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荣格
  • 姓名:荣格
  • 全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性别:
  • 国籍:瑞士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75年7月26日
  • 逝世日期:1961年6月6日
  • 民族族群: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西方文艺心理学神话原型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弗洛伊德、阿德勒同为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原为瑞士苏黎世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引起荣格极大兴趣,于是投入精神分析的研究。1910年被推选为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但在3年后召开的国际精神分析学讨论会上,因与弗洛伊德发生意见分歧,离开弗洛伊德,发展了自己的体系,并称之为分析心理学。


荣格早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忠实信徒,后来在里比多 (无意识本能) 理论上与弗洛伊德产生分歧,他反对弗洛伊德片面夸大人的个体本能并将本能统统归结于性的作用。认为里比多并非只是性的愿望,而是个人全部生活的生活力,它通过成长、生殖和各种活动发泄出来,据此,认为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倾性格和内倾性格,它们是本能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表现形式。具有外倾性格的人倾向于外部有形的现实世界; 具有内倾性格的人趋向于内部思想和意向世界。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组成的。无意识又分两个层次,上一层是个人无意识,指那些被压抑、遗忘的或无意识中学得的各种经验; 下一层是集体无意识 (或称种族无意识),它包括本能和原型,是由人脑遗传下来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每个人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的基础。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具有四个领域: 感觉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和直觉活动。他们受本能制约,每一种活动又都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个方面。这便是荣格心理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无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寻求灵魂中的现代人》、《记忆、梦、反省》等著作中。


从这一理论为基础,荣格发表了《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心理学与文学》、《美学中的心理类型》、《探索无意识》等著作,着眼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动力,阐释了自己的文学心理观,关于审美过程中心理因素的理论,以及关于梦、象征和原型的理论,对西方人类学的研究和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写于1930年的著名文艺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与文学》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艺观。


荣格把艺术创作方式分为心理学式和幻想式两种模式。认为心理学式艺术创作的任务只是整理外界,处理的是人生的教训、情绪的波动、热情的经验、命运的危险等,它只对意识的内容加以解释,并没有超出人们可以互相理解的范围。幻想式艺术创作产生的作品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之外,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对此,人们只有不断地揣摩,但这类作品无论如何深奥,总有一种人的本能要求实现于其中,尽管艺术家在创作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本能要求在无意识中将一些不能实现的本能要求实现在艺术创造这种替代性的满足中。因此认为幻想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的一种不能实现的经验经过巧妙化妆后的外部表现。


荣格认为任何伟大艺术的根基都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一种超越任何个人私情之上的更深刻、更动人的群体审美经验——集体无意识。这是作者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长期社会经验在人脑结构中留下了生理痕迹,形成各种无意识原型 (即原始的思维模式,对作品中这种模式的探寻被称为原型批评),它们不断地遗传下来便形成人人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这是长期经验积淀所产生的对环境的固定反应。它在原始社会表现为“原始意象”,形成神话和宗教; 在各个时代则形成共同的时代和要求。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具有双重身分,一方面,他是具有自己个人生活经验和精神个性的人;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的人,他又必须忠实地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达工具,必须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意愿来说话,只能是个集体的人,时代的代言人。就欣赏而言,艺术的根本作用也只在将每一个人头脑中隐藏的“集体无意识”唤醒,不朽的艺术都是在社会共同的无意识领域中取得强烈共鸣的结果。


荣格摆脱了弗洛伊德狭隘的、以性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的框架,将里比多赋予生命能量的新义,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原型理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集体无意识理论虽具有较浓的唯心和神秘色彩,但指出了人类文化和心理的历史承传关系; 其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于从宏观研究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文学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荣格将艺术创作完全视为一种无意识活动,固然有其局限,但认为无意识具有创造力,并以此解释作家不能说明作品这种现象,对于人们对无意识领域的重视和研究也很有启发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友石山人遗稿

友石山人遗稿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体诗,诗依古近体、五七言类编。卷末有附录7篇(编为卷),所收的都是王翰友人吴海所作的关于王翰的志铭、序、记等文字。本集为王翰之子王偁所编,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今存《四库全书》本。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道家养生学著作。著者及撰年无考,约出于唐宋时。一卷。书分服气法、上清气秘法、上清法与补泻图四部分。《服气法》云,服气当如婴儿处母胎之中,筋骨和柔,冥心息念,则和气自至,咽之可以不饥; 一日之中,又以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时服生气为妙。谓道即是气,而气为精门,气漏则精泄而神丧,故须爱气保精,乃能长生。而气者虚无,虚无即自然无为,无为则心不动,心不动则外无所求而内自安,如此则神定气和,元气自至,五脏滋润,百脉流通,津液上应,不思五味,无饥无渴,延年却老。其法须内绝所思,外绝所欲,使内外兼忘,冥心息念,则和气自至,元气自足。由此“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为真人。”《上清气秘法》言服食五牙之法,其法与《服气精义论》所引《灵宝五符经》所述略同。《上清法》言炼精补脑、咽元气之法。《补泻图》包括肺脏图、心脏图、肝脏图、脾脏图、肾脏图与胆脏图,图均佚。谓万病皆由恣意而不知保惜,如能端坐存思,漱津咽气,运用呵、呬、呼、嘘、吹、嘻六字气法以淘练五脏,泻五脏恶气,补五脏真气,则可以去邪存正,使脏腑清泰,心神安宁,从而保命延生。载《道藏》 第五百六十八册。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

