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任陈晋
任陈晋,生卒年不详,清江苏兴化人,字似武,号后山,一号以斋,著名学者任大椿之祖父。乾隆四年 (1739)进士,官徽州府教授,以通经闻名。著《易象大意存解》一卷,又有 《燕喜堂文集》、《后山诗集》。
小传公讳陈晋,字似武,号后山。颖异笃学,冲淡安雅,澥陆称为海内八英之一。为文岸异,尤长于诗。镕经铸史,上追唐人。乾隆丙午,曾侍御典试江南,特赏公卷,誉不容口,都人颇为青目。丙辰会闱,崔督学三荐不售,聘公校士直省,极礼遇之。游隆兴诗数千言,崔命书于手箑,持入京师,馆阁诸生,莫不敛衽服。己未,房师周曲荐得中,赏其对策,目为国士,遇客必加奖许,然每以不肯折节惜之。壬戌大祲,诸大臣视河江南。公谒周司寇于谢埭,请多置石闸,从之。扬州太守曹公为公同年,督赈兴化,与公朝夕论学,心契其文。故公以曾、周、崔、曹为四知己,特作歌以志感焉。公通籍后,司铎龙安。龙安处万山中,地幽绝,糈俸外一无羡入。学旁有隙地,日课僮仆种菜,以供口食,触境颇多吟咏,时歙县大饥,公参与赈事,作《饥民叹》,仁人之言,跃然纸上。初公领乡荐,构小楼于深巷,名曰“以斋”。斋悬六十四卦大象传于壁,日与四圣相接,虽家人罕见其面。抵徽州讲学、论道,士林悦服。三年告归,遂绝意仕进。公与汪舟次、汪光禄、李光国、李大村、杜于皇、王季守、吴野人诸先生友善。北越燕冀、齐鲁,南入江淮、河汉,胸有所触,一于诗寄之。著有《燕喜堂文稿》《后山诗钞》刊行于乾隆五年。《易象大意存解》则乾隆八年所付梓也。孙大椿,十岁能诗,所著《苎村诗钞》公为序之,时大椿年甫二十,公已六十有六矣。公生康熙己巳,卒乾隆丙戌,享寿七十有八。
-
任洛
任洛,生卒年不详,字仲伊,号西溪,河南钧州人,曾祖父任克让,祖父任谅,曾任义官,父亲任昇,曾任义官。前母程氏,焦氏。河南乡试第四名,后参加会试第三百四名。正德六年 (1511) 进士,初任桐乡知县,纂修《桐乡县志》,官至左佥都御史。嘉靖十六年,任洛任辽东佥都御史,仍邀集辽东群哲,以《毕志》为蓝本,编辑而成《辽东志》。
-
任弘远
任弘远,字仔肩,号泺湄,历城人,生于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生平事迹不详。
-
阮葵生
阮葵生(1727-1789)清文学家。字安甫,又字宝诚,号吾山。江苏山阳(今淮安)人。生之夕,父梦有客赠宝石,故小字宝石。幼慧,能诵诸经。随父入京师,与弟芝生有 “淮南二阮”之目。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官至刑部右侍郎。有治狱才,为官廉洁,公事之余青袍布袜如诸生时,唯以读书自娱。好吟咏,在京师 与钱大昕、程晋芳等设消寒、吟秋诗会。郭麐 《灵芬馆诗话》引其诗,谓其“寄兴缠绵,吐辞秀曼,不愧风人”。晚年自订诗文为《七录斋集》, 另著有笔记《茶余客话》,多记文坛掌故,论者 以为不让王士禛《池北偶谈》。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九六、阮元《刑部侍郎吾山阮公传》。
阮葵生,乾隆年间的一位重要的文臣,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在清代政坛与文坛上都曾取得过非凡的成就。其一生勤于著述,博闻强识,著有《七录斋集》、《茶余客话》、《秋巘志略》等,不仅对清代诗歌、散文、笔记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清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录斋诗钞》现存诗歌714首,包含了阮葵生主要的诗歌创作。