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焕

- 姓名:沈焕
- 别名:字叔晦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明州定海县人
- 出生日期:1139
- 逝世日期:1191
- 民族族群:
沈焕(1139—1191),字叔晦,明州定海县人,沈子霖之孙。登乾道五年进士第。曾为上虞县尉,平定争讼,划定田界,一时上虞安然。后为太学录,声誉日重,孝宗竟见之,叹其伟仪谈吐,一时难忘。不久任高邮州教授,其后为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赈上虞、余姚饥荒,又为婺源令、舒州通判。五十三岁卒。
沈焕诗文十分零散,《四明丛书》收录其文集《定川遗书》,沈氏为淳熙四先生之一,《定川遗书》是研究南宋四明地区陆学发展极为重要的文献。
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沈氏宗谱》
宋沈焕等《定川遗书附录》卷二《通判舒州沈君焕墓碣》:“绍熙三年正月戊寅,沈君叔晦卒,十二月丁酉葬庆元府鄞县翔凤乡象坎山龙尾之原,凡四方知名士皆来吊祭。而全州守杨简、太学正袁燮又诹乡评,志圹状行实,授其子来请铭。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铭可已乎?按沈氏世家定海县,已而徙鄞。曾祖开。祖子霖,经明行修,主惠州博罗县簿。父铢,力以道义教子,终承务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君讳焕,叔晦字也。少而奇伟,年二十四举于乡,监补魁多士。乾道五年省试第二,以右迪功郎尉绍兴府上虞县。乡村不识胥徒,境无犬吠警。吏匿经界籍,争讼纷然,令檄追证。君拘籍之,操验稽决,积弊以革。淳熙四年,调扬州州学教授,未上。八年春,诏为太学录。始君为生员,即语人曰:‘天子学校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知临川陆九龄子寿之贤,从而学焉,见闻日广,朋从趋向悉归于正。既列学官,则以昔所躬行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声誉日章,长贰同僚已怀媢嫉。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廷下,孝宗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而君益侃侃自将。或劝其姑营职耳,道未可行也。君曰:‘道与职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意似有所讽。言路方以安静为大体,疑其讪也。摘君与长官争议,丐少折之。在职才八旬,得高邮州教授而去,兹可观过矣。明年丁父忧。服阕,选充浙东安抚司干办公事,用举主升从政郎。高宗山陵,越帅郑侍郎汝谐奏充修奉官。君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生,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须索绝矣。后司张尚书枃来,复委之检察。君治并缘为奸者,追赏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者分择官属拯恤,君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诸司交荐,十五年用常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三省类荐书以闻,上犹简记,许申擢通判舒州,将用之也。光宗覃恩,转奉议郎,赐绯衣银鱼,归徯官期,益笃为己之学。天性孝敬,父在时,每对客必拱侍燕集,竟席乃退,晚奉母尤至诚。颇疑性过刚,大书《戴记》‘深爱和气,愉色婉容’于寝室以自警。友爱其弟,抚养孤侄。家虽贫,一毫不敢假于人,甘旨之奉独丰,人疑不贫也。闻会稽创义田,凡吉凶有力不给者佽助有差,即白乡贵效之,得田数百亩,月增岁益,遂为无穷之利。既病犹不废书,孜孜以人才国事为言。昔曾子论弘毅之士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谓明善以诚身,诚身以悦亲,悦亲以信友,信于友乃获于上。若吾叔晦,所谓任重而道远,诚其身以获乎上者,非耶?自阨间言,其志既益坚,不幸五十三而没。使天假之年,成就岂易量哉?虽然,芝兰当户,锄之者人也;雷风振林,直木斯拔,兹岂人乎?天道难言,予复何咎?既序且铭,哀而不怨,亦叔晦之志也欤。
