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

- 姓名:谢无量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四川乐至人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64.12.7
- 民族族群:
谢无量(1884—1964.12.7),文化名人和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主笔。四川乐至人。1884年6月28日生。名大澄,又名蒙、沈,字仲清,号希范,别号啬庵。4岁时随父宦游到安徽,少时聪慧好学,有“神童”之称。14岁时在芜湖拜汤寿潜为师。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同学。1902年11月,与该校二百余学生退学,并与马一浮、马君武在上海创立翻译社,出版以翻译世界名著为主的《翻译世界》月刊。1903年,曾参加《苏报》、《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后到日本东京补习日、英、德文。1904年回国,到芜湖安徽公学任教授。1907年3月,在北京担任《京报》主笔,撰文揭露杨翠喜案丑闻,一时舆论哗然。8月26日该报被勒令停刊后,离京返回上海。1909年经学部左丞乔树楠和四川高等学堂监督周紫庭推荐来成都,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兼教授词章一科,同时还兼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因才华出众,被视为“蜀中奇才”。1910年8月15日,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创刊,被聘任为总编辑未就,但在该报撰有学术方面的文章。1912年2月25日,《公论日报》在成都创刊,被聘为该报主笔。同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1913年初回芜湖;旋转上海,担任《独立周报》、《民权报》、《神州日报》主笔,为《雅言》半月刊撰稿人。二次革命后,执编于上海中华书局,潜心著述,编著了《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诗经研究》、《诗词作法》等书10余种。1923年3月到广州,被孙中山留在广州大学任教。1924年5月19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本营秘书,后又任参议。1926年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任历史系主任并教历史研究法。1927年8月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讲授世界革命思潮等课程。1930年应于右任之邀,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团结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次日,又将《国难月刊》改为《国难晚刊》,每日著文驳斥不抵抗主义,后因特务压迫而停刊。1937年初,任《中国公论》社长。抗战时期,辗转于芜湖、汉口、重庆、成都等地。1945年2月,在成都参与发起创办《大义》周刊,并题写刊名。1946年在四川大学(城内部)先修班任教。建国后,任川西博物馆馆长等职。1956年1月到北京任全国政协委员,8月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1960年8月6日任全国文史馆副馆长。1964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诗学指南》、《诗经研究》、《楚辞新论》等。
猜你喜欢的书
司马文园集
一名《司马长卿集》。别集名。西汉司马相如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汉文园令司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后代辑本较多,以明人张溥所辑《司马文园集》最为完备。此集收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六篇,以及《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等散文和诗歌二首。近人又辑有《司马长卿集》(二卷本),内容同张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诸本。
大岳志
一卷。明方升撰。方升,生平不详。大岳,又名太岳、太和山。即湖北均州之武当。相传为玄武修真之地。其崇奉自元代始。山上有五座名石碑。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其余两座为戒臣下碑。碑末刻至元三年,又系以龙儿年、牛儿年。明成祖即位时,自谓神之祐,因尊为太岳,敕建宫观。常遣内臣,司其香火。嘉靖间,提督太监王佐,始纂志。太监吕评续增之。万历十一年,田玉复增补为太岳太和山志。此书则为明人所撰又一太和山志也。《大岳志》广百川学海本,共一卷。分为八述。一曰太和宫四图述。二曰南岩宫七图述。三曰紫霄宫五图述。四曰五龙宫八图述。五曰玉虚宫六图述。六曰遇真宫三图述。七曰迎恩宫一图述。八曰净乐宫二图述。兹篇志太和山,各方面均十分详细。其增于旧志者,十之三。删削旧志者,十分有五。
金匮玉函经
《伤寒论》别本。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完《伤寒论》后的第二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林亿在其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钱超尘氏考证,此书并非王叔和所集,而是由南朝秘管仲景医方之医师所集;其时代上限,不早于《大智度论》译讫之年(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下限不晚于隋文帝即位之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所披阅之本,主要是《金匮玉函经》,此书虽不见于隋唐公秘目录,但它作为手抄之本在唐代流传;治平三年校讫之后,由于方证分开不便临证检用,因而自南宋初流传日稀。本书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如《伤寒论》方后注常有“本云”两字,颇不可通;而《金匮玉函经》均作“本方”,正可解此疑团,其“云”字乃“方”字之讹。《金匮玉函经》八卷,在《伤寒论》校勘、训诂、版本流传、方证对比研究等方面,较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注解伤寒论》,更为直接与重要。本书全共8卷,29篇,共载方115首。本书现有清·陈士杰1716年刻本,1955~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陈士杰本等版本。
文昌帝君阴骘文
作者不详。道教劝善书的一种。简称《阴骘文》。一卷。 “阴骘”一词源于《尚书·洪范》: “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文昌本古代星名,帝君指梓潼帝君。宋元道士造作的《清河内传》及《梓潼帝君化书》称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司文人之命。
佛光国师语录
凡十卷。全称敕谥佛光圆满常照国师三会语录。又作佛光圆满常照国师语录、圆满常照国师语录、佛光和尚语录、佛光禅师语录。宋代临济宗僧无学祖元(1226~1286)撰,一真、一愚等编。日本享保十一年(1726)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祖元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赴日宏法,故其语录包括大宋台州真如寺语、日本建长寺及兴圣寺语、普说、小佛事、请益问答心要、偈颂、拾遗杂录、年表杂录等。
维摩经抄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与《华严》、《楞伽》、《涅槃》、《起信》等,均属法性宗。认为《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并将此解释为理、行、报、用、教五种不思议。释文时并非逐句疏释,而是有重点地摘抄部分经文而疏释之,故名《维摩经抄》。释义简略精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