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焕

沈焕
  • 姓名:沈焕
  • 别名:字叔晦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明州定海县人
  • 出生日期:1139
  • 逝世日期:1191
  • 民族族群:

沈焕(1139—1191),字叔晦,明州定海县人,沈子霖之孙。登乾道五年进士第。曾为上虞县尉,平定争讼,划定田界,一时上虞安然。后为太学录,声誉日重,孝宗竟见之,叹其伟仪谈吐,一时难忘。不久任高邮州教授,其后为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赈上虞、余姚饥荒,又为婺源令、舒州通判。五十三岁卒。


沈焕诗文十分零散,《四明丛书》收录其文集《定川遗书》,沈氏为淳熙四先生之一,《定川遗书》是研究南宋四明地区陆学发展极为重要的文献。


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沈氏宗谱》


宋沈焕等《定川遗书附录》卷二《通判舒州沈君焕墓碣》:“绍熙三年正月戊寅,沈君叔晦卒,十二月丁酉葬庆元府鄞县翔凤乡象坎山龙尾之原,凡四方知名士皆来吊祭。而全州守杨简、太学正袁燮又诹乡评,志圹状行实,授其子来请铭。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铭可已乎?按沈氏世家定海县,已而徙鄞。曾祖开。祖子霖,经明行修,主惠州博罗县簿。父铢,力以道义教子,终承务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君讳焕,叔晦字也。少而奇伟,年二十四举于乡,监补魁多士。乾道五年省试第二,以右迪功郎尉绍兴府上虞县。乡村不识胥徒,境无犬吠警。吏匿经界籍,争讼纷然,令檄追证。君拘籍之,操验稽决,积弊以革。淳熙四年,调扬州州学教授,未上。八年春,诏为太学录。始君为生员,即语人曰:‘天子学校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知临川陆九龄子寿之贤,从而学焉,见闻日广,朋从趋向悉归于正。既列学官,则以昔所躬行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声誉日章,长贰同僚已怀媢嫉。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廷下,孝宗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而君益侃侃自将。或劝其姑营职耳,道未可行也。君曰:‘道与职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意似有所讽。言路方以安静为大体,疑其讪也。摘君与长官争议,丐少折之。在职才八旬,得高邮州教授而去,兹可观过矣。明年丁父忧。服阕,选充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用举主升从政郎。高宗山陵,越帅郑侍郎汝谐奏充修奉官。君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生,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须索绝矣。后司张尚书枃来,复委之检察。君治并缘为奸者,追赏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者分择官属拯恤,君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诸司交荐,十五年用常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三省类荐书以闻,上犹简记,许申擢通判舒州,将用之也。光宗覃恩,转奉议郎,赐绯衣银鱼,归徯官期,益笃为己之学。天性孝敬,父在时,每对客必拱侍燕集,竟席乃退,晚奉母尤至诚。颇疑性过刚,大书《戴记》‘深爱和气,愉色婉容’于寝室以自警。友爱其弟,抚养孤侄。家虽贫,一毫不敢假于人,甘旨之奉独丰,人疑不贫也。闻会稽创义田,凡吉凶有力不给者佽助有差,即白乡贵效之,得田数百亩,月增岁益,遂为无穷之利。既病犹不废书,孜孜以人才国事为言。昔曾子论弘毅之士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谓明善以诚身,诚身以悦亲,悦亲以信友,信于友乃获于上。若吾叔晦,所谓任重而道远,诚其身以获乎上者,非耶?自阨间言,其志既益坚,不幸五十三而没。使天假之年,成就岂易量哉?虽然,芝兰当户,锄之者人也;雷风振林,直木斯拔,兹岂人乎?天道难言,予复何咎?既序且铭,哀而不怨,亦叔晦之志也欤。


“君先娶杨氏,有贤行,前一纪卒。丰清敏公孙、吏部郎中谊复以长女配之。四男:传曾、鲁曾、省曾、敏曾,皆传父业。鲁曾今名杰,用宗荫为迪功郎。四女:长适舒钘,次适吕乔年、胡吁,次许嫁李知至,俱名门也。孙男一,嗣隆。孙女一,尚幼。家藏五卷,大率仁义之言。铭曰:‘嗟我叔晦,行高才全。学富于海,道直如弦。秀出周行,颀而俨然。惟皇侧席,伊谁忌前?可抑者进,胡夺斯年?命实使之,彼何诛焉?未尝尤人,矧岂怨天?其事好还,后当邈绵。’”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沈焕》:“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沈焕字叔晦,世家定海,后徙鄞。年二十四,举于乡,补国子监,为选首。居太学,不苟同,每语人曰:‘天下学校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慕临川陆九龄之贤,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省试第二,调官,历余姚尉、扬州教授。八年,召为太学录,以昔所躬行者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孝宗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得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浙东帅属。高宗山陵,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生,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需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者分择官属赈恤,焕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诸司交荐。十五年,用常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三省类荐书以闻,上犹简记,特许升擢,遂通判舒州。归徯官期,益笃为己之学,奉亲孝。自疑性刚,大书《戴记》‘深爱和气,愉色婉容’于寝室,其存心养性率类此。史忠定王浩创义田于会稽,凡仕族有亲丧之不能举、孤女之不能嫁者,佽助有差。焕白王,率好义者行之乡里,得田数百亩,月增岁益,遂为无穷之利。虽病,犹不废书,拳拳以人才国事为念。年五十三,卒。周文忠公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昔曾子论宏毅之士,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谓明善以诚身,诚身以悦亲,以信于友,乃获于上。若吾叔晦,所谓任重道远,诚其身以获乎上者非邪?’序而铭之。