太上赤文洞古经注,金末元初全真派道上长筌子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此书为《太上赤文洞古经》注本。原经分三章,即〈操真章〉、〈入圣章〉、〈住世章〉,各章仅数十字,论修真养性之道。认为无动无为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则可长生。注文杂采道释之说解经,谓修道者应抱元守一,清净无为,归根覆命。《正统道藏》另有长筌子《元始天尊太古经注》,其内容与本书略同,但文字有异。如该书经文无章名,篇末较本书多一结语和颂文。其它文字亦互有异同。盖系同书之不同版本,可相互校补。参见该书。

西河词话

西河词话

词学专著。二卷。清毛奇龄撰。成书于清初。多记明末清初词坛见闻,论述词韵和体制,间附自己所作词、以及同时诸人唱和的词。书中材料,大都是当时词坛实录,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卷一云:“予少不检,曾以度曲知名,凡坊曲使人争相请教,且尝以己词令唱,故云间徐西厓赠词有云:‘晨消魂,一曲新词,雪儿争唱神仙句。’……皆是实赋。”卷二又云:“建平吴博士送予之江宁,有《念奴娇》词,尝藏之袖间。暨十年后重过其庐,出词读之,则已漫灭不可认矣。其词曰:‘五更初起,装成未,把酒送君烛下。挥手出门正月落,满屋光流如泻。此去江南,他时江北,回首无多话。驱车行矣,可怜独步归舍。 试看地荆榛,君今卜何处?能超罟获。无节望门去路远,天下朱家皆假。田舍粗安,壶浆堪掩,意气长相藉。天涯何限,一时去此秋夜。’”毛奇龄精通音韵、工于度曲,所以书中有许多关于词韵问题的论述,兼以具体例证,对于研究词的音韵颇有参考意义。卷一云:“词本无韵,故宋人不制韵,任意取押,虽与诗韵相去不远,然要是无限度者。予友沈子去矜,创为《词韵》,而家稚黄(毛先舒)取刻之,虽有功于词甚明,然反其古意。”随后,他举出苏轼《念奴娇》调与张孝祥《念奴娇》调,加以具体说明。《西河词话》还记载了笛色谱,如《锦缠道》、《普天乐》、《古轮台》、《尾声》等,因极少见于他书,故很可贵。该书的缺点在于,所记条目,不按时序,不分细目,颇难检索;同时,考证亦有失误之处,如云“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畤者”,其“宋末”二字即不确。因为赵令畤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绍兴四年(1134年),并非“宋末”。有《西河合集》本、《词话丛编》本。

唐史论断

唐史论断

三卷,宋孙甫撰。孙甫,字之翰,许州阳翟 (今河南禹县) 人。天圣年间进士,累官秘阁校理,并著《三圣政范》,以前三朝故实校时政得失,力陈与西夏和盟的利弊关系,直言敢谏,反对宋夏和议,甚至指斥仁宗的奢侈荒靡,对好友杜衍等人的过失,也直言于朝。后来出知数州,历直史馆、河北都转运使等,一生好古文,善议论,曾著《唐史记》,以唐代君臣行事,论断一代治乱,现仅存《唐史论断》。 孙甫因刘㫬的 《唐书》烦冗芜杂, 遗略多失体法,于是就改用编年体例来编写,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嘉祐元年 (1056年),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写成了《唐纪》一书,此书共七十五卷,因其善恶分明,可为后人龟鉴,而且它又各系以论,共著成九十二篇。孙甫去世以后,《唐纪》一书存入宫中,世间没有流传,以后只有《论断》传世。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曾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将此书刻版印刷,后来蜀版不存,端平乙未(1235年),黄淮又在东阳(今属浙江)刻印此书。后来此书的版本还有《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奥雅堂本、《艺海珠尘》本、《函海》本。

衡山禅师语录

衡山禅师语录

清灯炳说,宗位编,超源序,蓝理序,有塔铭(依驹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