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谦升

魏谦升
  • 姓名:魏谦升
  • 别名:字雨人,号滋伯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861
  • 民族族群:

魏谦升(?-1861),字雨人,号滋伯,晚号无无居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九岁能文,弱冠后雄长坛坫,尤工书法。以廪贡生选授浙江仙居训导,辞不就。以著述自娱,垂五十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家毁于兵火,挈妻子走灵隐山中。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再克杭州时,谦升方老病,驱至万安桥下死,妻周氏同时遇难。事具《清史稿》忠义传、《杭州府志》。著有《翠浮阁词》一卷、《续稿》二卷及《三味斋稿》。《翠浮阁词》为少年之作,刊于道光十六年(1836),武林爱日堂镂版;《续稿》道光二十年刊而未行,咸丰五年董氏为印以传。谦升为人静默,嗜金石、喜山水,一吟一咏,有幽然尘外之慨;其词“神味冷隽,思意超逸,绮丽而弗为靡音,浑厚而迥绝庸俗”,金绳武列为《十家词》之一。

魏谦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

历史

古罗马的历史著作。塔西佗著。有多种文字版本。中译本由王以铸、崔妙因据穆尔的英文本译出,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塔西佗(Tacitus 约55—120),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出身骑士等级,早期受过良好教育。先后任财务官、大法官、执政官、行省总督等职。著作还有《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编年史》等。本书原有12卷(一说14卷),今存前4卷及第5卷的一部分,记载公元69—70年的罗马史,中译本约29万字。第1卷写公元69年的内战。暴君尼禄死后,先后有伽尔巴、奥托、维提里乌斯称帝。为争帝位,发生了大规模的内战,生灵涂炭。第2卷写69年内战的高潮。奥托兵败自杀,维提里乌斯成了罗马唯一的皇帝,无恶不作,上行下效,民不聊生。地方长官维斯帕西亚努斯又起兵称帝,进军意大利。第3卷写69年内战的结束。维斯帕西亚努斯攻陷罗马城,维提里乌斯被杀,68—69年的内战结束。第4卷写70年的日耳曼战争。第5卷继续写犹太战争和日耳曼战争:罗马军队长期围困耶路撒冷,日耳曼人屡败罗马人。这两次战争均未写完。书中向往共和制,憎恶君主制,对罗马皇帝的罪行作了无情揭露,对各族人民反罗马奴役的斗争则予以某种同情。但寄希望于英雄人物,夸大其历史作用,反对帝制和暴君,却称赞好皇帝。相信天意、预兆和灾异。总的说,书中史料可靠,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菜穗子

菜穗子

中篇小说。作者 [日本]堀辰雄,1941年发表于《中央公论》。小说故事分为榆树之家及菜穗子两大章节,在榆之家中描述著名叫三村菜穗子的女性在与上班族黑川圭介结婚后,读著由母亲三村夫人所写的手记,内容为三村夫人回忆著先前曾有过好感、但最后没交往在一起的男性作家森於菟彦。随后菜穗子在母亲死后将先前的手记埋在一棵榆树下,并感觉自己内心受到母亲的手记所影响。 在第二段菜穗子则提及自己在婚后过著不愉快的生活,而某日菜穗子在银座一带路上遇见儿时的玩伴都筑明,但发现自己与都筑明的之间关系变得疏远。随后菜穗子因肺病咳血、而从东京前往至八岳的肺结核疗养院接受静养。在静养的过程中菜穗子开始思索,并慢慢有了些新的想法:即便人生是孤独的,也不应该消极逃避。 小说文笔轻快,心理刻画细腻,于凄婉悲凉的气氛中,蕴含着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抒情格调。是作者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心理小说,曾获1942年首届中央公论奖。

神食

神食

《神食》讲述的是两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营养品“神食”,这种营养品能让食用者生长加速且变得巨大:鸡吃了后大得能食人,黄蜂和老鼠吃了后也能大得攻击人,婴儿吃了后则很快长成巨婴乃至巨人。然而就在读者眼看着故事中的世界即将陷入一场恐怖的危机、人类社会将可能被斯威夫特笔下的“巨人国”所取代之时,威尔斯却笔锋一转,描绘起被排挤的巨人……

万灵节之死

万灵节之死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侦探小说。“我该如何驱除往事的记忆?”六个人都在想着罗斯玛丽,她已死去将近一周年……罗斯玛丽·巴顿似乎是个什么也不缺的女人:她年轻又美丽,是一大笔遗产的继承人,拥有养尊处优的生活,数不清的仰慕者和老实古板却深爱她的丈夫乔治。她生活中仅有的麻烦好象只有偶尔的疾病和令人讨厌的表兄维多罢了。然而,在一年之前的万灵节她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她服毒自杀,死在众亲友面前……

宋明理学史

宋明理学史

现代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987年出版。自述编撰原则在“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历史事实和思想资料进行辨析、研讨”(《后记》),力求“以理学发展的角度对宋明时期的哲学和思想史进行总结”(《绪论》)。认为宋明理学是“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它是在唐朝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序》)。从分析社会经济、政治、阶级关系的演变入手,把握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向后期转化的特点,又通过考察北宋时期“经学笺注的没落”、“佛学与道教思想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揭示了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为线索,详细考察了理学的主要代表、思想流派及其相互关系。又认为理学家一般都据《易》探讨“性与天道”问题,由此构成了理学的中心。肯定理学“达到了理论思维的很高水平”,但就政治作用来说,“是思想史上的浊流”。系统地阐述了宋至明时期理学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对了解宋明时期逻辑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印章要论

印章要论

印学论著。明朱简撰。凡四十四则。其中部分并见于作者所著《印经》中,为作者摘录前人有关印学的札记,并申述其美学思想。认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要求“习印当如钟元常习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注重印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又强调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特点。有《篆学琐著》本,又收入《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摘录其二十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