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道

王之道
  • 姓名:王之道
  • 别名:字彦猷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庐州(今安徽合肥)人
  • 出生日期:公元1093年
  • 逝世日期:1269年
  • 民族族群:

王之道(公元1093年一1269年),字彦猷,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宣和六年,与兄弟三人同登进士第,时人荣之,榜其堂曰“三桂”。靖康初,调和州历阳丞,摄乌江令。丁母忧居家,差充镇抚司参谋官。通判滁州,以上疏言和议之非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唐镇盐税,会赦不行。遂卜居于相山,自号相山居士,隐居凡二十年。秦桧死,起知信阳军,除湖南转运判官。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王之道立身质直,崇尚风节,多次上书论国事利害,如《论收复当自陕西始奏议》谓有三事所宜审处,一正名分、二减币聘、三画疆界;又有《慰安淮西使自捍御札子》、《论赏罚不当札子》及论九不可和之说,“慷慨激烈”,《四库全书总目》称“明白晓畅,可以见诸施行”,可与胡铨所上《戊午封事》相比并(卷一五六)。诗词虽非所长,而抒写性情,亦颇有真朴之致(同上书)。有一些诗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与感慨,如“安得尚方三尺剑,扫除骄寇献俘囚”(《秋日书怀》),“干戈在眼心还折,勋业何时鬓已秋”(《和州得旨移粟宣城舟中和何希渊韵》),“大剑长刀秋正扰,淡烟疏雨暮还愁”(《次韵程德远登清淮楼》)。也有一些诗抒情写景,描绘江南山水,《蒙城早行》诗有“举头华盖近,回眸启明高”之句,方回谓“新异”,评为早行诗之佳者(《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四)。其馀如《江南道中》、《咏雪》、《鸣山驿夜雨》等篇,均为此类作品。其词多和韵、祝寿之作,但有一些词咏物写意,清新晓畅,凄楚动人,如《长相思·恨别》六首、《东风第一枝·梅》等。著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七作二十五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重辑为三十卷。其词在宋时即有《相山居士词》一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抄本、清劳权校抄本、清光绪吴氏双照楼抄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一百八十馀首。《全宋诗》卷一八○七至一八二一录其诗十五卷。《全宋文》卷四○五七至四○六五收其文九卷。事迹见尤袤《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相山集》卷三○)、《宋史翼》卷一○。

王之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释名译注

释名译注

汉语语源学的第一部著作。东汉刘熙撰。《释名》 之“名”,指事物名称之名,即现代所谓 “概念”。刘熙在 《释名》 中试图将各种事物得名的来历作一探求,以作出语源上的解释,使人明其 “所以然”。这在古今,都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题目。全书分二十七篇,共一千五百零二个词条,大部分是 “百姓日称” 即日常词语,体例仿照 《尔雅》,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形体》、《释姿容》、《释饮食》、《释衣服》、《释宫室》等。《释名》的释义方法非常特别,主要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以及双声叠韵,即所谓 “声训”。如:“皮,被也,被复其体也。”又如:“兄,荒也; 荒,大也。” 再如:“胎,始也。” 汉代语言学,《尔雅》 为训诂之始,《方言》从比较方言角度研究词汇,《说文解字》从文字角度研究语言学,《释名》则从声音来释义,在汉代语言学中别开一番天地。

周易参同契考异

周易参同契考异

朱熹著。《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教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现存最早论述道教炼丹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产生的年代稍晚于《太平经》,约为东汉顺帝、桓帝之际,作者为魏伯阳。参,即三;同,相通;契,相合。《参同契》主要论述《周易》、黄老之学、外丹炉火三者互相契合之意,故名。朱熹对该书有独特的深刻领悟,认为其包含深义,作者则故意隐约其词,曾说:“《参同契》为艰深之词,使人难晓,其中有千周万遍之说,欲人之熟读以得之也。大概其说以为欲明言之,恐泄天机;欲不说来,又却可惜。”(《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又曾以“空同道士邹”的笔名著《周易参同契考异》,主要是从义理角度对《参同契》进行疏证。认为,《周易参同契》实际上不是对《周易》的解释,而是依据《周易》的象数理论来建构丹道理论系统,“《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火候。……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云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因此,“与《周易》理通而义合”(《周易参同契考异》)。反映了道家、道教思想(尤其是丹道思想)对于朱熹思想的影响。

平金川全传

平金川全传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平金川》,又名《年大将军平西传》、《年大将军平金川》。四卷三十二回。题“小山居士编次”。作者张小山,辽东人。成书于清光绪年间。《平金川》讲述讲的是年羹尧(书中作年赓尧)、岳钟琪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故事。内容架构与《封神演义》一类的魔幻神怪小说类似,且有一定的科幻色彩。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沈馆录

沈馆录

《沈馆录》共7卷。朝鲜人撰。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亲征朝鲜,第二年正月,朝鲜国王李倧力尽降清,以世子李澂等作为人质留在沈阳城德胜门内(今沈阳大南门),后称“高丽馆”,历时8年。《沈馆录》即在此地由留馆诸臣撰写,记述了李澂作为人质寄居沈阳期间的一段历史史实。上迄清崇德二年 (1637) 二月,下至顺治元年 (1644) 八月清世祖定都北京之前,是研究后金政权与朝鲜外交关系及清政权建立初期满族统治集团及社会情况的原始资料。此书被日本内藤湖南博士称为清初贵重之史料,可与实录相互印证。

郎潜纪闻

郎潜纪闻

笔记。近代陈康祺著。五十三 卷。凡《初笔》十四卷,《二笔》十六卷,《三笔》十 二卷,《四笔》十一卷。《二笔》又称《燕下乡脞 录》,《三笔》又称《壬癸藏札记》,《四笔》又称 《判牍余渖》。专记清代之事,内容大致可分五 类,一是记文苑士林,二是记宦海官场,三是记 典章制度,四是记社会情况,五是记所谓圣君 隆治。第一类数量最多,或叙遗闻,或录诗作, 剖析源流,品评得失,颇有文学史料价值,王士 禛、朱彝尊、施闰章、赵执信、姜宸英、厉鹗、沈 德潜、翁方纲、钱大昕、洪亮吉等著名文人均所 涉及。《初笔》有自序,《二笔》有杨岘序,《三 笔》有张文虎序,有光绪间初刻本、宣统间扫叶 山房石印本、民国间《清代笔记丛刊》和《笔记 小说大观》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四 笔》亦有自序,原仅见孤本抄本,1990年中华 书局据之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