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苏辙
  • 姓名:苏辙
  • 别名:字子由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039年3月18日
  • 逝世日期:1112年10月25日
  • 民族族群: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洵子、轼弟。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自由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嘉祐二年(1057),与兄轼同榜进士及第而名动京师。嘉祐六年(1061),兄弟二人同举制科,传为佳话。但二十余年沉沦下僚,仕途坎坷。初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不肯撰词,于是奏乞在京侍父。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次年父卒,扶丧回蜀。熙宁二年(1069),服除还朝。辙上书神宗,即日召对,除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批评新法,自请去职三年,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六年,改齐州掌书记九年任满返京,上书要求废新法,又出任南京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元丰二年(1079),坐兄轼乌台诗案,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官淮南绩溪县令元丰八年,苏辙被召,任校书郎,未至都门而擢为右司谏。元祐元年(1086),又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后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书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元祐更化期间,苏辙扶摇直上,从县令一路攀升为副相。哲宗亲政,政局大变,苏辙“岁经三贬”:于绍圣元年(1094)三月落职知汝州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九月,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远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次年,移循州。徽宗立,始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颍水之滨,杜门谢客,度过了12年闲适的幽居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观苏辙平生所学,以儒学为主,兼收百家,尤其倾慕孟子。他一生大部时间为官,最擅长政论和史论,但总起来讲,成就不如其父兄。在政论中,他纵谈天下大事,颇有见地,针砭时弊,也能一针见血。嘉祐六年殿试时,他的文章就曾“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言仁宗“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惊”;“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之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而且指责仁宗在“海内穷困,生民愁苦”的情况下,大手大脚的赏赐,“所欲则给,不问有无”。险些因出言不逊而见黜。其史论佳作亦多,且多以史为鉴,暗喻时政,《六国论》、《三国论》就是这类的名篇。苏辙的散文、诗、赋也颇具特色,尤其是散文,纡徐曲折,绕有情致。如《黄州快哉亭记》寓意深刻、气势非凡,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读起来音调铿锵,朗朗上口。而《武昌九曲亭记》也写得情趣盎然。刘大谟在《栾城集序》中谈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诗作,特别是晚年诗作像《秋稼》、《南斋竹》等,有一定的深度,艺术水平也尚可,反映出晚年的隐居生活,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从而使他的诗歌创作更臻成熟。他的《墨竹赋》写得细腻而有诗意,可谓赋中佳品。


辙一生著述宏富,有《栾城四集》凡76卷,《诗集传》20卷、《春秋集解》12卷、《古史》60卷、《龙川略志》10卷、《龙川别志》8卷、《老子解》2卷等。其文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流畅,语言朴实淡雅。其诗自然朴实,清新淡雅,一如其文。仕途失意在诗中表现得委婉蕴藉,哀而不伤,还写了许多咏景物、交游、题画诗。《栾城集》在宋代已有建安、麻沙、蜀本、家藏本等,可分为两个系统,以有无《应诏集》和章疏有否删削为区分标准。今曾枣庄等校点上海古籍社版《栾城集》和中华书局本《苏辙集》虽各具特色,但均称善本。其生平事历见苏过《斜川集》卷六《祭叔父黄门文》、《栾城后集》卷一二《颍滨遗老传》、孙汝听《苏颍滨年表》(附点校本《栾城集》后)、曾枣庄《苏辙年谱》等。苏辙的《论蜀茶五害状》、《乞废官水磨状》、《乞差官与黄廉同体量蜀茶状》、《再乞差官同黄廉体量茶法状》、《申本省论处置川茶未当状》等奏疏,是关于宋代茶史研究的极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论事详明,说理透辟,足成一家之言。其《和子瞻煎茶》、《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梦中谢和老惠茶》、《茶花二首》等茶诗写来情韵盎然,体现了他很深的茶学素养。《送周思道朝议归守汉州三绝》之一:“早缘民事失茶官,解印重来十二年。美恶一周还自复,始知东里解言天。”对周表臣的宦途失意、茶法得失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和坚定不移的立场。

猜你喜欢的书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文集,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七真所说,内载六组二十一枚灵符。据称佩服灵符,可杀鬼灭魔,治病消灾。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

 长篇小说。包括《惶惑》、 《偷生》、《饥荒》三部。老舍著。写于1944——1949年间。作品以抗战时期北平陷落后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历史背景,展开北京市民苦难生活与觉醒斗争的生活画卷。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全书共100万字,堪称抗战文艺的一部巨著。

东明闻见录

东明闻见录

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东明闻见录》只记载永历王朝四年史事,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起,到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终,写到桂林沦陷、瞿式耜殉难便再无下文。瞿式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领,是永历王朱由榔的主要拥立者,也是永历朝抗清军事行动的主要支持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非凡志向,在万分困难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致力于复兴明王朝的事业。他拥戴永历帝、驻守桂林“都城”、协调各路抗清义军,为永历王朝的建立维持和当时的抗清运动都立下了汗马功勋,瞿共美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以瞿式耜幕府官员的身份常伴于瞿式耜左右,得以耳闻目睹永历王朝的许多军政大事。所以,一方面,《东明闻见录》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尊敬有加,故书中有关瞿式耜的记载中便难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乃至于“为亲者讳”的倾向;有些关于瞿式耜的评价,也会难免有溢美之辞,有失公允,这也是我们在重视该书史料价值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马氏南唐书[四库本]

三十卷。宋马令撰。马令是江苏宜兴人。陈振孙在《书录解题》中记载马令曾有自序称祖父为太博元康,世家金陵,多知南唐故事,故辑成《南唐书》。但该自序后佚失不见。《南唐书》首为《先主书》一卷、《嗣主书》三卷、列后妃公主而附录列女二人;《次宗室传》一卷、列楚王景迁等十二人,而从度、从信二人有录无书。其余有《义养传》一卷、《列传》四卷、《儒者传》二卷、《隐者传》一卷、《义死传》二卷、《廉隅传》、《苛政传》二卷《方术传》一卷、《诙谐传》一卷等等。该书欲规仿五代史记,颇类效颦,且于诗话小说不能割爱,亦不免芜杂琐碎。比之于陆游重修本,多有不及。但马令书法谨严不苟,亦有一定功劳。此书有《墨海金壶》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净心经

清净心经

一卷,宋施护等译。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