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阮葵生,字宝诚,号吾山,清代淮安人(今江苏淮安),乾隆壬申科举人,辛巳会试以中正榜录用,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是清代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阮葵生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阮晋曾与著名学者阎若璩一起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濬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同被派至地方担任大权在握的乡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县令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当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门上的对联“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阮葵生的曾祖父阮晋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撰有《自吟亭诗稿》。父亲阮学浩在翰林院任著作官凡二十年,著述颇丰,有《娱萱亭稿》、《职思亭诗文集》传世。叔父阮学濬著有《蔃村诗文集》。弟弟阮芝生著有《咏素斋集》、《听潮集》、《退朝堂笔记》等,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其诗作《题于谦墓》极为称赏。
-
皎然
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字清昼。一说名昼,字皎然,后以字行,俗姓谢,唐代著名诗僧,为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杂学儒、墨,颇恃才自负,应举不第,遂漫游江湖荆湘,或曾至长安,亦尝干谒侯门。安史乱前,皈依佛氏。肃宗至德(756—758)至代宗宝应(762—763)间,居湖州。代宗广德元年(763)避袁晁乱于湖州东北之毗山,又迁毗陵,次年乱平后,西上至扬、楚一带。永泰元年(765)秋,由秣陵(今江苏南京)返湖州。大历二、三年(767、768)间,受戒于杭州灵隐山天竺寺守真法师。大历三年夏,返湖州,于苕溪营建草堂。大历四年,堂成,乃禅隐于是。其间时游扬、楚,与皇甫冉、顾况、陆羽、张志和等过从甚密。大历八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集三十馀文士编《韵海镜源》,皎然参预其事。是年秋,与颜真卿等会于州西南杼山妙喜寺,颇多佳什,结集为《吴兴集》十卷。大历十三年,尝南游桐庐、剡溪。德宗建中三年(782)秋,曾与秦系同游江西吉州。兴元元年(784),在湖州识灵澈。时李端为杭州司马,以门人从皎然问法。贞元(785—805)初,居湖州东溪草堂,着手撰《诗式》。贞元四年至九年后,杨顼刺湖州、韦应物刺苏州,皎然均与之过往,有诗交。贞元八年,德宗令集贤院征其文集藏于秘阁,得诗五百四十六首,分为十卷,于頔为之编,并序。约卒于贞元十二年后数年间。皎然诗名著于当世,刘禹锡少时曾从其学诗,尝言:“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独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上人文集纪》)于頔评其“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词多芳泽;师古典制,故律尚清壮。其或发明玄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吴兴昼上人文集序》)。所撰《诗式》论述诗歌法式,阐说意境,提示技巧,兼评历代诗作,统说禅理诗道,对司空图、严羽之论诗有一定影响。除《诗式》外,尚撰有《诗议》(《诗评》)。