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

- 姓名:岳飞
- 别名:字鹏举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
- 出生日期:1103年3月24日
- 逝世日期:1142年1月27日
- 民族族群: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坐在一个大瓦瓮中,顺水漂流,冲至岸边,幸免于难。岳飞少时为人宽厚,沉默寡言,但喜读书,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他天生神力,年十二,即可力挽三百斤的劲弓,后拜周同为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九岁的岳飞离开家乡,应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抚使刘的招募而为敢死战士,后参加了赵构统率的军队,任下级军官。靖康二年,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北宋灭亡。靖康之耻,使岳飞更加痛恨金军,他立志要收复失地,保卫宋朝的江山。但是,以宋高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却采取投降政策,南逃扬州。其间,岳飞曾上表极力劝阻,结果触怒了投降派,被削了军职。在这种情况下,岳飞投奔了爱国将领河北招讨使张所,重新被委任为统制。其后不久,岳飞又投奔到东京留守宗泽的麾下,多次以少胜多,打败金军,立下许多战功。
由于投降派不抵抗,金军越来越猖狂,一直打过了长江,宋高宗赵构又向南逃到临安(今杭州),金兵继续追赶,企图一举捉住高宗,灭掉南宋。岳飞知道金兵去临安必途经广德(今安徽广德),于是在广德部署兵力,突然出击,把金军拦腰截断,致使金军遭受重创,损失惨重。1130年,金军在南方掠夺后北撤,岳飞正带兵驻扎在建康附近。他在这里向金军发起总攻击,杀死金朝大小将领一百七十多人,缴获马甲三百副,弓箭等三千五百多件。岳家军胜利地收复了建康,从此声名大振。同年9月,金统治者指使南宋降官刘豫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建立了“大齐”傀儡政权,不断南侵,岳飞上书宋高宗,请求北伐。获准后,于1134年5月北上,两个多月里,把“大齐”在河南所占的六个州全部收复。到了1136年8月,岳飞再次获准北伐,开始很顺利,岳飞的军队收复了虢州的卢化(今河南卢氏县)和长水(今河南洛阳西),并焚毁了刘豫政权控制的粮仓。但与此同时,以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也极力推行求和政策,岳飞北伐既无其他军队配合,又无粮草接济,不得不退军。1138年底,南宋和金朝和谈达成了初步协议。
但事隔不久,即1140年5月,掌握了金朝大权的兀术就向南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岳飞的部队大举反攻,金兵从开封南下,扑向郾城,岳飞率大军和兀术的主力部队在郾城决战。岳飞指挥其子岳云等将领应战,打败了兀术的号称“铁浮图”和“拐子马”的精锐部队,战斗获全胜,收复了颍昌(今河南许昌县)、郑州、洛阳等许多重要城市,致使兀术不得不感慨地承认:“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40年年末,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又带领金兵南下,但在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一带又被宋军击败。于是兀术改变策略,再次试探与南宋朝廷议和,并密告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秦桧借宋高宗之手,于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要岳飞撤兵回京。岳飞前脚一走,许多已收复的地方又被金军占领。岳飞回到临安后,就被解除了兵权。不久,秦桧又指使人诬告岳飞蓄意谋反,把岳飞、岳云、张宪一齐投入监狱。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两国第二次议和达成了协议。南宋以割地称臣换来了战争的暂时平息。两个月之后,即1142年1月27日,秦桧指使狱官在临安(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害死岳飞,这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就这样屈死在卖国奸贼之手,时年三十九岁。岳飞的一生,“壮怀激烈”,为后人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者的光辉形象。
岳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万历齐云山志
