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伯吉斯

安东尼·伯吉斯
  • 姓名:安东尼·伯吉斯
  • 全名:约翰·安东尼·伯吉斯·威尔森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兰开夏郡
  • 出生日期:1917年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3年11月22日
  • 民族族群:

约翰·安东尼·伯吉斯·威尔森(John Anthony Burgess Wilson,1917年2月25日-1993年11月22日),笔名安东尼·伯吉斯,当代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1917年生干英国兰开夏郡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他早年就学于曼切斯特大学国语言文学系,1940年毕业后参军,在英国皇家军队医疗队中任钢琴师,后又在教育队、情报机关等部门工作。1946年伯吉斯退伍,在爵士乐队中弹钢琴,后又改行教书,曾先后在马来亚、文莱等地任教职。六十年代,伯吉斯因病回国治疗,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剧评、音乐评论,创作电视剧、舞台剧、短篇小说和诗歌,并写出了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尤以 《医生病了》(1960)、《一只手鼓掌》 (1961) 、《缺少的种子》 (1962) 、《恩德比先生的内心》 (1963) 、《马来亚三部曲》 (1964) 、《带发条的桔子》等为佳。1968年,伯吉斯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很快和一位过去相识的意大利语言学家结婚并旅居国外。伯吉斯先后在马耳他、英、美、欧洲大陆的一些大学讲学,并继续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创作。这期间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什么也比不上太阳》(1964)、《恩德比的外部》 (1968)、《拿破仑交响曲》 (1974) 、《世间权力》 (1980) 、《1985年》(1987)等。伯吉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仅主要作品就有40多部。他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掌握数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修养也不一般,作品中经常涉及古典和当代的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变,包括模仿英雄风格的、流浪汉小说体裁的、历史传奇的以及讽刺性的多种。伯吉斯的非小说类创作也颇有成就,《英语小说》 (1958) 、《莎士比亚》 (1970)、《E·海明威及其世界》(1978) 等数种作品仅是其中的代表。

安东尼·伯吉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川好人

四川好人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剧作。写于1938—1940年,1943年在苏黎世第一次上演。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三个神祗来到人间寻找真正的好人。他们四处奔波,结果一个也没有找到。自私冷酷的市民拒绝为他们提供食宿。只有妓女沈黛乐意留他们在自己家里过夜。第二天,三个神祗给她一笔钱作为酬谢。沈黛用这笔钱买下一家小烟铺。消息传开,镇上的亲属、债主、乞丐等寄生者蜂拥而来。为了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她扮成冷酷无情的表兄隋大,把这些寄生者赶了出去。沈黛与一个失业的飞行员杨孙邂逅相遇,她爱上了他,并打算与他结婚。但杨孙看上的只是她的钱财,沈黛最后还是失去了他,隋大重新出现。据说沈黛外出,由他来经营烟厂。沈黛迟迟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隋大被指控谋杀了沈黛。神祗审案,结果发现隋大就是乔装了的沈黛。此剧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表现沈黛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沈黛在其中生活的那个世界的丑恶和非人性。在这样的人世间。真正的好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沈黛为了养活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被迫戴上一副冷酷、贪婪的假面具。剧作家在此向我们证明,人要在一个非人的世界中真正成其为人,就必须首先改变这个非人的世界。艺术上,本剧在情节结构、人物处理、视觉和听觉技巧方面也体现了“史诗剧”的特点。剧中长景和短景交替出现; 长景用来叙事,短景对事件加以评论; 长景被剧中的歌和演员与观众的直接对话间隔成片断,人物突出其社会性和观念性等等,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意在实现剧作家的“间离效果”,启发和强迫观众对剧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刘彦昺集

