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

谢无量
  • 姓名:谢无量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四川乐至人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64.12.7
  • 民族族群:

谢无量(1884—1964.12.7),文化名人和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主笔。四川乐至人。1884年6月28日生。名大澄,又名蒙、沈,字仲清,号希范,别号啬庵。4岁时随父宦游到安徽,少时聪慧好学,有“神童”之称。14岁时在芜湖拜汤寿潜为师。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与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同学。1902年11月,与该校二百余学生退学,并与马一浮、马君武在上海创立翻译社,出版以翻译世界名著为主的《翻译世界》月刊。1903年,曾参加《苏报》、《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后到日本东京补习日、英、德文。1904年回国,到芜湖安徽公学任教授。1907年3月,在北京担任《京报》主笔,撰文揭露杨翠喜案丑闻,一时舆论哗然。8月26日该报被勒令停刊后,离京返回上海。1909年经学部左丞乔树楠和四川高等学堂监督周紫庭推荐来成都,任四川存古学堂监督(校长)兼教授词章一科,同时还兼任高等学堂及通省师范讲席。因才华出众,被视为“蜀中奇才”。1910年8月15日,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创刊,被聘任为总编辑未就,但在该报撰有学术方面的文章。1912年2月25日,《公论日报》在成都创刊,被聘为该报主笔。同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1913年初回芜湖;旋转上海,担任《独立周报》、《民权报》、《神州日报》主笔,为《雅言》半月刊撰稿人。二次革命后,执编于上海中华书局,潜心著述,编著了《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六大文豪》、《诗经研究》、《诗词作法》等书10余种。1923年3月到广州,被孙中山留在广州大学任教。1924年5月19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本营秘书,后又任参议。1926年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任历史系主任并教历史研究法。1927年8月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讲授世界革命思潮等课程。1930年应于右任之邀,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创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团结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次日,又将《国难月刊》改为《国难晚刊》,每日著文驳斥不抵抗主义,后因特务压迫而停刊。1937年初,任《中国公论》社长。抗战时期,辗转于芜湖、汉口、重庆、成都等地。1945年2月,在成都参与发起创办《大义》周刊,并题写刊名。1946年在四川大学(城内部)先修班任教。建国后,任川西博物馆馆长等职。1956年1月到北京任全国政协委员,8月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1960年8月6日任全国文史馆副馆长。1964年12月10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诗学指南》、《诗经研究》、《楚辞新论》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万能管家吉夫斯

这是一对活宝的故事:养尊处优的少爷伍斯特,运气却差到极点,总会被凶悍的姑妈、花心的哥们儿以及烦人的堂弟搅入一系列麻烦中。处变不惊的管家吉夫斯,睿智冷静又深藏不露,总能在伍斯特落难之际及时出手相救,求得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平静而恬淡的生活里,伍斯特与吉夫斯,一主一仆间,一幕幕令人捧腹的喜剧正不断上演。

御制千字诏

太平天国编印的书籍之一。1854年(咸丰四年)刊行。全书以四言为句,共276句,共1104个字。它与《三字经》、《幼学诗》同为太平天国的儿童识字课本。其内容包括自然知识、生活常识、拜上帝会教义和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历程。其中不少内容就是对儿童进行太平天国历史传统教育的好材料。如叙述了革命初期洪秀全与冯云山一起,经历了许多艰险,爬山涉水,同患难共安危,开始周游,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它又回顾了太平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所向无敌的胜利进军史。生动的记述了太平军渡过洞庭湖,进攻湖北,占领武汉,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攻克安庆、南京,并定南京为太平天国首都。用太平天国的革命史教育儿童。这是一本与旧《千字文》根本对立的教科书。它标志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农民阶级在教育领域又一项重大的改革。概括的来说,这些教材的教育作用实质就是使革命后代从小养成具有敢于战胜封建统治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革命精神;遵守太平天国制订的各种革命制度和道德规范;坚定革命信仰和热爱太平天国。

