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 姓名:宋濂
- 别名:字景濂,号潜溪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金华潜溪
- 出生日期:1310年11月4日
- 逝世日期:1381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明哲学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世居浙江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浙江浦江。初从梦吉受《春秋》,继从吴莱、柳贯、黄溍学古文词。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明初,太祖聘为五经师,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曾主修《元史》,傅太子先后10余年,深得太祖宠信。虽白首侍从,而一代礼乐典章,多由他裁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68岁诏以年老还家。后因长孙慎坐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正德中,谥文宪。
曾召讲《春秋左氏传》,认为“《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明史本传》)。他否认灾祥之说,认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同上)。哲学上崇奉程朱,但已越出了理学的“规矩”。他认为“天地之心”(又称为“天地之道”,或太极)通过元气产生万物和运动,元气是“天地之心”的意志和作用的体现者,又称为“气母”。“我心”即“天地之心”,本具一切,认识主体包含认识客体,所以天下之物“心为大”(《凝道记》)。求道问学,修养道德的目的就在于体悟“天地之心”,达到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即识心明心。其主要方法是“向内冥悟”,使心回到“常寂”粹然的状态,显出“至灵”、“真知”。具体方法是取“佛化空寂之义”,从“不二之门”入手,用“名相”(即荡除事物的名称、概念与形象)的方法,排除万物,使人心虚空以归于寂静。在名实观上,他认为概念不能代表物的形象,物的形象也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物的形象本来就不真实不可靠。在儒佛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本一”、“同一”,佛教有补治化,佛教徒“身居桑门,心存孝道”(《宋文宪公全集》卷二)。而“礼乐刑政……实与诸佛同一”(同上书,卷二十二)。儒学不过是“化民成俗”的“制治之具”,而佛教能“觉悟群迷”,“入人之心”,才是“入道之要”(同上书,卷十三)。学者应相资为用,在儒学中探其义理,即世俗的人伦,在佛教中吸取“名相”,即识心明心的方法。全祖望称他为朱学在金华三变之后的“佞佛者流”。著作有《潜溪集》、《翰苑集》、《芝园集》、《蘿山集》、《龙门子》、《浦阳人物记》、合一百四十余卷。后人编有《宋文宪公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 书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和其他主要哲学家的作品的简要概括。罗素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放进《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该书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罗素的思想,范围适用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罗素的《哲学问题》一书代表了罗素早期的基本论点: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哲学价值论”。
婚约
《婚约》原题名《豌豆花》,曾于一八三五年十月至十二月间在《外乡人杂志》上分段发表。与此同时在贝歇夫人版的《十九世纪风俗研究》中第一次成书。一八三九年收入夏庞蒂埃版《私人生活场景》时,作过若干修改。一八四二年收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三卷《私人生活场景》,取消了原来的分段和标题,用“尾声”概括故事的结局,篇名改为《婚约》,远比原题《豌豆花》贴切和中肯。巴尔扎克在《私人生活场景》中,已经刻画了一系列作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不幸妇女的形象,本篇则描写了一个因婚姻不慎而倾家荡产的丈夫。这里作者着意批判的,显然是以利害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制度:议婚好比作交易,往往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甚至从签订婚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一场隐蔽的家庭内战,其斗争之激烈、手段之恶毒和后果之严重,有时竟不亚于敌对双方的斗争。
医理真传
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寿全字钦安,临邛 (今属四川) 人。学医于刘止唐。认为陈修园医书颇得仲景之微,但间有略而未详者,故撰此以补陈氏之未逮。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卷一首载八卦、五运六气内容,并联系人之生理、病机。次述辨证方法,包括辨阴虚阳虚、内伤外感,以及四诊、伤寒六经等内容。卷二阳虚证问答,包括论头面畏寒、畏寒与畏风之别等,凡三十一条。卷三阴虚证问答,论阴虚所致诸症凡二十九条。卷四杂问,论及血症、三消、吐蚘、关格等杂病及妇、儿、外、伤、五官诸科的有关理论并临床问题。全书从总论阴阳化生之理为始,依次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所附方解颇详。对虚证研究尤精,多有独到见解,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研究及临床参考。有同治八年抱木山房刊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 七星会重刊本,同治十三年 (1874) 与 《医法圆通》 合刊本等。
雪涛谐史
古代笑话作品专集。明江盈科集撰。为《雪涛阁四小书》之一。由“天都外史冰华生” (即潘之恒)校梓。收笑话168则。本书所收笑话,涉及从宫廷到民间各个方面,其中收有大量民间笑话。如嘲假道学的有《讲学赠牛》、《菽粟布帛》等;嘲贪官污吏的有《做科道》、《一伙滑吏》等;嘲宦官的有《下他腐刑》、《十目所视》、《王见之》、《中贵问书》、《一代不如一代》等。尤其后者,表明江盈科对宦官政治的深恶痛绝,在宦官势力一直很大的明代,也可看出他的胆识过人。所以袁宏道曾赞他:“才高识远,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
九经误字
一卷。清顾炎武撰。炎武因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讹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极不便于经籍流传,乃考石经及各种旧刻经籍作成此书,以纠正经籍在流传中的错字讹脱。其原则是凡监本有笔误显然易见者不录,与石经异文而两通者不录。所摘监本、坊本误字,各经并不很多,只有《仪礼》错讹尤甚,靠此书得以校明,清代印行时得以补正,这是顾氏对经籍的一大贡献。但由于顾氏所依据的石经为裁剪本而非完本,造成了把监本本来对的地方反倒改错,而有些错的地方反倒置之不论,尚不及后人考证精密。不过,清代校经之学,实由顾炎武和张尔岐始,其创始之功不可没。现存有清抄本。
金刚经注正讹
金刚经注正讹,一卷,清仲之屏汇纂,佚名序,徐来宾序,又云金刚经注正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