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赵孟頫
  • 姓名:赵孟頫
  • 别名: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湖州人
  • 出生日期:1254年10月20日
  • 逝世日期:1322年7月30日
  • 民族族群: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元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因五世祖居湖州(今浙江吴兴),遂为湖州人。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232)。他十一岁,父亲死去。因此,更加发愤苦读。由于聪明过人,十四岁,就以父荫补官。后参加吏部考试,授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居家力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侍御史程钜夫的推荐之下,应召北上入朝。由于文才相貌出众,颇得世祖赏识。但因蒙古大臣谏阻,孟頫的多项建议,未能施行。由于力不从心,为了摆脱同僚,特别是蒙古族权贵们的忌恨,力求外任。至元二十九年,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兴利除弊,体察疾苦,深得民心。他在元朝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先后做过兵部郎中、翰林侍读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集贤侍读学士中奏大夫、汾州知州、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一生的著述有《松雪斋集》10卷、外集1卷、续集1卷,共12卷。他的赋作主要有:《纨扇赋》、《吴兴赋》、《修竹赋》、《赤兔鹘赋》、《求友赋》等。


在政治立场上,赵孟頫身为宋朝皇族,却改节事元,且为显宦。因此,他颇受时论指责。在朝廷虽得世祖赏识,但力遭蒙古权贵排挤歧视,不过是文学侍从。他自知是“疏远之臣”,对重大问题不轻易表态。所以他思想感情十分矛盾、痛楚,且终生未释。由于处境艰难,因而他的作品虽有某些感慨故国沦亡之情,但却绝少指斥元朝黑暗统治之作。其赋作尤蕴藉清婉,墨淡平和,但读来颇有清新秀丽之感。 他的《纨扇赋》,虽表现的是行常任道的儒家思想,但未从遇与不遇着墨,而别出新意,境界脱俗,简练而有风韵,生动而又感人,与他人赋作相比,确高一筹。除此之外,他的《修竹赋》、《赤兔鹘赋》、《吴兴赋》、《求友赋》等,在艺术上也颇具这样的特点,影响很大。


他除赋作出色之外,能诗善文,尤工书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誉:“论其才气,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他的诗,清邃奇逸,风格和婉,多似元好问。内容多写闲情逸致,也有歌颂新朝之墨。少数诗篇痛惜宋室灭亡,抒发怀念故国之情。他集绘画、书法、题诗于一身。他的画,笔墨圆润秀劲,尤以山水木石花竹人马见长,他学古能变,开了元朝一代画风。他的书法,骨力劲秀,隶真行草冠绝一时,人称“赵体”。他经常为画题诗,抒发胸臆。特别是将绘画、题诗、书法三者完满地结合在一幅画面上,不愧为元朝一代宗师巨将,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赵孟頫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于1955年首次连载于日本。传记小说类书籍。它讲述了丰臣秀吉跌宕起伏的一生。丰臣秀吉,于1537年出生于尾张国(今天的日本爱知县西部)爱知郡中村乡。他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1585年,担任关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后担任太政大臣(类似于中国唐朝的相国),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是摄政关白让渡职位之后的专有名称,正式名称为“太阁下”,是“殿下”与“阁下”等称谓的最高级形式,仅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

草山残梦之十二:梦断草山

草山残梦之十二:梦断草山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十二集 梦断草山》作为全书的最后一集,讲述了蒋介石在台湾的最后时光,包括他的身体状况恶化、对身后事的安排以及他去世时的情景等,同时也描绘了台湾在蒋介石去世后的政治局势变化和社会反应,象征着蒋介石及其所代表的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梦想彻底破灭,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时代的演进。

埋忧集

埋忧集

轶事小说集。清朱翊清撰。十卷,续二卷。翊清字梅叔,别号红雪山庄外史,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书于道光十三年(1833)至二十五年(1845)陆续写成。凡一百○九篇,约十九万字。内容丰富。有歌颂爱国思想的篇章,如《陈忠愍公死难事》、《瞿式耜》、《秦桧为豬》等。揭露统治阶级残暴、贪婪、腐败的篇什及讽刺官场丑恶,科场弊端,士风衰朽的佳作。如《大小》、《考对》、《殿试卷》等。此外,亦有野史逸闻、自然奇观、爱情故事。一般情节引人,语言凝炼。本书多叙世情,略述鬼怪,间杂以异闻考辨,且多辑录各书,尤以唐稗,清代笔记为夥。曰“彼劳山道士者”、“《聊斋志异》言”,或曰“此事已见《子不语》”,足窥其续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尤其《聊斋》的传统,采撷进入近代史前后的中国社会题材入集,以寄幽怀,以销块垒。有同治十三年(1874)杭州文元堂刊本,民国间《笔记小说大观》本、岳麓书社一九八五年铅印本等。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74卷,系北宋欧阳修编著。记事时间与《旧五代史》相仿。欧阳修以为薛书“繁猥失实”,从景佑三年(1036年) 开始进行修订,经历10余年,将《五代史记》完成。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当时为区别于宋薛所编的《旧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计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仿《春秋》书法,褒贬人物;效《史记》体例,纪传表志俱全。重编薛书列传,改志为考,列十国为世家。宋朝徐无堂曾作注释,阐书法要义。 吴缜《五代史记纂误》,列举谬误200余条。吴书后亡失,清初,自《永乐大典》辑出120条,重编为3卷。清彭元瑞、刘凤浩撰《五代史记补注》74卷,以欧阳修所著之书为主,以宋薛所著元书为辅加以补注,并存徐无堂注。通行本有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影印宋本为底本,参校各本,为较好的版本。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是一部颇富政治思想性而又比较接近历史小说的政论著作。旧题春秋时齐人晏婴撰,实系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作者当是一个熟悉晏子生平言行和民间士大夫传说的人物。成书约在战国末期,书名始见于《史记·晏婴传》。《汉书·艺文志》只称《晏子》(无“春秋”二字”,是否即今传本,可疑),列于儒家著作之内。全书八卷二百五十章,计分内外篇:内篇包括《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卷,多有崇尚节俭之说;外篇二卷,所记乃西汉刘向编校本书时所说的“又有复重文辞颇异”和“又有颇不含经术”之内容,其中《仲尼之齐欲封节》与《墨子·非儒》相同。全书所叙皆晏婴之遗事。本书以晏婴作为中心人物,写得生动形象,实乃先秦著作中罕见之作。书中对奴隶主的穷奢极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丑恶,作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对劳动人民的籍(赋税)重狱多,拘者满围(牢狱),怨者满朝等情况作了真实的反映。本书在认识论上,提倡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在社会观上,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之说;在学派关系上,《内篇》多孔子称许晏婴之语,《外篇》多晏婴抨击孔子之语。注本有今人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上下册。其书汇集了二十四个刻本和二十几家的校注,并把《晏子春秋》的资料,分为佚文、集语、事迹。有关晏子学说学派讨论、有关《晏子春秋》考辨、重言重意篇目表六类,辑附于后,颇便检阅。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三十七尊之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