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 姓名:成吉思汗
  • 全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蒙古
  • 出生日期:1162年
  • 逝世日期:1227年8月25日
  • 民族族群: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8月25日),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父也速该·把阿秃儿,是蒙古乞颜部(一说为尼伦部)首领。9岁时,父带其去翁吉刺部求亲,随后留在岳父特薜禅家。也速该在返回途中被仇人塔塔儿部毒死,临终留遗嘱让铁木真回部落。也速该一死,泰赤乌部趁机掠其部众。一次,铁木真被俘,遭套枷示众,他趁泰赤乌部筵会之机以枷击倒看守逃走。后来,泰赤乌部又偷走其马,铁木真追了6天,在路上结识的孛斡尔出的帮助下夺回马匹并打退追来的泰赤乌人。铁木真与特薜禅之女孛儿贴结婚后,蔑儿乞部来袭,铁木真与母亲、兄弟逃走,孛儿贴被许给蔑儿乞人为妻。


他知道要想重振部落必须有靠山,遂到土兀刺河黑林,向其父的结拜兄弟、克烈部首领王罕求救,奉其为父;又约会自己的结义兄弟、札答刺氏族首领札木合,同时召集本部人马大败蔑儿乞部,夺回妻子。此后,其部迅速壮大。札木合起疑,1189年,他与成吉思汗因争马而决裂,各率13部3万人马于答兰版朱思之野展开会战,史称“十三翼之战”,铁木真战败。1196年,塔塔儿部叛金,金发兵征讨。铁木真联合王罕,配合金兵大败塔塔儿,被封为招讨使。遂后,他陆续打败主儿乞、蔑儿乞、泰赤乌等部。1200年,铁木真向呼伦贝尔发展,那里的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朵儿边、塔塔儿、翁吉刺等部联合抵抗。铁木真的岳父特薜禅对其密报此事,他遂联合王罕,在捕鱼儿海子大败合答斤部。1201年,札木合联络塔塔儿、翁吉刺、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泰赤乌、朵儿边、豁罗刺思等11部首领,会于也里古纳河与刊河、秃律别儿河交会处,拥札木合为古儿合罕,欲突袭铁木真。铁木真获悉,联合王罕将其打败,札木合降王军,翁吉刺部归铁木真。次年,铁木真灭塔塔儿部,从而控制了西起斡难河上游,东到兴安岭的蒙古高原东部。


铁木真的强大使王罕感觉受到威胁,他于1202年密谋请铁木真赴宴而杀之,因泄密,遂发兵攻打铁木真。铁木真大败,只率19骑逃亡。他们在班朱尼河断粮,恰遇一野马而射杀,以河水煮其肉分食。铁木真立誓,建业后与此时同饮班朱尼河水者同甘共苦。后果不食言,这就是“班朱尼河之誓”。随后,他派兄弟诈降,自己则发动突袭,备战三昼夜,终于反败为胜,打败了克烈部。王罕在西逃时被乃蛮部杀死。铁木真自此控制蒙古高原2/3的地区。


王罕死后,西部乃蛮部首领太阳罕欲与汪古部联合攻铁木真。汪古部不愿,密报铁木真,铁木真决定攻打乃蛮。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制千户制和护卫军制。军队按千户、百户、十户统编,设那颜,任6个亲信那可儿为扯儿必(统领);成立护卫军,有80宿卫、70散班、400箭筒士,以千户、百户那颜和白身人子弟中身材好者为护卫,令阿儿孩合撒儿选1000勇士管理,并制定轮番宿卫制,从而加强了自己的权力,防止了外来的袭击。1204年春,他以散开军马、一人燃5堆篝火的虚张声势之法迷惑太阳罕,在纳忽昏山打败并活捉了太阳罕,继而征服了阿勒台山的乃蛮部。当时正在此地的札木合也被捉住处死。合答斤、朵儿边、塔塔儿残部归降,南边汪古部也已归顺,铁木真遂统一了蒙古高原。


