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宋濂
  • 姓名:宋濂
  • 别名:字景濂,号潜溪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金华潜溪
  • 出生日期:1310年11月4日
  • 逝世日期:1381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明哲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世居浙江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浙江浦江。初从梦吉受《春秋》,继从吴莱、柳贯、黄溍学古文词。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明初,太祖聘为五经师,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曾主修《元史》,傅太子先后10余年,深得太祖宠信。虽白首侍从,而一代礼乐典章,多由他裁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68岁诏以年老还家。后因长孙慎坐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正德中,谥文宪。


曾召讲《春秋左氏传》,认为“《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明史本传》)。他否认灾祥之说,认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同上)。哲学上崇奉程朱,但已越出了理学的“规矩”。他认为“天地之心”(又称为“天地之道”,或太极)通过元气产生万物和运动,元气是“天地之心”的意志和作用的体现者,又称为“气母”。“我心”即“天地之心”,本具一切,认识主体包含认识客体,所以天下之物“心为大”(《凝道记》)。求道问学,修养道德的目的就在于体悟“天地之心”,达到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即识心明心。其主要方法是“向内冥悟”,使心回到“常寂”粹然的状态,显出“至灵”、“真知”。具体方法是取“佛化空寂之义”,从“不二之门”入手,用“名相”(即荡除事物的名称、概念与形象)的方法,排除万物,使人心虚空以归于寂静。在名实观上,他认为概念不能代表物的形象,物的形象也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物的形象本来就不真实不可靠。在儒佛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本一”、“同一”,佛教有补治化,佛教徒“身居桑门,心存孝道”(《宋文宪公全集》卷二)。而“礼乐刑政……实与诸佛同一”(同上书,卷二十二)。儒学不过是“化民成俗”的“制治之具”,而佛教能“觉悟群迷”,“入人之心”,才是“入道之要”(同上书,卷十三)。学者应相资为用,在儒学中探其义理,即世俗的人伦,在佛教中吸取“名相”,即识心明心的方法。全祖望称他为朱学在金华三变之后的“佞佛者流”。著作有《潜溪集》、《翰苑集》、《芝园集》、《蘿山集》、《龙门子》、《浦阳人物记》、合一百四十余卷。后人编有《宋文宪公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剑桥中国明代史

剑桥中国明代史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燕辕直指

燕辕直指

《燕辕直指》是19世纪30年代朝鲜学者金景善以书状官的身份来中国使行的全程纪录。它在金昌业、洪大容、朴趾源等诸多先人留下的燕行记录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政治局势、经济贸易、文物制度、历史典故、天文地理、风俗人情,几乎无所不包,被称为19世纪燕行录作品中的集大成之作。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取《度人经》中大梵隐语、灵书中篇、三十二天内音及道君后序等篇章词语,采集众家之说疏解其义。如注「隐语」一词云:「隐语者,大梵之音,与地上不同;『隐语之中有四:一者隐名,二者隐讳,三者隐事,四者隐义也」。此种文体类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灵宝经义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等书。

虎牢关三战吕布

虎牢关三战吕布

元杂剧剧本。简名《三战吕布》。郑光祖撰。末本。剧写袁绍等18路诸侯在虎牢关与吕布相持,不能取胜。曹操催粮路过平原县,劝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3人前去助战。刘、关、张3人来到军前。因职微受到孙坚的轻视。张飞因讥笑孙坚,孙要杀张飞,恰曹操催粮回营,劝孙坚释放张飞,带刘、关、张3人一同去战吕布。孙坚战败,衣甲头盔被吕布夺去献功,半路被张飞夺回。孙坚回营,谎称战胜吕布,张飞拿了盔甲拆穿其谎言。刘、关、张3人合力杀败吕布,袁绍为他们庆功,加封3人和曹操的官职。此剧以张飞的勇猛、豪爽和孙坚的怯懦、卑劣相对映,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剧情本于《三国志平话》,不见于小说《三国演义》。据记载,元人武汉臣亦作有同名杂剧,但一般认为今存本为郑光祖撰。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楚汉春秋佚文

楚汉春秋佚文

西汉陆贾撰。记刘邦、项羽初起以及汉惠帝至文帝时事。《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隋书·经籍志》作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亦作九卷。唐以后散佚。清人有三种辑本,一,清茆泮林从《艺文类聚》、《史记索隐》、《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辑录为一卷,编入《十种古逸书》,并见《龙谿精舍丛书》。二、黄奭辑本,见《黄氏逸书考》。三,洪颐煊所辑,见《问经堂丛书》。其中以茆辑最佳。但佚文数量不多,史料价值亦有限。此为洪颐烜辑本,王利器校订。

鹿樵纪闻

鹿樵纪闻

三卷。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鹿樵纪闻》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卷上记福王、史可法、黄得功、高杰等事迹,及嘉定之屠、马阮始末等。卷中记唐王、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张献忠等事迹,及日本乞师,沙定洲之乱等。卷下记桂王、孙可望、李定国、张名振、瞿式耜、何腾蛟、李自成、吴三桂等事迹。书用记事本末体。每卷先列诸王,后列当日时事,类分为41篇,均有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