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蘋

王蘋
  • 姓名:王蘋
  • 别名:字信伯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1082
  • 逝世日期:1153
  • 民族族群:

王蘋(1082—1153),两宋之际学者。字信伯。原福建福清人,其父徙吴,遂为吴(今江苏苏州)人。师事程颐,又以同门后辈师事杨时。以布衣人中秘。主张抗金,曾对高宗陈述为君治国之道,为高宗所称赞。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与修《神宗实录》,兼史馆校勘。以著作郎通判常州。秦桧恶之,以从子王谊坐法株连而被夺官。后复官,主管台州崇道宫祠。病卒。多继承程颐理学思想,但尤强调“心”的作用,亦颇阴取佛教禅学之说。以“心学”观点为据解释二程道统之说,把理学以心传道说成是以心传心,甚至是扩充本心的功夫:“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相传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其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万善皆备。故欲传尧、舜以来之道,扩充是心焉耳!”(《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主张人心本来静寂清明,无思无虑,认为外物不会牵累人心,心累于物乃为自累:“人心本无思虑,多是记忆既往与未来事。乃知事未尝累心,心自累于事耳。” (《震泽记善录》) 为学主张“学者须是下学而上达,洒扫应对,即是道德性命之理”(同上),此说颇近程门理学观点。但不同意格物之理,“范伯达云:‘天下归仁,祇是物物皆归吾仁。’先生(王苹)指窗问曰: ‘此还归仁否?’”(《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附录》) 全祖望称: “此语亦近王伯安 (王守仁字)格物格到竹子之说。”(同上书按语)据此而把“以仁存心”解说为“但言体仁耳”(《震泽记善录》),意谓仁为本心所有,故不必外求,祇自求于己心即可。其讲学方法亦每流于禅:“问:‘如何是万物皆备于我’?先生(王苹)正容曰:‘万物皆备于我。’某于言下有省。”(同上)全祖望称:“此亦近乎禅家指点之语”(《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按语)。其说既上接二程,对洛学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有重要作用,又启南宋“心学”之端,所谓“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同上),为理学向心学过渡的重要一环。著作有《信伯集》。

王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岭南荔枝谱

岭南荔枝谱

记载广东荔枝的专谱。作者吴应逵,字鸿来,号雁山,鹤山(今广东鹤山)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此书成于道光六年(1826)。自序说:“长夏苦热避暑荔枝湾上,良朋既集,各征事实,因纂缉成编。”是由友人提供材料编辑而成的。 全书六卷。卷一《总论》。讨论荔枝之名的来由,描述荔枝的生态,叙述荔枝的历史,说明荔枝的吃法,选录前人赞荔的文辞。卷二《种植》。叙述荔枝的特性、荔枝栽培方法、虫害的防治及广东的主要产地。卷三《节候》,记叙荔枝花开、果熟的时令及天气对荔枝收成的影响。卷四《品类》,记述广东荔枝的80多个品种。现有的广东名荔如挂绿、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等,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卷五、六《杂事》,辑录有关的典故和传说以及保鲜、加工的方法。 《岭南荔枝谱》是“爰采旧文”撰成的,引书94种,资料繁富,可以说是清代中叶广东荔枝资料的汇编。所引资料均注出处,态度颇为严谨。唯所引文献多有删节。有《岭南丛书》本和《丛书集成》本。

风萧萧

风萧萧

现代长篇小说。徐訏著。上海怀正文化社1946年10月初版。作品以青年哲学家徐的自述形式,写了一个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前后的上海的间谍斗争和爱情故事。在上海“孤岛”,环境使徐无法从事他的美与善的哲学研究,因而不得不常在舞厅、酒吧寻求暂时的麻醉。他偶然救了美国海军军官史蒂芬,两人成了好友。由此,他结识了百乐门的红舞女、漂亮而多情的白苹,又结识了有着美国血统、艳若太阳的梅赢子,以及温柔纯真、富有音乐天才的美国少女海伦。他和白苹往来密切、情深缱绻,又欣羡梅嬴子的美艳,醉心于海伦的天赋和纯情。但他坚持独身主义,不特别钟情于一人。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才了解到史蒂芬及其夫人都是美国特工人员,梅嬴子是他们的手下。他在史蒂芬太太的劝导下加入了他们的对日战线,并奉命盗窃被疑为日本间谍的白苹手中的密件。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却暴露了。而白苹实际上是重庆派来的间谍,误会他是受日本间谍指使,奉命处决他,但未致死命。梅嬴子追踪至白苹寓所,拔枪相对,才得以相互了解。于是三人协同作战,亲密无间。在一次窃取日军梅武少将的秘密文件中,他们遇上了劲敌日本女间谍宫间美子。白苹英勇献身,梅、徐二人也暴露了身分。梅杀了宫间美子,为白苹报了仇。徐则婉言拒绝了海伦的恋情,赴内地为抗战尽力。作品“并无充实的生活基础,却以编织浪漫故事,抒发人生哲理见其特色,具有较重的感伤情调”(严家炎《中国现代名流派小说选·前言》)。被看作是抗战后期出现的“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徐訏的代表作品。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国维又将今本《纪年》一一求其所出,作《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宋书

宋书

中国古代纪传体南朝宋史。沈约撰。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等,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是最好的本子。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齐时任五兵尚书、国子祭酒等,梁时官至尚书令。齐永明五年(487)春奉命修撰《宋书》,根据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爱等人所编国史,补充修订,于次年二月完成纪传70卷,后来又续成志30卷,全书最后定稿当在齐末梁初。传世著作还有文集9卷。本书共100卷,约140万字。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自永初元年(420)起,到升明三年(479)止,记载南朝宋一代60年的历史。本纪分述宋武帝至顺帝共8章的生平要事。列传所载人物多达400人以上,其中收录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资料。在类传中,新设了《恩幸传》,记述出身寒门得到皇帝信用而掌机要居高位的人物,反映了时代特点。志的篇幅约占全书一半,不仅记载南朝宋一代制度,于魏晋制度也极详细,可补《三国志》之缺。其中《律历志》收录的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全文,《州郡志》详细记载了南方地区的地理沿革及侨州郡的分布与户口,《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都有很高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史专著,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朝宋一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本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书补足卷数,仍非原貌。书中叙事多所忌讳,时有曲笔,又无食货、刑法等志,均为明显之缺点。

成唯识论学记

成唯识论学记

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内题前行为菩萨藏阿毘达磨古迹记,尾题或作成唯识论古迹。

黑氏梵志经

黑氏梵志经

一卷,吴支谦译。有梵志名迦罗。具足五通,能说法。阎罗王来听法,悲梵志七日后当死,死堕阎罗界。梵志惧,见佛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