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

王逢
  • 姓名:王逢
  • 别名:字原吉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阴(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逢,元代诗人。字原吉,号席帽山人,江阴(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即有文名,至正中,曾作《河清颂》,行台及宪司均推荐他,皆以病辞。世居江阴黄山,后避乱,迁无锡,不久又迁松江,名所寓为“梧溪精舍”,自号梧溪子。又徙上海之乌泾,筑草堂名最闲园,自号最闲园丁。张士诚占领苏州,东南士人多为张所用,而王逢虽经多次征辟,仍坚卧不就,却通过友人王晟向张士诚弟张士德劝说张氏兄弟降元。张士诚败于朱元璋,自杀身亡,王逢写诗悼念。明洪武间,征召甚急,以老疾辞。平生不仕,以布衣终身,卒年七十。年轻时学诗于陈汉卿,陈师从虞集,所以王逢得虞集之传。他写了不少丧乱之作,如杨维桢序《梧溪集》所说:“《梧溪集》者,江阴王逢氏遭丧乱之所作也。”集中记宋、元之际忠孝节义之事颇多,他一生忠于元室,对元亡深为悲痛,如《无题五首》及《后无题五首》,“伤庚申之北遁,哀王孙之见俘,故国旧君之思,可谓至于此极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王朝却极藐视,他讽刺朱元璋称帝是“孺子成名”,直到入明二十年后,在被视作绝笔的《寄桃浦诸故知即事》诗中,仍称朱元璋为“南朝天子”,诗中还说“平生气节诗千首,才非元亚甘刘后”,以忠于金室的元好问、刘因自喻,正见其不事二姓的封建正统观念的倔强。钱谦益把他比作宋末遗民谢翱,称他的诗“唇齿之忧,黍离之泣,激昂忾叹,情见乎词”而“一无鲠避”(《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其诗才气宏敞而不失谨严,长篇歌行有豪雄之气,如《帖侯歌》、《奉陪神保大王宴朱将军第闻弹白翎雀引》等。因他所处时代正是元王朝的没落时期,所以豪雄之中不免流露出悲凉气息。在元末诗坛,王逢诗自有特色,所写竹枝词则风格素淡,几无纤浓之笔。此外,他有不少诗写时事,又每于诗前作小序,说明梗概,具史料价值,所以杨维桢称“皆为他日国史起本,亦杜史之流欤”(《梧溪集序》)。著有《梧溪集》七卷,前六卷为元时作品,第七卷入明所作。生平事迹见《南畿志》卷二二、《(弘治)上海志》卷八、《(正德)松江府志》卷三一、《(万历)无锡县志》卷一九、《(万历)青浦县志》卷五、《昆陵人品记》卷五、《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明史》卷二八五、《新元史》卷二三八。

王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日照县志

康熙日照县志

十二卷。清杨士雄修,丁时纂。杨士雄,浙江义乌人,监生出身,康熙三年(1664)任日照县知县。丁时,邑人,进士出身。康熙十一年(1672),杨士雄奉修邑志之檄,开局修志,经多方购求,得明万历年间知县杜一岸旧志二册,聘邑中进士丁时总其事,以旧志为蓝本,更采《水经注》、《山海经》、《通志》和《郡志》,历时两月新志成。《日照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图考、沿革、分野、祥异、疆域、形胜、山川,卷二风俗、时序、城池、墩台、武备,卷三乡里、户口、地亩、钱粮、盐法、土产,卷四职官、公署,卷五仓廒、坊表、街厢、市集、镇店、铺舍、古迹、邑景、丘墓,卷六学校、典礼、征辟、进士、举人,卷七岁贡、恩选、恩例、太学生、武举、武弁、吏椽,卷八坛祠、寺观、名宦、宦迹、貤封、乡贤,卷九人物、儒林、忠义、孝子,卷十一至卷十二政事、文苑。此志不举纲要,仅列细目,细目繁冗复杂,然而取材谨严不苟,每条之下,多注明所引原书及所取史料,不失为善本。其尚有康熙五十四年(1715)成永健增刻本。

闽县乡土志

闽县乡土志

奏定学堂章程所列初等小学堂学科,于历史则讲乡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之事实;于地理则讲乡土之道里、建置,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于格致则讲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凡关于日用所必需者,使知其作用及名称。盖以幼稚之知识,遽求高深之理想,势必凿枘难入。惟乡土之事为耳所习闻,目所常见,虽街谈巷论,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平时供儿童之嬉戏者,一经指点,皆成学问。

道光来安县志

道光来安县志

道光本《来安县志》原由符鸿主持纂修。符鸿,湖南益阳人,乙丑(1805,嘉庆十年)进士,道光二年冬到任来安县令。道光三年清廷诏令各省纂修省志,因纂修《安徽通志》需向各府县征县志,符鸿遂组织人力在伍斯殡志的基础上纂修新志,至道光四年冬尚有人物、艺文等志未能纂辑完成,符鸿调任婺源县令,由代理县令张蕃锡继续组织人力修纂。道光六年,河南汜水举人刘廷槐继任县令,对已完成的县志稿不满意,主要认为繁简不当,考核不严,于是又组织人力作了较大的修改整理。因经费等原因,此志直到道光十年才得以刊印。

用笔法

用笔法

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中国宋代制度史。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缪荃孙、屠寄整理之广雅书局稿本、刘富曾整理之嘉业堂清本、北京图书馆于1935年据徐辑原稿影印的线装本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的精装本等。徐松(1781—1848),字星伯,中国清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礼部郎中、陕西榆林府知府等职。除辑编有《宋会要》、《宋三司条例考》、《宋元马政考》等史籍外,还有《新疆志略》、《新斠注地理志集释》、《唐登科记考》等著作。宋代修撰的会要,前后成书11种,达3000余卷,但大都散佚,惟赖本书保存最多。本书厘分为200册共376卷,约800余万言。内容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大门类,每大类之下分列若干细目,按年月排比史料,较详实地记述了宋代政治、经济、军政、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社会史事。其中以礼类、职官类、食货类篇幅最多。记事详瞻、生动和具体,有些内容为他书记载简略或不详,有些则仅见于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是研究宋史最基本的文献之一。但由于本书是宋会要残余部分的辑编,今流行辑本又未作细致的整理,以致书中文字脱漏、残昏、羼混、讹误、重复、衍文、颠倒等情形较为严重,今已有王云海著《宋会要辑稿考校》等书,对此多所改正补校,可供参考利用。

法华经大窾

法华经大窾

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并序,刘谷贞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