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斗

- 姓名:王应斗
- 别名:字天喉,号北垣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湖北崇阳县
- 出生日期:1594.7.15
- 逝世日期:1672.1.14
- 民族族群:
王应斗(1594.7.15——1672.1.14),字天喉,号北垣,别号万松居士,路口镇下岩村后岔畈大屋王家人(今湖北崇阳县),1615年(明万历四十二年),乙卯科举人。1622年(天启二年),壬戌文震孟榜进士,授鄱阳令。1628年(崇祯元年),考选云南道监察御史。1630年(崇祯三年)被诬陷入狱百天,后奉旨获释回家。1642年(崇祯十五年),上谕起天下废臣,讹传已死,遂不得召。南明加授在籍老臣任冲边巡抚。1648年(永历二年)秋,任兵部侍郎,总督湖北山寨义旅,因路阻末赴任。自鄱阳令离任40多年后,士民仍思之,入鄱阳名宦。
王应斗,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七月十五生,下岩村后岔畈大屋王家人。聪慧灵敏过人,邑内有他不少的逸事传奇。七岁在紫龟寺读书时,他就能答对吟诗。一天,有个不懂诗文的张木匠到学馆修桌椅,钟先生硬要木匠对“张木匠打桶,走肖”的对子,强诺:“对上了,工钱加倍,对不上,工钱少半”。王应斗与一伙同学到木工房去玩,见木匠不做活干坐着一个劲地摇头叹气,便上前问其原委后劝道:“师傅莫急,我替你对”,随即附在木匠耳边说出对子。木匠连忙去找先生,“有对子了,‘钟师傅吃饭,叉草’”。先生听后,勃然大怒。立即把学馆里的学生都叫来跪在面前,大发脾气:你们这些畜生,是谁教给木匠对的对子?快点站起来说!不说每人打五十板子!先生举鞭就要打同学,王应斗便赶紧站起来,说是他对的,并伸手让先生责罚。先生不信,要他以紫龟寺为题,头句为七个字,二句是五个字,三句三个字,四句只能一个字,当着同学的面吟诗一首。王应斗想了想,随即念道:“紫龟寺里一面钟,挂在殿前厅,打一下,哼!”先生幸得奇才,对王应斗对对子的事就不追究了。
明朝自始至终把科举与学校紧密相连。学校是科举的必备阶梯,科举是学校的唯一出路。明王朝从朱元璋南京从容登基,到李自成北京匆忙称帝,历史演进了277年,也是科举成效卓著的277年。明朝的科举,尽管沿袭的是唐宋两朝的旧制,但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兴盛。王应斗以两举卓异入仕晋职。据《崇阳县志(同治五年)》载:“丁卯江闱同考首取熊维典,后为名都谏。试童子,首录贺登选,为名御史,时称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壬戌文震孟榜进士。因其相貌才学名噪朝野,据传殿试时皇上有意询探其老家风水,王应斗禀道:站在白羊山颠鸟瞰诸山环水,其状若“仙虾戏水”。廷考官见龙颜凝重,灵光闪动:“仙虾戏水,吉凶在土,黑土当活,红土必死。”随即问其山土颜色,知为红色,遂喜禀皇上:这是只死虾!龙颜大悦。天启三年(1623年),任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知县。
崇祯元年(1628年),王应斗考选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初入侍班,即以诗明志:“九域正多事,三缄非此官;谁能似蝉翼,先露怯秋寒”。在御史任上,屡屡上疏直言,有追论岛帅糜饷跋扈疏,被皇上嘉纳。为安定云南边陲,他体恤民情,嫉恶如仇,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在法场上,以其子王士葵为人质,许诺在三日内查明真相,为鸣冤叫屈的“奸杀犯”力争缓刑,使县令不得不刀下留人。王应斗以神探般的胆识,三日内不仅将此案的奸杀真凶查获,还将县令伙同知府私加漕粮,私营官盐,抢劫生辰纲与卖国通敌的滔天之罪查个水落石出。赢得了为民伸冤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口碑!
