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

- 姓名:危素
- 别名:字太朴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金溪县白马乡
- 出生日期:1303年
- 逝世日期:1372年2月27日
- 民族族群:
危素(1303年—1372年2月27日),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县白马乡(今黄通乡高桥)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四岁开始读书,十五岁便精通《五经》。他曾拜读于吴澄门下,并尊李存为师。吴澄对他十分赏识、大力引荐,得以广交文学名士。当时范梈、虞集、揭傒斯等人对他渊博的学识也很折服。元至正元年(1341),经大臣引荐,出任经筵检讨,负责编修宋、辽、金三朝国史及注释《尔雅》,累迁翰林学士承旨。明初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洪武年间,御史王著等屡进谗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该重用不宜列侍从。公元1370年,危素被贬谪居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守元臣余阙庙。岁余卒于和州含山县寓所,享年七十岁。后归葬金溪高桥,学士宋濂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危素是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有《危学士集》。事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五。
危素身经两个朝代,在历史著作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是降臣,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忠君思想,并不把他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宣扬,所以他的功劳多被湮没(如宋、辽、金史署名是元朝宰相脱脱主编,实际上是危素执笔)。其实危素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于参加《宋史》《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态度严谨,值得后世学者效法。此外,他的散文被誉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说学斋稿》四卷,明归有光钞辑。清人王懋竑称其文:“演迤澄泓,视之若平易,而实不可几及,非熙甫莫知其深。”(见王懋竑《白田杂著》卷八)他还著有《尔雅略义》十九卷,《草庐年谱》《元海运记》等。在《太和正音谱》中有《危太仆后庭花》杂剧一本,王国维疑为危素所撰。
危素精于书法,其书写的片纸只字,人们都爱珍藏,是元末明初颇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引明宋濂《学士集》语评危素:“博学善文辞,尤精于书,得片纸只字者,宝秘以为荣。”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曰:“素善楷书,有释智永、虞永兴典则。”明解缙《书学传授》曰:“康里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素太朴、饶介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介之以授宋克仲温。”明徐一夔《始丰稿》曰:“公楷、行、草三体并臻于妙,凡世臣大家释老寺观穹碑短碣,多出公手。”危素的书法“用笔骨力遒健,结字端庄秀俊”。代表作有朱元璋《御制皇陵碑》《跋陆柬之书文赋》《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等。
猜你喜欢的书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德国费希特著。两卷。分别于1794、1795年出版。该书是作者阐述其知识学体系基础的著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二是理论知识的基础,三是实践知识的基本原理。该书认为康德从经验中抽绎其范畴,并没有证明这是理智所必要的原则,认为要从一个根源抽引出范畴体系,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自我。知识学认为一切意识均由自我建立而成,在这个建立过程中,首先由自我反省其自身运用理智直观建立一个绝对自我。绝对自我是没有对立的自我,自我对自我的考察就引导到以自我为对象,因而由自我建立了非我。非我即自我以外的事物,但这些事物是自我建立的,它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观的观念。由于考虑到非我由自我建立,则非我与自我本是统一的,由此而说明知识乃是由自我主观所造成。该书表达了实践意志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建立非我不是直观的,自我是离开了一切基础的“意志”,“行动”或“活动”,不是能动者,只能说是行动或活动本身。自我自己建立其对象作为阻碍,从这个阻碍也才发现了自己。该书以这种行动的解释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区别,非我决定自我为理论,自我决定非我为实践。因此,该书所表达的体系实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唯心主义体系。该书所表达的辩证法思想表现于自我与非我即对立的双方,但已不是康德体系中的二律背反理论中的有对立而无统一,它强调统一,强调相互转化。它的自我建立自我、自我建立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三个命题表现了辩证法思想的正、反、合过程。这种思想对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中译本由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太清道德显化仪
太清道德显化仪,撰人不详。内称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应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此书叙述醮祭太上老君,祈求老君显化施法之仪式,据称行此醮仪,可以忏断业缘,超出迷惘,咸归清静。全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为「上寿贡献」,有宣卫灵咒、请称箓职、请圣、降圣等仪节。其次为「显化礼文」,文中赞颂太上老君降世为帝王道人之师,显灵教化之故事,内容与谢守灏《混元圣纪》相似。最后为「显化设醮仪」有宣卫灵咒、请称法位、诵经、送圣等仪节。
洞玄灵宝千真科
洞玄灵宝千真科,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际。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已征引此书数十条。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文字与朱法满引文颇有出入,卷首有小序。谓吴赤乌三年(240)正月一日,太上道君降临劳盛山,命「千真」为太极左仙公葛玄说此科戒。书中载科成百余条,皆为道士日常饮食起居、入道修行生活中应遵守之各种戒规礼仪,其内容颇为繁杂琐细,大抵劝人行善去恶,恪守教规,安分守己。
焚香记
传奇剧本。明王玉峰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下上品”,说:“王魁负桂英,做来甚恳楚。”清梁廷楠《曲话》说:“《焚香记·寄书》折,关目与《荆钗记》大段雷同:金员外潜随来东,孙汝权亦下第留京,一同也;卖登科录人寄书,承局亦寄书,二同也;同归寓所写书,同调开肆中饮酒,同私开书包,同改写休书。无之不同,当是有意剿袭而为之。”近人姚华《菉猗室曲话》说:“此本为王魁翻案而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打消背约事实,使之重圆,是虽出于传奇常套,反减杀悲剧之兴味焉。”“此记关目布置、用笔疏密不得其宜,宜疏处反冗漫令人倦,宜密处反草草一过,淡然无味。”《王魁负桂英》原为一部著名悲剧,作者为替王魁翻案而改为喜剧,实是点金成铁。关目布置处处捉襟见肘,情节发展落入传奇俗套。
华夏与四裔
翦伯赞著,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国古代史上中原与边疆之间的往来,理论问题在先,论述具体问题的文章,按照朝代排序,兼顾文章写作时间。主要内容包括,夏族的起源与史前之鄂尔多斯;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两宋时代汉奸及傀儡组织;元代中原人民反对鞑靼统治者的斗争;辽沈沦陷以后的明史;论南明第二个政府的斗争;论史前羌族与塔里木盆地诸种族的关系,等等。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四卷,隋智顗说,宋知礼述,明圣行分会并序,日本实乘重订,疏记合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