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

- 姓名:王引之
- 别名:字伯申,号曼卿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扬州高邮人
- 出生日期:1766
- 逝世日期:1834
- 民族族群:
王引之(1766—1834),初名述之,字伯申,号曼卿,清扬州高邮人。出身儒林世家,王念孙长子。幼颖异,五岁从师读,能笃志于学。十岁遵庭训,手录《童蒙须知》置案头,又习朱子小学、吕氏《小儿语》,皆能仿而行之。年十七,补博学弟子员。二十一岁应顺天府乡试,未售。归而侍母,乃究心于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取《尔雅》、《说文》、《方言》、《音学五书》读之,日夕研求。二十五岁入京师,以所学质于父,念孙喜曰:“是可以传吾学矣。”由是授受一庭,无间寒暑,焚膏继晷,中夜不辍。尝夜读,有盗贼入书斋窃物而去,终未觉,其专心致志竟如是!嘉庆四年(1799)举进士,授编修。历贵州、湖北、浙江乡试正考官,河南、山东学政,会试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吏部、刑部、户部、礼部侍郎。道光七年(1827),迁工部尚书,十年调礼部,明年复署工部。道光十二年(1832),丁父忧。十四年,服阕,补工部尚书,同年卒于京师。赐致葬,谥文简。
引之立朝,不阿比,不矫激,所至皆有声。凡两任学政,四主乡试,再充会试总裁,悉心衡校,试艺而外,兼重经策。以故所取之士,学问经济,咸皆名彰一时。嘉庆十八年(1813)为大理寺卿,时天理教徒林清率众犯禁门。是年冬,有议请加筑圆明园宫墙,或请增宿卫兵额者,引之度而非之,上疏切谏,颙琰帝大动容,诏对良久,乃罢,谕军机大臣曰:“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所言终未泄,其后果无事。嘉庆二十二年(1817)为礼部左侍郎,会福建龙溪知县朱履中,因欠盐课银2000余两,请以吏欠追抵,不允。遂诬陷前按察使李赓芸有受贿事,总督汪志伊等劾赓芸,解其职,逼令招供。赓芸素廉洁,不能堪,遂自缢。引之偕吏部侍郎熙昌受命往按,雪其冤,从民所请,为建遗爱祠,汪志伊等俱以谴。时论多之。引之立身行事,怀忠秉信,表里如一。服官数十年,不蓄妾媵,不近声色,虽位登极品,清约一如寒素。于乡里置田数十亩,以所入为资助族人之用,贫者岁时皆有赡恤,冬有衣费,应试有路费,终其一生如一日。
引之少承家学,精研古义。与父念孙亦师亦友,治学各有所重,亦互有吸纳。世称“高邮王氏父子”或“高邮二王”。念孙主治子、史、小学,所著间采引之之见;引之以治经学为主,所著每引念孙之说,而以“家大人曰”区别之。引之尝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用小学论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因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以见意,而学者奉如圭臬矣。
《经义述闻》32卷。(据寿藤书屋刻本,《皇清经解》本为28卷)其考订之书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附《周秦名字解诂》、《太岁考》、《通论》。《国语》本非经书,以《汉书·律历志》有《春秋外传》之目,因入是编。书中多引述其父所言,己复加按语于后,故以“述闻”为题。是书摘经句为题而作解,间摘一句或二句、三句、数句不等,凡前人传注不全合于经者,则择其合经者从之;皆不合者,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以他经,证以成训,而别为之说。非专守一家,亦无少出入。如《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曰:“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孔颖达《毛诗正义》云:“言旦出者,旦犹明也,旦出谓向晨时也。”引之乃以“日旦出”为题,引父所言辨之曰:“家大人曰:‘旦’当为‘且’字之误也。‘且出’与‘既入’相对为文,日未出而明星先出,故谓之启明;若日出,则明星不见矣。”是知引之谓《毛传》之“日旦出”,当为“日且出”,“旦”“且”形近,传写误耳。引之为学,惟务严谨,逢错必纠,辞不让人。时惠栋、戴震诸家号为通儒,而其疏虞处,引之辄引古义驳正之。如《易·升·象传》:“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孔颖达《周易正义》并惠栋《周易述》据别本,皆谓“积小以高大”当为“积小以成高大”。引之以为非是。谓岳珂本《中庸注》、《七经考文》所引宋本、《中庸正义》述郑注,皆无“成”字。复辨之曰:“《升卦正义》经文作‘积小以高大’,且释之曰:‘始于细微,以至高大。’《口诀义》引何妥曰:‘积其微小,以至高大。’是孔氏、何氏所见本并无‘成’字。”言不可据俗本妄改经文,甚是。阮元心折王氏之学,谓“怀祖先生家学特为精博,又过于惠、戴二家”。其序《经义述闻》曰:“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