又撰有《儒释交游录》、《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茶诀》一篇,今已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皎然诗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今存《皎然集》(一作《杼山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七卷,《全唐诗补逸》补联句一首,《全唐诗续拾》补诗二首。《全唐文》编其文为二卷。事见唐释福琳《皎然传》、《宋高僧传》卷二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唐诗纪事》卷七三、《唐才子传校笺》卷四。另有名皎然者,为五代时闽僧。
-
邬仁卿
邬仁卿(生卒年不详),明代韵文学家。字汝元。丹徒人。父邬绅、弟邬佐卿都是当时著名缙绅。好为骈语,名于时。嘉靖三十一年 (1552)举人。时严嵩为相,聘其为撰青词,他考虑到严嵩权势熏灼,灸手可热,却之遭祸,不得已应其聘,不到一月,托母病辞归。严嵩败后,选知湘潭县,后改龙阳,所至士民爱敬。著《骈语集》。
-
任铁樵
任铁樵(1773年~1840年),为清朝八字命理学家。主要成就在于其用一生实践预测、对八字命理著作《滴天髓》加以详细的举例注疏,对当时八字命理偏重于奇异格局和神煞纳音的理论予以驳斥,试图仅以阴阳五行分析八字,逻辑严密,并无江湖术士那种骗人忽悠之说,使传统命理步入正道。这种理论被民国三大命理学家所推崇和发扬,对近代命理界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任铁樵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八日辰时,浙江人。祖有清望,家境殷实。二十多岁时遭骨肉之变,家产典卖殆尽,遂志心命理,以为生业,极为艰辛。代人写信、写春联、择吉等事务也在范畴之内,但主业是给人批命,并留心前朝文典,另起灶炉,注释《滴天髓》一书。年过知命,他所疏的《滴天髓》刊印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他所结交很多官宦、商贾之人,在注释中都有呈现。全书注释严谨,自成体系,以古老的五行正理作为论命根本,抛弃神煞、纳音等论法,交织着深厚哲学素养和丰富的批命经验。书出以来,历代书房派学命者都以他的注释作为典范。
-
任豫
任豫,南朝宋辞赋家。生卒年、生平均未详。《隋书·经籍志》列于何承天前,知是晋宋间人。任太尉参军。今存《籍田赋》1篇,为残篇。撰有《礼论条牒》10卷,《礼论帖》4卷,《益州记》若干卷。原有集,《隋书·经籍志》注云梁有6卷,已佚。
-
阮阅
阮阅,宋代文学家。字闳休,自号散翁,又号松菊道人。生卒年不详。庐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元丰八年(1085),登进士第。做过钱塘幕官,后来以户部郎官出知巢县。宣和二年(1120),由朝散大夫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元年(1127),以中奉大夫为袁州知州,致仕后定居宜春。阮阅善诗能文,曾用七绝作《郴江百咏》而闻名于世。因为他擅长绝句,所以有“阮绝句”之称。他的诗受当时风气的影响,以议论为主,但也时有佳作,如《东山》诗:“黎杖芒鞋过水东,红裙寂寞酒樽红。郡人见我应相笑,不似山公与谢公。”《乾明寺》诗句:“直松曲棘都休道,庭下山茶为甚红。”往往自有思致。他又能作词,有《巢令君阮户部词》1卷,虽失传,然《全宋词》尚收其作6首。
阮阅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话总龟》。此书在诗话中,荟萃最为丰富,对于遗篇旧闻,采摭颇详。在当时,与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相辅而行,北宋以前的诗话也大致备载于这两部书中。相较而言,《总龟》以类编排,便于检事,《丛话》以人为纲,利于论人,《总龟》重采集,《丛话》重考证。各有特色,颇便读者检索。《总龟》前集共引书100种,其中诗话及与诗话有关者即占大半,而多数已散佚,更是弥足珍贵。此书又多采小说家言,而所采之书,今天也大多不存,即使仍存之书,也有部分亡佚,可根据《总龟》补充与较订。所以此书对于宋代以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意义尤为重大。《总龟》后集50卷,基本上是《苕溪渔隐丛话》、《䂬溪诗话》与《韵语阳秋》3书的杂凑,实为后来“书坊捏合”之作,并非阮阅原本,价值也不高。《总龟》传世刻本较多,以今人周本淳校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最为完备。
