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

王绂
  • 姓名:王绂
  • 别名:字孟端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无锡人
  • 出生日期:1362
  • 逝世日期:1416年
  • 民族族群:

王绂[fú] (公元1362—1416年),字孟端,号石友生、九龙山人。江苏无锡人。


王绂从小聪明好学,十岁能写诗,十五岁考中秀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被征召到南京供职,不久就牵连在一个案件中,被发配到山西朔州(大同)卫所去充当戍边的军卒。这时他才十九岁,在烽火烟墩的荒凉寂寞里,度过了二十年受压迫、欺侮的岁月。由于他案情较轻,可以携带妻子,受到一些“优待”,直到朱元璋死后,他才以干儿子顶替他的名义而自己回到南方。但已无家可归,只得借居邻家,犹余悸未消,曾写诗感叹道:“征衣漠漠带风沙,暂时归来重可嗟。在审每忧难作客,到家谁信却无家。解装羞贳邻翁酒,借榻多分野衲茶。堪笑此身沦落久,梦中犹自谪天涯。”


不久,他隐居在无锡九龙山(今惠山),所以自号九龙山人,以教书为生。这当中,他曾随侍驸马某使四川,又曾去杭州、扬州游览。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四十二岁时,以善书法被推荐到文渊阁任职,来到南京。九年后,他五十一岁时,升为中书舍人,才是个七品小官。此后又两次随从明成祖朱棣到北京,作《北京八景图》,算是他政治上得意之时。但好景不长,五十五岁时便病故于北京寓所。


王绂青年遭挫折,性情孤高。他画山水竹石非常有名,但不肯随便为人作画,虽送他金钱财帛也不肯画一笔,而与知己者,往往主动送画上门。有一段“金陵月夜闻箫声”的轶事,颇为后人津津乐道。传说他在南京时,有一天晚上在月下漫步,忽然听到悠扬的箫声隔墙传来,颇为动听。他以为吹箫者必定是个风雅君子,就高兴地画了一幅竹石图,第二天一早就登门拜访。哪知道其人乃是一个市侩巨商。商人见画大喜,取出一床昂贵的红毛毯送给他,请其再画一幅凑成一对。王绂听后十分生气说道:“我因为听了箫声,所以画幅竹子送你做箫材,不想你是一个庸俗不堪之人,实在不配要我的画。”说着,一把夺过画来撕掉了。


王绂为人正直,不怕权贵,不轻交友,人有善必称,有恶必斥。有人说他太过分,他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退朝回家,他往往穿上道士的黄冠野服,焚香煮茶,吟诗作画,怡然自得。


王绂在艺术上的成就,除诗外,绘画最佳,工山水、墨竹,有时也画人物、观音、花鸟、虫、马。王绂的山水画,继承了元四家的传统,风格比较多样。他吸取吴镇的水墨淋漓,王蒙的层峦迭嶂,倪瓒的古木茅亭,清秀疏朗,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又由于他经历丰富,跋涉万里,北经江淮,浮黄河,逾太行山,出雁门,过五台山,至山西大同,饱经塞上风霜;后又溯长江西上登庐山渡三峡,经重庆,至成都。名山大川,熟览于胸中。奇峰怪石,古木修林,惊涛骇浪,风帆出没,水色天光……一一见之于笔下而有真实感。他喜爱画长卷,如《江山万里卷》、《湖山书屋卷》、《江山鱼乐图卷》、《林泉道古卷》、《潇湘秋色卷》等最长的达四丈以上,所描绘的景色极为丰富多样,正是他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搜集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创作出来的。他的画得到历代画家的赞赏,如李日华说:“每一展阅如江行一番。”文徵明说:“耕渔出没,村舍远近,云烟变灭,种种臻妙,非累月构思不可成。”沈石田说他“繁中置简,静里生奇。山水辏聚,树石纵横,自始至末,屡阅屡胜”。又说“情致交错,气脉贯通,若长江一泻,愧拙手必不能造及”。


王绂的《北京八景图》,艺术地再现了明初北京的风光,其中包括: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琼岛春云,玉泉垂虹,居庸迭翠,蓟门烟树,芦沟晓月,西山霁雪八幅,摄取了真景的精华,加以艺术的创造,保留各地的鲜明特点,辅助景物则从构图需要加以剪裁布置。全图墨色浓重,层次深远,气息淳厚,极能表现山河雄伟的气象。


