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顾野王
顾野王(519—581),中国南朝梁陈间训诂学家。字希冯,海盐华亭乡(今属上海金山县)人。顾野王出身吴地名门望族,聪明颖异,9岁曾写成《日赋》,文采可观,领军朱异见了大为惊奇。12岁随父去建安 ( 今福建建瓯 ),撰成《建安地记》两篇。他博学宏才,通经史,精于天文、地理、文字音义。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官太学博士,不久升为中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侯景之乱,野王回海盐,召募乡党数百人,杖戈披甲,支援京城。乱平,太尉王僧辩命其作海盐县监。入陈,任金威将军,升府咨议参军。文帝天嘉元年(560),补撰史学士,迁国子博士兼东宫管记。天嘉六年,授太子率更令,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黄门侍郎、光禄卿。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字体,于梁大同九年写成《玉篇》,仿《说文解字》体例而有所改进。据唐封演《闻见记》所载,共收16917字,分542部,以义类相从。字项下先注反切,次引《说文》古训,并罗列一字之各种字义,开后世字典体裁的先河,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楷书字典,现只存残卷。其编纂的《舆地志》,是全国性总志。另著有《符瑞图》、《顾氏谱传》、《分野枢要》、《玄象表》及志怪小说《续洞冥记》等。还撰著《通史要略》、《国史纪传》,未竟而卒。卒后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
李日华
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卒于明毅宗崇祯八年,年七十一岁。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性淡泊,与人无忤,工书画,精善鉴赏,世称博物君子。时王维俭与董其昌齐名,而日华亚之。
李日华明书画家、文学家。字君实,号九疑,又号竹懒。嘉兴(今浙江嘉兴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能书画,善赏鉴,尤工山水、墨竹。在绘画美学思想上,肯定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又认为绘画有抒情写意的作用。即“写出胸中奇”、“聊以自娱嬉”(《竹懒画媵》)。绘画反映现实,应“得造化真迹”。(《六研斋笔记》)主张画家创作,“要不失天成之致”(《紫桃轩杂缀》)。把“形”、“势”、“韵”、“性”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认为“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六研斋笔记》)“形”指“方圆平”的造形要素;“势”指“转折趋向之态”的审美意象;“韵”指“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指艺术成熟的象征,达到“物自然之天”的境地(同上)。在艺术家的审美修养上,提出“三次第”的层次结构:一曰“身之所容”,指画家的“置身处”,即审美环境;二曰“目之所瞩”,指画家视觉所及;三曰“意之所游”,指画家“情脉不断处”,即审美理想。在绘画美与书法美的关系上,提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同上)认为人品与书品、画品密切相关:“文徵明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笔无法。’”人品高表现在“胸中廓然无一物”(《紫桃轩杂缀》)。主要论著有《竹懒画媵》、《续画媵》、《紫桃轩杂缀》、《又缀》、《六研斋笔记》。
李日华著述甚丰,留存至今且与绘画相关的著述有《味水轩日记》、《紫桃轩杂缀》、《紫桃轩又 缀》、《六研斋笔记》、《六研斋二笔》、《六研斋三笔》、((竹懒画滕》、《墨君题语》和((恬致堂集》。其中最能 揭示李日华绘画史观念的是《味水轩日记》和《六研斋笔记》。笔者对李日华绘画史观念的总结多出自 以上二书。 《味水轩日记》为李日华前期著述,共计八卷,是其自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至万历 四十四年(1616年)十二月八年间逐日书写的日记,记录李日华在嘉兴的日常生活、书画活动及其 对绘画的认识。此书在李日华生前没有刊印,现存《味水轩日记》源出于清代抄本。需要说明的是, 《味水轩日记》不是一种完全私人性的日记,在写作时作者已经考虑到这将是一部会被别人阅读的 著述,所记录下的材料皆经过取舍和处理”。
-
弗兰克·梯利
弗兰克·梯利(1865年8月18日—1934年)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出生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他的父亲是皮埃尔·维克多·塞莱斯汀·梯利,原籍卢森堡,曾在美国内战中担任联邦军上校,后来成为报纸记者、老板和出版商。他的母亲是玛丽·巴思·梯利,原籍德国。梯利于1887年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绩优异,并在德国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在柏林和海德堡学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并于1891年在海德堡获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成绩优异。他的导师是库诺·费舍尔和弗里德里希·保罗森。
梯利于1891年回到美国,成为康奈尔大学(位于纽约州伊萨卡)新成立的赛奇哲学学院的一名研究员。次年,他被任命为助理教授。1893年,他被密苏里大学聘为该校第一位哲学与心理学教授。1914年,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斯图尔特心理学教授。1916年,他回到赛奇哲学学院,先后担任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1915-1921年)和校董会教职工代表(1925年和1927-1929年)。
梯利在组织西方哲学协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曾担任该协会两届主席(1900-1901年;1901-1902年)。此外,他还曾担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1912-1913年)。他还参与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成立,并于1917年担任该协会的全国主席。他于1909年获得密苏里大学的荣誉学位,1913年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的荣誉学位,1922年获得霍巴特学院的荣誉学位。他还是美国心理学会、圣路易斯科学院、柏林的康德学会和海牙的斯宾诺莎学会的成员。他是Phi Beta Kappa和Phi Kappa Phi的成员,是纽约科梅尔俱乐部和英国伦敦作家俱乐部的成员。
梯利将阿尔弗雷德·罗素·韦伯的《哲学史》(1896年)从原德语的第五版和第六版法文译本翻译过来,还翻译了弗里德里希·保罗森的三部作品:《伦理学体系》(1899年;1903年;1925年,附有补充内容。“1860年以来的哲学”,拉尔夫·巴顿·佩里;1951年,由莱杰·伍德修订;1957年,第三版,由莱杰·伍德修订);《哲学导论》(1895年,是第三版德语译本;1904年,第二美国版);以及《德国大学与大学教育》(19
梯利曾担任《学校评论》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密苏里大学研究》杂志的创始人兼主编,还曾担任《国际伦理学杂志》的编辑。
-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雅典哲学家。原姓“亚里斯多克勒”(Aristocles),因肩阔额宽,在友人建议下取名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历代和雅典民主政体关系密切的贵族世家。后来转入保守的贵族奴隶主立场,对民主政体持批判态度。在苏格拉底于前399年被民主政府处死后,离开雅典去麦加拉、埃及、昔勒尼、意大利的塔壬同等地讲学。约于前387年返雅典创建学园,使之成为当时希腊世界从事科学研究、哲学探讨、培养上层统治者的中心。于前387、前367、前361年先后三次去西西里岛的叙拉古,试图影响僭主狄奥尼修一世(Dionysios Ⅰ,前405—前367年在位)和狄奥尼修二世(Dionysios Ⅱ,前367—前356年、前347—约前344年在位)实现其政治理想,相继失败。
早期主要受苏格拉底的影响,试图运用归纳的方法,从具体的伦理道德行为中,探求一般的勇敢、虔敬、正义、美等的定义。相应提出了通过谈话不断揭示矛盾,从而达到一般、本质的认识的辩证术——产婆术。中期进一步接受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说、埃利亚学派的存在理论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理论的影响,制定了理念论。把“单个存在物”作为理解的、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念,认作是第一性的实在。认为它是万物的本体、共相、模型、追求的目的,而处于实在和非实在之间的可感事物则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是由于分有或摹仿同名理念而派生的。在认识论上,相应地提出“回忆说”,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固有的,出生时被遗忘掉了,凭借感知可感事物得以重新回忆起来。后在《国家篇》中另行提出“心灵转向”说,不再认为灵魂先验地拥有现成的知识,而是仅仅拥有把握知识的可能。认为灵魂凭借感官,从永恒变动流逝的可感事物世界获得感性认识的意见,并凭借理智转向以数理学科为对象获得知性认识;理性则凭借辩证法,“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达到理念”,以理念世界为对象获得理性认识,直到转向终极的善理念,它是万物最高终极目的,是一切存在的原理和认识的极致。