-
如惺
如惺,生卒年不详。号幻为,系天台宗真清的弟子。又曾从千松得禅师习禅宗。尝住天台山慈云寺及嘉兴楞严寺。博学多闻,尤善文笔,爱好史乘传记之学。曾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刊《佛法金汤编》,后又续编当代之护法者。著作《明高僧传》外,尚有《得遇龙华修证忏仪》四卷。
-
沈明宗
沈明宗,清医学家。字目南,号秋湄。檇李(今浙江嘉兴)人。少攻举子业,旋即潜心禅宗,精通医典,为清初名医石楷之高弟。客游燕都,后至邗江(今属江苏),求治者踵接。暇时则与及门弟子考论医宗,凡二十余年。精研张仲景之学,于《伤寒论》注家中,推崇方有执、喻嘉言。曾撰《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八卷(1693年),突出六经主病,颇多创见。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编篇目中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另立篇名,将《伤寒论》重新编次。又撰《金匮要略编注》二十四卷(1692年)。首列“序例”,次述天时地理、脉证汤法,其注释条文,亦有新见。又撰有《伤寒六经纂注》二十四卷、《虚劳内伤》二卷、《温热病论》二卷、《妇科附翼》一卷、《客窗偶谈》一卷,刊行于世。
-
石和阳
石和阳(1620-1709),号嵩隐,清代初年著名道教隐士,河南南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卒于康熙四十八年,享年八十九岁。其早年习儒,明末中进士入仕,因时局动荡,于崇祯末年弃官隐入嵩山修道,自号“嵩隐”,后云游四方,足迹遍及扬州、湖南、燕京等地。康熙十三年(1674)定居庐山木瓜洞,在此隐修三十五年直至羽化,成为清初庐山道教代表人物。
石和阳修道始于明末乱世,曾受湖南岳麓书院邀请讲学,并与明遗民郭天门(都贤)论道。据其自述,修道机缘始于洞庭湖君山,遇“真师”传授《黄庭经》《阴符经》奥义,得“性命双修”之旨,后将心得著为《黄庭经注》《阴符经注》,融合道家内丹与儒家理学,主张“知止穷源”。康熙初年于扬州传道时,门下弟子吴崋阳、葛与楫等人将其著作刊刻流传。迁居庐山后,他开荒凿石、植梅修亭,在木瓜洞营造太极池、玉弦亭等十六景人文道场,吸引士绅名流访道,并与八大山人朱耷互赠诗画,留下“凿开奇境表青青,高士聊吟道德经”的隐逸佳话。
晚年游历江南,曾应浙江巡抚李崧岑之邀赴杭讲学,后返庐山潜心著述。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十六日坐化前作诗“仰天见明月,七星石北斗”,临终传有鹤群绕空异象,葬于庐山金竹坪。其生平载于《庐山志》《南康府志》等方志,墓志铭赞其“化鹤有归休之兆,避蛟见冥感之奇”,弟子尹诚斋、吴崋阳等承其道统,木瓜洞道场遗迹至今留存,成为清初道教山林隐修传统的重要见证。
-
沈竹礽