王绂的墨竹比山水名声大,有“国朝第一”之誉。墨竹本是文人画的产物,北宋的文同、苏轼,就以墨竹名闻天下。元代亦有墨竹专家李衎,此外,赵孟頫、倪瓒、吴镇、柯九思等也兼擅此道,多借以怡情养性,各有面目。从现存作品看,王绂的墨竹有四种不同风格:一种是以竹配鹤,工整细致,森森玉立;一种是枝叶繁茂,浓淡分明,层次井然;一种是纯用浓墨;又一种则寥寥淡笔。有的突出形态逼真,有的显出情趣横溢。他自称“林野散逸之气,出自家意思”。对他的墨竹,后人多有美言。如董其昌赞他的《万竹深秋墨竹卷》“一展卷而含烟喷雾,拔石进天,飒飒然真不翅蛟龙起而风云集也”。李日华说他画竹“蓄雨含云,舞风弄日,秀姿妍态,又其偏长”。王绂画竹弟子甚多,最有名的是夏㫤(仲昭),后来成为名满中外的画竹大家。


流传为王绂所撰写的《书画传习录》,反映了王绂的绘画见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不似之似”的理论。他认为,那种“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迭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的绘画,是不足取的。他理解苏轼所说的“不求形似”,是指的“不似之似”。就是说,对于客观对象,画家不应当象刻舟求剑那样,死板地模仿,而应当“神游象外,意到圜中”,领悟其“神”,发挥己“意”,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样的作品,必然有所取舍,既不完全似对象之形,却又十分似对象之神,也就是“神似”或“不似之似”。这一理论被齐白石发展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成为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王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

《创造宣言》是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人生主张的散文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博大而丰富的,《创造宣言》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教育宣言篇、斋夫杂谈篇和书信演讲篇。陶行知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阐述了他的教育观,在生活中懂得学习,理解教育。其《创造宣言》等入选中国中学语文课本。

本事词

本事词

清代词话著作。2卷。叶申芗编撰。此书模仿唐孟棨作《本事诗》的体例,专门记载有关词作的本事。上卷记唐、五代、北宋事,自白居易为吴二娘制〔长相思〕始,以僧仲殊咏投牒妇人〔踏莎行〕止。下卷记南宋、辽、金、元事,自左誉赋〔眼儿媚〕始,以燕山妓刘燕哥赋〔太常引〕止。两卷共204则。材料大部分取自宋元以来的词话及杂记。引文不注出处,也不写明著者。书前有作者自序,谈到《玉台新咏》专录艳词,《乐题解题》备征故实,韩偓著《香奁集》,孟棨辑《本事诗》,“诗既应尔,词亦宜然,此本事词所由辑也。”可见其编撰主旨只在汇录有关文人的风流韵事,绝大部分记载都属于传闻附会之说,资料参考价值并不高。序又谈到引文多有剪裁,作者酌情参订之处也有不少。凡此,都降低了其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天籁轩刊本。唐圭璋以此本辑入《词话丛编》。

南宫奏稿

南宫奏稿

明夏言著。五卷。书前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汪文盛序。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纪昀等校后发抄,集于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史部内。夏言是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兵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侍读学士充纂修官、经筵日讲兼吏科给事中。嘉靖十年(1531),九月任礼部尚书。十一年(1532)加太子太保。十五年(1536)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二月兼武英殿大学士后加少师,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居首辅。与严嵩相争,被弃市。本书辑著者任礼部尚书时所上疏议,因礼部别称南宫,故名。内有斟酌临雍旧典乞赐宸断疏、改便科举以顺人情疏、请复岁贡旧法以通利人才疏、函育人才以恢弘治道疏、正文体重程式简考官以收真才疏、惩抗违以彰国法疏、明职掌以杜侵越疏、参酌古今慎处庙制乞赐明断疏、乞怜查照旧规以苏民困以安地方疏、公务疏、科举疏、奏灾异疏、正体统以尊朝廷疏、遵旧制以便出入疏等目。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译。出日本石山寺藏钞本(目录不载),与大正藏二五一重译本稍异,殆初译也。石山寺藏又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译钞本(目录不载),与大正藏二五二般若共利言译,祗数字出入,今不重出,附识于此。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

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止有华言四十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