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悟

王以悟
  • 姓名:王以悟
  • 别名:原字希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河南陕县东凡人
  • 出生日期:1557
  • 逝世日期:1638
  • 民族族群:

王以悟(1557-1638),原字希赐,乃仰慕孔门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之义。河南陕县东凡人,后迁张茅。拜孟化鲤为师后,孟氏以为其“尊子之名而名先贤”,乃改易其字曰幼真。(孟化鲤《王生字幼真说》)且手题其读书之舍曰常惺惺所,并自号曰“惺惺主人”,其义“盖取常惺惺之法,为不违仁之功"。(张孔训《常惺惺所稿序》)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


王以悟家境贫寒,幼年丧父。曾自述曰:“以悟百十龄,先君子见背,终鲜兄弟,伶仃孤苦。”(《孟化鲤王生字幼真说》)以失怙之故,舅鹿泉公迎之于家,遂从当时陕州名儒、舅父高翼受举子业,凡五载。万历六年(1578) 从师干阳明心学在洛阳的首传者尤时熙弟子新安孟化鲤了,师徒之间“昕夕相与切”(孟化鲤《王生字幼真说》。自是二人“食则同席,寝则同榻,游则同伴。俟后或有散有聚,而要之散者什一,聚者什九”。(王以悟《祭云浦先师》)。不久又随同孟化鲤至洛阳,谒尤时熙。万历八年(1580)二月,孟氏入京会试,以悟从之,因得与孟我疆、赵空谷等著名学者相识。万历二十年(1592)选贡天下士实太学,中式。次年,人太学。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于乡。万历三十二年(1604)成进士。三十四年(1606)任邢台知县。举卓异,擢兵部主事。以屡屡上疏,皆关时政,论遣。天启元年(1621)出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仅三月而乞休归里,兴办讲会,以育人为乐。


王以悟之著述,有《常惺惺所稿》,又称《王惺所先生集》凡十卷,由分陕张而讷辑录,洛阳张孔训编次,刊于天启三年(1623)。《理学云浦孟公年谱》,据自序云作于万历甲寅年(1614)。另有《解缚编》二卷,今佚。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志略云:“内选集程、朱、阳明、白沙之诗,而加以释解,多超悟处。”另有零星诗文保存于《陕县志》、冯奋庸撰《理学张抱初先生年谱》等。

王以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谏议集

王谏议集

汉代文别集。1卷。王褒著。王褒曾为谏议大夫,后世称为“王谏议”。《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汉书》本传又称王褒曾作《中和》、《乐职》、《宣布诗》、《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及《洞箫颂》等。后多散逸。明代张溥辑其佚文,编为《王谏议集》,其中“赋”仅收《洞箫赋》,“骚”收《九怀》,“颂”收《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宫颂》,其他文章有《四子讲德论》、《移金马碧鸡文》、《僮约》、《责髯奴文》(《古文苑》黄香作,此从《艺文类聚》王褒作),书后附有《汉书》本传。王褒是汉宣帝时期的重要赋家,在赋史上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字子渊,扬雄字子云)。其仅存的《洞箫赋》是纯粹的咏物赋,以善于描写声音见称,《文心雕龙·诠赋》说:“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对以后的咏物赋影响颇大。《僮约》一文,细致地描绘了奴隶的生活、劳动境况,且文笔谐放,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榘庵集

榘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等有关资料。同恕诗学陆游,通达明白,但往往失之浅近。他的文章有可与金、元正史互相参订之处。《永乐大典》所收的同恕文章,有祈禳青词,在《四库全书》编者重订《榘庵集》时,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一概删去。尽管同恕在元朝文名颇大,但由于《榘庵集》久佚,所以以往论者往往未能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客观的评价。

痧疹辑要

痧疹辑要

以“痧疹”为名,为记述小儿麻疹的专著,但不少地方亦每痘疹并论,且引进西医新知。这一时期对麻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乡曲枝辞

乡曲枝辞

《乡曲枝辞》二十八则,清代俞蛟撰。俞氏为乾隆、嘉庆年间山阴人,多年“辗转为幕”,“奔走四方”,见闻颇广。其所闻所见,辄留意于笔端,总名之曰《梦厂杂著》。《乡曲枝辞》即其中的一种。该书笔法与《聊斋》近似,但内容大多信实(个别篇章杂有因果报应之事),其中《某侍御》、《狱卒纵囚记》等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据民国石印本整理。

九家集注杜诗

九家集注杜诗

三十六卷。宋郭知达编。郭知达字子肃,一字噩南。四川人,一说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是书凡三十六卷。集王洙、宋祁、王安石、黄庭坚、薛梦符、杜田、鲍彪、师尹、赵彦材之注。颇为简要。据郭知达序称,“属二三士友随是非而去取之。”故原注假托名氏、撰造事实者,皆删削不载。比如“世有称东坡事实者(案当作老杜事实),随事造文,一一牵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语气首末出一口,盖妄人伪托以欺乱流俗者”,均不载。是书曾噩刊版,字大如钱,最为善,系宋版中绝佳者。《四库全书》本据此。有内府刊本、北宋小字本、绍兴中吴若本、明初刊本、照文张氏影宋本、《四部丛刊》本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盖空见拨无因果。能断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触。触则被烧。苟不取著。则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门皆可入道。又何为独破空哉。须知空句破。则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显空门。空门显。四门皆显。菩萨欲具一切佛法。当学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经。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继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岂非实相大乘之正印乎。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