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司马迁
  • 姓名:司马迁
  • 别名:字子长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
  • 出生日期:前145年或前135年
  • 逝世日期:不可考
  • 民族族群: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任郎中,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今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西南(今四川、云南)。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阅读皇家所藏图书,开始整理古代史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公孙卿、邓平、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定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天汉三年(前98),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入狱,受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写成我国第一部通史式纪传史体史书,称《太史公书》,东汉时始称《史记》。记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前97年)三千年的历史。开创了纪传史体例,为后世众多著史者所遵循。司马迁崇尚黄老之学,主张顺应自然,重视贤人政治与封建伦理道德。对史书编纂,倡导“实录”原则,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他公正评价秦始皇,热情赞颂陈涉、项羽;对“今上”汉武帝,则给予大胆而尖锐的批评,指责其重用酷吏、穷兵黩武、骄奢愚昧、与民争利。他判断是非善恶,力求以史实为依据,由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叙述,自然引出结论。反对天命和善恶祸福报应说,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作用,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和鬼神。他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贤人隐,乱臣贵”(《楚元王世家》)。《史记》的重心就是记载人的活动,表述人的价值所在。他承认古今历史的变化,认为“变”是历史存在、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历史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典章制度、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处在变易之中,各种变易尽管存在大小、显隐或缓急的不同,却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主张考察历史时,应深观“事变”,察其“终始”。详近略远,重视当代史研究。就篇幅而言,《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专记汉代历史的就有六十二篇,兼记汉代和秦代的有十一篇。司马迁也有较明显的历史循环论思想,对历史发展持“终而复始”的观点,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论和星气术数之学的影响。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等作传世。

猜你喜欢的书

敝帚稿略

敝帚稿略

宋代诗文别集。8卷。包恢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余,其奏札诸篇,亦剀切详明,得敷奏之体。”包恢论诗歌创作,强调主观修养,和陆九渊思想一脉相承,但也讲浑然天成:“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答曾子华论诗》)集中部分诗歌尚能反映民间疾苦,如《偶成》:“农家命脉寄田亩,可但稻粱枯与荣。造化何许须多力,须臾活几万苍生。”《论五言所始》一文,认为《诗经》中五言句为五言诗的起源,有一定创见。有《宋人集丙编》等本。

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为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的结集,包括《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魂归离恨天》和《伊凡生命中的一天》五个剧本。剧情悲喜交加,情节曲折引人,充分体现了张爱玲作品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令人大开眼界。正如张爱玲研究者止庵先生所说:“张爱玲的剧作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奸小坏’的众生相,这里有他们的笑,他们的爱,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幸福。”

好酒赵元遇上皇

好酒赵元遇上皇

元杂剧剧本。简名《赵元遇上皇》或《遇上皇》。高文秀作。剧写开封府军士赵元嗜酒如命,日日不能无酒。岳父、岳母劝戒无效,妻子欲与之离异。开封府司官与赵元妻私通,乃借故派他限期申解文书。其妻断言他一定误期违限处死,逼他立写休书。开封府司官遂与其妻婚配。赵元路遇风雪,进酒店饮酒,忧闷愁苦。见3个文士无钱付账,受店主殴打,乃仗义代付酒账。其中一人为赵宋皇帝,感念赵之侠义,与其结为兄弟。得知赵元苦情,乃代为修书,保其安然无虞。赵元申解文书到达,已经误期半月,有司欲依律治罪。赵元展示其义兄所写的书信,有司见是皇帝亲笔敕命,赦赵元无罪,并任其为南京(开封)府尹。有司大惊,慌忙下拜。赵元返归开封,参见皇帝,辞官不就,并说当官不如百姓自在,愿做“汴梁城的酒都监”。皇帝遂准奏,并将开封府司官和赵妻捉拿治罪,为赵元报了仇。此剧关目、语言较为粗疏,且剧中称开封为“南京”。考开封宋为东京,金为南京,元为南京路,后改汴梁路。所以,此剧当系金代或金末元初的作品。又,元刊本中“上皇”为宋徽宗,脉望馆本为赵匡胤。“上皇”系指生前逊位给儿子的前代皇帝,所以剧中“上皇”应为宋徽宗赵佶。本剧经《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等著录。现存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明熹宗宝训

明熹宗宝训

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

读朱随笔

读朱随笔

清陆陇其撰。是书为陆氏读《朱 子大全集》时,对《正集》三十卷至《别 集》卷所做的读书心得。共四卷。卷 一从《朱子大全集》卷三十至卷三十 八,卷二从《朱子大全集》卷三十九至 卷四十五,卷三从《朱子大全集》卷四 十六至卷五十七,卷四从《朱子大全 集》卷五十八至卷一百、《朱子别集》卷 一至卷八。每卷先摘录各篇精蕴,后 加案语引申其义。以阐发和维护朱熹 为志,故于儒释出入之辨、陆(九渊)王 (阳明)蒙混之弊,皆依朱熹之意节取 发明,剖析疑似,分别异同。陆氏于朱 熹之书能融会贯彻,潜心体察,虽语言 简短,但能深识朱熹用意。

修禅要诀

修禅要诀

《修禅要诀》一卷,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慧智传译,收入日本《卍新纂续藏经》第六十三册.内容主要是论述修禅的要领及其注意事项,在我国禅宗寺院还颇有影响。《修禪要诀》是佛教的重要典籍,学者常据以研究禅宗坐禅之法,日本学者对其研究最为深入。该书题北天竺佛陀波利随问略说,明恂随录,慧智传译,时为唐仪凤二年(677)。收入《卍新纂续藏经》第63册(以下简称续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