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

王清任
  • 姓名:王清任
  • 别名:字勋臣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河北省玉田人
  • 出生日期:1768
  • 逝世日期:1831年
  • 民族族群:

王清任(1768~1831年),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省玉田人。曾为武庠生,纳粟得千总御,性磊落,精岐黄术,名噪京师。他廿岁左右接触医学,后在北京城内行医,开设药铺名“知一堂”。主要活动于滦州 (今河北唐山一带)、奉天(今沈阳)等地。他强调“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对古书关于脏腑的记述持怀疑态度,故力图亲见人体脏腑。三十岁时,滦州稻地镇得有机会亲自观察疫死小儿尸体三十余具; 后又三次去刑场,观察刑余犯人尸体,并用动物解剖,加以参证。为弄清“膈膜”一物,还走访曾镇守哈密的领兵恒某。先后历42年,终将所了解到的人体内脏绘成图形,连同其它有关论述,一并写成《医林改错》一书。王清任通过自己的观察,确有一些新的发现,如关于主要动静脉的位置、形状和分布,包括左右颈动脉、主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左右肾动脉、锁骨下动脉、下腔静脉等等。但限于条件,他的记述也有些错误,如认为“卫总管”(动脉)含气,心无血等等。王清任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的特点是强调和重视气血,关于“血瘀”,则认为与气虚密切相关,所谓“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他依据气有虚实,血有亏瘀的理论,结合临证经验,总结出60种气虚症,50种血瘀症。在治疗方面主张补气与活血逐瘀相结合。自创了许多补气、逐瘀方。补气方中,多重用黄芪,配以活血之药。并根据瘀血的部位创制了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逐瘀方剂。他倡用的补气活血逐瘀的原则,为后世医家沿用和化裁,确有疗效。王清任的独创精神,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如对脑的功能的论述,主张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认为耳、目、鼻、舌等的功能,都与脑有关,并援引了李时珍、金正希、汪庵等关于脑的论述。他还否定了前人所倡之天花系胎毒所致,“胎在子宫,分经轮养”等说法。王清任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具有实践和独创精神的医家。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知识上的限制,他的论述和实践都不免有片面和误谬之处。因之,历来对他的评价不尽一致,可称毁誉不同。例如,梁启超认为王清任“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论者”,而近人程祖培等则认为“《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王清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

安东尼·伯吉斯曾说“毛姆真正的天赋,都在他写的短篇故事里。那是我读过最好的语言”,相比较长篇,短篇小说也许才是毛姆真正爱写的,也是他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所以人们称他是“英国的莫泊桑”。1951年,毛姆将自己创作的91个短篇故事汇集成三卷本的《短篇小说全集》,并亲自为每一卷撰写了序言,1963年,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将其以四卷本形式重新刊印,此后该版本被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董正观识称,本经乃元素真君降笔于刘元瑞家,元瑞死后方得印行于世。凡二十四章,述内丹术,强调以炁守一,以炁养炁,不用龙虎铅汞等词语。

两汉诏令

两汉诏令

宋代林虑、楼昉辑录。二十三卷。书前有林虑序,另有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蒋瑎序及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苏天爵序。元刊本。林虑曾任开封府椽,楼昉曾任宗正寺主簿。林虑辑录的《西汉诏令》十二卷,从班固汉书中辑录汉高祖元年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5年)历朝皇帝的诏令。其中有高祖疑狱诏,文帝除诽谤法诏、诏议犯法者收坐、除肉刑诏,景帝诏议受所监临令、减笞诏、谳狱诏,武帝诏议不举孝廉者罪、赦天下诏,宣帝子首匿父母等勿坐诏,元帝诏毋征召证案不急之事,成帝减死刑诏,哀帝限名田诏等。楼昉辑录的《东汉诏令》从各种史书中蒐集了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5—214)间皇帝的诏令,共十一卷。其中有光武帝省刑罚诏、赦殊死以下、田租三十税一诏、杀奴婢不减罪诏,明帝公卿遵时令平罚诏,章帝纠嫁娶非法者诏、诏纠狱吏胁迫无辜、诏除禁锢、胎养令,和帝察荷吏诏,献帝原轻系狱等。该书对研究汉代法制和汉代统治者的法律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释迦牟尼佛为了我们众生这个生死的问题,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里头,把全国的财富都舍弃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后,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和哪一位佛因缘最深?他一观察,知道我们娑婆世界,和两位佛因缘最深。这两位佛,就是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和西方阿弥陀如来。

律抄

律抄

律抄,一卷,首缺,僧[王+延]题记,编号二七九四。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

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序文分六门总述经文大意:一曰总述源由、二曰别明宗旨、三曰彰经体用、四曰翻译时人、五曰论于顿渐、六曰正释经文。在“正释经文”中,先解题目,次释经文。经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每一段先列经文原文称“经云”,次为疏文称“赞曰”。据辽大安五年(1089)日僧韶显所撰题记,知此疏在北宋时已有刻本,估计为《开宝藏》本,《金藏》据之覆刻。此刻本传入日本后不久即有重刻本,但国内因南宋及元、明、清诸藏未及收载而失传。今见载于《金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