沈竹礽[réng](1849年-1906年),原名沈绍勋,字竹礽,清代浙江钱塘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清代著名的风水师、堪舆学家,为玄空风水学的重要人物。沈公年少时生活坎苛,三岁丧父,十三岁时,太平军陷杭州,一门七口全遭杀害,沈氏还被匪帮虏去,母亲被迫投井身亡。次年,洋将华尔协助剿匪,救出沈氏,自此,他便追随华尔出入战场。翌年,华尔不幸战死沙场,其后沈氏又被英将戈登招揽,并帮助翻译兵书和训练新兵。后来沈氏曾向李鸿章提意开凿自牛庄至西伯利亚的运河以防务边陲地带和疏导交通,但被李氏拒绝,沈氏愤而弃军而从商。沈氏自幼对风水学就有强烈兴趣,故此博览群书,又经常考察不同墓穴。沈氏初习三合派风水,后屡经亲自验证,知道此派风水有不少谬误不足之处。其后发觉有玄空学风水,屡有征验,故此便全心投入研究。1875年,二十六岁的沈竹礽为求破解玄空飞星之法,与姻亲胡伯安到无锡,拜访著名玄空风水大师章仲山之后人,可惜数月,也未能探得其玄奥。沈氏后以重金求借章仲山之《阴阳二宅录验》观看一晚,二人用一整夜时间,将整部《阴阳二宅录验》抄写完成。沈氏遂用毕生精力潜心研究是籍,豁然贯通。至此,沈氏可通解由杨筠松至蒋大鸿、章仲山一脉之玄空风水学,并重新补入注释,玄空风水学的神秘之门被真正打开。在《沈氏玄空学》书中,沈氏发前人不传之秘,引导后学玄空风水于正路,在玄空风水学上功绩卓著,为后世玄空风水研习者所敬重,《沈氏玄空学》也成为风水学上的划时代名著。《沈氏玄空学》是在沈竹礽离世后,由其长子沈祖绵与沈氏门生,将沈氏生前留下来的手稿整理成四卷本出版。后再版时,沈氏长子及门生又从沈氏生前手稿、信函及笔记中搜集了更多的相关内容,增补入书二卷,四卷本增为六卷本,更名为《增广沈氏玄空学》,成为玄空风水学研究者必读之书。沈氏有配偶吴氏、谢氏、袁氏,育有二子:沈祖绵、沈祖芬。
-
邵杏泉
邵杏泉,名炳扬,清元和县人,是晚清时期的吴门名医。活跃于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65年) 。从抄本题记等资料可知,他在太平天国时期曾于上海行医,彼时应诊者众多,声名远扬。邵杏泉出身医学世家,其曾祖邵步青是薛一瓢(薛雪)徵君的得意门生,从祖鲁瞻先生、从父春泉先生也都传承医业,至邵杏泉已历经四代从医,家学渊源深厚。受家族熏陶,他早年对医学兴趣浓厚,勤奋钻研中医典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医学成就上,邵杏泉对温病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颇深,辨证用药多受该学派影响。他不仅将曾祖邵登瀛的《四时病机》《温毒病论》《妇科歌诀》三书重新考订,补其残缺并刊行,还凭借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自著有《三折肱医书》二卷、《经验方》等。由不同弟子抄写整理而成的《邵氏方案》六卷,共涉及七十种疾病,涵盖内、外、妇等多科,记录医案千余条,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参考。同时,他还是晚清吴门名医鲍竺笙、王少耕之师,桃李芬芳,为中医传承培养了优秀人才 。
-
沈璠
沈璠,字鲁珍,为清代医学家,上海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乾隆年间,与叶天士等名医同时期行医 。他个性刚直,对医道钻研精深,日常白日忙于应诊,夜晚则博览医书,沉浸于医理探究,在当时上海地区以精湛医术闻名 。 沈璠的医学理论多以《内经》为宗,但并不墨守成规。他对脾胃病有深刻见解,认为脾胃病存在虚实之分,并非一味采用温补之法即可。当病症因痰血食积而起时,他主张用药以豁痰清火为主 。针对当时部分医家过度偏执温补的现象,他明确指出,“士材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热药为君子,寒药为小人。但《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二者不可偏废 。” 在临床实践中,他善治各类杂症,用药风格鲜明,约有十之六七的病例会运用豁痰清火之方,但也绝非一概而论,在该补之时也会果断采用补肾纳气、滋阴降火等补法 。例如,曾有一人患血痢,因过量服用人参导致病情加剧,沈璠诊断后,见其脉实,遂让患者早上服用香连丸,晚上服用保和丸,最终治愈 。 在著作方面,沈璠著有《鲁珍医案》(又名《沈氏医案》)、《驳正医宗必读札记》、《景岳全书评》(又名《沈璠手批景岳全书》)等 。其中,《沈氏医案》撰写于雍正八年(1730 年),书中记载了他的 200 多则治案 。在这些医案中,他常常援引《内经》以及朱丹溪、李东垣等大家的学说,用药上擅长理气和胃、豁痰清火,且不偏执一端,案语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书末还附有 5 则医论,涵盖护养法以及其佚作《景岳全书评》的跋文等内容 。可惜的是,除《沈氏医案》流传于世外,《驳正医宗必读札记》《景岳全书评》《脉诀》等著作大多已经失传 。