1206年,他召蒙古各部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台,被推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立大蒙古国。他建立分封制,将蒙民分为95个千户,下设百、十户,千户那颜为受封功臣。千户内牧民不能擅自离换,其弟、子分别任千户那颜,形成左右手诸王,两个最高军事长官木华黎和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他还扩大亲兵,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卡之子弟任怯薛,使其由150人扩充上万。此外,他还设札鲁忽赤管户籍、诉讼等行政、司法事务,设断事官,并制定了初步的成文法。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与战争密切相联的。早期的成吉思汗,为统一蒙古高原而南争北战;统一蒙古后,他又转向了对外的侵略扩张。1205年,他就以太阳罕之子逃至西夏为由,破其边城力吉里寨,大肆掠夺而归;1207年又以西夏不称臣纳贡为由,再次攻伐,次年春,因粮草不济而归;1209年春,第二次攻西夏,直抵其都之屏障贺兰山克夷门,成吉思汗力攻不下,两军对峙两个多月。7月,成吉思汗以设伏诱战之计破城,进逼中兴府城下,包围该城。9月,成吉思汗令筑堤引黄河水淹城。10月,西夏襄宗李安全向金求援被拒。12月,中兴府被淹,但蒙军被水倒灌,无法攻城。成吉思汗遂遣使招降,李安全纳女称臣,蒙军撤。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灭了畏兀尔,自此,他开始专心对付金朝。蒙古各部在统一前一直受金控制、压迫,对其十分痛恨。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吉被金杀害,他一直暗中欲为之报仇。一次,他到净州进贡,金卫王完颜永济去接收。他见永济无能而轻视之,招致永济怨恨。1208年,永济继位为金卫绍王,向蒙颁诏。成吉思汗知永济继位,骂其是懦夫而不受诏,永济遂加筑边城乌沙堡,欲待成吉思汗再进贡时杀之。成吉思汗得报,与金断交。1211年3月,成吉思汗在誓告“长生天”助其为先祖报仇后,率大军南下攻金。8月,成吉思汗驻抚州,令强攻金重镇野狐岭,金大败。他还派其子术赤,窝阔台、察合台另率一军,攻金朝西北沿边诸州。1212年,成吉思汗在西京中流矢,蒙军撤至长城外。1213年,他再调蒙军由野狐岭入长城,在浍河堡大败30万金兵。7月抵居庸关。金在关外布百里铁蒺藜,冶铁固关门,重兵把守。成吉思汗留兵与金对峙,亲率精锐星夜从小道奇袭紫荆关。黎明时起到紫荆关,金兵措手不及,仓遑应战,大败,蒙军得以入关。秋,三路蒙军陷山西、河北、山东、东北诸地后会于中都附近。次年春,成吉思汗驻中都北郊。此时,金朝内乱,右副元帅胡沙虎杀永济,立宣宗完颜珣。宣宗纳童男童女各500,御马3000,绣衣、金帛等大量财物,并献出永济女歧国公主,成吉思汗撤兵。5月,宣宗怕蒙军再次入关,迁都汴京,引起恐慌,留守中都南郊的金军降蒙,成吉思汗复围中都,1215年5月,破城,俘耶律楚材。此后成吉思汗将主攻方向转向蒙古高原西北,而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专事经略华北。1218年,他趁西辽内乱,派哲别灭之,遂与中亚强国花刺子模接壤。同年,他派商队赴西方经商。结果,商队被花刺子模将领抢劫,商人被杀。次年秋,成吉思汗以此为由,率20万大军入花刺子模,大败其40万大军,直抵申河(即印度河)。哲别和速不台率蒙军一部追花刺子模国王,越太和岭(即高加索岭),入斡罗斯(即俄罗斯)钦察草原。1225年,成吉思汗返蒙。次年,以西夏不助兵西征为由再次攻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在清水六盘山病逝,死前遗诏密不发丧,待西夏主李睍来降时执而杀之,并向幼子拖雷和诸将交待了假道于宋,联宋灭金的方略,指定第三子窝阔台继位。后李睍来降,果然被杀,蒙军屠兴庆府,全城军民死难。


成吉思汗所发动的战争,带有极其野蛮性和残酷性,出现了大规模的屠杀、掠夺。但是,做为一个蒙古弱小部落的首领,他能用远交近攻之策,结强援而将敌人各个击破,从而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蒙古国,这又是非常难得的。他为此后蒙古国的进一步强大,进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广大的元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祖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在军事上的所向披靡和对待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外战争史上都占据有重要的一页。

成吉思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切今之事

切今之事

《切今之事》收录了C.S.路易斯散见于报刊上的时评文字,其中论及文学、教育、人性以及现代思想中的诸多痼疾。路易斯终生警惕报刊,认为知识分子最容易上报刊之当。故而此书之意义至少有二:其一,有助于更全面理解C.S.路易斯;其二,所谈问题虽现于上世纪中叶,然而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当下仍有意义。

道德与人性

道德与人性

康德的道德神学肇始于对人性的基本分析。 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之中包含了向善的原初禀赋以及趋恶的自然倾向。 道德根基的确立表明康德宗教思想的基础问题的圆满解决,但对于一种成熟、完整、系统化的宗教思想而言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和奠基。

爱玛

爱玛

长篇小说。奥斯丁著。作于1816年。女主人公爱玛聪明自负、爱做媒人,把邻近的一个私生女哈里特置于自己保护之下,诱说她拒绝罗伯特·马丁的求婚,而为她与牧师埃尔顿撮合,后来发现埃尔顿追求的却是自己,于是计划成为泡影。接着爱玛又给哈里特挑选了翩翩少年弗兰克,但弗兰克早与品貌双全的简·费尔法克斯私订终身,哈里特私下倾心于地方长官奈特利,而奈特利爱的却是爱玛。经过一番周折,三对新人举行了婚礼。作者通过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表明了她的婚姻观:既要趣味相投,又要门当户对,才能各得其所。小说被认为是作者艺术上和思想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与其他小说相比,现实主义成分增多,戏剧性的夸张减少,结构更为严谨,技巧更加娴熟。

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著,3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不失为学习、研究脉学较为重要的参考书。

台湾外记

台湾外记

清初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又称《台湾外纪》、 《台湾外志》、 《赐国姓郑成功全传》。三十则。康熙五十二年刊求无不获斋刊本,三十卷,后来的坊刻本亦题“求无不获斋刊”,并为十卷,嘉庆六年谢氏修辑之手抄本,为五十卷一百回。作者江日升,卷首有自序,署“九闽珠浦东旭氏江日升识”,另有陈祁永等序。江日升字东旭,清康熙年间福建人,书写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参见附录小传。历史著作。作者江日昇,字敬夫,号东旭,福建同安人。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亲临台湾,后据耳闻目睹及《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郑成功传》等书撰成此书,凡10卷,29万字。

成唯识论学记

成唯识论学记

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内题前行为菩萨藏阿毘达磨古迹记,尾题或作成唯识论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