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

钱谦益
  • 姓名:钱谦益
  • 别名:字爱之,号牧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常熟(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582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1664年6月17日
  • 民族族群: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清初学者,文学家。字爱之,号牧斋,学者称虞山先生。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以探花中试进士,授任翰林院编修。崇祯改元,擢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明弘光朝,以谄事马士英、阮大铖而被起用为礼部尚书。清兵下江南后,又率先迎降,仕清为礼部右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纂修《明史》副总载。不久托病辞归,晚年又秘密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论诗反对明代的前后七子、对他们所谓“诗必盛唐”和单纯“模仿形似”的复古诗风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强调诗歌创作应当有感而发,“舒写性情”;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艺术借鉴不能仅仅局限于某朝某家,而应当扩大范围,兼收并蓄,博采诸家之长,并在此基础上融汇贯通,参合变化,自成一家。对明末的公安派和竟陵派,他也同样深怀不满,各个痛加驳议。这种对明诗的批利,客观上开出了清代的诗风。


钱谦益在诗歌创作上身体力行,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特别是他的入清之作,沉痛抒发家国兴亡的无限感慨,大胆反映南明政权的抗清斗争,间或表达失节仕清的忏悔心理,总起来都是其性情的真实流露。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广泛借鉴唐代的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和宋代的苏轼、陆游乃至金元的元好问等人,“才气横放,无所不有”(瞿式耜《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浑融流丽”(邹镃《牧斋先生有学集序》),形成了“沉雄博丽”的总体风格,卓然自成一家。


钱谦益在明清之际文坛上是一个公认的执牛耳者,人们仰之若泰山北斗。当时他和吴伟业、龚鼎孳齐名,并称“江左三大家”。清代最大的诗歌流派——浙派的初祖黄宗羲,最早的“国朝”两大家“南施(闰章)北宋(琬)”,特别是稍后康熙诗坛的“一代正宗”王士禛,以及清初其他许多诗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曾受到过钱谦益的提携和影响。在他的家乡常熟,还开创了一个虞山派。对于整个清代诗歌来说,钱谦益堪称开山,诚如徐世昌所辑规模最大的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卷19所说,钱谦益“为明清两代诗派一大关键”。


钱谦益平生著作很多,主要有《牧斋初学集》、《牧斋有学集》、《投笔集》等,后人总为《牧斋全集》。各集诗歌,有族孙钱曾所作《笺注》。他编辑的《列朝诗集》,收入明代诗人近2千家,对许多诗人都系以详略不等的小传,对研究和阅读明诗颇有助益。

猜你喜欢的书

小偷日记

小偷日记

《小偷日记》名为日记,只是托名而已,它以自述体记录的主要是热内1932年到1940年间的经历。而1936年到1937年穿行欧洲8500公里的流浪生活构成主体。小偷日记是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小说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感受的描写和对灵魂的解剖:我一出生便被母亲遗弃在公共救济院,我的父亲一直是一个谜。直到21岁,我才拿到了一张出生证。我横下心来当小偷.很难确定是在我人生的哪一个时刻。总之有一段时间我以偷盗为生,或者出卖色相——我是一名地道的同性恋者。从梅特勒轻罪教养所逃出来之后,为了领取入伍补助,我与军队签订了5年的服役合同,然而没过几天,我就偷了军官的行李箱开了小差。

咸丰武定府志

咸丰武定府志

三十八卷,首一卷。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李熙龄,江西南城人,咸丰八年(1858)任武定府知府。旧志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赫达色修后,已过百年未有续修了。且旧志因历时既久,版章残缺不全,漫漶过半,内容漏略讹误甚多。李熙龄莅任后,恐百年文献渐至湮没,与郡人谋为重纂。令各州县官绅,分任采访之责,整理文献,网罗旧闻,取旧志为蓝本,正其舛谬,补其缺略,增以近事,再三审订,历数月而书成。《武定府志》咸丰九年(1859)刻本。全书三十八卷首一卷,志目为:星野、沿革、疆域、形胜、风俗、物产、山川、城池、公署、乡都、市镇、学校、坛壝、古迹、驿递、田赋、兵制、祥异、封建、职官(文秩、武秩)、宦迹、选举、征辟、进士、举人、副贡、拔贡、文化官、武进士、武举人、武仕官、封赠、恩荫、人物、名医、忠节、循节、循吏、孝友、儒林、文苑、武功、列女、艺文、杂记。卷首有序,凡例、辨误和图考。此志不分纲目,只列门类,唯选举、人物、艺文等门下附以细目。其虽分卷多,而编次条理,叙述清晰。对旧志中的谬讹,订正甚多。新增门类,皆加注明。可称之处是卷首有辨误一篇,考据详博,使读者不为旧志之说所混淆。然其不足之处,即艺文志所占篇幅太多,所收太冗太滥。

面子问题

面子问题

现代3幕话剧。老舍著。重庆正中书局1941年4月初版,列入“建国文艺丛书”。1955年日本又新社出版太田辰夫、乌居义靖译注本。曾收入1948年12月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版《老舍戏剧集》。1942年2月15日中华剧艺社在重庆首演。该剧写于1940年冬。是一出讽刺喜剧,辛辣地描绘出当时大后方机关中旧官僚的各种丑剧。所谓“世家出身,为官多年”的佟秘书,毕生事业就是争面子。为官20年,至今还是个秘书,为此耿耿于怀,牢骚满腹,科长于建峰则是奉承拍马,见风使舵。听说佟秘书将被免职,转身就变了面孔,工友赵勤,意外地继承了一笔遗产,一夜之间成为小财主,于科长立即对他百般殷勤。佟秘书的女儿已26岁,自称17岁,婚事未成,因面子问题,不敢轻易启齿,但又自作多情,弄巧成拙,洋相百出。一位方心正先生和他妻子单鸣琴,因想发财而破产,靠欺骗吹牛混日子,赖在佟家不走,打肿脸充胖子,自称在集资一千万元办一个实业公司,到处拉人入股。唯有医师秦剑超、护士欧阳雪、女仆徐嫂,不大懂面子,也不肯敷衍面子,便成为他们眼中钉。“《面子问题》是一个讽刺性的喜剧。那些小官僚们是那样爱惜面子,不顾一切地维持体面,是颇堪发噱的。”(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云杜故事

云杜故事

笔记。清易本烺撰。一卷。本烺字眉生,京山人(今属湖北)。道光举人。是书成于光绪间。约六千字。多采诸邑志和文人笔记,文字虽短,内容甚丰,于历史事件、文人诗词、乡贤遗闻、名人轶事、出土器物等无不俱载。 兼有考证,如《京山孝》博采群书,论证翔实可靠。亦偶及灵怪,多为荒诞不经之事,尤喜谈科举宿缘。有光绪三馀堂《湖北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行世。

法华游意

法华游意

唐代释吉藏撰。《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闻,故对天台师说一乘因果为宗之义有所反驳。与吉藏晚年所作《妙法莲华经统略》相较,此游意颇有不惬之意,实乃投足天台,奉智者之前所作。对了解吉藏对法华经的研习及观点之转变有借鉴意义。现常见的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