-
随霖
随霖,清医家。字万宁。原籍山东,后定居南京。三世业医。得祖传,尤精脉诊,善识温病。其时有“羊毛瘟”流行,以此证乃伏气瘟病,不多见,易误诊误治,故撰《羊毛瘟证论》(1795年)。治疗则宗《医宗金鉴》外科之羊毛疔治法,于温病学说有所发明。
-
宋兆淇
宋兆淇,清医家。字佑甫。江苏吴县人。名医薛公望外孙。自幼喜读医书,初读《内经》及仲景著述,其后又泛读若干温病著作。以为探究叶天士《温症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内容,于江南人患热病最合法度。盖江南地多卑湿,患湿热者十之八九,若以治伤寒法治温热、湿热则效不显。乃为三书增注校刊,编为《南病别鉴》三卷(1878年)。又有《南病别鉴续集》一卷,未见刊行。
-
沈麟
沈麟,生卒年不祥,原名鹏、号汉卿,溧阳沈氏繁昌圩支二十四世孙,曾祖是农桑专家沈练,清咸丰甲寅年(1854年)生,附贡生浙江候补县主簿、五品衔候选知县,有二子,懋宗、懋官。在天津大费家胡同开办和济医院,著有《温热经解》一书中,自序曰:“尝阅《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而知轩岐长沙之书,无人研究”,有感于当时医家专事医药,不求经旨,遂“改良古注,阐发病源,而作是书也。书既成,适山西督军阎(阎锡山)提倡医学,署中设立中医改进研究会,登报征稿,代印分送山西诸医士。惜石印走板,字迹多讹,是非重刊不可。”于是令子沈肖卿雠校更正,募资由天津华新印刷局重新排印出版。此书1936年被裘庆元收入《珍本医书集成》。沈汉卿另著有《伤寒问答》,曾在医药期刊中发文,就问诊、色诊、脉诊、闻法、六气分配六脉豫诊时疫表等中医诊法理论予以研究探讨。
-
山田正珍
山田正珍(1749—1787),姓菅,氏山田,名正珍,字玄同,又字宗俊,号图南、杏花园主,人称图南菅公。本考证学派著名医家。在幕府的医学馆讲授伤寒论的正珍家,世世代代都是幕府的医官,位于江户昌平桥。正珍生于宽延二年(一七四九)。作为才子而闻名,家里有祖父传来的万卷书籍,聪明好学,所以他的博识不像少年。正珍是宝历十四年(一七六四)年仅十六岁的少年,与朝鲜使节面谈,交换诗文的回应。那个笔谈的始终如一成为了《桑韩笔语》的一卷。父亲的同事村冈医官赞叹道:“我的同事山田氏的子宗俊,年仅十六,风神秀朗,学术夙成。”。正珍在山本北山学习儒学,加藤筑水学习素灵之学,田村蓝水学习本草。正珍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的研究。他在后年医学馆的讲座也是伤寒论。明方有执在注解伤寒论时,排除了只注重他以前的相传、训话的注解态度,主张第一次批判性地阅读。在我国以批判的态度看待伤寒论的是正珍和中西深斋。其结晶作为《伤寒论集成》发行。这本书里有他的明确主张。以他的医论展开猛烈的批判。到处可见天才般的灵感。此外,正珍还有《伤寒考》、《天命辩》、《新论》、《权量揆乱》等。天明七年(一七八七)患肺病,三十九岁去世。
-
孙伟
孙伟,清医家。号望林。燕山(今河北境内)人。幼家贫,乃留心方术,施药济人。年二十许游医卖药数载,后至京都,于崇文门内悬壶二十余年,见重于时,延请者无虚日。后进内苑供事十四年,供职太医院方略馆;复授贵州关山岭管驿。年迈后将五十年行医所积之方集成《经验藏书》两卷。又撰《良朋汇集经验神书》(简称《良朋汇集》)五卷(1711年),以金木水火土为卷序,不言脉理,列前贤、时人六十六名之应手验方一千五百余首。间有少数民族及海外之秘方,用之多效。卒年约八十。尝整辑50年行医之方,编《经验藏书》2卷,刻版运送京师,刷印3000余部行世(今佚)。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