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
  • 姓名:董仲舒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179年
  • 逝世日期:前104年
  • 民族族群: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时,大举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召对策,被三次策问,系统地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取得了第一名。后任过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归家,专心著书讲学至终。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是儒家神学体系创始人,曾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主宰。人是天所创造,只能顺应天命;天通过符瑞、灾异,对地上统治者表示希望和谴责。又根据“阳尊阴卑”的观点,提出“三纲”、“六纪”的伦理学说,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下品“斗筲之性”,天生为恶。只有中品的“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可经教化而成善。据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化民感性”,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正其谋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要求,即一切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行善,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教育政策: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主张中央设立太学,以教育贵族、大地主和官门的子弟;在地方设立庠序,以教育一般人民的子弟。选士、贡贤,网罗天下人才。③兴教化,正万民。他非常重视国家教民的事业,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德治和教化。他采取下帷讲论,弟子传以次相授业的教学方法,即在幕后讲诵,由程度高的学生对程度低的学生进行转相传授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采多读。“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倡适时、适量、适度,以提高效率。在德育方法上,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成叵”、“渐以致之”的方法,并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董仲舒是一个在教育实践上有贡献的教育家。他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不仅对汉代的教育事业起了进步作用,而且对后来封建社会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他把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儒学神学化了,成为封建统治者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工具。他的思想虽有保守反动的一面,但在封建社会秩序建立不久,又需巩固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其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


董仲舒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23篇,大部分已亡佚。今存《春秋繁露》82篇(是由后人辑录的),乃《董子文集》。

猜你喜欢的书

彭惠安集

十卷。明彭韶撰。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后擢为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弘治中,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从吾滞稿》十二卷。彭韶正色立朝,岿然耆旧。其文虽治台阁之体,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于神瘠而貌腴。此集初名《从吾滞稿》。嘉靖中重刊,乃改题此名。然据郑岳原序,已有遗稿散佚之语。则似己非其旧本,故所收诗仅十余首。如《明诗综》载其临江词一篇,指斥东里,慷慨激烈,足起顽懦,而此集不载。又莆风《清籁集》载其诗十五首,亦半从他书录入。是掇拾散失,尚多未尽。特赖此一编,幸不至于全佚,是则校刊者之功。彭韶之风节虽不藉文章以传,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视浙江,兼理盐法,怜鼋户之苦,绘八图上进,各系以诗。具有元结舂陵行、郑侠流民图之意,又不仅以词采工拙论。四库已存目。

安南奏议

安南奏议,一卷,不着撰者姓氏。所载为嘉靖时兵部尚书张瓒等会题疏稿及前后所奉诏旨。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

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董伦、王景彰等;再修于永乐之初,监修为李景隆、茹瑺,总裁为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改命姚广孝、夏原吉为监修官,胡广、胡俨、黄准、杨荣为总裁官,至十六年(1418年)五月修成。朱棣两次重修太祖实录,删去了明太祖的过失以及建文朝遗臣对明成祖的指斥,又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但反复删改,使《太祖实录》所记四十八年史事只余二百五十七卷,显得过简。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元、二、三年事迹于后。现今流传的《太祖实录》均没有附载建文朝的史事。此为标点本。

名山藏

纪传体史书。明何乔远撰。一百卷。乔远,字雅孝,号匪我,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礼部仪制郎中,以事归居20余年,再宦至南京工部右侍郎。是书分为典谟记、坤则记、开圣记、继体记、分藩记、勋封记、天国记、天启记、舆地记(未全)、典礼记(未刊)、乐舞记、刑法记、河漕记、漕运记、钱法记、兵制记、茶马记、盐法记、臣林记、臣林外记、关柝记、儒林记、文苑记、俘贤记、宦者记、列女记、臣林杂记、宦者杂记、高道记、本土记、本行记、艺妙记、货殖记、方技记、方外记、王享记共37记。实则仍用纪、志、传之体,基本属于纪传体史书。载起自明太祖迄至穆宗(1368—1572)十三朝200余年史事,多取材于当时流传的野史旧文,保存了不少稀有明史资料。如货殖记所载江南几个大地主发家情况和明季手工业与商业情况。王享记叙述蒙古族鞑靼、兀良哈二部,女真族海西、建州二部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是研究经济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研究明代丝绸之路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避讳此书所载,列入《禁书总目》。仅有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本传世。

明仁宗宝训

明仁宗朱高炽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仁宗实录》同进。六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