后期对中期的理念论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批评,进一步制定了有丰富辩证法思想内容的哲学体系。在《巴门尼德篇》中指出,彼此分离的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既然是绝对对立的,就无法凭借“分有说”、“摹仿说”解释理念和同名可感事物的结合。在《智者篇》中指出,只承认处于变异中的有形物才是唯一实在的“巨人们”(唯物主义者)和只承认永恒不变的无形理念才是唯一实在的“理念之友”(唯心主义者),都有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的理念论,认为“完善的实在”必须同时包括变异的有形物和不变的无形理念。以后又提出“通种论”,探讨“最普遍的、最高的种”意义上的理念结合问题,认为有些彼此对立的理念(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是能够彼此结合,从而揭示了以对立统一为特征的理念-范畴矛盾进展的体系。在道德伦理学说上,把社会等级、阶级划分和灵魂德性联系起来,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的德性是智慧,体现为国家统治阶级治国者,是第一等级;激情部分的德性是勇敢,体现为国家统治阶级辅助者,是第二等级;欲望部分的德性是节制,体现为国家被统治阶级工匠、农人、佣工等,是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不相干扰,就构成第四种德性正义,国家就成为正义的理想国家。他以此论证代表保守的贵族奴隶主利益的国家学说。在《国家篇》中,主张推行由把握善理念的哲学王掌权的理想政体。其中,第一、二等级不事生产,实行财产、夫妻、子女公有,第三等级则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劳动和生活资料,允许占有一定的私有财产,适龄男女可以正常婚配和建立各自的家庭。在后期的《法律篇》中,另行提出“第二好的国家”,不再提倡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实行财产、夫妻、子女公有,主张土地、房屋公有而分配给全体公民耕种、居住,但不准买卖,推行名义上选举产生,实际由富人掌权的兼有寡头和民主政体特征的混合政体。强调严格的法治,凡奴隶反对主人或侵害自由民、信仰无神论或泛神论的一概严惩。在美学上,认为美是理念,它是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万物之所以为美是由于分有或模仿美的理念的结果,而这种达到美的理念是由于“爱的接引”,即所谓柏拉图的爱,使情感理智化,从而能观照绝对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上,认为文艺模仿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又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因此,文艺是摹本的摹本,提供的只是迷惑人的幻相。由于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强调国家必须对文艺作品推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凡提倡新的歌舞,或擅自上演未经审查的喜剧作品等,都要受到严惩。主张将荷马等类型的诗人逐出理想国。从非理性主义的立场来解释文艺的创作过程,认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在晚年的《蒂迈欧篇》中,阐述了自然哲学,认为不仅是理念,而且还有处于永恒运动原始无定形的混沌物质,作为必然和偶然相结合的原动力理解的“巨匠”、空间都是永恒的非派生的。由于“巨匠”的作用,以理念为模型,将物质接纳到如接受器的空间,形成具有不同几何结构的立方体的土元素、四面体的火元素、八面体的气元素、二十面体的水元素,进而形成世界灵魂,再形成日、月、地、行星、恒星等。随着作为时间尺度的日、月的出现而出现时间,所以时间并非永恒。接着相继出现人、其他动物和植物。他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2300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早期学园派和亚里士多德外,在古代,还影响了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以斐洛为代表的犹太神学、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学。在中世纪,影响了东方亚里士多德主义。在近代,影响了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在现代,影响了叔本华、新康德主义学派、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怀特海和罗素、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等。柏拉图生前撰写约27篇对话和若干封书信,全部完整保存下来。此外,柏拉图在学园的讲演,由亚里士多德等作为“不成文的学说”记载而部分地保存下来。主要著作有《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法律篇》等。
-
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洵子、轼弟。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自由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嘉祐二年(1057),与兄轼同榜进士及第而名动京师。嘉祐六年(1061),兄弟二人同举制科,传为佳话。但二十余年沉沦下僚,仕途坎坷。初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不肯撰词,于是奏乞在京侍父。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次年父卒,扶丧回蜀。熙宁二年(1069),服除还朝。辙上书神宗,即日召对,除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批评新法,自请去职三年,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六年,改齐州掌书记九年任满返京,上书要求废新法,又出任南京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元丰二年(1079),坐兄轼乌台诗案,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官淮南绩溪县令元丰八年,苏辙被召,任校书郎,未至都门而擢为右司谏。元祐元年(1086),又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后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书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元祐更化期间,苏辙扶摇直上,从县令一路攀升为副相。哲宗亲政,政局大变,苏辙“岁经三贬”:于绍圣元年(1094)三月落职知汝州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九月,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远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次年,移循州。徽宗立,始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颍水之滨,杜门谢客,度过了12年闲适的幽居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观苏辙平生所学,以儒学为主,兼收百家,尤其倾慕孟子。他一生大部时间为官,最擅长政论和史论,但总起来讲,成就不如其父兄。在政论中,他纵谈天下大事,颇有见地,针砭时弊,也能一针见血。嘉祐六年殿试时,他的文章就曾“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言仁宗“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惊”;“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之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而且指责仁宗在“海内穷困,生民愁苦”的情况下,大手大脚的赏赐,“所欲则给,不问有无”。险些因出言不逊而见黜。其史论佳作亦多,且多以史为鉴,暗喻时政,《六国论》、《三国论》就是这类的名篇。苏辙的散文、诗、赋也颇具特色,尤其是散文,纡徐曲折,绕有情致。如《黄州快哉亭记》寓意深刻、气势非凡,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读起来音调铿锵,朗朗上口。而《武昌九曲亭记》也写得情趣盎然。刘大谟在《栾城集序》中谈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诗作,特别是晚年诗作像《秋稼》、《南斋竹》等,有一定的深度,艺术水平也尚可,反映出晚年的隐居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从而使他的诗歌创作更臻成熟。他的《墨竹赋》写得细腻而有诗意,可谓赋中佳品。
辙一生著述宏富,有《栾城四集》凡76卷,《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古史》60卷、《龙川略志》10卷、《龙川别志》8卷、《老子解》2卷等。其文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流畅,语言朴实淡雅。其诗自然朴实,清新淡雅,一如其文。仕途失意在诗中表现得委婉蕴藉,哀而不伤,还写了许多咏景物、交游、题画诗。《栾城集》在宋代已有建安、麻沙、蜀本、家藏本等,可分为两个系统,以有无《应诏集》和章疏有否删削为区分标准。今曾枣庄等校点上海古籍社版《栾城集》和中华书局本《苏辙集》虽各具特色,但均称善本。其生平事历见苏过《斜川集》卷六《祭叔父黄门文》、《栾城后集》卷一二《颍滨遗老传》、孙汝听《苏颍滨年表》(附点校本《栾城集》后)、曾枣庄《苏辙年谱》等。苏辙的《论蜀茶五害状》、《乞废官水磨状》、《乞差官与黄廉同体量蜀茶状》、《再乞差官同黄廉体量茶法状》、《申本省论处置川茶未当状》等奏疏,是关于宋代茶史研究的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论事详明,说理透辟,足成一家之言。其《和子瞻煎茶》、《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梦中谢和老惠茶》、《茶花二首》等茶诗写来情韵盎然,体现了他很深的茶学素养。《送周思道朝议归守汉州三绝》之一:“早缘民事失茶官,解印重来十二年。美恶一周还自复,始知东里解言天。”对周表臣的宦途失意、茶法得失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和坚定不移的立场。
-
邓文原
邓文原(1258年—1328年),字善之,又字匪石,或说号匪石,祖籍绵州(今属四川),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宋末参加浙西转运司考试,中四川籍士子第一。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举为杭州路儒学正。大德二年(1298),调崇德州教授。大德五年,擢升翰林应奉,九年再次升任翰林修撰。至大元年(1308)与修《元成宗实录》,至大三年授江浙儒学提举。皇庆元年(1312)召为国子司业,因与主管者办学方针不一致,便以病辞职。延祐初恢复科举,任江浙行省考试官,延祐四年(1317)入为翰林待制。次年出为江南浙西道廉访司佥事,又任江东道佥事,在任以决狱廉明著称。至治二年(1322)任集贤直学士,次年兼国子祭酒。泰定元年(1324)兼经筵官。此后数次迁升,都以有病辞而不赴。天历元年(1328)去世,享年七十一。谥文肃。诗不如文章有名,是元代较早的应制文臣,起草过朝廷典册。有诗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今均未见传本。今存《巴西集》,但只有文无诗。《元诗选·二集》据《素履斋稿》选录其诗一百一十五首。另著《读易类编》等,亦未见传。在元代文坛影响颇大,大德至延祐年间,独以耆宿主持词林风气,在袁桷、贡奎等的附和追随之下,“操觚之士,响附景从,元之文章于是时为极盛,文原实有独导之功”(《四库全书总目》)。顾嗣立《元诗选》小传也说:“当大德、延祐之世,承平日久,善之与袁伯长、贡仲章辈振兴文教,四海之士,望风景附。王士熙、冯思温名位最为显赫,亦皆出善之之门。文章之柄悉归焉。”邓文原的文章温醇典雅,确实有徵;诗尤以简古而丽逸见称。现存诗文多应制、应酬之作,元代的馆阁诗文风格,肇源于邓文原。生平事迹见元人吴澄撰神道碑(《吴文正集》卷六四)、黄溍撰神道碑铭(《黄金华集》卷二六)、《元史》卷一七二、《宋元学案》卷八二、《元诗选·二集》小传。
-