《经传释词》10卷。汉语文字之用,一为实词,一为语词(即虚词),经史子集,概莫能外。自汉以来,说经者崇尚雅训,实词义显,皆明著之;其于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倘以实字释之,遂使文义捍格难通,积世愈久,而古义愈湮。是书举古人语词,分字编目,历引《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及周秦西汉之书,摭其语词160字,引申触类,推明隐义。综其分类,大略有六:曰常语,曰语助,曰叹词,曰发声,曰通用,曰别义;释词之法,亦有六端:曰举同文以互证,曰举两文以比例,曰因互文而知其同训,曰即别本以见例,曰因古注以互推,曰采后人所引以相证。凡此旁通曲尽,皆凿然有据,诚解经释文之管键也。支伟成谓此书与《经义述闻》互为表里,“实今世文典之先河”。日后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及《再补》、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词辨》、黄侃《经传释词笺识》、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相继出,斯编乃臻于至善;而后世治古汉语者,亦缘此脉而蔚成专门之学矣。
引之所著,尚有《字典考证》不分卷、《重刊字典考正》12卷、《王文简公遗文集》8卷、《王伯申先生文补编》2卷、《伯申先生治学要语》15则、《高邮王氏父子论韵文稿》不分卷、《石臞府君行状》1卷;与撰《仁宗实录》374卷,与纂《续修词林典故》64卷;校批注补图书有《周礼》6卷、《论语孔注正伪》2卷、《校注臧氏拜经日记》12卷以及《校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校正北堂书抄》、《校正郝氏山海经笺疏》、《批杜诗会粹》等。
王引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今昔物语
《今昔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旧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宇治大纳言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其中欠缺三卷),故事千余则。一至五卷为天竺(印度)部分,六至十卷为震旦(中国)部分,十一至三十一卷为本朝(日本)部分。内容包括佛教故事与世俗故事,前者系说明佛教信仰之功德,后者则叙述历史人物之逸事与孝子、烈妇等道德故事。此外,尚有文艺、爱情、生灵、怪物、狐狸、仙人、盗贼等各种传奇故事。每一则故事皆含有通俗处世教训之寓言。因每卷开头皆有“今昔”二字,故名《今昔物语》。 本书所译为本朝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北京编译社翻译,并经周作人花了两年时间校订。 《今昔物语》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瑰宝,是了解当时日本社会武士与庶民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并成为后世物语、说话等文学的创作典范,也是日本多位作家的创作素材宝库。《罗生门》《鼻子》《丛林中》《阴阳师》等诸多作品均取材于此书。
燕郊集
散文杂论集。俞平伯著。1936年8月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收文章31篇,没有序跋文字,书末附译稿《长方箱》(美国爱伦·坡作)。收入集中的杂论性文字不少,如《读〈毁灭〉》、《论教育》、《〈东京梦华录〉所载说话人的姓名问题》、《论作曲》、《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等等。但也有《春来》、《赋得早春》、《进城》、《元旦试笔》、《秋荔亭记》、《人力车》一类的散文。序跋文字则有《秋兴散套依纳书楹谱跋》、《脂砚斋评石头记残本跋》、《葺芷缭衡室读诗札记序》、《三槐序》、《积木词序》等等。此书为俞平伯散文中论的成分加强之开始,所以写于1923年的《读〈毁灭〉》便为全书第一篇,其他则多写于20年代末及30年代初,较长的几篇议论性文字,均在书中。俞平伯的抒情、叙事、描写的散文,往往加入议论,这种笔调,造成了特有的涩味,很耐咀嚼。用这种笔调写成杂文,写成议论文,写成学术性的杂论,自然能别具一格。在《燕郊集》中,论的成份加强,学术性文字加多,开后来鲜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论文撰写之先河,是有成就的。当年,周作人为俞平伯的《杂拌儿之二》写的序言中,曾说:“平伯那本集子里所收的文章大旨仍旧是‘杂’的,有些是考据的,其文词气味的雅致与前编无异,有些是抒情说理的,如《中年》等,这里边兼有思想之美,是一般文士之文所万不能及的。”恐怕这用来说《燕知草》中的文字,依然合适。用雅致的文词撰写考据的、议论的文字,是俞平伯杂论的特色,加以他知识渊博,学有家传,成功是不待言的。后来,俞平伯专心去写《红楼梦》及其他古典文学的学术论文,取得突出成就,正是俞平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向。《燕郊集》是俞平伯30年代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集,抗战期间在后方曾重印,可惜流传不多。解放后一直没有再印过;
钦定四书文
四十一卷。清方苞 (1668—1749)等奉敕编撰。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时曾充一统志馆总裁。乾隆时累官至礼部右侍郎,系桐城派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 “桐城三大家”,著述颇多。有 《方望溪全集》、《钦定四书文》(简称 《四书文》)。包括化治、正嘉、隆万、启祯及国朝五集。乾隆元年 (1736)清政府为了科举考试和进一步禁锢人民思想的需要,令方苞等人编撰此书,目的是“俾学者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序》)。全书所选文章之主旨必在“制义”,方氏以为明时文章大体四嬗,故划为化 (成化)治 (弘治)、正 (正德)嘉(嘉靖)、隆 (隆庆) 万 (万历)、启 (天启) 祯 (崇祯)四个间断共四百八十六篇明人文章,并按四书之体例,依次编纂排列。“每篇皆抉其精要评论于后”(《序》)。书中有强烈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的色彩,其分类也未必恰当,是为之弊。然其 “文章必随时而改”、“文必清真雅正”等观点则是可取的。该书最早版本是乾隆五年 (1740)刊印本,后有四十一年、四十四年重新校刊本,《四库全书》本。