明末国势日益衰乱,境内天灾人祸引发的农民起义风浪滚滚,境外地广粮裕崛起的满清扩张虎视眈眈。对朝内正直派与邪恶派廷臣深陷的争斗和内忧外患交困的局势,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回天乏术。崇祯三年(1630年),封疆失守,袁崇焕蒙冤被杀,魏忠贤的遗党邪恶派权臣趁机驱逐异已,借封疆诬陷言官。同年八月,王应斗与御史毛羽健、毛九华同时入狱,百天后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真相大白,王应斗奉旨获释,在离京归家时写道:“野店三更月,孤臣万里心;不知从此往,何以答高深。”王应斗的入出狱与苏东坡狱中百日的情景惊人相似。宋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东坡受诬下狱,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释贬黄州,在寄给其子的诗中有句“百日归期恰及春”。东坡先生是王应斗所景仰之人,面对千古之一人,可望不可及,以狱中百日笑作《纪归诗》: “百日归期恰及春,此诗千载却如新。平生学古全无得,独有今朝似古人”。在他们之间,历史开了一个长达五百余年的玩笑,这个玩笑可谓意味深长,给人的不只是时与事的巧合。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即帝位,正式建立清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死于沈阳清宁宫,清皇室为皇位顿生风波。此时的明朝,对外错失趁清廷内乱收复关东失地,对内反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烈火扑得更旺。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最终在景山自缢,引火烧身。为红颜冲冠而怒的吴三桂急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仓促领军从北京弃城西撤。清军旋即追击。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料定李自成“势必窥楚”,立即飞檄道臣“联络乡勇以待”。湖北各地的地主豪强便率乡勇纷纷筑寨修堡,狙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南明授在籍老臣为冲边巡抚,王应斗在崇阳封任冲边巡抚。永历二年(1648年)秋,任兵部侍郎,总督湖北山寨义旅,因路阻末赴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明太祖朱元璋主张“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元朝灭亡二年后,便修成《元史》。明朝亦重视当代史事的记述,嘉靖以前除官修的的各朝《实录》外,个人著述的野史亦多。明未虽然社会动荡,但为存史留鉴,私家作史之风盛行。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有 “明季野史,不下千家”之说。王应斗以才学高深,笃性至孝,雅量容人,光明俊伟,深得邑人敬重。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康熙九年(1670年),因明代的最后一届县志《天启年志》散失于明末战乱,致使崇阳八十五年无志。知县高景之委托王应斗,汪际炱、邑博刘体仁续修《康熙庚戌志》。这是崇阳在清朝的首次修志。高景之在序中说:“与邑博刘君商谋始事,……又得岁选汪君……,寻质之王中丞(应斗)汇正焉。”王应斗序云:“国有史,邑有乘,其义一也。……八十年人物凋谢,宦于斯、产于斯者,姓名罔载。惧千载而下,悉沦于荒草寒烟,令人怀古销魂耳!此集一垂,则莅兹土者胪列毕具。”
县志与宗谱,是王应斗暮年倾心所做的两件事,也是留给后人的两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任鄱阳县知县时,就不忘对家族世系进行考证。在“世谱自序”中说:“世谱者,俾世世子孙相承勿替也。……余宰鄱暇日亲诣祖居,阅旧谱所载……,适与中山小谱所载相符,则吾族之源于豫章,一徙而分宁,再徙而中山,三而徙高枧,四而徙钦上里,……钦上里始祖云泗公,迄今垂十四世矣。”在高枧东山村太祖王公真四(又名云泗,法号庆泗)的墓碑上写道:“今应斗等欲立碑于云泗之墓,垂记后人,是仁孝之极思根本之至论也。数百年瞻像拜礼,一日得亲其墓,欢踊百倍,太祖在天之灵当亦首肯矣。”依五行相生,应斗公推定钦上里白羊王氏宗祠世系派根:“士(26世,应斗公之子的派根)图曾廷镇、源材耀至锡,治极炳在钧,浩业照时录,法植灿佳铭。”
为士者,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身。心系明朝的王应斗,比不食周粟的偏激遗臣,愈见其理性柔顺。身在清朝,心乃遗臣,对于清廷的征召,以年老托辞不出。明末与清初,奉旨获释的王应斗居家竟达几十年,安贫乐道,治学教子,寄情于崇山邑水,赋诗于岩洞寺祠,修文于阁庙桥陂。崇阳的千古风物沧桑世事,在其诗文里得以歌之吟之,记之叹之,敬之伤之。即事咏物,时与景交至;陟登佛刹,诗与禅同一;寄托深藏于潇洒,神韵相衬,含放自如。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四月二日夜,天城十字街火烧一百二十家,百多只遍身为红色的人头鸟从大火中腾飞而起。王应斗将此灾以诗记之叹之:“莫是穷民万点泪,因风化作血痕飞。” 王应斗曾在三峰寺(又名宝界寺)读过十年乡学,作《过寺诗》云:“三峰遥带雨痕青,信马如云旧所经。万里烟霜萦独梦,十年灯火对疏星。存亡幻迹同飞电,隐见浮名类转萍。何似春风能耐久,庭花不改别时馨。” 暮年仍手不释卷,所著诗文疏集有《晴雪轩制艺》、《湛辉阁草》、《凌沧草》、《续凌沧草》、山居诗集《怡云草》等。