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孔子著名弟子。曾参,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传说先祖为夏康子曲烈后代,曲烈被封于鄫。春秋时鄫为莒灭,鄫世子巫公奔鲁,三传而至曾点,曾点生参。参与父同受业于孔子。《艺文类聚》孝部引《说苑》:“曾参耘瓜,母织布以活家。”曾一度到莒国谋求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收徒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得尊官焉”(《韩诗外传》)。后,齐欲以为相,楚欲以为令尹,晋欲以为上卿,但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子学说并授徒,终成儒家名师。性格沉静,忠诚老实,为人谨慎,态度谦逊。孔子以为“参也鲁”。(《先进》)鄙薄胁肩谄笑之人。曾参颇具勇敢精神。修养全面,对仁、义、礼、信等方面,均按孔子思想行事和修养,特别注意“信”的品德教育。以“孝”行突出。《孔子家语》云:“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曾参主张“慎终追远”(《学而》)、“犯而不校”(《泰伯》),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方法(《学而》),教育学生慎于待人接物,反躬自省。相传《大学》、《孝经》为曾子所著。《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宋人王晫、明人曾承业取《大戴礼》之文割裂为辑本。清人阮元重新厘定,并加注释,定名《曾子》,凡四卷。唐总章元年曾参被封赠“太子少保”,开元二十七年封“郕伯”,宋政和元年改称“武城侯”,咸淳三年赠“郕国公”,元至顺二年封“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封“宗圣”。
-
普列汉诺夫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1856年12月11日-1918年5月30日),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生于唐波夫省利佩茨克县古达洛夫卡村。曾在沃龙涅什陆军中学学习。1873年进康斯坦丁诺夫军事学校。1874年秋转入彼得堡矿业学院学习。1875年,与民粹主义者以及彼得堡的工人一起参加革命活动。1876年被迫辍学离开矿业学院,成为职业革命家。同年参加民粹派的 “叛逆者”小组,极极参加 “到民间去” 的运动。1879年民粹派分裂分 “民竟党”和 “黑分党(即土地平分社), 他成为后者的领导人。1877和1878年曾两度被捕。1880年逃亡国外,侨居瑞士日内瓦,达37年之久。在瑞士,他潜心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后,逐渐抛弃民粹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宣传家。1883年同过去的黑分党成员查苏利奇、阿克雪里罗得等在日内瓦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劳动解放社” 。1889年7月组成俄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国际的领导工作多年。1883—1903年他写成了一系列著作,对在俄国盛行一时的民粹派观点展开了斗争,并批判了伯恩施坦和马赫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在哲学上的主要功绩,是论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并对它的基本特征、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并十分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指出这是由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决定的。他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认识社会生活,得出社会革命合乎规律和必不可免的结论。他在历史观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具体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提出了许多新原理和新思想。他对哲学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贡献。通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是最伟大的革命” ,这个革命是在批判地接受、改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的。他特别论证了唯物史观的发现是历史观发展中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他还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并把马克思主义观点运用于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但他的理论也存在着许多错误。1900—1903年同列宁一起领导《火星报》的工作。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他成为孟什维克,对列宁的革命路线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1918年5月30日在芬兰皮特凯去世。其著作后人编为《普列汉诺夫全集》以及其他专集多种。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有: 《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唯物主义史论丛》、《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反对哲学的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
沈焕
沈焕(1139—1191),字叔晦,明州定海县人,沈子霖之孙。登乾道五年进士第。曾为上虞县尉,平定争讼,划定田界,一时上虞安然。后为太学录,声誉日重,孝宗竟见之,叹其伟仪谈吐,一时难忘。不久任高邮州教授,其后为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赈上虞、余姚饥荒,又为婺源令、舒州通判。五十三岁卒。
沈焕诗文十分零散,《四明丛书》收录其文集《定川遗书》,沈氏为淳熙四先生之一,《定川遗书》是研究南宋四明地区陆学发展极为重要的文献。
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沈氏宗谱》
宋沈焕等《定川遗书附录》卷二《通判舒州沈君焕墓碣》:“绍熙三年正月戊寅,沈君叔晦卒,十二月丁酉葬庆元府鄞县翔凤乡象坎山龙尾之原,凡四方知名士皆来吊祭。而全州守杨简、太学正袁燮又诹乡评,志圹状行实,授其子来请铭。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铭可已乎?按沈氏世家定海县,已而徙鄞。曾祖开。祖子霖,经明行修,主惠州博罗县簿。父铢,力以道义教子,终承务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君讳焕,叔晦字也。少而奇伟,年二十四举于乡,监补魁多士。乾道五年省试第二,以右迪功郎尉绍兴府上虞县。乡村不识胥徒,境无犬吠警。吏匿经界籍,争讼纷然,令檄追证。君拘籍之,操验稽决,积弊以革。淳熙四年,调扬州州学教授,未上。八年春,诏为太学录。始君为生员,即语人曰:‘天子学校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知临川陆九龄子寿之贤,从而学焉,见闻日广,朋从趋向悉归于正。既列学官,则以昔所躬行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声誉日章,长贰同僚已怀媢嫉。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廷下,孝宗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而君益侃侃自将。或劝其姑营职耳,道未可行也。君曰:‘道与职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意似有所讽。言路方以安静为大体,疑其讪也。摘君与长官争议,丐少折之。在职才八旬,得高邮州教授而去,兹可观过矣。明年丁父忧。服阕,选充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用举主升从政郎。高宗山陵,越帅郑侍郎汝谐奏充修奉官。君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生,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须索绝矣。后司张尚书枃来,复委之检察。君治并缘为奸者,追赏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者分择官属拯恤,君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诸司交荐,十五年用常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三省类荐书以闻,上犹简记,许申擢通判舒州,将用之也。光宗覃恩,转奉议郎,赐绯衣银鱼,归徯官期,益笃为己之学。天性孝敬,父在时,每对客必拱侍燕集,竟席乃退,晚奉母尤至诚。颇疑性过刚,大书《戴记》‘深爱和气,愉色婉容’于寝室以自警。友爱其弟,抚养孤侄。家虽贫,一毫不敢假于人,甘旨之奉独丰,人疑不贫也。闻会稽创义田,凡吉凶有力不给者佽助有差,即白乡贵效之,得田数百亩,月增岁益,遂为无穷之利。既病犹不废书,孜孜以人才国事为言。昔曾子论弘毅之士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谓明善以诚身,诚身以悦亲,悦亲以信友,信于友乃获于上。若吾叔晦,所谓任重而道远,诚其身以获乎上者,非耶?自阨间言,其志既益坚,不幸五十三而没。使天假之年,成就岂易量哉?虽然,芝兰当户,锄之者人也;雷风振林,直木斯拔,兹岂人乎?天道难言,予复何咎?既序且铭,哀而不怨,亦叔晦之志也欤。
“君先娶杨氏,有贤行,前一纪卒。丰清敏公孙、吏部郎中谊复以长女配之。四男:传曾、鲁曾、省曾、敏曾,皆传父业。鲁曾今名杰,用宗荫为迪功郎。四女:长适舒钘,次适吕乔年、胡吁,次许嫁李知至,俱名门也。孙男一,嗣隆。孙女一,尚幼。家藏五卷,大率仁义之言。铭曰:‘嗟我叔晦,行高才全。学富于海,道直如弦。秀出周行,颀而俨然。惟皇侧席,伊谁忌前?可抑者进,胡夺斯年?命实使之,彼何诛焉?未尝尤人,矧岂怨天?其事好还,后当邈绵。’”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沈焕》:“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沈焕字叔晦,世家定海,后徙鄞。年二十四,举于乡,补国子监,为选首。居太学,不苟同,每语人曰:‘天下学校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慕临川陆九龄之贤,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省试第二,调官,历余姚尉、扬州教授。八年,召为太学录,以昔所躬行者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孝宗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得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浙东帅属。高宗山陵,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生,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需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者分择官属赈恤,焕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诸司交荐。十五年,用常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三省类荐书以闻,上犹简记,特许升擢,遂通判舒州。归徯官期,益笃为己之学,奉亲孝。自疑性刚,大书《戴记》‘深爱和气,愉色婉容’于寝室,其存心养性率类此。史忠定王浩创义田于会稽,凡仕族有亲丧之不能举、孤女之不能嫁者,佽助有差。焕白王,率好义者行之乡里,得田数百亩,月增岁益,遂为无穷之利。虽病,犹不废书,拳拳以人才国事为念。年五十三,卒。周文忠公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昔曾子论宏毅之士,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谓明善以诚身,诚身以悦亲,以信于友,乃获于上。若吾叔晦,所谓任重道远,诚其身以获乎上者非邪?’序而铭之。
