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渭

- 姓名:吴渭
- 别名:字清翁,号潜斋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浦江(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吴渭,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今属浙江)人。宋末,为义乌令。入元不仕,居于吴溪,立月泉吟社,延致宋遗老,相与酬唱品评。至元间尝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共征集二千七百三十五卷,仿科举糊名考校例,延请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判甲乙,凡选二百八十人。今存所编《月泉吟社》一卷,系录前六十名之诗,有毛晋汲古阁刊本、清钞本、《四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李东阳称:“其所刻诗以和平温厚为主,无甚警拔。”(《怀麓堂诗话》)王士禛则称:“清新尖刻,别自一家。”(《池北偶谈》卷一九)《全宋文》卷八三二三收录其文。事迹见《宋季忠义录》卷一四、《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
吴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香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乐论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小儿诸证补遗
中医,儿科,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该书首述观气色验指纹为临证之要,后论胎毒、惊风、丹毒、痘麻等证治。卷末载小儿引经诸药歌及小儿治诸效方。现存明崇祯九年抄本。
经络全书
经络类著作。前编明沈子禄撰,后编徐师鲁撰,清尤乘重辑。二卷。子禄字承之。曾撰《经脉分野》(即此书前编)。师鲁吴江(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奉命册封周藩,阅岁历转左给事中。儒而兼医。得子禄书稿,为之订正续编并作序。名续编为《枢要》,更名全书为《经络全书》。前编撰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编撰于万历四年(1576),乘重辑刊于康熙九年(1668)。前编记述全身体表部位名称凡八十八条,逐一详引博考《内经》等书文字,并论述经络循行交会;后编列原病、阴阳、脏腑、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十四篇。均考《内经》及后世医籍有关经络论述,参合己见加以发挥,对经络学说术语进行较系统整理。书末附有音释。对研究经络学说颇有参考价值。有《脏腑性鉴·经络全书》合刻本,《博物知本》本及抄本。
黑旋风双献功
元杂剧剧本。一作《黑旋风双献头》;简名《双献功》或《双献头》。高文秀撰。末本。本剧是元代著名的“水浒戏”。情节梗概为:运城孔目孙荣将带妻子郭念儿上东岳烧香还愿,恐遇坏人,特地到梁山请故交宋江派人保护。李逵自告奋勇愿前去护送,并立下军令状,保孙荣夫妇无事,平安而归。宋江嘱李逵诸事忍让,并派戴宗随后打探,以便接应。郭念儿原与权豪白衙内私通,途中趁孙荣、李逵外出离开旅店时,随白衙内私奔。孙荣、李逵回到旅店后,发现郭念儿逃走,并知为白衙内拐去。孙荣去官府告状,谁知坐在堂上的竟是白衙内。原来白衙内恐孙荣告官,便先去借衙门坐3日,结果孙荣反被打入死囚牢内。李逵扮作农民探监,设计用蒙药麻醉了禁卒,救出孙荣。白衙内与郭念儿正饮酒取乐,李逵突然出现,杀死2人,带人头回梁山献功。《双献功》虽主要是写梁山英雄,但剧情不见于今本《水浒传》,可能是作者在元代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创造。在众多的“水浒戏”中,此剧的成就较为突出,不仅歌颂了梁山英雄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且对白衙内这样的“权豪势要”借官府之势夺人妻子、残害无辜的行为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剧本在人物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尤其是第三折写李逵探监,以巧妙的喜剧性安排,刻画了李逵外表粗莽,内心精细的性格特点。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元曲选》本。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亦名《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南宋刘时举撰。15卷。记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间四朝史事。文辞简约,条理明晰,系年有考据,载事有本末。于政治得失,国势安危,尤为详悉。虽于事实间有脱遗,然褒贬公允,较少门户之见。书约成于理宗朝。书中所附议论,低一字以示区别,乃元代刊书者增入,已非其旧。有元刊本及《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