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

- 姓名:尼克松
- 别名: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加利福尼亚州
- 出生日期:1913年1月9日
- 逝世日期:1994年4月22日
- 民族族群: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任总统,共和党人,1913年1月9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父亲是苏格兰血统的爱尔兰人,经营杂货店。1934年,尼克松获惠蒂尔学院文学士学位。1937年,获杜克大学法学院法学士学位。1937~1950年,在惠蒂尔当律师。1942~1946年,在海军服役,曾在南太平洋作战,升为海军少校。1947~1950年,当选众议员,曾与众议员蒙特在1948年联名提出针对美共和进步团体的 《蒙特—尼克松法案》。1951~1953年,当选参议员。1953~1961年,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副总统,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副总统,在艾森豪威尔三次患病期间,代总统主持政务,还经常作为总统的特使出访。1959年,他在莫斯科美国展览会上同赫鲁晓夫进行了有名的“厨房辩论”。1960年竞选总统和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均遭失败。1963年,全家迁居纽约,任律师,但仍经常为共和党参加竞选出力。1968年,再次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并获胜。1972年竞选总统连任成功。在任期间,在内政方面,为了对付长期的通货膨胀,尼克松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冻结工资和物价,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为争取外贸平衡,尼克松政府在1971和1973年两次使美元贬值。在对外关系方面,尼克松上台伊始,于1969年7月发表了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关岛讲话,主张减少美国海外驻军,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使一些亚洲国家自己应付战局,以利美国从越南战争脱身。此后,又提出实力地位、谈判时代和伙伴关系三项原则。为实施这些原则,1971年7月,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经会谈后,发表了《上海公报》,中美两国重新开始直接交往;同年5月,访问莫斯科,美苏两国签署了《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性协定》等;1973年1月27日,尼克松政府同越南签订了 《巴黎协定》,从而结束了越南战争,并撤回全部美军;同年6月,同应邀访美的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华盛顿、戴维营和圣克利门蒂会谈,两国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美苏农业协定》等; 1974年6月,尼克松再次访苏,通过同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和克里米亚的会谈,两国签署了《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议定书》、《美苏促进经济工业技术合作长期议定书》等多项文件; 1974年6月,尼克松同北约其他14个成员国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以加强盟国间的关系。同年8月9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在经过一段沉默之后,尼克松仍经常发表演说和文章,表达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他曾于1976年2月、1979年9月、1982年9月及1985年9月4次访问中国。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名誉主席。著有《六次危机》(1962年)、《四个伟大的美国人》 (1973年)、《尼克松回忆录》 (1978年)、《真正的战争》(1980年)、《领袖们》(1982年)、《真正的和平:西方的战略》(1984年)和 《不能再出现更多的越南》 (1984年) 等。
尼克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吴中水利书
太湖流域水利专著之一。北宋单锷著。单锷一生关心太湖水利,在苏、常、湖等州调查三十多年。书中概述时人对太湖水灾的主要看法;分析太湖洪水成因;提出对太湖洪水以拦排为主的意见,即所谓上阻、中分、下泄三策。上阻,即修复五堰阻上源,开浚金坛、宜兴、武进之间干渎,整治江阴、常州的河港堰闸;中分,即在中流分导坡水入运河,北入长江;下泄,即疏浚吴江以东各河,开吴江堤岸,以宣泄太湖洪水。单锷反对郏亶先治田后决水的意见,主张遍修各县塘浦。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奏此书于朝。北宋以后,论太湖水灾治理多以疏泄为主。
人生三书
《人生三书》是唐君毅先生的重要代表著作,反映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充分显示出唐先生对于真实人生中道德承当的高度关注。三书的宗旨均在肯定人生的向上性,其所不同者:首篇《人生之体验》极富文学色彩,如作者自言,多为感兴而发,如暮春感怀;而《道德自我之建立》重于较细密之思考,偏于理论叙述。关心的是讨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自我道德建设的价值;第三篇《人生之体验续篇》,虽然仍旧讨论的是人生与道德,但在情调上则迂郁沉重,如历深秋风雨,这是经历人生忧患的缘故。
书指
二卷。书论。明代汤临初撰。临初生平事迹未详。此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十二则,下卷分十一则。其内容大体是尊崇晋、唐书法,元代推崇赵孟頫一家,认为宋人评书多不可据,对苏东坡、黄山谷,米芾的评书多有指谪。崇尚书法古朴自然: “书贵质不贵工,贵淡不贵艳,贵自然不贵作意。质非鄙拙之谓也。”“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不假安排,目前皆具。钟、张以来惟右军以超悟得之,故行草楷则种种入神。”“学书而不穷篆隶,则必不知用笔之方;用笔而不师古人,则必不臻神理之致。”对执笔、运笔、笔意、王右军笔势特点,对骨法、肉法、大小字法等都有深刻论述,如论骨法、肉法云: “字本无分骨肉,自《笔阵图》传,后世乃屑屑为言。不知骨生于笔,肉成于墨,笔墨不可相离。骨肉何所分别?人多不悟作书之法,乃留意于枯槁生硬以示骨,效丑于浓重臃肿以见肉,二者不可得兼并其一体而失之。不知古人之书轻重得宜,肥瘦合度,则意态流畅,精神飞动,众妙具焉。何骨何肉之分也?”对赵孟頫、怀素、程邈之书也有精确评论。有明刊本、《六艺之一录》本。
家政须知
吾友丁颐若,善读父书者也。忆乃翁野鹤先生,旷世逸才,于书无所不窥,著作甚富。其大者,论断古史,法戒昭乘;次而主盟词坛,古体、近体、歌行、赋记、赞颂,一切俱臻绝顶;兼及传奇、小说。遗稿诸书,传流海内者非一日。此皆予素闻教于先生,而亲见颐若之诵读。珍秘收藏,重刊订正,以克承先志于无替者也。洵可谓大孝哉!一日,搜简残编,得先生《家政须知》一册相示,将命剞劂,嘱一言为序。余受而读之,叹曰:异哉,先生!世家鸿儒,功名富贵人也。尘视轩冕。勇退林泉,年迈古稀,而为此书。
司马法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原为西周时有关军礼、军法的汇集。战国时,齐威王令人追述整理,并将春秋时齐国大司马田穰苴研究兵法的文字加了进去,“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故该书写成于战国中期。《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礼类,曰:“《军礼司马法》百五十篇。”后内容多有散失。至隋仅存三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三卷,齐将司马穰苴撰。”两《唐书》、《宋史》俱从《隋书》所录。宋代官修“武经”,将《司马法》收入《武经七书》,内容为一卷五篇(一为三卷五篇)。其篇目名称也非专名,仅选该篇第一句为题,即: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清人辑有《司马法逸文》一卷。《司马法》对战争持“慎战”的观点,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治军方面重视“以仁为本”,“以礼为固”,强调军礼军法的执行,所谓“赏不逾时,罚不迁列”。动兵之前强调多方谋划,充分准备,提出“五虑”、“阜财”、“右兵”等。战术运用上则要“筹以轻重”,因时、因地、因敌而灵活多变。《司马法》还保存有部分春秋以前的军事思想和用兵原则,如“成列而鼓”、“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等。《司马法》成书后即为兵家所重视,“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司马迁评价其“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之后,曹操、杜预、李靖等亦多引《司马法》论兵。现存有日本藏宋刻《武经七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本等。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午朝仪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集福午朝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