“忠定王悼之尤切。一时名贤,亲炙其言行者,多志之以传世,称之曰沈先生。有文集五卷。嘉定十六年,宁宗官其子省曾。今天子即位,追赠朝奉大夫、直华文阁,谥曰端宪。”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中》:“沈先生焕,字叔晦,自定海徙鄞。伟仪观,尊视瞻,音吐鸿畅,群居乡校,以严见惮。入太学,行艺优诸生。始与临川陆先生九龄为友,一日尽舍所学,以师礼焉。昼夜鞭策,求友如不及,务本趋实,不自矜炫,每语人曰:‘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第进士,讲学不倦,自以资禀刚劲,非所以欢庭闱,大书‘深爱和气,愉色婉容’数语于壁,日观省焉。门人弟子决疑请益者,自远而至,启告简严,昏者明,柔者立,鄙吝者意消,中心说服,斯道益尊。为太学录,修教养法,士争归之。不肯诡随苟容以取光宠,遂补外,终于舒州通守。先生非圣哲书未尝诵习,与朱文公、吕成公问辨,凡世变之推移,治道之体统,明君贤臣之经纶事业,孳孳讲求,日益深广。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乾道五年郑侨榜:沈焕。”《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乾道五年郑侨榜:沈焕。”
注:沈焕研究成果主要有范立舟《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一书中所论部分。
-
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西方文艺心理学神话原型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弗洛伊德、阿德勒同为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原为瑞士苏黎世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引起荣格极大兴趣,于是投入精神分析的研究。1910年被推选为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但在3年后召开的国际精神分析学讨论会上,因与弗洛伊德发生意见分歧,离开弗洛伊德,发展了自己的体系,并称之为分析心理学。
荣格早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忠实信徒,后来在里比多 (无意识本能) 理论上与弗洛伊德产生分歧,他反对弗洛伊德片面夸大人的个体本能并将本能统统归结于性的作用。认为里比多并非只是性的愿望,而是个人全部生活的生活力,它通过成长、生殖和各种活动发泄出来,据此,认为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倾性格和内倾性格,它们是本能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表现形式。具有外倾性格的人倾向于外部有形的现实世界; 具有内倾性格的人趋向于内部思想和意向世界。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组成的。无意识又分两个层次,上一层是个人无意识,指那些被压抑、遗忘的或无意识中学得的各种经验; 下一层是集体无意识 (或称种族无意识),它包括本能和原型,是由人脑遗传下来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每个人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的基础。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具有四个领域: 感觉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和直觉活动。他们受本能制约,每一种活动又都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个方面。这便是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无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寻求灵魂中的现代人》、《记忆、梦、反省》等著作中。
从这一理论为基础,荣格发表了《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心理学与文学》、《美学中的心理类型》、《探索无意识》等著作,着眼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动力,阐释了自己的文学心理观,关于审美过程中心理因素的理论,以及关于梦、象征和原型的理论,对西方人类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写于1930年的著名文艺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与文学》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艺观。
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分为心理学式和幻想式两种模式。认为心理学式艺术创作的任务只是整理外界,处理的是人生的教训、情绪的波动、热情的经验、命运的危险等,它只对意识的内容加以解释,并没有超出人们可以互相理解的范围。幻想式艺术创作产生的作品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之外,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对此,人们只有不断地揣摩,但这类作品无论如何深奥,总有一种人的本能要求实现于其中,尽管艺术家在创作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本能要求在无意识中将一些不能实现的本能要求实现在艺术创造这种替代性的满足中。因此认为幻想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的一种不能实现的经验经过巧妙化妆后的外部表现。
荣格认为任何伟大艺术的根基都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一种超越任何个人私情之上的更深刻、更动人的群体审美经验——集体无意识。这是作者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期社会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了生理痕迹,形成各种无意识原型 (即原始的思维模式,对作品中这种模式的探寻被称为原型批评),它们不断地遗传下来便形成人人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这是长期经验积淀所产生的对环境的固定反应。它在原始社会表现为“原始意象”,形成神话和宗教; 在各个时代则形成共同的时代和要求。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具有双重身分,一方面,他是具有自己个人生活经验和精神个性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的人,他又必须忠实地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达工具,必须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意愿来说话,只能是个集体的人,时代的代言人。就欣赏而言,艺术的根本作用也只在将每一个人头脑中隐藏的“集体无意识”唤醒,不朽的艺术都是在社会共同的无意识领域中取得强烈共鸣的结果。
荣格摆脱了弗洛伊德狭隘的、以性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的框架,将里比多赋予生命能量的新义,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集体无意识理论虽具有较浓的唯心和神秘色彩,但指出了人类文化和心理的历史承传关系; 其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于从宏观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文学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荣格将艺术创作完全视为一种无意识活动,固然有其局限,但认为无意识具有创造力,并以此解释作家不能说明作品这种现象,对于人们对无意识领域的重视和研究也很有启发价值。
-
周洁夫
周洁夫(1917年11月-1966年8月24日),现代作家。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镇海县。父母早亡,寄居在姐姐家里,勉强读完了小学。十四岁起,在上海一家洋酒食物店当了六年的学徒和店员。其间,接触了新文艺和苏联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救亡团体到江苏做宣传工作。开始写短诗。1938年4月,投奔延安,参加革命,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调至军事部门工作。1945年随部队到了东北,曾在尚志县作过一段时期的地方工作。后调至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自卫报》工作至解放初期。在报社他当过记者、编辑、副社长。1951年到中南军区政治部从事专业创作。1955年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员。1957年,曾作为中国作家访苏代表团团员访问了苏联。六十年代初期曾任解放军文艺社副主编。1964年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的长诗《开垦》(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短篇集《追击》、《海上》、《老战士》(1950年,上海杂志公司),《坚强的人》(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篇小说《祖国的屏障》(1958年,作家出版社)和《十月的阳光》(1960年,作家出版社),长篇小说《走向胜利》(1954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散文集《访苏散记》(1959年,作家出版社)及报告文学集《钢铁的连队》、《人民的炮兵》等。他的作品语言朴实,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8月25日),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父也速该·把阿秃儿,是蒙古乞颜部(一说为尼伦部)首领。9岁时,父带其去翁吉刺部求亲,随后留在岳父特薜禅家。也速该在返回途中被仇人塔塔儿部毒死,临终留遗嘱让铁木真回部落。也速该一死,泰赤乌部趁机掠其部众。一次,铁木真被俘,遭套枷示众,他趁泰赤乌部筵会之机以枷击倒看守逃走。后来,泰赤乌部又偷走其马,铁木真追了6天,在路上结识的孛斡尔出的帮助下夺回马匹并打退追来的泰赤乌人。铁木真与特薜禅之女孛儿贴结婚后,蔑儿乞部来袭,铁木真与母亲、兄弟逃走,孛儿贴被许给蔑儿乞人为妻。
他知道要想重振部落必须有靠山,遂到土兀刺河黑林,向其父的结拜兄弟、克烈部首领王罕求救,奉其为父;又约会自己的结义兄弟、札答刺氏族首领札木合,同时召集本部人马大败蔑儿乞部,夺回妻子。此后,其部迅速壮大。札木合起疑,1189年,他与成吉思汗因争马而决裂,各率13部3万人马于答兰版朱思之野展开会战,史称“十三翼之战”,铁木真战败。1196年,塔塔儿部叛金,金发兵征讨。铁木真联合王罕,配合金兵大败塔塔儿,被封为招讨使。遂后,他陆续打败主儿乞、蔑儿乞、泰赤乌等部。1200年,铁木真向呼伦贝尔发展,那里的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朵儿边、塔塔儿、翁吉刺等部联合抵抗。铁木真的岳父特薜禅对其密报此事,他遂联合王罕,在捕鱼儿海子大败合答斤部。1201年,札木合联络塔塔儿、翁吉刺、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泰赤乌、朵儿边、豁罗刺思等11部首领,会于也里古纳河与刊河、秃律别儿河交会处,拥札木合为古儿合罕,欲突袭铁木真。铁木真获悉,联合王罕将其打败,札木合降王军,翁吉刺部归铁木真。次年,铁木真灭塔塔儿部,从而控制了西起斡难河上游,东到兴安岭的蒙古高原东部。
