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允升

- 姓名:薛允升
- 别名:字克犹,号云阶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陕西长安县人
- 出生日期:1820
- 逝世日期:1901年
- 民族族群:
薛允升(1820-1901年),字克犹,号云阶。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江西饶州知府、四川龙茂道、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礼、兵、工、刑部侍郎,官至刑部尚书。他初任刑部主事,认为刑律囚牢之事,关系民命至大,便钻研法律,搜求披阅历代法典和前人办案经验。任秋审处坐办,负责审核各省所报死刑案件,严肃仔细;调查复审复杂案件,以证据结论。他在任刑部主事至侍郎期间,纠正了大量冤案。同治二年(1863年),京城李二命案,王宏罄等被诬陷谋财害命,判为死刑。经薛允升认真复审,弄清真相,挽救了六七个无辜者的性命,同时,也对团防局官员和承审官吏进行严厉处罚。光绪六年(1880年),江宁周五谋杀朱彪后在逃,参将胡金传欲邀功,捕僧人绍棕顶罪,曲学儒诬服论死。经薛允升复查,惩办了真凶及有关不法者。薛允升在刑部任职达三十年, 自身廉洁守法,治理衙府有方。并不畏权势,敢驳圣谕,严查太监拒捕杀人案。光绪二十二年,“太监拒捕杀人案”激起民愤。太监总管李莲英为袒护部下,请慈禧太后出面干预,致使光绪皇帝屈从太后,中途变卦。李莲英托朝廷官员前往薛允升家说情,遭到拒绝。薛允升上奏皇帝,坚持依法惩办。薛允升担任地方官期间,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他先后奉旨参与七次殿试和担任奉天乡试阅卷,荐举了赵舒翘、沈家本、党蒙、吉国钧等一批人才。光绪二十四年,因慈禧太后以“不知避嫌”罪名,革去其刑部尚书之职,连降三级,任宗人府府丞,愤然辞官。光绪二十六年,被重新任命为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七年,在随慈禧太后从西安返京途中,病死于河南。
薛允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少女开眼
《少女开眼》描写礼子和初枝在神社后面风景美艳的山顶上相遇,初枝是长野花月饭店老板娘阿岛女儿,因为阿岛临时要去给入狱的铁道大臣(初枝从未谋面的父亲)祈福,阿岛叫双目失明的初枝在山上等一会,礼子是和眼科博士上山赏景,她们两人都是阿岛女儿,礼子从小生活在圆城寺子爵家,初枝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姐妹俩在山顶相遇,但是瞎子的妹妹感觉礼子的声音、气味都像妈妈,她用心灵的眼睛看见礼子是世界上最美的人,那一刻,她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但是,当初枝把这次意外相遇告诉妈妈时,妈妈从礼子给初枝的名片上知道了初枝相遇的陌生姑娘就是自己从小骨肉分离的女儿礼子,如果让她们两人知道姐妹关系,一切都不好交代,妈妈想办法不让初枝与礼子再次相遇,做母亲又高兴又悲哀又矛盾又痛苦的心里纠结,川端康成写得很生动,从阿岛的影子上,我们又看到川端康成小说的风格。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于1172年。本书将《素问》一书的病名和症候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总分为18门。卷1~2诸证门,列述煎厥、薄厥、飱泄、臌胀、风消等证;卷3风门;卷4热门;卷5~6伤寒门;卷7积聚门;卷8水湿门;卷9痰饮门、劳门;卷10燥门、泄痢门; 卷11人门;卷12补养门;卷13诸病门,介绍疮疡、瘰疬、疔疮、疥癣、跌打损伤、牙疳、口疮等症证的证治。全书内容系将《素问》所述若干病证予以阐发,并补以方治。刘氏所拟订之方剂,宗张仲景制方之旨,尤多取法于《金匮要略》,但较多地运用寒凉药,如双解表里之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流派和制方的一大特点。当前流通的15卷本,系后人重予整理者,其中掺入了一些元、明以后的方剂和治法,病证的种类也在《素问》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又从文字来分析,第2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 第4卷之妙功藏用丸; 12卷之荜澄茄丸、初中丸、楮实子丸等,均注“新增”二字,说明当前的流行本已非刘氏的原著面貌。刘氏全面分析《素问》所记载的多种病证,并为之制订了治疗方剂,这种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为《内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书现存最早为元刻7卷本(题作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又有《刘河间伤寒三书》、《刘河间医学六书》、《医统正脉》等多种刊本,是刘氏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古易考原
三卷。明梅鷟撰。梅鷟为安徽旌德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官南京国子监助教,后迁至盐课司提举。为学善于辨伪,力攻《古文尚书》,撰有《尚书志异》、《周易积莹》等。该书认为《连山》、《归藏》、《周易》皆本伏羲,故为此以考其原。认为伏羲之《易》已有文字,画卦在前,河图后出,伏羲只是用揲蓍来效法它们而已。八卦、六十四卦卦形为伏羲之画,八卦及六十四卦之卦题为伏羲之文,卦画既成,龙马负图,衍天地之数为五十有五,伏羲则衍此数而治蓍策。又说大衍之数应是九十九,以五十数为体,以四十九为用,而没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其论说颇多新创,但古无来历,恐怕都是臆测,不足取信。《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古易考原》三卷,写本。《四库总目》即据此写本著录存目。有《续道藏》刻本。
薄命
短篇小说。杨华著。初载1935年3月5日《台湾文艺》2卷3号,初收入1936年4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短篇小说集《山灵》(即《朝鲜台湾短篇小说集》)。此篇与杨逵的《送报夫》、吕赫若的《牛车》,是日据时期最早介绍到大陆来的台湾小说。小说从童养媳受迫害、受摧残的角度,冷静剖析了妇女问题的要害。主人公爱娥是个聪明柔弱的女孩,从小母亲早亡,父亲赌输了钱,将她卖到一个冷冰冰的陌生人家做媳妇仔(童养媳),七八岁就惨遭毒打和詈骂,终日苦不堪言,愁容满面。长大出嫁后,受尽公婆虎狼般的虐待、摧残、殴打,变成一个呆人,折磨得“全身差不多只有一张皮了”。婆家的生意被官厅禁止,她又不慎把一间堆柴的草屋烧掉了,从此更令公婆憎恶和毒打,最终被逼发疯致死。作品在末尾对爱娥的悲剧提出了深沉的诘问:“唉!爱娥的一生的命运,有谁去怜惜呢?她的死,更有谁知道这是谁害她的呢?”爱娥的命运反映了台湾妇女的悲惨处境。表现手法很有特色,它像叙事诗一样,娓娓地叙述爱娥一生的凄苦,其中蕴含着作家对主人公的同情与痛惜,曲折地表现了对摧残人性的不公平世道的诅咒。当“我”追忆表妹爱娥发疯的往事时,那种无限的哀伤与失望,流露出作家无可奈何的感伤与哀愁。
法华经演义科
法华经演义科,一卷,清广和标科并序,吴郑衡序。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卷、下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要义,其解说采取天台智顗及善导之释义,如十六观之解释取智顗之说,九品之解释则采善导之论,然其于十六观之看法不同于智顗之观心说。又于辨定宗旨一门中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皆为本书之特点。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代戒度撰;观无量寿经白莲记四卷,宋代用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