“君先娶杨氏,有贤行,前一纪卒。丰清敏公孙、吏部郎中谊复以长女配之。四男:传曾、鲁曾、省曾、敏曾,皆传父业。鲁曾今名杰,用宗荫为迪功郎。四女:长适舒钘,次适吕乔年、胡吁,次许嫁李知至,俱名门也。孙男一,嗣隆。孙女一,尚幼。家藏五卷,大率仁义之言。铭曰:‘嗟我叔晦,行高才全。学富于海,道直如弦。秀出周行,颀而俨然。惟皇侧席,伊谁忌前?可抑者进,胡夺斯年?命实使之,彼何诛焉?未尝尤人,矧岂怨天?其事好还,后当邈绵。’”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一十《沈焕》:“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沈焕字叔晦,世家定海,后徙鄞。年二十四,举于乡,补国子监,为选首。居太学,不苟同,每语人曰:‘天下学校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慕临川陆九龄之贤,从而学焉。
“乾道五年,省试第二,调官,历余姚尉、扬州教授。八年,召为太学录,以昔所躬行者淑诸人,早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孝宗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得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浙东帅属。高宗山陵,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生,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需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者分择官属赈恤,焕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诸司交荐。十五年,用常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县。三省类荐书以闻,上犹简记,特许升擢,遂通判舒州。归徯官期,益笃为己之学,奉亲孝。自疑性刚,大书《戴记》‘深爱和气,愉色婉容’于寝室,其存心养性率类此。史忠定王浩创义田于会稽,凡仕族有亲丧之不能举、孤女之不能嫁者,佽助有差。焕白王,率好义者行之乡里,得田数百亩,月增岁益,遂为无穷之利。虽病,犹不废书,拳拳以人才国事为念。年五十三,卒。周文忠公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昔曾子论宏毅之士,仁为己任,死而后已。孟子谓明善以诚身,诚身以悦亲,以信于友,乃获于上。若吾叔晦,所谓任重道远,诚其身以获乎上者非邪?’序而铭之。
“忠定王悼之尤切。一时名贤,亲炙其言行者,多志之以传世,称之曰沈先生。有文集五卷。嘉定十六年,宁宗官其子省曾。今天子即位,追赠朝奉大夫、直华文阁,谥曰端宪。”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中》:“沈先生焕,字叔晦,自定海徙鄞。伟仪观,尊视瞻,音吐鸿畅,群居乡校,以严见惮。入太学,行艺优诸生。始与临川陆先生九龄为友,一日尽舍所学,以师礼焉。昼夜鞭策,求友如不及,务本趋实,不自矜炫,每语人曰:‘当隆师亲友,循规蹈矩,以倡郡国。’第进士,讲学不倦,自以资禀刚劲,非所以欢庭闱,大书‘深爱和气,愉色婉容’数语于壁,日观省焉。门人弟子决疑请益者,自远而至,启告简严,昏者明,柔者立,鄙吝者意消,中心说服,斯道益尊。为太学录,修教养法,士争归之。不肯诡随苟容以取光宠,遂补外,终于舒州通守。先生非圣哲书未尝诵习,与朱文公、吕成公问辨,凡世变之推移,治道之体统,明君贤臣之经纶事业,孳孳讲求,日益深广。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乾道五年郑侨榜:沈焕。”《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乾道五年郑侨榜:沈焕。”
注:沈焕研究成果主要有范立舟《南宋甬上四先生研究》一书中所论部分。
沈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
三十卷。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杨齐贤,字今存子见,舂陵(今湖北枣阳)人,生卒年不详。是李白诗最早作注者。萧士赟字粹可,生卒年亦不详。潜心笃学,他对杨齐贤注“ 惜其博而不能约,因取其本类比为之,节文善者存之,注所未尽者以所见附其后”而成此书。康熙中,吴县缪曰芑翻刻宋本《李翰林集》,前二十三卷为歌诗,后六卷为杂著。此本前二十五卷为古赋乐府歌诗,后五卷为杂文。且分标门类,与缪本目次不同。其为杨齐贤改编,或萧士赟改编,原书无序、跋,已不可考。惟所辑注文,则以齐贤曰、士赟曰互为标题以别之。故犹可辨识。注中多征引故实,兼及意义。然卷帙浩博,不能无失。但其大致详赡,足资检阅。中如 《广武战场怀古》一首,士赟谓非太白之诗,厘置卷末,亦具有所见。《四部丛刊》 曾影印行世。到了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校刻时,对杨齐贤、萧士赟旧帙加以整理删削,又收入杂文五卷,增至三十卷。卷一为赋,卷二至二十五为诗,卷二十六至三十为杂著,有文无注。尚有明许氏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栖霞阁野乘