铁木真的强大使王罕感觉受到威胁,他于1202年密谋请铁木真赴宴而杀之,因泄密,遂发兵攻打铁木真。铁木真大败,只率19骑逃亡。他们在班朱尼河断粮,恰遇一野马而射杀,以河水煮其肉分食。铁木真立誓,建业后与此时同饮班朱尼河水者同甘共苦。后果不食言,这就是“班朱尼河之誓”。随后,他派兄弟诈降,自己则发动突袭,备战三昼夜,终于反败为胜,打败了克烈部。王罕在西逃时被乃蛮部杀死。铁木真自此控制蒙古高原2/3的地区。
王罕死后,西部乃蛮部首领太阳罕欲与汪古部联合攻铁木真。汪古部不愿,密报铁木真,铁木真决定攻打乃蛮。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制千户制和护卫军制。军队按千户、百户、十户统编,设那颜,任6个亲信那可儿为扯儿必(统领);成立护卫军,有80宿卫、70散班、400箭筒士,以千户、百户那颜和白身人子弟中身材好者为护卫,令阿儿孩合撒儿选1000勇士管理,并制定轮番宿卫制,从而加强了自己的权力,防止了外来的袭击。1204年春,他以散开军马、一人燃5堆篝火的虚张声势之法迷惑太阳罕,在纳忽昏山打败并活捉了太阳罕,继而征服了阿勒台山的乃蛮部。当时正在此地的札木合也被捉住处死。合答斤、朵儿边、塔塔儿残部归降,南边汪古部也已归顺,铁木真遂统一了蒙古高原。
1206年,他召蒙古各部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台,被推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立大蒙古国。他建立分封制,将蒙民分为95个千户,下设百、十户,千户那颜为受封功臣。千户内牧民不能擅自离换,其弟、子分别任千户那颜,形成左右手诸王,两个最高军事长官木华黎和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他还扩大亲兵,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卡之子弟任怯薛,使其由150人扩充上万。此外,他还设札鲁忽赤管户籍、诉讼等行政、司法事务,设断事官,并制定了初步的成文法。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与战争密切相联的。早期的成吉思汗,为统一蒙古高原而南争北战;统一蒙古后,他又转向了对外的侵略扩张。1205年,他就以太阳罕之子逃至西夏为由,破其边城力吉里寨,大肆掠夺而归;1207年又以西夏不称臣纳贡为由,再次攻伐,次年春,因粮草不济而归;1209年春,第二次攻西夏,直抵其都之屏障贺兰山克夷门,成吉思汗力攻不下,两军对峙两个多月。7月,成吉思汗以设伏诱战之计破城,进逼中兴府城下,包围该城。9月,成吉思汗令筑堤引黄河水淹城。10月,西夏襄宗李安全向金求援被拒。12月,中兴府被淹,但蒙军被水倒灌,无法攻城。成吉思汗遂遣使招降,李安全纳女称臣,蒙军撤。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灭了畏兀尔,自此,他开始专心对付金朝。蒙古各部在统一前一直受金控制、压迫,对其十分痛恨。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吉被金杀害,他一直暗中欲为之报仇。一次,他到净州进贡,金卫王完颜永济去接收。他见永济无能而轻视之,招致永济怨恨。1208年,永济继位为金卫绍王,向蒙颁诏。成吉思汗知永济继位,骂其是懦夫而不受诏,永济遂加筑边城乌沙堡,欲待成吉思汗再进贡时杀之。成吉思汗得报,与金断交。1211年3月,成吉思汗在誓告“长生天”助其为先祖报仇后,率大军南下攻金。8月,成吉思汗驻抚州,令强攻金重镇野狐岭,金大败。他还派其子术赤,窝阔台、察合台另率一军,攻金朝西北沿边诸州。1212年,成吉思汗在西京中流矢,蒙军撤至长城外。1213年,他再调蒙军由野狐岭入长城,在浍河堡大败30万金兵。7月抵居庸关。金在关外布百里铁蒺藜,冶铁固关门,重兵把守。成吉思汗留兵与金对峙,亲率精锐星夜从小道奇袭紫荆关。黎明时起到紫荆关,金兵措手不及,仓遑应战,大败,蒙军得以入关。秋,三路蒙军陷山西、河北、山东、东北诸地后会于中都附近。次年春,成吉思汗驻中都北郊。此时,金朝内乱,右副元帅胡沙虎杀永济,立宣宗完颜珣。宣宗纳童男童女各500,御马3000,绣衣、金帛等大量财物,并献出永济女歧国公主,成吉思汗撤兵。5月,宣宗怕蒙军再次入关,迁都汴京,引起恐慌,留守中都南郊的金军降蒙,成吉思汗复围中都,1215年5月,破城,俘耶律楚材。此后成吉思汗将主攻方向转向蒙古高原西北,而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事经略华北。1218年,他趁西辽内乱,派哲别灭之,遂与中亚强国花刺子模接壤。同年,他派商队赴西方经商。结果,商队被花刺子模将领抢劫,商人被杀。次年秋,成吉思汗以此为由,率20万大军入花刺子模,大败其40万大军,直抵申河(即印度河)。哲别和速不台率蒙军一部追花刺子模国王,越太和岭(即高加索岭),入斡罗斯(即俄罗斯)钦察草原。1225年,成吉思汗返蒙。次年,以西夏不助兵西征为由再次攻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在清水六盘山病逝,死前遗诏密不发丧,待西夏主李睍来降时执而杀之,并向幼子拖雷和诸将交待了假道于宋,联宋灭金的方略,指定第三子窝阔台继位。后李睍来降,果然被杀,蒙军屠兴庆府,全城军民死难。
成吉思汗所发动的战争,带有极其野蛮性和残酷性,出现了大规模的屠杀、掠夺。但是,做为一个蒙古弱小部落的首领,他能用远交近攻之策,结强援而将敌人各个击破,从而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蒙古国,这又是非常难得的。他为此后蒙古国的进一步强大,进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广大的元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祖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在军事上的所向披靡和对待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外战争史上都占据有重要的一页。
-
赵孟頫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元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因五世祖居湖州(今浙江吴兴),遂为湖州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232)。他十一岁,父亲死去。因此,更加发愤苦读。由于聪明过人,十四岁,就以父荫补官。后参加吏部考试,授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居家力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侍御史程钜夫的推荐之下,应召北上入朝。由于文才相貌出众,颇得世祖赏识。但因蒙古大臣谏阻,孟頫的多项建议,未能施行。由于力不从心,为了摆脱同僚,特别是蒙古族权贵们的忌恨,力求外任。至元二十九年,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兴利除弊,体察疾苦,深得民心。他在元朝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先后做过兵部郎中、翰林侍读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集贤侍读学士中奏大夫、汾州知州、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一生的著述有《松雪斋集》10卷、外集1卷、续集1卷,共12卷。他的赋作主要有:《纨扇赋》、《吴兴赋》、《修竹赋》、《赤兔鹘赋》、《求友赋》等。
在政治立场上,赵孟頫身为宋朝皇族,却改节事元,且为显宦。因此,他颇受时论指责。在朝廷虽得世祖赏识,但力遭蒙古权贵排挤歧视,不过是文学侍从。他自知是“疏远之臣”,对重大问题不轻易表态。所以他思想感情十分矛盾、痛楚,且终生未释。由于处境艰难,因而他的作品虽有某些感慨故国沦亡之情,但却绝少指斥元朝黑暗统治之作。其赋作尤蕴藉清婉,墨淡平和,但读来颇有清新秀丽之感。 他的《纨扇赋》,虽表现的是行常任道的儒家思想,但未从遇与不遇着墨,而别出新意,境界脱俗,简练而有风韵,生动而又感人,与他人赋作相比,确高一筹。除此之外,他的《修竹赋》、《赤兔鹘赋》、《吴兴赋》、《求友赋》等,在艺术上也颇具这样的特点,影响很大。
他除赋作出色之外,能诗善文,尤工书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誉:“论其才气,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他的诗,清邃奇逸,风格和婉,多似元好问。内容多写闲情逸致,也有歌颂新朝之墨。少数诗篇痛惜宋室灭亡,抒发怀念故国之情。他集绘画、书法、题诗于一身。他的画,笔墨圆润秀劲,尤以山水木石花竹人马见长,他学古能变,开了元朝一代画风。他的书法,骨力劲秀,隶真行草冠绝一时,人称“赵体”。他经常为画题诗,抒发胸臆。特别是将绘画、题诗、书法三者完满地结合在一幅画面上,不愧为元朝一代宗师巨将,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
薛允升
薛允升(1820-1901年),字克犹,号云阶。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饶州知府、四川龙茂道、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礼、兵、工、刑部侍郎,官至刑部尚书。他初任刑部主事,认为刑律囚牢之事,关系民命至大,便钻研法律,搜求披阅历代法典和前人办案经验。任秋审处坐办,负责审核各省所报死刑案件,严肃仔细;调查复审复杂案件,以证据结论。他在任刑部主事至侍郎期间,纠正了大量冤案。同治二年(1863年),京城李二命案,王宏罄等被诬陷谋财害命,判为死刑。经薛允升认真复审,弄清真相,挽救了六七个无辜者的性命,同时,也对团防局官员和承审官吏进行严厉处罚。光绪六年(1880年),江宁周五谋杀朱彪后在逃,参将胡金传欲邀功,捕僧人绍棕顶罪,曲学儒诬服论死。经薛允升复查,惩办了真凶及有关不法者。薛允升在刑部任职达三十年, 自身廉洁守法,治理衙府有方。并不畏权势,敢驳圣谕,严查太监拒捕杀人案。光绪二十二年,“太监拒捕杀人案”激起民愤。太监总管李莲英为袒护部下,请慈禧太后出面干预,致使光绪皇帝屈从太后,中途变卦。李莲英托朝廷官员前往薛允升家说情,遭到拒绝。薛允升上奏皇帝,坚持依法惩办。薛允升担任地方官期间,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他先后奉旨参与七次殿试和担任奉天乡试阅卷,荐举了赵舒翘、沈家本、党蒙、吉国钧等一批人才。光绪二十四年,因慈禧太后以“不知避嫌”罪名,革去其刑部尚书之职,连降三级,任宗人府府丞,愤然辞官。光绪二十六年,被重新任命为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七年,在随慈禧太后从西安返京途中,病死于河南。
-
