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

- 姓名:王桂
- 别名:字子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85
- 逝世日期:1764
- 民族族群:
王桂(1685—1764),字子山,自署桑泉布衣、他山主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十二月二十日吉时,卒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九月吉日未时,葬寿年79岁。本临晋县观底村人。临晋古桑泉地,故自署“桑泉布衣”。后徙居虞鄕县中条山中之塔儿原,遂成虞鄕人。桂五岁丧母,依祖母扶养。康熙中年秦晋大荒,不能自存,随父徙河南南阳襄城,依族人侨居。桂生而颖异,沈静寡言,读书以笔代口,不事吟咏。及长归省祖墓。年十七岁赴南阳省父,鄕人彭海容博学工诗,见而奇之,遂延置家塾,教授诸子侄。从此潜心治学不仕,直至五十始返里。据《虞乡县志》记载:王桂聪慧过人,读书以笔代口,不事吟咏。17岁时,他探望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县)的父亲,被邓州太守看中,聘为家庭教师。太守家中藏书居“中州第一”,王桂借机废寝忘食地读书,学有所成,太守向他请教兵、刑、钱诸事,他都能对答如流,太守之子拜其为师。6年后,他回到故里,几次乡试不中,放弃科举,以诗书自娱。年50时,王桂卜居于东亭谷塔儿原,栽竹树松,教授生徒,时人称其为他山先生,号桑泉布衣。他潜心儒学,著书立说,所与交游,皆为佼佼名流,著书数十卷,未及刊而卒,现有《葵书》16卷流传于世。著有《四书童子问》正编续编,《千家诗说》、《三字对》等。
王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反与正·婚礼集·夏
加缪最重要的随笔代表作。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唐宋元名表
四卷。明胡松(生卒年不详)编。胡松字汝茂。滁州 (安徽) 人。约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后在世。嘉靖八年 (1529)进士,历知东平州,迁山西提学副使,累官吏部尚书。《明史》胡松本传载,胡松曾辑古名臣奏章,终未见其本。本书乃胡松督学山西时选为士子程式之书。虽所录均各集所有,无奇秘未睹之篇,但去取恰当审慎。卷首自序称:“是学也,昉于汉魏六朝,盛于隋唐,而极于宋。其体不能尽同,然其意同于宣上德而达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则。其后相沿日下,竞趋新巧,争尚衍博,往往贪用事而晦其意,务属词而灭其质。盖四六之本意失之远矣。”其言甚为明切,说中了这一文体的特质。胡松此编,挽颓波而归之雅,于当时有功于骈体,于今却有讽于官场文章。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豳风广义
三卷。清杨屾撰。杨屾,字双山,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平生从未出仕。杨屾从《诗经·豳风》中的诗出发,认为陕西一带古时曾养过蚕,顽固坚持陕西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的看法是错误的。杨屾为了求得实证,遍求养蚕方法,用十余年的时间进行试验,试验效果颇佳。杨屾在初步印证自己观点之后,开始著书立说,于乾隆五年(1740)完成《豳风广义》一书。作者在有理有据的条件下,竭力讲述了陕西一带可以养蚕的事实,又由 “衣帛”取系到“食肉”,谈了一些家畜的饲养、治疗方法。另外,书中还附有一少部分关于园艺方面的文字。《豳风广义》有文有图,文图结合,通俗、生动而又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平实的内容、简明易懂的风格,对于它自身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它的出现无疑开扩了农民的眼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投身一个新的生产领域。《豳风广义》现存乾隆五年(1740)宁一堂刻本,约在乾隆七年 (1742) 正式刊行,后有 《关中丛书》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当中。196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郑辟疆、郑宗元校勘的 《豳风广义》。
中国历史讲话
本书创作于抗战时期,旨在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探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第一编“种族推原”试图证明汉族、满族、蒙族、回族、藏族五族同源;第二编“修中国通史议”分别对中国上古、中古、近古、近现代史进行通论,均透露了作者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术史观;第三编“中国历史纲要”系统简明地论述了从唐虞至明清的历史要点。1938年春,熊十力“避寇入川”,因感于“国家艰危,民族忧患,莫甚于今日”,而“发扬民族精神,莫切于史”,遂“为谈计二星期。理其记录,差可一卷”,命名为《中国历史讲话》,同年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出版。本书探讨种族、通史等问题,意在促进各民族团结抗战,“一心一力,共守固业”。
闲居编
闲居编,五十一卷,宋智圆著并序,吴遵路序,浩肱跋,元敬跋(二篇),附撰述目录。杂著,诗文集,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
大意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大意’为童子之名,系佛陀过去世前身之一。本经内容叙述大意童子欲济助其国之贫,遂入海求宝,闻海底有明珠,欲抒海水而采之。天帝感其精诚,前来助之,海神大恐慌,急忙出珠,大意童子乃得明珠,施与国人。大意即今之释迦佛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