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 姓名:宋濂
- 别名:字景濂,号潜溪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金华潜溪
- 出生日期:1310年11月4日
- 逝世日期:1381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明哲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世居浙江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浙江浦江。初从梦吉受《春秋》,继从吴莱、柳贯、黄溍学古文词。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明初,太祖聘为五经师,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曾主修《元史》,傅太子先后10余年,深得太祖宠信。虽白首侍从,而一代礼乐典章,多由他裁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68岁诏以年老还家。后因长孙慎坐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正德中,谥文宪。
曾召讲《春秋左氏传》,认为“《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明史本传》)。他否认灾祥之说,认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同上)。哲学上崇奉程朱,但已越出了理学的“规矩”。他认为“天地之心”(又称为“天地之道”,或太极)通过元气产生万物和运动,元气是“天地之心”的意志和作用的体现者,又称为“气母”。“我心”即“天地之心”,本具一切,认识主体包含认识客体,所以天下之物“心为大”(《凝道记》)。求道问学,修养道德的目的就在于体悟“天地之心”,达到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即识心明心。其主要方法是“向内冥悟”,使心回到“常寂”粹然的状态,显出“至灵”、“真知”。具体方法是取“佛化空寂之义”,从“不二之门”入手,用“名相”(即荡除事物的名称、概念与形象)的方法,排除万物,使人心虚空以归于寂静。在名实观上,他认为概念不能代表物的形象,物的形象也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物的形象本来就不真实不可靠。在儒佛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本一”、“同一”,佛教有补治化,佛教徒“身居桑门,心存孝道”(《宋文宪公全集》卷二)。而“礼乐刑政……实与诸佛同一”(同上书,卷二十二)。儒学不过是“化民成俗”的“制治之具”,而佛教能“觉悟群迷”,“入人之心”,才是“入道之要”(同上书,卷十三)。学者应相资为用,在儒学中探其义理,即世俗的人伦,在佛教中吸取“名相”,即识心明心的方法。全祖望称他为朱学在金华三变之后的“佞佛者流”。著作有《潜溪集》、《翰苑集》、《芝园集》、《蘿山集》、《龙门子》、《浦阳人物记》、合一百四十余卷。后人编有《宋文宪公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落花生
许地山散文是现代文学中的一方宝藏。《落花生:许地山散文菁华集》以他生前著作《空山灵雨》等为底稿,收集了许地山先生一生最菁华的散文、杂文创作,力图打造一本最具许地山风格的经典选本。他早年受佛教思想影响,文笔风格绮丽空灵。作品往往取材独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许地山一生作品数量不多,但对于新文学的贡献极大,影响深远。他的新文学创作,散文表现成熟、流畅,融会贯通宗教与文学,运用白话文的成熟度,更甚于朱自清、徐志摩等人。他的《落花生》等一批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宋代中国的改革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秦鬟楼谈录
我国东南各省,与欧洲各国通商,自粤始。其奏许通洋舶,立十三行,便中外人贸易者,则在康熙中。其时,两广总督为吾乡吴留村兴祚。然吴督粤之先,有所谓石濂和尚者,已私与洋舶通贸易,则粤之通商,石濂实启之。石濂名大汕,本苏人,徐氏子。幼无行,为画师沈朗倩外嬖。沈以画名于时,石濂亦师其技,龚芝麓鼎孽一见大激赏之,弃沈而从龚,言者仍谓以色事也。后流转入粤,自称浪觉师,居粤西门外长寿院。不剃发,不诵经,室中亦不置钟、磬、瓶、钵之属,见者初不知其为僧。顾好大言,专结纳。又尝至安南,走交趾以祈雨,立验。眩其国人,多辇金助之,黄金巨万。
指禅医案
本书系根据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独创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特别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
十卷。清叶桂撰。又名《本事方释义》。此书成于乾隆十年(1745)。其孙叶澹安由叶氏自作序文中得知有此书,然家无藏稿,遍为寻求,于同里顾西畴家得之,校勘付梓。此时叶氏已谢世多年了。叶氏此书据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原书,按方释义,以使其书不致湮没。全书十三万字。书中载《类证普济本事方》坊刻王氏本备录七十三条,又载《普济本事方·制药总例》及校勘例言,分为二十八门,对二百三十余方予以释义。主要分析方剂的药物配伍、归经、性味、功用等内容,其中推阐详备,论述清晰,对学习运用《普济本事方》颇有参考价值。此书为叶氏得力所在。然其名重一时,医门无暇,自著之书颇少,此书又卷帙浩繁,每药考论,极费时日,可能为门人撰就,叶氏亲为裁定,自为序言。有嘉庆十九年(1814)古吴叶氏刻本、1920年祥记书局印行翻刻嘉庆间扫叶山房本。
金箓延寿设醮仪
金箓延寿设醮仪,原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亦当为明代道士所编,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金箓」在道教中指天帝的诏书,故道教为人间帝王所设科仪称「金箓斋」,是专为帝王祈福延寿而举行的科仪。本篇所载科仪亦用于皇帝圣诞设醮祈寿,并有初献、亚献、终献等三献仪式。《金箓延寿设醮仪》的行仪节次有:各默礼师存念如法、鸣法鼓二十四通、请称法位、降两班圣位、降圣、云舆、重称法位、宣词、进状、法事、重称法位、送圣颂、存神烧香、回向。此科仪本指出,设醮法师可以至「真无极大道」、「三清上圣」、「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御前,请求以他们为首的众神,达成自己的愿望,希望能使皇帝「寿增圣筭」、「皇图永固」、「圣寿万安」,并愿风顺雨调、国富民强。本篇仪节文辞较《金箓上寿三献仪》一书更为长冗,上启之神亦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