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12.7),文化名人和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主笔。四川乐至人。1884年6月28日生。名大澄,又名蒙、沈,字仲清,号希范,别号啬庵。4岁时随父宦游到安徽,少时聪慧好学,有“神童”之称。14岁时在芜湖拜汤寿潜为师。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同学。1902年11月,与该校二百余学生退学,并与马一浮、马君武在上海创立翻译社,出版以翻译世界名著为主的《翻译世界》月刊。1903年,曾参加《苏报》、《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后到日本东京补习日、英、德文。1904年回国,到芜湖安徽公学任教授。1907年3月,在北京担任《京报》主笔,撰文揭露杨翠喜案丑闻,一时舆论哗然。8月26日该报被勒令停刊后,离京返回上海。1909年经学部左丞乔树楠和四川高等学堂监督周紫庭推荐来成都,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兼教授词章一科,同时还兼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因才华出众,被视为“蜀中奇才”。1910年8月15日,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创刊,被聘任为总编辑未就,但在该报撰有学术方面的文章。1912年2月25日,《公论日报》在成都创刊,被聘为该报主笔。同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1913年初回芜湖;旋转上海,担任《独立周报》、《民权报》、《神州日报》主笔,为《雅言》半月刊撰稿人。二次革命后,执编于上海中华书局,潜心著述,编著了《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诗经研究》、《诗词作法》等书10余种。1923年3月到广州,被孙中山留在广州大学任教。1924年5月19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本营秘书,后又任参议。1926年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任历史系主任并教历史研究法。1927年8月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讲授世界革命思潮等课程。1930年应于右任之邀,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团结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次日,又将《国难月刊》改为《国难晚刊》,每日著文驳斥不抵抗主义,后因特务压迫而停刊。1937年初,任《中国公论》社长。抗战时期,辗转于芜湖、汉口、重庆、成都等地。1945年2月,在成都参与发起创办《大义》周刊,并题写刊名。1946年在四川大学(城内部)先修班任教。建国后,任川西博物馆馆长等职。1956年1月到北京任全国政协委员,8月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1960年8月6日任全国文史馆副馆长。1964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诗学指南》、《诗经研究》、《楚辞新论》等。
-
安东尼·伯吉斯
约翰·安东尼·伯吉斯·威尔森(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1917年2月25日-1993年11月22日),笔名安东尼·伯吉斯,当代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1917年生干英国兰开夏郡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他早年就学于曼切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1940年毕业后参军,在英国皇家军队医疗队中任钢琴师,后又在教育队、情报机关等部门工作。1946年伯吉斯退伍,在爵士乐队中弹钢琴,后又改行教书,曾先后在马来亚、文莱等地任教职。六十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国治疗,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剧评、音乐评论,创作电视剧、舞台剧、短篇小说和诗歌,并写出了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尤以 《医生病了》(1960)、《一只手鼓掌》 (1961) 、《缺少的种子》 (1962) 、《恩德比先生的内心》 (1963) 、《马来亚三部曲》 (1964) 、《带发条的桔子》等为佳。1968年,伯吉斯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很快和一位过去相识的意大利语言学家结婚并旅居国外。伯吉斯先后在马耳他、英、美、欧洲大陆的一些大学讲学,并继续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创作。这期间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什么也比不上太阳》(1964)、《恩德比的外部》 (1968)、《拿破仑交响曲》 (1974) 、《世间权力》 (1980) 、《1985年》(1987)等。伯吉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仅主要作品就有40多部。他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掌握数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修养也不一般,作品中经常涉及古典和当代的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变,包括模仿英雄风格的、流浪汉小说体裁的、历史传奇的以及讽刺性的多种。伯吉斯的非小说类创作也颇有成就,《英语小说》 (1958) 、《莎士比亚》 (1970)、《E·海明威及其世界》(1978) 等数种作品仅是其中的代表。
-
顾实
顾实(1878年-1956年7月),又名顾实之,字惕生,号惕森。江苏武进(常州)人,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早年就读于龙城书院,后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习法学、文学,获2个学士学位。青年时期怀有匡世济民之志,鼓吹革命,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他利用暑假写成《穆天子传今地考》草稿,给当时在日本的孙中山看。孙中山看完后,说自己愿意为此书写序,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荣光。但是顾先生因为书未完成,当时没有催要孙中山写序。回国后,与人创办争存、育才小学,提倡男女同校、剪辫,反对缠足。民国后到上海,在《申报》馆和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有《辞源》(文学部分)、《说文解字诂林》、《说文解字诂林补遗》、《佛学大辞典》、《说文编纂》(500卷)、《畴隐居士传》等。还撰稿投寄于《民呼》、《民立》等报刊,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从20年代起,投入教育界,先后在江苏省立第二中学、省立第三师范任教,在东南大学、沪江大学国文系任教授。并在南京创办中山中学,将多年积蓄,在南京成贤街购地29亩,筹办中华国学社。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断,避至后方,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南京创办育神学院。教学期间,先后主编了《中国文字学大纲》、《中国文学史大纲》、《图书馆指南》、《汉书艺文志讲疏》、《诗法捷要》、《穆天子西征讲疏》、《杨、朱哲学》、《庄文天下篇讲疏》等书。1911年民国建立后,中国汉族人的传统文化复兴。北京北大的陈独秀、李大钊《新青年》、鲁迅、胡适等反思中国落后于世界列强,对孔孟之道采取批判的态度。北京那时也有“国学”,只是“整理国故”。1905年废止科举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兴起,效法西方大学而设置的文、理、工、法、商、医、农七大学科,取代了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作为四部之学基础的“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清代姚鼐(1731—1815)所提出的文章学(义理、词章、考据),也被整合到文科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后被江苏文史馆聘为馆员。1956年7月逝世。
-
拉夫列尼约夫
鲍利斯·安德列耶维奇·拉夫列尼约夫(俄语: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Лавренёв,真姓Сергеев)(1891.07.17~1959.01.07)苏联俄罗斯作家、剧作家。生于一个语文教师家庭。191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11年开始发表诗作,早期作品深受未来派诗歌的影响。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19年负伤后复员,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于1924年发表。这个时期他写过不少反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题材的作品,如中篇小说《风》(1924)、《第四十一》(1926),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塑造了革命英雄的性格,《平常东西的故事》(1927)反映了国内战争中的各种事件, 《第七个旅伴》(1927)、《版画》(1928)描写知识分子以及文化的命运。拉夫列尼约夫还写有以革命为题材的剧本《决裂》(1928)、《为海上的人们祝福!》(1945)和《美国之音》(1950)。《决裂》描写了俄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走向革命道路的思想转变过程。曾先后两度获苏联国家奖(1946、1950)。他和特列尼约夫、弗·伊凡诺夫三人被称为革命英雄主义戏剧新的典型人物塑造者。
-
尼克松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任总统,共和党人,1913年1月9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父亲是苏格兰血统的爱尔兰人,经营杂货店。1934年,尼克松获惠蒂尔学院文学士学位。1937年,获杜克大学法学院法学士学位。1937~1950年,在惠蒂尔当律师。1942~1946年,在海军服役,曾在南太平洋作战,升为海军少校。1947~1950年,当选众议员,曾与众议员蒙特在1948年联名提出针对美共和进步团体的 《蒙特—尼克松法案》。1951~1953年,当选参议员。1953~1961年,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副总统,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副总统,在艾森豪威尔三次患病期间,代总统主持政务,还经常作为总统的特使出访。1959年,他在莫斯科美国展览会上同赫鲁晓夫进行了有名的“厨房辩论”。1960年竞选总统和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均遭失败。1963年,全家迁居纽约,任律师,但仍经常为共和党参加竞选出力。1968年,再次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并获胜。1972年竞选总统连任成功。在任期间,在内政方面,为了对付长期的通货膨胀,尼克松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冻结工资和物价,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为争取外贸平衡,尼克松政府在1971和1973年两次使美元贬值。在对外关系方面,尼克松上台伊始,于1969年7月发表了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关岛讲话,主张减少美国海外驻军,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使一些亚洲国家自己应付战局,以利美国从越南战争脱身。此后,又提出实力地位、谈判时代和伙伴关系三项原则。为实施这些原则,1971年7月,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经会谈后,发表了《上海公报》,中美两国重新开始直接交往;同年5月,访问莫斯科,美苏两国签署了《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性协定》等;1973年1月27日,尼克松政府同越南签订了 《巴黎协定》,从而结束了越南战争,并撤回全部美军;同年6月,同应邀访美的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华盛顿、戴维营和圣克利门蒂会谈,两国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美苏农业协定》等; 1974年6月,尼克松再次访苏,通过同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和克里米亚的会谈,两国签署了《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议定书》、《美苏促进经济工业技术合作长期议定书》等多项文件; 1974年6月,尼克松同北约其他14个成员国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以加强盟国间的关系。同年8月9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在经过一段沉默之后,尼克松仍经常发表演说和文章,表达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他曾于1976年2月、1979年9月、1982年9月及1985年9月4次访问中国。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名誉主席。著有《六次危机》(1962年)、《四个伟大的美国人》 (1973年)、《尼克松回忆录》 (1978年)、《真正的战争》(1980年)、《领袖们》(1982年)、《真正的和平:西方的战略》(1984年)和 《不能再出现更多的越南》 (1984年) 等。