“忠定王悼之尤切。一时名贤,亲炙其言行者,多志之以传世,称之曰沈先生。有文集五卷。嘉定十六年,宁宗官其子省曾。今天子即位,追赠朝奉大夫、直华文阁,谥曰端宪。”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中》:“沈先生焕,字叔晦,自定海徙鄞。伟仪观,尊视瞻,音吐鸿畅,群居乡校,以严见惮。入太学,行艺优诸生。始与临川陆先生九龄为友,一日尽舍所学,以师礼焉。昼夜鞭策,求友如不及,务本趋实,不自矜炫,每语人曰:‘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第进士,讲学不倦,自以资禀刚劲,非所以欢庭闱,大书‘深爱和气,愉色婉容’数语于壁,日观省焉。门人弟子决疑请益者,自远而至,启告简严,昏者明,柔者立,鄙吝者意消,中心说服,斯道益尊。为太学录,修教养法,士争归之。不肯诡随苟容以取光宠,遂补外,终于舒州通守。先生非圣哲书未尝诵习,与朱文公、吕成公问辨,凡世变之推移,治道之体统,明君贤臣之经纶事业,孳孳讲求,日益深广。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乾道五年郑侨榜:沈焕。”《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乾道五年郑侨榜:沈焕。”


注:沈焕研究成果主要有范立舟《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一书中所论部分。

沈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坚瓠集

坚瓠集

笔记小说集。作者褚人获,参见附录小传。本书除正集十集外,另有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余集,全书共十五集,六十六卷。其中二集彭榕序作于康熙辛未(1691),余集张潮序作于康熙癸未(1703),可见成书时间大约从康熙三十年以前开始,至康熙四十二年止,共十多年时间。本书有道光十二年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一九二六年柏香书屋铅印本等。是书卷帙浩繁,凡十五集,内容极其丰富,于古今典制、人物事迹、诗词艺术以及社会琐闻、诙谐戏谑无不俱载。尤以明清轶事为多。如四集四卷《唐元如》条记载唐伯虎获秋香事,为清初流传与“三笑”故事有关之一说。后集卷一《吴门风俗》条记吴门冬至节风俗,四集卷三《市名》、《石敢当》条记载市井交易地区异名、“石敢当”的由来等等,是研究明清商业风俗的重要资料。三集卷一《土产》条,记载各地土特产及官家逼贡,百姓遭殃事,鲜明具体。书中论诗词文艺部分虽很丰富,但往往缺乏精到见解。掌故考证多有因袭前人笔记。故采辑虽广,但博而不精。有道光十二年(1832)寻春书屋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顺治清源县志

顺治清源县志

清和羹修,王灏儒纂。羹,字鼎实,号涵庵。直隶内丘(今属河北)人。副贡生,顺治十五年(1658)任清源知县。考邑志《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著录,后嘉靖、隆庆间又有抄本,羹上任,即嘱灏儒据嘉隆间之抄本补缺增订校正,于顺治十八年成书并付梓。康熙时知县储方庆,江南宜兴人,在任职期间,又补刻重印,故记事最晚止康熙十七年(1678)。储增入艺文,其所作《梗阳宫余》、《九日清泉寺登高》、《八景》诗及《东湖记》、《白龙神庙记》文。是志凡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山川、风俗、景致、古迹、陵墓、城池、公署、学校、坛壝、铺堠、祠庙、寺观、屯镇、楯樾、街市、桥梁、渠堰、户口、丁役、田赋、物产、灾异、职官、宦绩、选举、褒崇、人物、艺文三十二目,附目二。沿革云,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县,以西北有清源水云。风俗云,成化弘治间轻生好讼,近年民知务本,士知勤学。古迹载梗阳、陶唐、涂阳、鹅诸城、屠岸贾故里。寺观载宋金元建二十三座。户口目载洪武三千八百三十三户,而顺治则剩二百四十一户。艺文皆明清人之作。有顺治十八年刻康熙年间补刻重版本。省图、北图藏。

民俗与迷信

民俗与迷信

《民俗与迷信》是江绍原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开设“礼俗迷信研究”课时所用的讲义,书中江绍原具体的迷信研究依循着两条路数展开,一是用近代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揭露迷信事项的虚伪,二是对于已知的虚妄的迷信,还要努力对其产生及其人信受的原因给予恰当的说明。 这本小册子里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符合知堂关于小品文应该具有的质素,说到底还是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大的,这是当代的学者之流断难企及的。

周易译注

周易译注

周振甫译注。该书《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将《周易》全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主要内容包括《周易》经传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疑难字词的注释及注音、以“说明”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各卦之后的“总论”对该卦卦旨的系统分析、说解。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

长篇小说。周立波著。 部分章节初载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哈尔滨《东北日报》。1948年4—5月东北书店初版。作品以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的伟大变革,反映了东北解放区农村土改运动的全过程。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在他的启发和组织下,元茂屯以赵玉林、郭全海为首的苦大仇深的农民们,打倒了恶霸地主韩老六。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贫苦农民形象。赵玉林是上卷的主人公,是个硬汉子形象,但穷得人称“赵光腚”。作品着力表现他的勤劳朴实、爱憎分明、坚定地站在斗争第一线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大公无私,心怀全局,富于牺牲精神的高尚品格。郭全海是下卷的主人公。作品赋于他一定的理想色彩,突出表现他的组织才干、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以革命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放出异彩的艺术形象。作品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笔法,刻画了这一既渴望翻身、人格独立,又胆小怕事,沾有不良习气和背有较多思想包袱的农民。这一形象既表明广大农民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又显示了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故事情节集中单纯,从四斗韩老六到清算杜善人,从清地、挖浮财、起枪枝到掀起参军热潮,脉络清晰,展示了一幅土改运动的历史画卷。小说对东北风俗人情的精当描写和方言土语的应用,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土改运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曾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

卢沟桥

卢沟桥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