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元嵩

- 姓名:卫元嵩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北朝北周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卫元嵩,生卒年不详,北周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好读书,善长作文。性情谲诈。弱冠之年投亡名禅师为沙弥,不耐清苦,佯为狂放,僧侣皆以为讥耻。卫元嵩离开寺院,更衣还俗,潜入长安。天和(公元556—571年)中,作谶纬,预言世事,又仿《太玄经》作书,名曰《元包》。周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立,上书诋毁佛法,要求效仿魏太武帝。武帝信而重用卫元嵩,遂毁佛法。后不知其所终。
[正 史]
又有蜀郡卫元嵩者,亦好言将来之事,盖江左宝志之流。天和中,著诗预论周隋废兴及皇家受 命①,并有征验。性尤②不信释教,尝上疏极论之。史失是事,故不为传。
《周书》卷四七
[注 释]
①皇家受命:指皇家天子受命于天而治世。②性尤:性格怪异,突出于众。
[相关史料]
释卫元嵩,益州成都人。少出家,为亡名法师①弟子,聪颖不偶。尝以夜静侍,旁曰:“世人汹汹②,贵耳贱目,即知皂白③,岂可得哉名?”曰:“汝欲名声,若不佯狂,不可得也。”嵩心然之。遂佯狂漫走,人逐成群。触物擒咏④,周历二十余年。亡名入关,移住野安,自制琴声为天女怨心,风弄亦有传其声者。 尝谓兄曰:“蜀土狭小,不足展怀,欲游上京,与国士抗对,兄意如何?”兄曰:“当今王褒、庾信⑤名振四海。汝何所知,自取折辱。”答曰:“彼多读书,自为文什⑥,至于天才大略,非其分也。”兄但听看,即轻余⑦造关,为无过所,乃著俗服,关中却回防者孰之⑧,嵩诈曰:“我是长安于长公家人,欲逃往蜀耳。”关家迭送至京。 于公曾在蜀,忽得相见,与之交游,贵胜名士,靡所不诣。即上废佛法事,自此还俗。周祖纳其言,又与道士张宾密加扇惑⑨,帝信而不猜,便行屏削。⑩嵩又制千字诗,即“龙首青烟起,长安一代丘”是也。并符谶纬(11),事后晓之。 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苏,云见阎罗。王问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为司命上士。”王曰:“若然错追,可速放去。然卿识周武帝不?”答曰:“曾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王曰:“可往看汝武帝。”去一吏,引至一处,门窗椽瓦,并是铁作。于铁窗中见一人,极瘦,身作铁色,著铁枷锁。祈见,泣曰:“大家(12)何因苦困乃尒?”答曰:“我大遭苦困,汝不见耳。今得至此,大是快乐。”祈曰:“作何罪业,受此苦困?”答曰:“汝不知耶,我以信卫元嵩言,毁废佛法,故受此苦。”祈曰:“大家(12)何不往引卫元嵩来?”帝曰:“我寻往之,然曹司(13)处处搜求,乃遍三界,云无所见。若其朝来,我暮得脱,何所更论?卿还语世间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如其不至,解脱无期。”祈苏,不忘冥事,劝 起福助云。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
〔注 释〕
①亡名法师:南郡(今湖北)宋氏之子。原名阙殆。家世清贵,少事佛,无妻室。梁亡为僧,居蜀中。周并蜀后入长安,士大夫惊其才华,劝返俗入仕,不听。恒巡行南山诸寺,后不测所终。曾论及“至道”、“淳德”、“遣孰”、“去是非”、“修空”等,并文集10卷,盛行于世。②汹汹:同讻讻。形容喧扰。③皂白:即黑白,比喻是非。④擒(chi)咏:擒,传播,铺陈;擒咏谓为文铺张词藻。⑤王褒、庾信:均为北周文学家。王褒,字子渊,瑯邪临沂(今山东)人,文名颇高,明人辑有《王司空集》。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肩吾之子。世称庾开府,其暮年之作《哀江南赋》、《枯树赋》等,风格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重。后人辑有《庾子山集》。⑥文什(shi):什,犹言辑,指书篇。自为文什即谓自己著书。⑦尒:同“尔”,犹“然”。⑧却回防者孰之:却回防者:即护关者。孰之:盘问是谁。⑨扇惑:扇同煽。煽动,蛊惑。⑩屏削:屏同摈,除去,弃,逐。指废佛之事。(11)谶纬:谶(chen),旧时一种迷信。谶系巫师或方士制作的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系对经书的解释,为假托经义玄符箓瑞之书。(12)大家:敬称之词。(13)曹司:古时分科办事的官署。这里指冥府官吏。
卫元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钱袋
