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午

- 姓名:王炎午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庐陵(江西吉安)人
- 出生日期:1252
- 逝世日期:1324年
- 民族族群:
王炎午(1252-1324年),宋元间文学家。初名应梅,字鼎翁,号梅边。庐陵(江西吉安)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补太学生。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落后,谒文天祥,入文天祥幕府,尽以家赀助军饷。后以母病辞归。文天祥被俘北上过庐陵,王炎午作《生祭文丞相文》,张贴于文天祥必经的交通路口,促文天祥速死以全大节,而不能降元辱节。元揭傒斯《书王鼎翁文集后》称此文“既历陈其可死之义,又反复古今所以死节之道,激昂奋发,累五千余言,大意在速文丞相死国。”欧阳玄称王炎午为“宇宙奇士”,称其“生祭文”为“宇宙之元气”(《吾汶稿序》)。文天祥就义之后,王炎午又作《望祭文丞相文》,盛赞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谓“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无名氏《书王梅边遗象》极赞王炎午生祭、死祭2文“其忠烈之气真可与天地间风霆日星相高”。入元,闭门不出,更名炎午。有词〔沁园春〕自述心境,下片云:“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著有《吾汶稿》10篇,有《四部丛刊》三编景明抄本;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收其《梅边集》1卷,补遗1卷。
王炎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袁中郎全集
《袁中郎全集》,24卷,明袁宏道诗文集。袁宏道 (1568−1610), 字中郎,亦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石头道人。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宏道少年即能文,结文社于公安城南,自为社长。21岁举于乡,25岁成进士,先后两次出仕,曾官吴县知县、顺天府学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乞假归;复职后,又调任吏部主事,升员外郎,终以郎中归里,只活了43岁。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文名,世称“公安三袁”,三袁中以其成就最大。中郎为“公安派”创始人,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其诗文颇不满前后七子拟古之风,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内容多写闲情逸致,风格真率自然。间亦有批判现实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有明崇祯二年(1629)武林佩兰居刻本。今人钱伯城著有《袁宏道集笺校》,诗文均按年按集重编,颇多考订,又附录辑佚、传记、题跋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另,今人任访秋著有《袁中郎研究》,分上下二编。上编为论述,下编为年谱。年谱中已将诗文一一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
赤松山志
南宋末松山羽士竹泉倪守约撰。书一卷,前有倪守约自序。赤松山在今浙江金华境内,相传晋道士皇初起、皇初平兄弟遇赤松子引入金华山之石室修道炼丹,丹成乘云上升。本书首记二皇君成仙事迹,载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封大皇君为冲应真人,小皇君为养素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加封大皇君冲应净感真人,小皇君养素净正真人。然后分丹类、洞穴类、山类、水类、宫宇类、人物类、制诰类、碑籍类记载山中形胜、二皇君遗迹、宫观道士及文物古籍。值得注意者碑籍类记录《太上感应篇碑》和《注太上感应篇》,表明南宋末《太上感应篇》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本书对研究南宋前浙江地方道教史亦具参考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野记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祝允明撰, 四卷。今存版本有明刊本、同治十三年元和祝氏刻本、宣统三年时中书局排印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以下为一卷本:有《历代小史》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续说郛》本等。所谓“九朝”,据本书李文楷序解释,是“自有明开国,逮嘉靖之季”,而“野记”含义有二: “九朝往迹,史不具列者”,一也; “并及闾巷琐屑事”,二也。二者均非正史, 故以“野记”作为书名。是书记明洪武至嘉靖九朝事,故《续说郛》又题作《九朝野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谓“多委巷之谈”,以史实乖违责之。但本书题名“野记”,即已无意以信史标榜。书中虽兼及典章国故,而大多采自里巷传闻,具备故事性。作者身当嘉靖之世,文网渐弛,又生性磊落,放任不羁,故能对列朝史事秉笔直录。尤其是明初洪武残暴猜忌,滥杀无辜的事件,书中反复叙及。
文笔要诀
诗文评著作。唐杜正伦撰。杜正伦,相州洹水(今河北临漳附近)人。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善属文,尤明释典。仕隋为羽骑尉。唐高祖武德中历迁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太宗贞观元年,以魏徵荐擢授兵部员外郎。高宗时贬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文笔要决》新、旧《唐书》均未著录。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文笔要决》一卷,题杜正伦撰。有日本五岛庆太郎藏平安末期(相当我国中、晚唐时期)写本,昭和十八年(1943)据以影印。空海《文镜秘府论》北卷录其“句端”部分,而没其名。此外,印融之《文笔问答钞》、《眼心钞》均摘抄之。文笔之分,乃六朝以来通论,即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要诀,即要法。五代冯鉴撰《修文要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杂论为文体式,评其误谬,以训初学云”。以此推之,则杜氏书当与之近似。惟现存者仅为论述句端语助者。“句端”问题,六朝时已为人所注意,如《文心雕龙·章句篇》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骈文与赋尤重发端。杜正伦首加归纳、解释,引起后人重视,故其价值不可低估。今人王利器有《杜正伦〈文笔要决〉校笺》。
六祖坛经讲记
佛教向以佛陀所说言教为经,其它任何佛子说法,不论印度论师,或是中国宗师,其言说,或称论,或称疏,或称注,或称解,或称记等,绝对不可称经,以示对佛言教特别尊重。现六祖所说亦称为经,当是出于后来学者的推崇。六祖言教,虽极浅白易懂,如无重要内容,怎可被尊称经?近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六祖坛经大义」一文中说:「依照佛门惯例,佛之金口说法始称『经』,菩萨们的祖述则称『论』。只有惠能坛经却称『经』,此亦是佛门中一变例,而且是一大变例,这一层,我们也不该忽略过。若说『坛经』称『经』,不是惠能之意,这又是一种不必要的解说」。六祖称为祖师,现说其言是经,当极尊敬。
释氏要览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称谓、居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中食等九篇;中卷包括礼数、道具、制听、畏慎、勤懈、三宝、思孝、界趣、习学等九篇;下卷包括说听、躁静、诤忍、入众、择友、住持、杂记、瞻病、送终等九篇。本书以赞宁之大宋僧史略为基础而加以充实,引证广博,保存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等资料,对研究佛教史极具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