玄真子

一卷。唐张志和撰,附天隐子 一卷。唐无名氏撰。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张志和的著述多已亡佚,今存除《玄真子》外,另有词《渔父》五首。《玄真子》又作《元真子》,又名 《玄真子外篇》。据《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书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只存三卷(似以篇为卷),说明已非完帙。《道藏》本载有三卷,与《书录解题》相符。《四库全书》作一卷收录,似为后人所并,其内容与《道藏》本同。此书仿《庄子》、《列子》文体之例,分《碧虚》、《鸑鷟》、《涛之灵》三篇。篇内设寓言问答,述自然、造化、玄真、有无诸理。如其在《碧虚》篇释自然、造化说:“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又分玄、真而释之:“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总其要旨,是为道家虚无玄妙之说。《四库提要》称此书“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尽管学者对其书有如此之说,而其书对后世道家文化仍有一定影响,是后人研究道家文化的重要古籍。《四库全书》于此书后附录《天隐子》一篇。《天隐子》卷首有武则天时司马承祯序,说明此篇出于唐人之手而不知撰者姓名。《天隐子》共分 《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等八节(司马承祯序称八篇)。文中先述易理,又述道家修炼方法。其要旨是使人通过斋戒、安处、存想、坐忘以达神解,而明神仙之道。其文简畅、其意明了,实为修身要籍。卷首司马承祯序文赞其书“自伯阳而来唯天隐子而已”实不为过。此篇在流传中似有缺佚。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此书另本有《三宫法》附于后。今本已不见《三宫法》实为可惜。后世学者对此篇作者争论颇多。宋代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以为是司马承祯托名之作,吴曾《能改斋漫录》则以为此篇成于司马承祯之前,清《四库提要》认为司马承祯有《坐忘论》已经很著名,无需再托名天隐子。谁对谁错,还有待考定,但此篇为唐人所著之说已无疑议。现存明 《道藏》(《玄真子》标名《玄真子外篇》,作三卷。《天隐子》与《素履子》二书同卷)本、清《四库全书》(标名 《元真子》) 本。

一○二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在眼前这一个微妙的世界上,各个的“前台”,与各个的“后台”,有着显著的不同:在每一种“前台”,你所能见到的,是光明,美丽,与伟大。可是,一到“后台”就不同了:先前所见到的光明,顿时成了黑暗,先前所见到的美丽,顿时成了丑恶;而先前所见到的那样的伟大,顿时也成了异乎寻常的渺小!不过,我们也可以掉过来说:在前面,你所见到的种种,那都是浮泛的,虚伪的,与装点出来的;至于后面所见到的一切,那才是真实的,坦白的,与毫无假借的。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我想把我的笔尖,指引读者们到后台去,作一下简单的巡礼。

幽通赋

汉赋。东汉班固作。这是一篇骚体述志兼抒情的作品。始见于《汉书·叙传》,萧统收入《文选》,又略见于《艺文类聚》,都未曾标明此赋有序。惟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后汉文》录用了卫灵公驱逐太子之事,作为该赋的序,似显牵强附会。班固自叙此赋主旨是“致命遂志”,即极言人间吉凶命运,进而表明自己处世态度。其妹班昭曾为之作注,李善注《文选》时每每称引之。此赋开篇从班氏始祖颛顼写起,再历数先辈的光辉业绩及由楚迁晋,尔后仕汉的历史,自己梦想着同祖先一样去建功立业:“梦登山而迥眺兮,觌幽人之仿佛”。同时作者从大量事实中意识到:天地无穷,艰多智寡,变化相诡,难料始终;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欲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必须“贵圣人之至论兮,顺天性而断谊”,以先圣之大道为模式,以天纲为训诫,以精诚信实的态度去努力,才能通于“神灵”,达于世情,有所做为。结尾部分的“乱曰”里,作者再度申明:“舍生取谊,以道用兮”。该赋通篇模仿楚辞特别是《离骚》,但内容较为单纯,讲究铺陈堆砌,在形象的个性化方面也远不及屈原的作品。

避寇纪略

清程畹撰。同治八年(1869)秋成书。一卷。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江宁、仪征事,兼述作者经历。亦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军队侵犯镇江事。赞扬林则徐抗英,诋毁太平天国革命。有光绪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