-
拉德纳
林·拉德纳(Ring Lardner,1885年3月5日-1933年9月25日),美国体育专栏作家和短篇小说作家,以其关于体育、婚姻和戏剧的讽刺作品而闻名。生于密执安州。他十六岁时家里破产,只好中途缀学,做过新闻记者、体育记者和编辑。他的创作以写短篇小说为主。早期的短篇小说以写体育明星为主,《艾尔,你是了解我的》(1916)的发表为他赢得了声誉。1919年,他迁居纽约市长岛,做专栏作家。短篇小说集《格利布尔游记》(1917)和《大都会》(1921)主要是写乡巴佬向上层社会爬的故事。拉德纳为百老汇写过剧本,但不成功。他在菲茨杰拉德的帮助下出版了《如何写短篇小说》,不仅对短篇小说形式进行了分析,而且附有短小精悍的作品作例子。《爱的巢穴及其他》(1926)是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金色的蜜月》和《理发》等都是名篇。拉德纳是一位讽刺作家,用方言写故事,以幽默的笔调,辛辣地嘲讽了光怪陆离的中产阶级人物。埃德蒙·威尔逊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拉德纳是当代的马克·吐温。”
-
卫铄
卫铄(272年—349年)晋代著名书法家,女,字茂猗。李矩的妻子,东晋时期著名女书法家,后世称之为“卫夫人”。河南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家学渊源,是她成为杰出书法家的基础。曾祖卫觊、祖父卫瓘、叔父卫恒都是当时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她自幼喜爱书法,私下潜心习摹,师承曹魏时期大书法家钟繇。汉代的楷书到钟繇手中已臻完善,卫铄则更得其妙,钟繇称她的书法:“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语见张怀瑾《书断》)。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跟她学习书法,受卫夫人的启发,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大有增进,两人的交流成为书法史上的美谈。卫铄曾细心观察过自然界各种有趣的现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充实书法创作的内容。她著《笔阵图》一卷问世,总结前代书法家的经验,归纳汉字的七种笔法,提出书写要“多力丰筋”的理论。还总结出“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的可贵经验,仍为今天书法爱好者所遵循。永和五年卒,时年七十八,葬于浙江嵊州。
-
亨德里克
伯顿·杰西·亨德里克(Burton Jesse Hendrick,1870年12月8日-1949年3月23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美国作家。在耶鲁大学就读期间,亨德里克担任《耶鲁新闻报》和《耶鲁文学杂志》的编辑。他于 1895 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于 1897 年获得硕士学位。完成学位后,亨德里克成为《纽黑文晨报》的编辑。1905年,在为《纽约晚报》和《纽约太阳报》撰稿后,亨德里克离开报社,成为《麦克卢尔杂志》的“黑幕揭发者”撰稿人。他的《人寿保险的故事》曝光于 1906 年 发表在《麦克卢尔》杂志上。在麦克卢尔杂志上工作后,亨德里克于 1913 年在沃尔特·海因斯·佩奇的《世界工作》杂志上担任副编辑。1919年,亨德里克开始撰写传记,当时他是摩根索大使为老亨利·摩根索写的故事的代笔人。
1921 年,他与威廉·索登·西姆斯 (William Sowden Sims)合着的《海上胜利》获得普利策历史奖;凭借《沃尔特·H·佩奇的生平和书信》获得1923 年普利策传记或自传奖;以及 1929年一个美国人的训练的传记或自传。
1919年,亨德里克出版了《大企业时代》,通过一系列个人传记,热情地描述了美国公司的基础和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迅速崛起。在完成安德鲁·卡内基委托的传记后,亨德里克开始撰写团体传记。亨德里克在1940年至1946年间出版的后期作品中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可以通过他受梅隆家族委托撰写的安德鲁·梅隆传记来解释,该传记从未出版。
亨德里克去世时,正在撰写安德鲁·卡内基的妻子路易斯·惠特菲尔德·卡内基的传记。
-
谢观
谢观(1880~1950),近代医学家。字利恒,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人。伯祖兰生、祖葆初,为孟河名医。承家学,早年精研经书、舆地之学,又熟诵医经、经方及本草。甲午战争(1894年)后入致用精舍(原名龙城书院),讲求新学。尝从苏州名医*马培之游。1901年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05年至广州,任教于两广优级师范等校。1911年前后两度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地理、医学图书。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1921年初刊)。该书收词目三万七千余条,计三百五十余万字。历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神州医学总会所设中医大学校长。1929年,发起组织中医协会,发表宣言反对“废止中医案”。曾主持上海市国医公会、中央国医馆等医学团体工作。代表作《中国医学源流论》(1935年),论及主要医籍、学派及医学各科发展史,揭示中医与儒学发展之相互关系,提倡攻医者须略涉自然、社会诸科学。另编有《中国医话》、《中国药话》、《澄斋医案》、《澄斋杂著》、《澄斋验方》、《澄斋年谱》等。又辑《葆初先生医集》。从学弟子甚众。
-
卡洛斯·贝克
卡洛斯·贝克(Carlos Baker,1909年5月5日-1987年4月18日)是一位美国作家、传记作家,曾任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文学教授。
贝克于1909年出生于缅因州的比迪福德。他获得了达特茅斯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完成题为《斯宾塞对雪莱主要诗歌的影响》的博士论文后,他于1940年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英语博士学位。贝克出版的作品包括几部小说、诗集、各种文学评论和散文。
1969年,他出版了备受好评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传记《欧内斯特·海明威:人生故事》。然而,在《玛莎·盖尔霍恩的精选信件》(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中,盖尔霍恩批评了贝克关于她与海明威的婚外情和婚姻的断言,并指出贝克在她亲身经历的这些事情上经常出错,贝克写下的也是这些内容。根据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士·海明威的说法,海明威从未见过贝克。玛丽在1976年的著作《往事》中也断言,海明威故意选择了一个不了解他的人。玛丽没有给出选择的具体原因,但贝克在1952年出版了《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这本书对海明威的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贝克的其它主要作品包括珀西·比希·雪莱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传记。
贝克的小作品包括《一年又一天,卡洛斯·贝克的诗》。
20世纪60年代末,贝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传记作家A·斯科特·伯格,当时伯格还是一名本科生。伯格回忆说,贝克“改变了我的生活”,并说服他退出演艺圈,专注于他的论文,这是一项关于编辑麦克斯韦·珀金斯的研究。伯格最终将他的论文扩展为获得国家图书奖的传记《天才编辑麦克斯韦·珀金斯》(1978),他将这部传记的部分内容献给了贝克。
贝克于1982年入选美国哲学学会。他于1987年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去世,享年77岁。
-
王鏊
王鏊(1450年9月22日—1524年4月14日),字济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王琬,是光化县的知县。按明朝制度,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可直接进入国学读书,称为荫监生。所以王鏊自幼随父在国子监读书,成为一名荫监生。
王鏊年幼时聪明过人,且志向远大。他12岁时,就能像大人一样写诗。一次,有人拿一幅《吕纯阳渡海图》求他题诗,王鏊拿起笔来,稍加思索,在图上题到:“扇作帆兮剑作舟,飘然直渡海风秋,饶他弱水三千里,终到蓬莱第一洲。”其才思不但敏捷,而且显露了他力争上游的少年壮志,有见识的人都暗自称道,认为王鏊将来必成大器。到他16岁时,文章已写得很好。每每作文写毕,国子监诸生都争相传诵。礼部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都认为他是个奇才,称他为天下之士。明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先在州县考“秀才”,然后每三年在省里考“举人”,省里的考试称为“乡试”,于八月份举行,然后于乡试的第二年二月参加京城举行的“会试”,录取合格者再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及格者成为“进士”。王鏊于成化十年(1474),参加乡试,明年参加会试,都名列第一。参加殿试为第三。授官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史官)。
当时宪宗朱见深当朝,他所宠信的宦官汪直专权,政治昏暗,纪纲混乱。王鏊无心仕途,洁身自好,不想卷入政治漩涡中去,唯有闭门读书,并避免与权贵大臣们接触。寿宁侯张峦与王鏊家有旧交,并有点亲戚关系。自他的女儿封为孝宗敬皇后以后,张峦也因此封侯,贵为国丈,王鏊竟从此断绝与张峦的一切联系。年节时张峦派人来问候也不加理睬。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太过分。王鏊正色道:“昔时万安攀附万贵妃为亲戚,我认为很可耻,现在我岂可自附于寿宁侯?”
