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净端

吴山净端
  • 姓名:吴山净端
  • 俗姓: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湖州归安
  • 出生日期:1032
  • 逝世日期:1103
  • 民族族群:

吴山净端(1032—1103),字明表,北宋高僧。俗姓丘,本贯湖州归安。受业吴山解空院,得法于临安龙华院齐岳禅师。一参宗匠,顿悟全机,解不存玄,见量颖脱。三千法席,众少投机,退隐本山。净端禅师言咏玄妙,于里中石壁间遗留诗颂颇多,皆如寒山拾得之流。


净端禅师道行深远,为世人所敬重。名相王安石通道德之学,出言为经,局贯九流,尤味禅悦,常见师偈颂,称之曰:“有本者如是尔。”吕惠卿留意内典,多所论著,天下缁衲鲜获印可,尝道过吴山,停舟相访,一语相契,谪居宣城,屡书招延,馆之数月。章惇神锋高峻,一世龙门,疏请传法灵山坟寺,奏赐命服,曲留累年。师与诸公谈道之际,不可少屈,飘如浮云,去来唯己,未尝肯以名位惜词色也。以三公之尊,重师如此,则其道行不言可信,而其高风遗韵流通后世为不诬矣。


净端禅师晚年自号安闲和尚,自置二陶器曰:“死则此埋之。”素无病恼,宋徽宗崇宁癸未十二月五日,忽谓寺众曰:“吾缘今日谢矣!”索浴书偈辞众,歌渔父词数声,一笑而化,即以陶器瘗于归云庵下。世寿七十四,僧腊四十九。师有《吴山净端禅师语录》传世,全书二卷,乃系师皎重编,明万历二十年(1592)刊行,又名《湖州吴山端禅师语录》,主要辑录净端住长兴寿圣寺、西余大觉寺、灵山孝感院诸上堂语及丰年词、打睡说、山居诗、十二时歌、渔父诗、赞净土等。

吴山净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冈识略

三冈识略

清代笔记。一名《莼乡赘笔》。清董含撰。十卷。含字阆石,一字榕城,别号赘容,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后因奏销案被革职,终生未再出仕。作者盛年效力清廷,晚年却穷困潦倒,唯慷慨悲歌以自慰。是书为其平日札记编辑而成。据其凡例,系随年纪录闻见之事,始于顺治元年甲申(1644),终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经历五十四年始成书。内容较丰富,对社会生活、民俗、民情诸多方面均有真实记载。以记述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为最重要。如记述清兵荼毒松城的罪行,郑成功北伐及均田均役等事件,可补清代史乘之缺,有康熙十七年(1678)光复堂刊本、说铃本、《申报馆丛书续集》本。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

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时谏议大夫张天觉微服私访,被无赖李虎拦住索要二百钱,赵鹗从旁解救,却为此遭到妻子痛骂,但后来张天觉偿还他十只金钗,赵鹗用一只金钗付了店小二的房钱。贼人李虎偷了杨衙内手下六儿所带的十只银匙箸并杀了六儿,也来旅店中投宿,听到赵鹗夫妇谈话,偷偷用十只银匙箸换走了另九只金凤钗。杨衙内搜查时将赵鹗当作贼人抓住,赵鹗有口难辩,被判死罪。后李虎与店小二先后来到银匠处用金钗换钱,店小二认出金钗,抓住李虎送到官府。张天觉也已奏明皇上,为赵鹗洗脱冤情,加官赐赏。

四贤记

四贤记

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佚名。《今乐考证》著录。全剧38出。元代建康肃政廉访使乌古孙泽刚直廉洁,迁广东开府,安置妻杜氏于家乡陈州,只身赴任。杜氏贤惠,见乌古孙40无子,趁其在外,为纳妾王氏。接娶之夕,正好乌古孙与墨吏彻里帖木儿闹翻,挂冠归来。王氏虔诚祈祷,感动天帝,赐杜氏生一子,取名良祯,王氏精心教养,视如己出。良祯成人后,王氏出家修道。陈州棒胡聚众造反,乌古孙一家逃难途中遭乱军冲散。良祯走失,被曾受乌古孙恩惠的吉一收留,并亲送良祯上京赴试,良祯中式得官,告假寻亲,经一番波折,终于找到父母及庶母王氏,一门四贤,得以团聚。今存明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越公其事

越公其事

战国中晚期竹简,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全篇共七十五支竹简,经释读共有十一章(有分章符号),同传世文献的记载相比,内容性质相似,皆属于记录勾践灭吴故事的“语”类文献,并且首尾部分几乎雷同,可能有共同的史料来源。清华简七《越公其事》提供了新的吴越争霸史事材料,与此前的记载存在一些不同,表现为:(1)越使者至吴求和之记载,与《左传》同,异于《国语•吴语》。(2)吴国主和者不同。(3)无越王至吴服事及卧薪尝胆、西施至吴的情节。(4)越国图强之策不同。(5)越国灭吴的记载有独特处。《越公其事》关于吴越争霸事件记载的整体时间序列、地理背景不明显,叙事风格与清华简《系年》等不同,而更近似于《韩诗外传》、《说苑》。但其中的一些记载,对探讨春秋末期吴都所在,也有一定文献价值。

幸生录

幸生录

1册。五知老人撰。1909年(宣统元年)夏月初刻,1914年冬月续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是书封口题“思怡斋杂著续集”,首页第一行题“思怡斋幸生录一卷”,第二行署款“五知野史稿”,书末题“五知老人记”,尾页有“受业世侄李鸿穗、苏长铭校刊”。是书作者姓名不详待考,但据是书所记活动,可以推知作者在义和团运动时期为京官。是书记载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偕同光绪皇帝出逃以及败兵溃勇沿途抢劫事,皆为作者亲闻目睹。删掉是书所记辛亥革命一则资料,现已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义和团史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