955年翻译出版,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研究很有指导作用。本书另收入四篇贺麟所撰相关文章,以备研究参考之用。
皇华纪闻
志人小说集,作者王士祯。书前有韩菼和作者侄王源序。韩菼序称此书为康熙二十三年作者奉命祭告南海,沿途见闻所作。王源序作于康熙二十九年,可知此书写作于康熙二十三年以后,书成于康熙二十九年之前。本书韩菼序、 《四库提要》及现存王渔洋遗书本均作四卷,唯王源序中称王士祯“因出所著《皇华纪闻》六卷, 命源序”,未知所据。现存有王渔洋遗书本、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在王士祯的笔记中, 《皇华纪闻》故事内容较多。 韩菼说“读渔洋集而知诗,读是集而知史”。 《四库提要》云其书“多采小说地志之文,直录其事,无所考证,不及其《池北偶谈》诸书也。”说明此书偏于记事,有一定小说价值。
在白森镇
现代中篇小说。周文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1月初版。小说以作者早年对川康边地社会生活的了解为基础,描写四川一个边荒县份的正县长和分县长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贪赃枉法、老奸巨猾的刘县长一心要除掉坐镇白森镇的陈分县长。他恶毒地导演了一场土匪从白森镇出发进犯山村的事件,并利用军部派来的政治军事学校毕业生施服务员,将陈的劣迹和罪行报告给军队。由于陈与军部参谋长有亲戚关系,军部并未对其法办,只将其撤职。刘县长惧怕报复,故意让施服务员接任分县长。施上任后,陈果然使用种种阴谋手段,造成施“通匪”的既成事实,并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武力声讨,直至把施赶出白森镇。茅盾说,这部中篇和作者的长篇《烟苗季》一道,使人们看到“在中国这个最大最富庶也最黑暗的边省里,封建军阀们——大的和小的,曾经怎样把广大的幅员割裂成碎片,而且在每一个最小的行政单位(例如白森镇)内也成为多派军阀暗斗的场所”(《〈烟苗季〉和〈在白森镇〉》)。作品以沉重峭拔的笔触对中国内地中世纪式的黑暗作了穷形极相的社会剖析,在质朴中透出冷隽的讽刺机锋。
四帖疏
唐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之疏,有四卷,故谓为光明四帖之疏。又曰证定疏。谓证得定之人之疏也。以善导发得三昧,蒙圣者冥加,而造经之科文故也。选择集下曰:‘条录观经之文之刻,颇感灵瑞,屡预圣化。既蒙圣冥加,然作经科文,举世而称证定疏,人贵之如佛经法。’本书是善导的主要著作,也是唯一的教义书。大概是善导中后期的著作,从定善义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在善导讲授《观经》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是《观经》的注释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卷构成。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頞波罗延婆罗门(梵Assala^yano )与五百婆罗门人至祇树给孤独园,诘问世尊有关种姓平等、自性清净之论说,世尊遂以入溪洗垢、王得贤臣,及火、出生、日月、父母合会等之譬喻,解说人生而平等,惟以所行之善恶为贵贱之别。本经为中阿含卷三十七阿摄和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Majjhima nika^ya)之第九十三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
六十华严。凡六十卷。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又称旧华严、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总成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华严宗将本经三十四品摄为教起因缘分、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等五分,此系就经文而别之;及立所信、差别、平等、成行、证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则就义理而区分。如上表所示。六十华严之结构组织,采用七处八会之说法,七处,即演说之场所为七处;八会,即演说之回数为八会。兹列表于下页。此外,天台宗将本经之八会分为前分与后分,前分,乃前七会属之,为佛成道三七日间所说;后分,乃后一会属之,为后时之所说。又菩提流支认为前五会乃佛成道后之初七日所说,而第六会以后,则为第二七日所说。另澄观于华严经疏卷四则举出,新华严(八十华严,采七处九会之说)九会中,前五会为初七日之说法,第六、七、八三会为第二七日之说法,第九会入法界品则为后时之说法。关于本经之翻译,据出三藏记集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所举,华严经之梵本,原有十万偈,由东晋支法领从于阗国携入三万六千偈,自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驮跋陀罗译成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此即第一译。然六十华严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补译之。本经之注疏甚多,有华严经疏七卷(慧远)、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四卷(智俨)、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法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