稻品
明代黄省曾著。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举人。黄省曾博学多才,在文学、农学、史学和地学方面均有涉猎。其流传著作包罗甚广,其中农书有:《兽经》《种芋法》《稻品》《蚕经》《艺菊》《养鱼经》,后4部合为《农圃四书》。《稻品》1卷。虽篇幅短小,但却对太湖地区的水稻农家品种作了系统梳理。首先是对稻种的名实梳理,包括名称的历史变迁,以及随着时间与地域的不同而出现的别名、异名等。其次是对稻种农艺性状的描述与分析,包括品种的生长期(早、中、晚);植株形态特征如高、矮、有芒、无芒等;生理特性如耐水、耐寒、抗倒伏等;品质特点如适于酿酒、有香味、米粒色泽如何等;对品种的粳、籼、糯属性亦有说明。《稻品》共记载了35个品种,有1种是再生稻。《稻品》所记载的虽是明代当地种植的品种,但不尽是明代才有的品种,多数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据考证,《稻品》35个品种中有27个是宋代方志中已经有记述的品种,且有些至明代以后仍在流传,乃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湖周围7个县的方志中共有32个水稻品种同《稻品》收录的品种相同。《稻品》使后人可以了解水稻农家品种的历史沿袭和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稻品》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夷门广牍本,题名《理生玉镜稻品》。另有明万历刻百陵学山本、明末刻居家必备本和明末刻广百川学海本。
乡村建设理论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梁漱溟著。1937年山东邹平乡邨书店印行。分甲乙两部及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甲部阐述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治道与在近代的崩溃、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无办法建立国家权力等问题。乙部对乡村建设即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组织原理、具体组织、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出路等问题作了论述。全书走文化哲学的致思路径,即以“人生向上的心”为一切事情的“原动力”,以“理性”为中心哲学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精神与近代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为伦理尚情谊,一为人生向上尚义理。指出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能发挥人类的理性,以往中国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都是理,而理的代表者为士。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不是西方客观事理的理,而是主观情理,是超计算的感情力量,为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是个应当,是个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个方向,同样可称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是理的奔赴,而人的向上心是生命最有力量的地方,随时可以让人自觉认识这个可能。主张乡村和理性是中国社会的根。认为中国近百年史则是一部乡村破坏史,近代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都没有自觉的意识,近代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即在对固有文化“自觉地破坏”(自力破坏)。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禅宗语录。宋仁勇、守端等编集。一卷。杨岐方会(992—1049),北宋禅宗僧人,杨岐派的创始人。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包括仁勇编《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守端编《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及《勘辨》、《偈颂》几部分。据书末所附《序》及题记,此书初为守端于皇祐二年(1050)传出,“编成一轴”;元祐三年(1088)重刻。收录于《古尊宿语录》卷一九。今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