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
  • 姓名:董仲舒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179年
  • 逝世日期:前104年
  • 民族族群: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时,大举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召对策,被三次策问,系统地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取得了第一名。后任过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归家,专心著书讲学至终。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是儒家神学体系创始人,曾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主宰。人是天所创造,只能顺应天命;天通过符瑞、灾异,对地上统治者表示希望和谴责。又根据“阳尊阴卑”的观点,提出“三纲”、“六纪”的伦理学说,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下品“斗筲之性”,天生为恶。只有中品的“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可经教化而成善。据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化民感性”,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正其谋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要求,即一切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行善,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教育政策: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主张中央设立太学,以教育贵族、大地主和官门的子弟;在地方设立庠序,以教育一般人民的子弟。选士、贡贤,网罗天下人才。③兴教化,正万民。他非常重视国家教民的事业,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德治和教化。他采取下帷讲论,弟子传以次相授业的教学方法,即在幕后讲诵,由程度高的学生对程度低的学生进行转相传授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采多读。“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倡适时、适量、适度,以提高效率。在德育方法上,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成叵”、“渐以致之”的方法,并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董仲舒是一个在教育实践上有贡献的教育家。他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不仅对汉代的教育事业起了进步作用,而且对后来封建社会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他把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儒学神学化了,成为封建统治者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工具。他的思想虽有保守反动的一面,但在封建社会秩序建立不久,又需巩固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其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


董仲舒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23篇,大部分已亡佚。今存《春秋繁露》82篇(是由后人辑录的),乃《董子文集》。

猜你喜欢的书

东坡志林译注

东坡志林译注

五卷,北宋苏轼撰。苏轼博学多才,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每有心得,随笔记录;凡所经历,耳闻目睹,也笔录成篇。积累渐多,初欲定书名为《东坡手泽》,继又欲改称《东坡志林》。生前没有编定成书,后人搜集整理,定名为《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三卷。后刊行时改名《东坡志林》,通行本为五卷。所记皆为北宋年间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之事,共分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学问、命分、梦寐、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赋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等二十九类,类下分条记事,各立标题,共二百多篇。所记内容广泛,无论经史子传、制度风俗、轶闻时事、山川风物以至佛道修养、阴阳术数、梦幻幽怪等等,凡有所感触,均发抒己见。凡所经历,也一一记录。所据宏博,议论精到,是研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宋左圭《百川学海》本作一卷,明万历赵开美刊本、《学津讨原》、《涵芬楼丛书》、《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作五卷,明万历商浚《稗海》本作十二卷。一卷本仅载史论十三篇,与五卷本第五卷所载《论古》相同;十二卷本皆载杂说而无史论,但比五卷本前四卷杂说多出不少。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松龄校点本。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校点本。

皇清书史

皇清书史

《皇清书史》35卷。近人李放纂录。为有清一代书法史料汇编。该书注重对爱新觉罗家族及满洲书法家的存录,对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文宗显皇帝、德宗景皇帝等八朝皇帝的御笔亲书皆有叙述。同时对王公宗室以及游民优伶的书法成就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共收入书法家近6000人。是研究清朝及爱新觉罗家族书法史的重要资料。有《辽海丛书》本。

金陵春梦之八:大江东去

金陵春梦之八:大江东去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八集《大江东去》‌以蒋介石退守台湾后的晚年岁月为终章,反思其政治生涯的成败得失,勾连近代中国沧桑巨变。借“大江东去”意象,隐喻旧时代的终结与历史不可逆转的进程。

异闻总录

异闻总录

元代文言志怪小说。 共四卷。通行的有《笔记小说大观》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时代”。 《笔记小说大观》题作宋人,据卷四《汪尹师男》 “乾道戊子岁……予宗仁光基时为房陵尉,亲见此事”云云,应是宋孝宗前后的人。但据卷一《林行可》、 《上官士平》、 《胡雨岩》、卷二《韩元英》等则,所记均金元间事,则最早应是元时人,或谓此书本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随手剽掇,取充卷帙”,亦是一说。本书共收鬼怪故事一百则,无标题,约三万余字。大多事涉唐宋,少量涉及金元间事。内容均是谈鬼神报应,荒诞不稽;文字简略粗疏,也没有严格的诠次标准。但透过谈鬼说怪的荒诞外衣,也可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些故事也有一定的揭露和讽喻意义。如《萧注》等则,谈的都是被主人私自杀害的侍婢变鬼索命或作怪的故事,暴露了唐宋时阶级压迫的残酷和主奴关系的紧张。 《新城县村渡》一则,写鬼卒摆渡还照例主动付钱,而“平时兵卒经过,未尝有也”,似寓有“人不如鬼”的深意。《岳珂》写岳飞之孙岳珂深夜至谯楼访“鬼”使鬼魅息影的故事, 也能发人深思。另外,还有一些篇章,则借鬼写人,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坚贞。如《贾知微》、 《韦子卿》写人神之恋,颇有人情味。 《齐推女》一则,是书中最长的一篇,约二千多字,写湖州参军韦会与齐推女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曲折离奇,韦会耿直不信邪和对爱情的忠贞均有较好的表现;韦会为使妻子复活去求田先生而忍辱负诟的情节,似对《聊斋志异·画皮》后半部的构思有所影响。另外,像《李濯》写冥官希望转生时智慧不致泯灭,若作为探讨人脑积累知识的连续化的“科幻小说”看,也颇有趣味。

古音王传

古音王传

1卷,清广真著并序,古心评并序,黄毓英评,元善评。前有船子曲,灯辉集,慧泽序。全书皆寓言。依驹本增入并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清超琛(尼)说,普明编、明俊录。卷内收图像。像赞、序、示众、偈、颂古、机缘、佛事、记铭、行实、自叙行略训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