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
  • 姓名:诸葛亮
  • 别名:字孔明,号卧龙
  • 性别: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 出生日期:181年
  • 逝世日期:234年10月8日
  • 民族族群: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书,隐居十余年。自比于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汉建安十二年(207),受好友颍川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求教。隆中问对,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占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全国。汉建安十三年(208),辅佐刘备,取得孙刘联盟,败曹操大军于赤壁。后袭取荆、益二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因功拜相。蜀汉章武三年(223),刘备在与吴国的战争中被打败,次年便病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太子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军政大事由他全权处理。诸葛亮辅政后,恢复了同吴国的和好关系,稳定了同邻邦的关系。蜀汉建兴三年(225),南征西南诸族,七擒七纵其首领孟获,平定了南方,解除了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建兴五年(227)至建兴十二年(234),七出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进攻中原,最后与魏军统帅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相持数月,毫无进展。诸葛亮身心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时年54岁。被谥为忠武侯,葬于定军山。原有集25卷,惜多已散佚,现有《诸葛亮集》、《出师表》闻名于世。


诸葛亮一生,为人勤勉,光明磊落,处事谨严。在政治上,表现出非凡的远见卓识,联吴抗操,实现三国鼎立。其次,注意改革,实行法治,“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又采取任人唯贤原则,任用有才有德之士,罢免无能不法之徒。这使蜀汉政治清明,百姓乐业。在经济上,实施屯田政策,奖励务农垦殖,发展生产,同时也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的建设。对煮盐、织锦等手工业也很关心。这使蜀国经济迅猛增长,有了与孙、曹抗衡的物质条件。在军事上,注重军队建设,以法治军,严肃军纪,加强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其次,积极进行兵法、武器、运输工具的研究和改进,如连弩、木牛流马等。他本人注重前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讲究指挥艺术,对阵法有独创,“八卦阵”为后人学习和继承。他的军事才能使蜀国的军事力量能与魏国抗衡。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和抚政策,改善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在外交方面,善于分析和利用矛盾,确定敌友。对外采取联孙抗曹的方针,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并为七人中原奠定了基础。在文学方面,他也有较深的修养,《出师表》、《隆中对》脍炙人口,千古传颂。诸葛亮是位多智善谋的人物,被认为文治武功,无所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誉其为“识时之良才,管箫之亚匹”。诸葛亮的动人故事和传说,至今家喻户晓。人们为纪念他,特建武侯祠,今天仍有大量的人去瞻仰。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该书分为6部分,依次为“基础”“建设时期(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鼎盛时期(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初)”“突变时期(1941年12月至1942年11月)”“衰败时期(1942年11月至1944年夏)”“最后阶段(1944年夏至1945年5月)”。书中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德国国防军的领率机构构成和在波兰战局期间获得的经验,A.希特勒攫取军权的经过;德军大本营的架构和核心任务,占领丹麦和挪威的特别军事行动;初期战争形势、西方战局情况,西方与东方之间打破僵局的经过,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形成的原因,地中海、巴尔干和中东的形势;战争初期陆军总司令部的优先地位、盟友的情况以及最后的指挥措施,下达“东征”命令的原委,从战局开始到冬季危机时期德军战地大本营迁移过程以及局势变化时期的领帅机构状态;1941年冬季危机的起因,国防军领帅机构的组织和人事变动,面对危机对战略基础、东线的道路和目标进行的调整;从斯大林格勒到突尼斯的作战指挥情况,意大利背离的原因,德军在多条战线作战的情况,德军应对盟军登陆作出的各种防御措施;1944年7月20日事件后的大本营状况、阿登攻势过程和结局,以及德国最后瓦解与投降的情况。