《钱袋》,一八三二年五月写于巴黎,同月在《私人生活场景》四卷集(玛门、德洛奈-瓦莱书屋出版)第三卷中首次发表。一八三五年编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九卷时,划归“巴黎生活场景”。一八四二年编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一卷,仍归入“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钱袋》描写的是两个高贵心灵的结合,一个是出身贫寒、苦学成才的画家,一个是一贫如洗、却能保持高尚品格的少女。这篇清新的小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针对金钱婚姻调制的一般解毒剂。
凤子
短篇小说,沈从文著,1930年5月杭州苍山书店初版。残稿,全书只完成10章,前有自序和题记。《凤子》这篇著作通过人物频繁的对话展现了作者有关自然神性的思考.这部作品处处充斥着冲突——青年人与老年人人生观的冲突,城乡爱情观的冲突,有关神性自然与科学观念的冲突......但归根结底还是两种文明——乡间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和碰撞.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璇着与曾经去过乡下的城里人——老年绅士,二人在年轻时皆受到一种爱欲的折磨,但最终俩人都在对镇筸这个湘西边陲小镇乡情民俗的经验中明白了"神"之存在如故,获得了某种人生智慧,展现了沈从文有关"人生观重造"的主题.
草堂雅集
十三卷。元顾瑛 编。曾编次 《玉山名胜集》。其人早擅文章,又广交宾客,四处名士多延至于玉山草堂。因仿段成式《汉上题襟集》之例,编唱和之作为此集。自陈基至释自恢凡收七十人,又仿元好问《中州集》例,各为小传,亦有仅载字号里居者。各据其实,不虚标榜。凡与顾瑛唱和者,即附顾瑛作于其后,与他人赠答而非与瑛游者,所作可取,亦附录。集中收数十人之诗,具其生平梗概,一代精华,略备于是。此本于清代较罕见,朱彝尊仅于吴门陆其清家一见。入《四库全书》时,为抄本,虽云采进。疑是陆家藏本。有《四库全书》 本。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李淏(1619年—1659年),即朝鲜孝宗(조선 효종),字静渊,号竹梧,朝鲜王朝第17任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李淏是朝鲜仁祖李倧次子,母为仁烈王后韩氏。早年受封凤林大君,丙子胡乱期间在江华岛被清军俘虏,后与其兄昭显世子等被押赴清朝为质。顺治二年(1645年)回国,适逢昭显世子病故,仁祖遂立李淏为王世子。顺治六年(1649年)继位,任内酝酿“北伐论”,大规模扩充财政与军备。同时应清朝要求,两次出兵黑龙江,配合清军击退俄国侵略者,史称“罗禅征伐”。顺治十六年(1659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清朝赐谥“忠宣”),葬于宁陵。
记丁玲
人物传记。沈从文著。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9月初版。共10章,从丁玲的出生一直写到她与胡也频从山东回到上海。原编者在卷末加按语说:“原文较本书所发表者多三万余字,叙至一九三二年为止,因特种原因,目前未克全部发表”。作品记叙了一个冲破家庭束缚到大都市追求光明的新女性的生活道路。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素朴的语言记叙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坛的契机。现时也记下了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三个朋友相濡以沫的不凡友谊。
维摩经义疏
凡六卷。隋代吉藏(549~623)撰。又称维摩经疏、维摩经广疏、净名经广疏、维摩广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系立于三论宗之立场以注释维摩经。初论‘玄义’,其次逐一注释维摩经十四品之文句。该‘玄义’部分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亦可视为本书之序论,后已别出一书成为‘维摩经游意’一卷。除‘玄义’之外,本书注释各品,首皆解释品名,次概说该品大意,复逐次注释经文;于注释之中屡屡引用鸠摩罗什、僧肇、兴皇等之说。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d/file/books/7345bacfd1f97ea3b1e4712000f4281a.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