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之

- 姓名:马培之
- 别名:字文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常州孟河人
- 出生日期:1820
- 逝世日期:1903
- 民族族群:
马培之(1820-1903),清代名医,字文植,以字行。常州孟河人。马培之祖上从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从医,培之十三岁起,受名医费伯雄赏识传授医术,马培之之妹嫁与费伯雄之子,两家关系十分亲近。后又随祖父马省三临床习医十六年,尽得其传,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突出的名医。培之既从嗣祖学,尽得外科家传,浸淫深造;又旁及九峰、伯雄之学,存真务实,独出手眼,“比之晚近外科诸家,实能融贯众科以自辅”。故“外科尤绝,以内科成名”,精通内、外、喉三科,与费伯雄齐名。其案神似王九峰,治伤寒有突破,医事蒸蒸日上,病者满室。他的治疗特点是强调外症不能只着眼于外表局部,而要内外兼治,在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外,还刀针相结合,内外并举,具有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思想。在治愈多方求医不果的翰林院成员余鉴、著名文学家俞樾之顽疾后名声更著。1877年两朝帝师翁同龢专程来孟求治。1880年经江苏巡抚吴元炳、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常州人)等推荐,应诏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疗效显著,慈禧太后称“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并特御赐匾额“福”“务存精要”,御赐为“徵君”,封其为三品御医。马培之在京历时九个多月,还为朝中许多达官贵人治愈多种疾病,从此医名更大,成为江南妇孺皆知的名医。后去苏州,比邻俞樾,其开设门诊的一条街被取名为马医科巷;晚年去无锡,与得意门生邓星伯朝夕相见,方留心著作。主要编著有: 《外科传薪集》(近代重要的外科著作),以及《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伤寒观舌心法》《药性歌诀》《马评外科全生集》《青囊秘传》《外科集腋》等,其他还有由余继鸿、徐衡之、秦伯未编的《马徵君医案》坊刻本和手抄本各若干卷。马培之之侄马伯藩等后辈,以及门人贺季衡、邓星伯、丁甘仁、吴庚生、巢渭芳,继承了马氏医学,均以医名于世,医术世代相传,其渊源家学只有极少数医家能与之匹敌。
猜你喜欢的书
墨池琐录
四卷。书论。明代杨慎撰。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文学家。11岁能诗,受业于李东阳门下,以博学名于世。正德年间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曾充经筵讲官,召为翰林学士,后被谪戍云南,颇多感愤,卒谥文宪。一生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著作丰富,有杂著百余种行世。究心书学,醉墨淋漓。是书颇抑颜真卿、米芾,推崇赵孟頫,谓赵得晋人法而为右军后一人而已。全书皆论书之语,或采前人之说,或抒己见。如:“书法惟风韵难及。唐人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生动。”、“‘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真务简而便。’此四诀者,可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矣。”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隶如冬,八分、行、草,岁之余闰也”等等。
临汉隐居诗话
诗话。 宋人魏泰撰。 一卷。泰有《临汉隐居集》已著录。为作者晚年所作,成书年代不详。此编总七十一条,记事颇广。论诗主“余味”,谓“永叔(欧阳修)之诗,才力敏迈,句亦清健,但恨其少余味耳。”书中多有谬误,张学泰《跋临汉隐居诗话》及王楙《野客丛书》均有辨正。是书专论唐宋诗人的诗歌创作。卷中编次,记事与议论相间。然每及诗人,于唐则推崇杜甫,而贬斥白居易、元稹、孟郊、贾岛,于宋则独推王安石之佳句,而恨欧阳修之诗缺少余味,讽黄庭坚的自以为工,所见实僻。其所记之误亦为不少。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历代诗话》本
遵闻录
遵闻录,一卷,明梁亿撰。太祖亲征婺州,时有民进一女子,年二十,善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也。」命诛之。
三家世典
一卷,明郭勋撰。郭勋,明初营国威襄公郭英六世孙,袭封武定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奉命镇守两广,因而收集中山王徐达、黔宁王沐英及武定侯郭英三家之世系、履贯、勋阀、遭遇本末等编为《三家世典》,所记史实事迹,大体来自实录国史,于事迹无所增益。传附明史卷一三0郭英传后。此书载中山王徐达、黔宁王沐英及郭勋三家世系履贯、勋阀遭遇本末。校勘中通校了北京图书馆藏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钞本,参校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两种明钞本,一为半页十二行二十二字本,一为半页十行二十四字本,(均为蓝格本)。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凡四卷。明代袾宏撰。收于卍续藏第三十三册。系就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作疏,更自制钞以训释之,乃仿效澄观之华严经疏演义钞。本疏钞计分通序大意、开章释文、结释咒意等三门,其中,释文部分又有十门:教起所因、藏教等摄、义理深广、所被阶品、能诠体性、宗趣旨归、部类差别、译释诵持、总释名题、别解文义。以华严主旨,推演文理,判定此经为顿教所摄,兼通终、圆二教。又一一以称理释发挥其深义,且说应具足信、愿、行。最后列举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之得生净土神咒,劝人诵持。
法律三昧经
一卷,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佛于摩竭提国,先说十二自烧,次为阿难说虽发大意,有四事堕落。次因舍利弗自责昔非,为说大乘法要。次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