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华

- 姓名:李日华
- 别名:字君实,号竹懒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嘉兴人
- 出生日期:公元1565
- 逝世日期:1635年
- 民族族群:
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字君实,号竹懒,又号九疑,浙江嘉兴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卒于明毅宗崇祯八年,年七十一岁。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性淡泊,与人无忤,工书画,精善鉴赏,世称博物君子。时王维俭与董其昌齐名,而日华亚之。
李日华明书画家、文学家。字君实,号九疑,又号竹懒。嘉兴(今浙江嘉兴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能书画,善赏鉴,尤工山水、墨竹。在绘画美学思想上,肯定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又认为绘画有抒情写意的作用。即“写出胸中奇”、“聊以自娱嬉”(《竹懒画媵》)。绘画反映现实,应“得造化真迹”。(《六研斋笔记》)主张画家创作,“要不失天成之致”(《紫桃轩杂缀》)。把“形”、“势”、“韵”、“性”作为审美鉴赏的标准。认为“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六研斋笔记》)“形”指“方圆平”的造形要素;“势”指“转折趋向之态”的审美意象;“韵”指“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指艺术成熟的象征,达到“物自然之天”的境地(同上)。在艺术家的审美修养上,提出“三次第”的层次结构:一曰“身之所容”,指画家的“置身处”,即审美环境;二曰“目之所瞩”,指画家视觉所及;三曰“意之所游”,指画家“情脉不断处”,即审美理想。在绘画美与书法美的关系上,提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同上)认为人品与书品、画品密切相关:“文徵明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笔无法。’”人品高表现在“胸中廓然无一物”(《紫桃轩杂缀》)。主要论著有《竹懒画媵》、《续画媵》、《紫桃轩杂缀》、《又缀》、《六研斋笔记》。
李日华著述甚丰,留存至今且与绘画相关的著述有《味水轩日记》、《紫桃轩杂缀》、《紫桃轩又 缀》、《六研斋笔记》、《六研斋二笔》、《六研斋三笔》、((竹懒画滕》、《墨君题语》和((恬致堂集》。其中最能 揭示李日华绘画史观念的是《味水轩日记》和《六研斋笔记》。笔者对李日华绘画史观念的总结多出自 以上二书。 《味水轩日记》为李日华前期著述,共计八卷,是其自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正月至万历 四十四年(1616年)十二月八年间逐日书写的日记,记录李日华在嘉兴的日常生活、书画活动及其 对绘画的认识。此书在李日华生前没有刊印,现存《味水轩日记》源出于清代抄本。需要说明的是, 《味水轩日记》不是一种完全私人性的日记,在写作时作者已经考虑到这将是一部会被别人阅读的 著述,所记录下的材料皆经过取舍和处理”。
李日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荒政丛书
清俞森编。系宋代董煟、明代林希元、屠隆、周孔教、钟化明、刘世教及清代魏禧七家著述及俞森所撰《常平仓考》、《义仓考》、《社仓考》的汇刊本,计五卷。末附俞森撰《郧襄赈济事宜》及《捕蝗集要》。其中俞森撰《三考》详细地论述了积储对救荒的重要作用及利用仓储进行救灾的办法。
中山传信录
六卷。徐葆光撰。徐葆光,字澄。吴江(今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帝册封琉球国世子尚贞为国王。诏命正使臣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臣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至其邦行封中山王礼。此书为康熙五十九年(1720)二月,徐葆光自琉球返国后奉上。书为六卷。书首有封舟图,针路(航路)图。针盘图及定更(定海中行船里数)用的琉璃漏图。并记有赴琉球国的海行日记,及其国的风俗、月令、物产、岛屿情况等内容。记述颇为详细。
皇明盛事述
《皇明盛事述》,明代王世贞撰。不佞生晚,当累洽之季,而又家世从缨绂后,窃有志慕说古公卿将相之盛。屈指西京以还,若功臣之族,鲜通籍者。计独有外戚王、马、梁、窦之属,虽鼎贵,不足道。而丞相彻侯父子相继,仅绛、条、韦、平两三氏而已。东京尚行谊,薄华腴,玄羔雁,施自黄,辟书征轮,遍于白屋。而关西之杨、汝南之袁,乃亦有四世为三公者。西晋之习,流为江左,蔓而北魏,门荫相籍,爵封迟及,一夫秉轴,则乘朱且垂百轮;九命弁冕,则戴貂讵止十辈。而李唐之史,犹有志宰相世系者。
言子文学录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有《言子》三卷。陈振孙与王邑宰为同时人,悉其事,故载之于书。考王公爚所次《言子》三卷,书已失传,惟元代大德间赵孟顺书《卢侯生祠碑记》有“言子废集,卢公重加侵梓”之语,碑在县儒学。明邑宰耿公与侯氏辑注《言子文学录》一卷,耿邑宰所注《言子文学录》,全文悉备,其书采选《鲁论》、《礼记》、《家语》诠次之,文与原书次第不侔。考当日惟视语义,各从其类。如《论语》先载子游问孝章,而《文学录》首辑“文学子游”四字,余皆类是。顾于诸书,犹有挂漏。不揣彅劣,重为讨辑之,仍昔名曰《言子文学录》。耿公原书所有者并注,录之加注“侯氏辑”、“耿氏注”等字,不敢没古人之用心,其先后亦仍之。今所增入者,添注“今增”二字。略仿宋王邑宰分辑三卷之意:第一卷文学上,凡言学问政事入之;第二卷文学中,言丧礼者入之;第三卷文学下,言杂礼者入之。共成三卷,略存旧体。
楞严经要解
楞严经要解,二十卷,宋戒环解,及南序,行仪跋。亦称《首楞严经要解》,简称《楞严要解》。佛典注疏。是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三科:(1)通释经题;(2)通叙科判;(3)正释经文。作者在“通叙科判”中称:“《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本书前有南宋建炎元年(1127)沙门及南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诸教决定名义论
全一卷。慈氏菩萨造,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解释诸教中各根本字之如实义,如开陈唵字、吽字等诸字之奥义;行者若了知诸字之如实义,并由此谛观万法,安住于正念,则可达涅槃大乐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