山水志。明鲁点撰。五卷。点字子舆,湖北南漳人。万历进士,官休宁知县。著有《黄楼集》。齐云山在休宁县西,其白岳云岩旧有志,故益而增续,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成书。凡十四万字。卷一载岳图十一幅。正文分山水、宫殿、关梁、物产、田赋、名贤、道士、建置、祀典、宸翰、艺文等十六目。艺文志含碑铭、碑文、会纪、古诗等二十二子目。记山、峰、岩、洞、岭九十余处,水、潭、泉三十处,宫殿、楼阁、寺观等名胜古迹八十余处。四关、十六桥、五市为该山险要之地。特产有楠木、榔木、水竹、天竹、石菊、山风、黑质金睛虎、石斑鱼等动植物。田赋目仅载万历间山、田、地、塘四税数目,是明代寺院经济珍贵史料。所载二十位道士传记和建置、祀典、宸翰三目所收文献,多具宗教史料价值。艺文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二有余,凡佛、道人物、寺观兴建、宗教活动、自然风景等皆在文章诗赋中。是明代重要山志之一,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民俗等史料价值甚高。有万历二十七年刻本,道光十年(1830)修补本(增刻道光前清代史事甚多,其中序跋、档案资料尤为重要),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缺页)。
续医说
医史著作。明俞弁撰。十卷。弁字子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平时癖于论医,时录心得收藏之。后仿《医说》体例辑成是书。约四万言。初刊于嘉靖元年(1522)。卷一原医,论述明朝医学、古之良医、医儒同道等,并介绍十部宋元医书;卷二论古今名医;卷三辨惑,论述脉诊、三焦、经脉及方药等部分医理;卷四释异法方宜、正治反治等专门名词,颇有发挥;卷五养生杂言;卷六至卷九论述临床医学中伤寒、内科杂病、妇、儿、五官科等部分证治;卷十药性,专论三十三种药物的性味功用。凡三十七门,二百二十八则。选录历代文献中所载医学掌故且未见于《医说》者,及个人耳目所及之医学奇闻轶事,作为补充,并注明出处。其中有些记载颇为可取。如于辨惑篇中,指出圣散子方因苏东坡作序而“天下神之”,宋末及明弘治间瘟疫大作,服此方而被害者不可胜数。乃分析其原因,客观指明此方的实际功效。另于药戒篇中强调寒食散有猛毒,指出服石之弊。叙述简练,编排有序,条理分明,为较好的《医说》读本。但因刊本不多,流传不广。有明嘉靖间原刻本,清宣统三年(1911)文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五陶凤楼本。
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兼证而不及杂病, 医家不明兼证之意, 往往脉证参差之际, 或顾此失彼, 或治此而妨彼, 为害颇深。张倬于此一一剖析, 使治病者, 不拘于一隅, 不惑于多岐, 亦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另书末所附十二经、奇经八脉、五运 六气、方宜诸源之论, 于伤寒学说研究亦具参考价值。本书不足之处在于 “其所用方药, 亦多偏僻, 恐难取正也” (汪琥语)。此书有清·金阊书业堂 刻本、《四库全书》本, 《伤寒大成五种》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张 氏医通》诸种本。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六年丁 未(1667) 金阊书业堂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藏有 清·康熙间刻本; 北京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版本。
大雅集
元诗总集。八卷。元赖良编纂。赖良字善卿,天台(今属浙江)人,仕履不详。此书为赖氏经三十年广泛搜集,采得江南江北诗人古近体诗两千馀首。其采选原则是“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词丽而不淫”,并且要有“关于世教”。当时著名诗人杨维桢为之删节,只保存三百首。杨氏序中说“此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是不确切的。其中杨基是蜀人,张璧是陈留人。也有一些是元末名家如倪瓒、张翥、冯子振、顾瑛等。书中所谓杨维桢之评点,也是徒具虚文,因为有评语处不到一卷,故书中提到杨氏之处(包括序和评)可能为书贾伪托,藉以招徕读者。此书前四卷为古体,后四卷为近体,入选之诗作以元诗水平衡量,质量较高。入选者亦以小家为多,后为《元诗选癸集》所收。此书初刻于元末至正壬寅(1362),赖之友人卢仲庄亲自手写刻版,中经战乱,终于刻讫以传。但元以后刊本湮没无闻,藏书家所收亦多为抄本。民国四年乙卯(1915)连平范氏双鱼堂影刻“艺风堂”所藏洪武刊本,收入《元人选元诗》。但此本谬误脱漏颇多,近人傅增湘依清初曹溶写本增补八百七十五字,其中包括补诗一首、赖良自跋以及卷七之缺页。
珠花簃词话
此词话前半由浙江图书馆所藏《宋人词话》辑出,後半由南京图书馆所藏《历代词人考略》辑出。
寒松操禅师语录
20卷,清智操说,德昊编,(依驹本印)《寒松操禅师语录》当刻成于康熙中叶,智操去世后不久。智操生前曾梓行其师百愚净斯的全集,附人《嘉兴藏》。智操示寂后,其弟子德吴等编次其语录、机缘问答、偈颂、杂著等,并由众弟子德费、德贤等备资刊刻,其中后三卷诗集,《方外英华》和《九峰草》皆用吴江藏板,《拈来草》用宜兴善卷礼庵藏板,系智操生前已刻。由此汇成《寒松操禅师语录》二十卷(以下简称《语录》)。书成后,其弟子将其送至嘉兴楞严寺,随藏流通,附入《嘉兴藏》以光先师。钱谦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钱序只能作于此前。智操于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三年(1664)间,主要住松江青龙隆福寺,在这期间智操将已撰语录乞请当时的文坛盟主和佛界白眉撰序,完全有可能,而钱氏致力于弘扬佛教,亦乐为之。《语录》卷首钱序后有山阴(今绍兴)祁熊佳序,祁熊佳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祁序亦作于智操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