刘彦昺集

九卷 明刘炳撰。刘炳字彦昺,以字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刘炳事迹略见《明史·文苑传》。洪武初,献书言事,授中书典签。出为大都督府掌记,考其《吊余阙墓》结衔称《大都府掌记》,及《哀曹国公》“三年忝记府,龙钟侍文墨”和《沐西平挽诗》“十年参幕府,惭愧簪缨客”等诗句中,可略知其这段经历。后为山东东阿知县。越两考,引疾归。所著诗文本名《春雨轩集》,乃其门人刘子升所编,杨维桢尝为其评定。其评语亦附载集中,杨维桢及危素、宋濂、徐矩皆为之作序,王祎、俞贞木、周象初皆为之作跋。此本题为《刘彦昺集》,不知何人所改。刘炳乃才识之士。其诗作诸体并工,诗格伉爽挺拔,类其为人。颇为杨维祯等人的推重,如《燕城怀古》中“广寒宫殿玉为楼,万岁鳌峰压九州。番国胡僧青鼠帽,天魔宫女彩龙舟”等句,时人称可与宋讷的 《壬子过故宫》、刘嵩的 《早春城怀古》相媲美。惟末附杂文一卷,气象纤弱,殊逊其诗。是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元始上真众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又名《枕中书》,《枕中记》。旧题葛洪撰。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加否定。书一卷,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对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玉女、太元圣母、扶桑大帝、西王母、广成丈人、鬼谷先生、王子乔、三茅君等都有所记述。可作研究道教神仙的参考资料。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书非出葛洪之手,肯定地认为《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上真众仙记》、《通志》所列 《元始上真记》都是《元始上真众仙记》的“省称”。而《说郛》所载《枕中记》及《四库提要》著录《枕中书》都是明人所刊而没其本名。任继愈等《道藏提要》称此书是六朝上清派之书,又因此书所述与梁陶弘景《真诰》有某些雷同之处而进一步推定此书或与《真诰》“为同一时期作品”,其说极是。然此书虽非出于晋人手笔,若为六朝人所为,也算希罕之书,对后世学者研究道家之学,仍为可参考之作。收入《道藏》洞真部谱录类。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三卷。元陈致虚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 (今江西吉安) 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 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 《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列仙志》、《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及《悟真篇注》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简称《周易参同契注》。宋代道学者研究神仙炼养之术,修丹运火之理,多以 《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等为理论依据。陈致虚认为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或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必以 《参同契》、《悟真篇》为主。他作 《醒眼诗》说:“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 由此可知其对魏伯阳之书尤为推崇。他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将原书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本分九十章不同。陈致虚认为彭晓将《鼎器歌》置于三篇之后不对,所以他将其置于 《法象成功章》之后。他对每章的疏解明白显畅,对于人的超凡入圣、夺天地造化等说也自有见地。认为修丹不可误以五金八石烧炼。他说修还丹所用金生之水,要看是先天之水还是后天之水。如果是先天之水,就要等到心静水清时用之,不可外泄。陈致虚这是以内丹解《参同契》,其后道士对此书特别看重。清李光地注 《参同契》,称诸本之中唯《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经学者考证朱长春本实为抄袭陈致虚本,可知陈致虚注本对后世影响之深。现存清 《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抱玉岩

抱玉岩

短篇小说。作者祝兴义。发表于《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故事中的女教师彭稚凤发现听自己讲课的大学新生中有她的心上人,原来中学的教师沈岩。沈岩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学术权威而自杀。沈岩以卖菜为生,由于才学出众被请到中学代课,成为彭稚凤最敬仰爱戴的老师。沈岩创作了一篇“抱玉人”的故事,彭稚凤讲这个故事参加会演成功。1973年,这对师生同堂参加了大学招生考试,但沈岩因父亲冤案而落选。彭稚凤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正值冤案昭雪后沈岩考入大学。师生关系尽管颠倒,有情人心中却不平静。作品巧妙地提出了重视人才的问题,反映了十年浩劫造成的文化损失与人际关系变迁。

古今列女传

古今列女传

明解缙 (1369—1415年) 等所撰历代名女传,3卷。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曾任《永乐大典》总裁官。是书系永乐元年(1403年)仁孝皇后徐氏为阐扬 “风教” ,劝成祖敕令缙及黄淮、胡广等人共同撰辑。上卷为历代后妃,中卷诸侯大夫妻,下卷士庶人妻。全书所录,皆为旌表按封建伦理规范行事之妇女事迹。如,明 “真定高邑许颙二妾陈氏、牛氏,颙卒,皆自经死,事闻,诏旌为‘双节之门’。” 书成后,即 “颁之六宫,行之天下,俾为师氏知所以教,而闺 门知所以学。” (成祖《序》)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明清以来,夫权愈重,妻位愈卑,囿于“三从四德” 、“从一而终” 、“为夫死节” 之事,愈演而愈烈,是书实有深远影响焉!有明原刻本及《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