孝宗弘治初年(1488),王鏊升迁为侍讲学士(从五品),充任皇帝的讲官。他见孝宗虽然年轻,但勤政有制并有锐意进取之志,所以常借经讲之时援引古例,对孝宗进行激励和规劝。当时,内阁大臣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等都是正人君子,所以弘治八年以前,孝宗颇有些励精图治的气象。弘治八年后,孝宗开始迷信道教,太监李广等人为得到宠信,在宫廷内搞一些求神炼药之事。一天,李广又引导孝宗游西苑,王鏊于是选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的故事,反复规劝,孝宗听完后深受感动,回头对李广等人说:“讲官今天指责的,实际就是你们这些人啊!”弘治十一年,太子朱厚照出阁读书,朝廷合议选择有德行的正人君子为辅佐。王鏊中选,改任詹事府(专门辅导太子的机构)少詹事(正四品)。不久升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
当时,元蒙遗部小王子和火筛等部落在河套、大同一带不断骚扰陇西、宁夏等地,有时甚至深入明境百余里掠夺烧杀。守卫边境的明兵不敢与之交锋,仅缩在城堡中自守。朝廷屡次派军队讨伐,往往由宦官监军,这些宦官不懂军事,只知道任用私人,剋扣军饷,中饱私囊,以至边库空虚,法令不行,功罪不分,将士都不愿为朝廷卖命。弘治十四年保国公朱晖为大将军,统领五路大军进袭河套,敌人早已闻风逃走,只斩首三级而回。出师耗费达100万两,本来是无功而返,回师后竟封赏军功一万余人。王鏊针对这种情形上疏献策,仗义直言,指出“外敌不足畏,而嬖佞作乱,功罪不明,委任不专,法令不行才深可畏。”他献上御敌八策:一是定庙算(正确的战略方针)。二是重主持(依靠懂军事的将官,防止监军乱用权)。三是严法令(赏罚分明)。四是恤边民(对守边的军民要有较高的待遇)。五是广招募(只要是忠心报国的骁勇之士,不论出身,按才委任)。六是用间(利用和挑起敌内部矛盾)。七是分兵掩袭。八是出奇制胜。并荐举已致仕的户部尚书秦为总制,统制诸边将官。秦到任后,按王鏊之策首先厚恤战死将士的家属,并追记战死将士的军功。同时严肃军纪,将败军将领杨琳等四人治罪。召天下壮士习练军事,并在边境实行屯田解决给养。申明号令,奖罚分明,一时声威大振。
对礼部职掌范围,王鏊也是恪尽职守,特别重视选拔和考察人才。他曾上疏建议,可仿效和总结明代以前的选择考试人才的经验,每六年进行一次人才选择和考查,主要是要不拘一格,选出博学之人或异才。为官的进行提拔,无官的授于清要之职。以此来促进官吏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学识和才能,他认为这样一来,数年后必将全面提高官吏的素质。可惜当时未被采用。后来王鏊的父亲去世,他暂离职归乡丁忧。
武宗正德元年(1506)四月,王鏊父丧居满,重新起用为礼部左侍郎。当时武宗宠信东宫宦官刘瑾等八人,游乐无度,不理朝政,内阁大臣刘健、谢迁等合议清除“八党”,户部尚书韩文为首的朝廷大臣群起响应,跪伏在宫外请武宗下旨诛杀刘瑾等“八党”。武宗开始动摇对“八党”的信任,但仍感念旧情,不想立即处置八人。派司礼中官李荣手持各位大臣的奏章出来说,诸位先生所说的都很对,只是八人侍候皇上久了,不忍心立即处置,可少待几日,皇上自会处置。众大臣面面相觑,相顾无言。只有韩文大声历数八人罪恶,这时王鏊站出来质问李荣:“八人不除,祸乱的根子不去。假若皇上日后不处理怎么办?”李荣回答说:“难道我李荣的脖子上裹着铁吗?敢坏国家大事。”于是众大臣退去。这表明了王鏊疾恶如仇,仗义敢言的性格。后来因吏部尚书焦芳告密,诛八党功败垂成,刘健、谢迁罢相。阁臣只剩李东阳一人。刘瑾入司礼监专权,刘瑾想让焦芳入内阁,可举行廷推时众大臣却独推王鏊。迫于公论,刘瑾只好让王鏊与焦芳同时入阁。一个月后,加封王鏊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韩文已被罢免)正德二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从一品)。
焦芳是河南泌阳人,为人狡猾,言语粗鄙,当时的正直大臣如刘健、谢迁等人都厌恶他的为人。武宗初即位时,年幼好玩,大臣们集中在朝中议政,很多人都认为应劝皇帝节俭国用,节制游乐。焦芳事先知道武宗派心腹宦官在外偷听,于是故意大声说:“平民百姓家还须有一定的用度开支,更不用说州县、朝廷了。现在天下有许多抗租漏税的不法之事,为什么不去追究,而只是限制皇上的用度呢?”武宗听到后大喜,正巧吏部尚书马文升辞归,就升任焦芳为尚书。刘、谢、韩文议诛“八党”时,焦芳暗中给刘瑾报信,事后刘瑾掌司礼监。明制,大臣奏章呈入内阁后,先由内阁大臣议决选择是否呈皇帝,内阁的意见称为“票拟”。“票拟”再由司礼监转呈皇帝御批。刘瑾故意引导武宗日夜游乐,一应批奏都委托刘瑾。刘瑾可代皇帝批示,权力自然很大,但总还要受到内阁的牵制。所以拉焦芳入阁。焦芳入阁后,一切秉承刘瑾的主意裁阅章奏进呈,李东阳虽为首辅内阁大臣,因参与罢免“八党”的事件受到刘瑾的忌恨,处处委蛇避祸,以求自保。王鏊虽然持正,但也无法与刘、焦等抗衡,遇到明知不可行的事也无法违背刘瑾的意志,只能与李东阳一起弥缝其间,设方补救。
刘瑾衔恨韩文,日夜伺机寻找他的过失。正巧内库发现收进一些假银,于是加罪韩文,必欲杀之而后快,王鏊前后力救,最终将韩文罢职。对已罢相的刘健、谢迁,刘瑾也不放过,先是假冒圣旨将二人列为奸党之首,并张榜公布于朝廷。后又千方百计查找二人过失,以便将二人治罪。后总算找到一个借口:早在弘治四年春,选举有才德但没通过科举的处士,浙江余姚人周礼、徐子元、许龙和上虞人徐文彪被录用为官。而谢迁是余姚人,录用诏书是刘健草拟,所以刘瑾传武宗旨指责刘、谢结党,说天下之大,如何单余姚的处士这么多呢?因此将周礼等人下狱,逼讯令其供认与刘、谢有关联,并想逮捕二人下狱。王鏊配合李东阳极力营救,使二人免于下狱和被抄家。但却传旨将二人大学士除名。并下了一道荒唐的命令:今后不许余姚县人再做京官。
尚宝卿崔璿等三人因小过错被刘瑾下狱刑讯拷打几致丧命。王鏊对刘瑾说:“自古士可杀不可辱,现在三人受刑已是受辱,如再制其死命,我也无面目留在相位上了。”加上李东阳也力劝,刘瑾不得不放三人出狱,发配去戍边了。
都御史杨一清,不肯依附刘瑾,被他暗中忌恨。杨一清曾在正德二年建议在边境地势平坦处修城堑以抵御外族入侵。武宗批准,拨十万两银子修筑边城。开工不久,刘瑾就以有人告杨靡费太多为由,将他下狱。王鏊愤怒争论说:“杨一清为国修边,怎么能以功为罪呢?”力救其出狱。
兵部尚书刘大夏,鄙视权贵,疾恶如仇。在任上常严惩不法官吏,遭到一些小人的忌恨。因与刘瑾的死党刘宇不合,被刘瑾忌恨。正德三年,广西的田州土司岑猛与思恩土司岑璿相互仇杀,刘大夏将岑猛徙配福建,岑猛拖延不走并托人贿赂刘瑾许他留在原封地,刘瑾借口刘大夏激变土族,将他下狱问罪,要将他处死。王鏊争道:“岑猛只不过拖延不走,并未叛乱,怎么能说刘大夏激变呢?这个罪名不能成立。”都御史屠也说:“刘尚书无死罪法。”刘瑾无法治其死罪,却硬将刘大夏发配甘肃戍边。
王鏊博学多识,再加上为人正直,说话办事有理有据,能够服众。朝廷遇到疑难不决之事,常常咨询于他。如景帝(代宗)汪后,因劝阻景帝废长立幼为太子而被贬为妃。及她死后,按何种名义安葬,一时委决不下。王鏊指出:汪后被废并不是因自身过失造成,死后应当恢复皇后的封号,享受祭祀,但葬礼只能按妃子的规格。至宪宗废后吴氏之葬时,刘瑾等人又发生异义。吴氏是因与万贵妃争庞被废,贬至冷宫。万贵妃专宠,但她不能生育,其他后妃怀孕者都遭到她的残害。宪宗长期没有儿子。后来偶然召幸宫中女史,生下孝宗,不敢让万贵妃知道,由太监张敏暗送到冷宫由吴氏哺育到六岁才明正身份。孝宗即位后,感念吴氏哺育之恩,将其作为生母对待,让她穿戴太后服饰。及吴氏死,刘瑾认为她没有太后的正式名分,不能穿太后服下葬,要将她火化。王鏊力持不可,说:“太后服可以不穿,但葬礼不可慢待。”后按照妃子的葬礼安葬。
在内阁期间,王鏊本着开诚布公的态度,有事就明言,认为不可行的事就进行规劝。刘瑾起初还能听纳一些意见,后来因为焦芳一味迎合阿谀,刘瑾日益骄横,完全以自己的好恶行事,到他伏诛前,私改国家例律吏、户、工、兵各部共85条。正德五年,竟授意手下编录《刘瑾行事》,奉为例律。朝廷官员顺者昌,逆者亡,常常不知不觉就会大祸临头。王鏊虽尽力救护,然而大多数不能幸免。朝廷政治黑暗,宪宗时初设置的皇庄,此时已遍布各地,占地共三万七千顷。武宗又在京城修建“豹房”,专供他游乐。照管皇庄、豹房的宦官、庄头等仗势欺压百姓,巧取豪夺,侵占民田。地方官员贪赃枉法,鱼肉乡里,不少农民被逼造反。正德初,就爆发了江西华林山的陈福一起义,闽赣粤交界处的大帽山张时旺起义,江西东乡王珏五起义和河北霸州刘六、刘七起义。王鏊对政治彻底失望了,于是在正德四年三次上疏辞职。武宗赐玺书派专车送其归田。在家居住14年,刘瑾死后,朝廷许多大臣交相推荐,王鏊终不复出作官。
世宗即位后,改元嘉靖。专派使臣去请王鏊,王鏊上疏辞谢,不愿居官,但献上“讲学”、“亲政”两篇著作给世宗,以进行劝戒。世宗下诏在朝廷内宣读。并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为中书舍人。嘉靖三年(1524),世宗又下旨让吏部派人去探问他的消息。谁知过不多久,王鏊就去世了。终年75岁。死后赠为太傅,谥号文恪。
据史书记载:王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多次负责主持乡试,程文为一代魁首。取士以经济之术和治国才能为重,反对华而不实和荒诞不经之作。弘治、正德年间,时人争相效仿他的文章,以致形成一种文体。他著有《姑苏志》,《震绎集》,《震绎长语》,《震绎纪闻》,《春秋词命》,《史余》,《守溪笔记》等共计三十余卷,晚年著《性善论》一篇,当时王守仁见了,感叹地说:“王公的精深造诣,世人是很难达到的。”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