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 姓名:诸葛亮
- 别名:字孔明,号卧龙
- 性别:男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 出生日期:181年
- 逝世日期:234年10月8日
- 民族族群: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书,隐居十余年。自比于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汉建安十二年(207),受好友颍川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求教。隆中问对,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占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北伐曹魏,进而统一全国。汉建安十三年(208),辅佐刘备,取得孙刘联盟,败曹操大军于赤壁。后袭取荆、益二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因功拜相。蜀汉章武三年(223),刘备在与吴国的战争中被打败,次年便病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太子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军政大事由他全权处理。诸葛亮辅政后,恢复了同吴国的和好关系,稳定了同邻邦的关系。蜀汉建兴三年(225),南征西南诸族,七擒七纵其首领孟获,平定了南方,解除了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建兴五年(227)至建兴十二年(234),七出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进攻中原,最后与魏军统帅司马懿对峙于渭南,相持数月,毫无进展。诸葛亮身心交瘁,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时年54岁。被谥为忠武侯,葬于定军山。原有集25卷,惜多已散佚,现有《诸葛亮集》、《出师表》闻名于世。
诸葛亮一生,为人勤勉,光明磊落,处事谨严。在政治上,表现出非凡的远见卓识,联吴抗操,实现三国鼎立。其次,注意改革,实行法治,“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又采取任人唯贤原则,任用有才有德之士,罢免无能不法之徒。这使蜀汉政治清明,百姓乐业。在经济上,实施屯田政策,奖励务农垦殖,发展生产,同时也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的建设。对煮盐、织锦等手工业也很关心。这使蜀国经济迅猛增长,有了与孙、曹抗衡的物质条件。在军事上,注重军队建设,以法治军,严肃军纪,加强训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其次,积极进行兵法、武器、运输工具的研究和改进,如连弩、木牛流马等。他本人注重前人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讲究指挥艺术,对阵法有独创,“八卦阵”为后人学习和继承。他的军事才能使蜀国的军事力量能与魏国抗衡。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和抚政策,改善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在外交方面,善于分析和利用矛盾,确定敌友。对外采取联孙抗曹的方针,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并为七人中原奠定了基础。在文学方面,他也有较深的修养,《出师表》、《隆中对》脍炙人口,千古传颂。诸葛亮是位多智善谋的人物,被认为文治武功,无所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誉其为“识时之良才,管箫之亚匹”。诸葛亮的动人故事和传说,至今家喻户晓。人们为纪念他,特建武侯祠,今天仍有大量的人去瞻仰。
猜你喜欢的书
家庭的和睦
《家庭的和睦》是《人间喜剧》中又一篇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一八三〇年四月在玛门、德洛奈-瓦莱版《私人生活场景》两卷集第二卷中首次发表;一八三五年编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二卷;一八四二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一卷,属“私人生活场景”。这篇轻松的小作品仅仅描写了一个舞会的侧面,而且一反作者的习惯,既无详尽的环境描写,也不曾交代人物的过去、未来。这短短的一组镜头虽谈不上深刻,却无情地揭露了上流社会的道德败坏,同时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何保持夫妇间的爱情和家庭的和睦。作者所强调的显然是:尊重、谅解和宽容。
续茶经译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陆廷灿撰。陆廷灿,字秩昭,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崇安县知县,候补主事。著有《续茶经》外,还有《南村随笔》、《艺斋志》。从唐代以来,茶品首推武夷,武夷山即在崇安境内,廷灿崇安知县,悉知其情,任职期间已成草稿,归田后编撰成《续茶经》及其《附录》。是书前载陆羽《茶经》原文,并从其原目广采诸家茶说以续之。上卷续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中卷续茶之器。下卷分为六部分,下卷之一续茶之煮。下卷之二续茶之饮。下卷之三续茶之事。下卷之四续茶之出。下卷之五续茶之略。下卷之六续茶之图。书后载有《附录》,主要记述历代茶法。茶法,陆羽《茶经》本无此目,而是廷灿另补的,征引繁富,其法切实可行。现存雍正中刊本、雍正乙卯寿椿堂刊本、《四库全书》本。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
本书是宋代林希逸的《列子》注本,凡八卷。又名《列子鬳斋口义》,宋代君主多尊道教,故《列子》常以《冲虚至德真经》的别名见称。本书是历代不多的《列子》注释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语言深入浅出,解说发挥道家旨意直白易辨。
燕翼诒谋录
史料笔记。五卷。南宋王栐撰。是一部记载北宋典章制度兴革得失的史书,上起建隆,下迄嘉祐,凡一百六十二条,涉及职官、选举、食货、兵、刑、地理等多方面,悉以国史、实录、宝训、圣政等书为据,凡稗官小说,悉弃不取。全书记载宋代典章制度的创立因革,主要是职官、选举制度,也涉及食货、兵刑、地理等方面的情况。时间起自建隆,迄于嘉祐。据作者自序,其编写宗旨是因为有感于南渡以后,典章放失,祖宗良法美政,俱废格不行,故详叙制度的沿革变迁,议其得失,给当政者提供借鉴。知其有为而作,不同于其他笔记信手随札。成书于宝庆三年(1227)。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
默觚
近代魏源著。“觚”是古代写书的木简,“默觚”意即默深的读书札记。撰于清道光十五年至十九年(1835—1839)。分上下两卷。上卷《学篇》一至十四,为论学之作;下卷《治篇》一至十六,为论治之作。《学篇》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论,指出:“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认为知来之于行:“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提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有相反相成、祸福倚伏、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指出:“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清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又说:“天下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虽相反如阴阳、寒暑、昼夜,而春非冬不生,……相反适以相成也”。但也说:“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令子必宗,夫唱妇必从”。主张维护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治篇》中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主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为其变法改革思想作论证。但又指出:“气化无一息不变者,其不变者道而已”。反映了其作为地主阶级改革家的阶级局限性。本书是研究魏源哲学、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收入《古微堂内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
请观音经疏
佛典注疏。隋智顗述,灌顶记。一卷。是东晋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音经》)的注释书。不分章次,不列标题。释文先释经名,再论五重玄义,后依经文顺序对全经进行疏解。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从人法以为名,灵知寂照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救危拔苦为用,大乘为教相。从如是,至令得无患,是序分。从尔时佛告,至生诸佛前,名正宗分。从佛说是已,讫文。名流通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