全书收笔记212篇。其内容集中记述清代国故典章、朝野人事;即所谓“搜辑故老遗闻,摭采京朝佚事,并旁求世家秘钞,朝野佥载”(王大错《亭》)。由于材料来源及所叙内容不同,所以文笔也不尽一致。其中有一部分揭露晚清官场之腐败,与谴责小说可互为补充。如《军机领袖》讥刺军机大臣之昏愦。《和珅出身之卑贱》揭露乾隆年间纳贿专权之和珅的身世。《铎洛仑之笑柄》更象一篇讽刺小说。故事叙光绪年间,旗人铎洛仑出任山东粮道,对百姓残酷压榨,民怨刺骨。百余民人乘其外出之际,将他打了80大棍,以伸其愤。朝廷闻之,将铎洛仑革职。10年之后,铎洛仑又巴结到监道。某日,监院官请发讲师赏银,铎洛仑大笔一挥,批给10两。院官以旧例为2两告之,铎洛仑竟说:我们在京城听妓女唱小曲,一赏就是4两;这师爷一口气念了700多字,调门也好听,难道还不如妓女唱曲吗?诸如此类的故事可称为短篇谴责小说。
猛虎集
新诗集。徐志摩作。1931年上海新月书店初版。收《序文》和诗歌41首。其中,创作的有《献词》、《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残破》等34首,译作有英国的布莱克的《猛虎》、罗赛蒂的《歌》、哈代的《哈代八十六岁诞日自述》和法国的波特莱尔的《死尸》等7首。其中虽也有积极进取的篇什如《拜献》,但整体上反映了“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序文》)。《西窗》、《秋虫》两诗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错误意识,《残破》、《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发出低沉、失望、颓废的哀调,可见这一个中国资产阶级“末代诗人”(茅盾《徐志摩论》)的幻想破灭心理。诗作艺术技巧趋于圆熟。《再别康桥》用反复的手法造成缠绵、轻松的旋律;捕景着色,自然地透出诗人别具的温柔和幽怨的感情,是诗人的代表诗作之一。
忍古楼词话
词学著作。夏敬观著。凡八十三则。记录近现代词人轶事及其作品,并略加评论。论词以自然、意境新颖、词境空灵、俊丽雅切、精婉有致、诗笔不为词伤、词笔不为曲伤、不失天然之美等为上。唐圭璋《词话丛编》据《词学季刊》收录。是书以词人为纲目,然不按年代先后排列,而依《词学季刊》发表的次序编排,所记清末民初至近代词家名流有王鹏运、文廷式、郑文焯、陈衍、王闿运、徐珂、吴湖帆、叶恭绰、张尔田、杨铁夫、邵瑞彭、严复、易孺、潘兰史、吴梅、冒广生、汪东、夏承焘、卢冀野、赵尊岳、龙榆生等近九十家,大多为作者昔时相从或共游唱和之作,极有文献资料价值。
孟子师说
《孟子》研究著作。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曾纠集里中弟子数百人,从鲁王抗清,号“世忠营”。失败后奉母返里,主讲证人书院,绝意仕进。是书系述论其师刘宗周关于《孟子》学说之宗旨的著作。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念台先生,又称蕺山先生。浙江江阴(今绍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性鲠直,天启时得罪魏忠贤,削籍;崇祯时又指责思宗过失,两次被斥为民。明亡,绝食死。宗羲以其师刘宗周于《论语》有《学案》,于《大学》有《统义》,于《中庸》有《慎独》,独于《孟子》无成书,乃述其平日所闻,潜心读其师书之所得,著为《孟子师说》,以补所未备。宗周之学,标举“慎独”为宗,而大旨渊源,以阳明之说为本,故宗羲所述,仍多阐发“良知”之旨。然于“滕文公为世子章”,力辟沈作喆语辨无善无恶之非,于“居下位章”,力辟王畿语辨性亦空寂、随物善恶之说,则亦不尽从姚江学派。其议论,大都按诸实际,推究事理,不为空疏无用之谈,略其偏驳而取其明切,于学者甚有裨益。宗羲对其师后世蒙受毁伤甚为愤慨,谓“毁誉失真,孟子虽为一时言之,而后世大抵皆然。如程朱门人尽有庸下而无不多誉,象山阳明至今毁者不已。至于青史,其淆弥甚。人言盖棺论定,君子之论定,毁誉之论未始有定也”。有《四库全书》本。
楞严经宗通
楞严经宗通,十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陈熙愿跋。简称《楞严宗通》。佛典注疏。明代曾凤仪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缘起》中称,“宗通”之意,“是借诸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以文字见解明经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