苦竹杂记

随笔集。周作人著。1936年2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前有《小引》,后有《后记》,收文章49篇,多为读书随笔。如《谈金圣叹》、《读禁书》、《关于禽言》、《谈油炸鬼》、《说鬼》、《谈土拔鼠》、《关于活埋》、《情理》、《常识》、《谈文》、《再谈文》、《谈中小学》等等,都是很有名的随笔文字。其他读书札记也不少,如《 〈冬天的蝇〉》、《 〈醉余随笔〉》、《 〈煮药漫抄〉》、《 〈如梦录〉》、《 〈古南余话〉》《〈广东新语〉》、《〈我是猫〉》、《 〈日本话本〉》等等。《儿时的回忆》、《孔德学校纪念日的旧话》一类的抒情文字,比较少见。在《小引》中,周作人说,《庆宝会稽续志》记载:“山阳县有苦竹城,越以封范蠡之子,则越自昔产此竹矣。”而《嘉泰会稽志》则云:“苦竹亦可为纸,但堪作寓钱尔。”周作人说:“我写杂记,便即取这苦竹为名。”自30年代初始,周作人的随笔,多抄古书,如《夜读抄》、《苦茶随笔》中的文章,多如此。在《苦竹杂记后记》中,周作人引用给友人信中的文字,为自己辩解,并攻击左翼作家。他说:“唯凡奉行文艺政策以文学作政治的手段,无论新派旧派,都是一类,则于我为隔教,其所说无论是扬是抑,不佞皆不介意焉。”又说:“不佞只能写杂文,又大半抄书,则是文抄公也,……但是不佞之抄却亦不易,夫天下之书多矣,不能一一抄之,则自然只能选取其一二,又从而录取其一二而已,此乃甚难事也。”“故不佞抄书并不比自己作文为苦,然其甘苦则又非他人所能知耳。”不论怎样,躲入书斋,多抄古书,总是周作人落伍的一种表现。但《苦竹杂记》中这些札记式文字,确实写得极好,抄古书,能够随手征引、左右逢源。在30年代,随笔文字能写得如此之好,周作人却是第一家。

霍桑正背窗吸着纸烟。那挟着雨丝的晓风一阵阵从窗口里飘进来,把烟雾吹得团团地打旋。我从烟雾缭绕中,瞧见他笑嘻嘻地向我说话。
 “包朗,‘五鬼搬运法’的秘密,现在你已经眼见了!你这一次抛弃了笔墨,跟我回苏州来,也可算不虚此行哩。”

无耻奴

社会小说,十卷四十回。苏同著。初集三卷十二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二集三卷十二回,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三集四卷十六回, 出版年份不详。标“历史小说”。《无耻奴》写的是江苏省常州府才子、乾隆年间探花江谦的曾孙江念祖,少年灵慧,心计过人。因家道中落,贫厄困顿,便携曾祖年侄、都察院副御史刘省吾的荐信,来到台湾道吴子明处谋差。由抚辕文案而洋务委员,以逢迎谄媚,极见信任,几至言听计从,无所不应。吴子明委其订造兵轮,不料到期交来却是客轮,江念祖早已从中贪污银子十万两。本拟治罪斩首,只因追回了全部赃款,并有同乡津海关道宣兰生为其说情,权且放条生路。江念祖表面感激,内中却认作有意嘲笑,于是怀恨在心。由宣兰生推荐,再到军门甄士贵处当文案,用能言善辩,将“良策”贡献,竟至于全军覆没,一败涂地。随又害了宣兰生的胞弟宣桂生,报了前仇,携巨款潜回故里。不久来到上海,混了个洋务局帮办的美差。既得上海道徐葆珊的器重,又姘上了沪地名妓陈彩林,借威风,扯旗篷,招摇撞骗,无所不为。想巴结洋大人,竟将陈彩林充作女儿,嫁给上海副领事安弼士,凭空做起笃定泰山来。无奈好景不长,靠山既倒塌,丑行亦泄露,只得厚脸再求宣兰生。转荐为两江厘捐局总巡使,江念祖又借巡查之机,大敲竹杠,勒索白银二万两。为人揭发。方才被迫退出赃款,再次回到故乡。先是讹诈了端明寺静波方丈二百两金子,继而当上了信厚洋行的买办,后来又借同乡余季瑞托买洋房,敲了四、五万两银子。终于洋行事发,江念祖赔上全部金银,落了个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蒿庵论词

词论。清末冯煦(1842—1927)撰。一卷。煦有《宋六十一家词选》已著录。冯氏从明人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其精萃作品,成《宋六十一家词选》,并在《例言》中,对各家逐一评论。此编即迻录《例言》诸条而成。作者从毛晋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校刊各本,注明毛刻疏误,甄采其精萃词作,编为《宋六十一家词选》,并撰写“例言”,一一加以评述。是书即过录“例言”各条而成,共四十四则。前三十六则评论两宋词家,后八则为校订毛刻,对“其有显然舛失,则从别本改正”。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与《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合刊)和《词话丛编》本。

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

本书是汤用彤先生遗稿。全书以“印度佛教的汉文资料”的框架为纲目,收选了印度佛教各派传译至汉地的文献,所引文字全部出自汉译佛经。旨在为印度佛学研究提供线索。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原典选读之作,至今仍然是研习相关专题的必读书。汉文佛经中保存了很多印度佛教的原典,而这些原典的梵文本早已失传,因此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诚如汤先生所言:“在大藏经中广泛抄集,无论经论或章疏中的有关资料长篇或零片均行编入。目的为今后研究印度哲学者之用,不作任何加工,只于资料注明出处或译者人名年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