人生百年,空似轻烟缕缕,草活一春,色若满月盈盈。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正月十四,王应斗病逝,享年79岁。葬下岩后岔畈,墓门镌有自题联:“世间不老唯山水,吾辈长留赖子孙。”
王应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古代食谱。元代倪瓒(1301—1374)撰。倪瓒,初名瑛,字元缜,号云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元代四大画家。晚年隐居。著有《清闷阁集》等。《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辑录有关主食糕点、菜肴、茶酒、调味品等50多种烹制与饮食方法,其中以鱼蟹为多,是一部反映水乡无锡一带的食谱著作。
玉机微义
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刘纯续增。徐用诚名彦纯,字用诚,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学术上宗朱震亨,兼采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等诸家医说。精于医术,擅长本草,著有《本草发挥》等书。刘纯,字宗厚 (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医经小学》、《伤寒治例》等书。此书徐氏原撰于洪武元年 (1368),题名 《医学折衷》,立论以 《内经》为宗,同时亦兼采张仲景、王叔和、巢元方诸家之论,尤参考金元医家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之说,并以朱氏之论为准。刘纯其后又增补若干病证,对原书中诸证亦有所附论,并改其名为 《玉机微义》,成书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卷一至卷七分列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七门。卷八至卷三十三分列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积聚、消渴、水气、脚气、诸疝、反胃、胀满、喉痹、淋秘、眼目、牙齿、腰疼、腹痛、心痛二十六门。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三分列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痉、疠风、风痫、破伤风、损伤十门。卷四十四至卷五十分列斑疹、黄疸、霍乱、厥、痹、妇人、小儿七门。共五十门。其中卷一至卷七,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三为徐氏原撰内容,卷八至卷三十三,卷四十四至卷五十为刘氏增补内容。搜罗广泛,以内科杂病为主,亦涉及外、妇、儿、五官等诸科。论述精详,旁征博引,颇有学术价值。卷八至卷五十为刘氏续增内容,共三十三门,与徐氏同出一辙。为后人所重视。有明初刻本、正统四年(1439)姑苏陈有戒刊本、日本宽文四年(1664)刊本、《四库全书》本。
诸师真诰
诸师真诰,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末明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书中罗列道教诸天尊神灵及真人祖师之名号、真诰,共四十一条。其中包括元始天尊号、上清号、泰清号、弥罗号、天皇号等神灵名号十七条。又有三官诰、祖天师诰、仙公诰、三茅真君诰、全真五祖诰等祖师真诰二十四条。名号真诰皆用于道门法事,唱诵神真师尊之名号以表达志心归礼之意。每位神真师尊名号之前,皆以骈体短文赞颂其道行德化和神功妙迹。由此书可知明代道教所尊奉之神灵真人。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上清派符箓。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乃元始天王所受。首先列举「无上洞清混沌自然」尊神及上天四十余位道君之符图和名讳;其次列举诸元皇真人、领仙玉郎、功曹、使者、玉童、玉女、辅仙等仙众数额,再其次列举仙气、流烟、羽盖、飞骈、玉真气等仪杖数额;再其次列举飞行骑、飞轮策空骑、飞腾骑、策辔骑等侍卫数额。以上符箓名为「三元玉检文」,据称此文可用于「捡天检地检人,招仙制魔役灵」。
解嘲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大宝积经述
大宝积经述,一卷,唐徐锷撰,眉注藏欠此一本故收。按已见碛嘉两藏本经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