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钱一本
钱一本(1546年-1617年),明学者。字国瑞,号启新,学者称启新先生。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庐陵知县。历任福建道御使、广西巡按。因上疏议论朝政而获罪,削籍为民。遂潜心于六经、周易及程朱理学。筑经正堂以讲学,后与顾宪成、高攀龙主讲于东林书院。针对当时学者喜谈本体,强调本体应通修养方能得到。认为性固然是天生的,但也要通过修养才能见性。就好比一粒谷种,人人都有,但如果不下功夫,不能使之凝聚到发育地位,终究只是个死粒。因而指出:“人无有不才,才无有不善,但尽其才,始能见得本体,不可以石火电光,便作家当也。”(《明儒学案》)主张做学问应从格上起程,如同种树寻根,疏水寻源一样。万物都已俱备,但如果不用心去体认,只能算作无头学问。认为那些专讲定静工夫的学者,只是一群无头脑之人。他说:“仁义礼智,人所固有,只是不曾根之于心,便不生色者,心符故曰生色。今人乍见恻隐之生,但是端不是根,譬如五谷,岂不是美种?谓人无是种不得。然同有是种,不会种,只唤作死粒,不唤作生粒,株守这几粒,一人生育不来,况推之天下国家?”(《黾记》)主张通过教育来启发人们向善的本性,并用心培育,使之巩固。就好比一粒美种,人人都有,但却不易萌芽。即使萌芽后也得要万分保护,才能使之成苗,继而开花结实,有所收获。推而广之。认为学者不能专做自了汉,应以利为宗旨。即“以利为本,小之无以利用出入,大之无以利天下,远之无以利万世。这故亦死粒耳。……一粒化成千百粒,五谷熟,民人育,是为孟子以利为本大旨。”(同上)反对把释家学说与儒学混为一谈,认为“圣学率性,禅学除情。”(同上)表面看来,只是毫厘之差,实际上则是谬之千里。儒学主张育人化人,就像树艺五谷一样,不仅要除去稗草,还要精心培育。而释家则宣扬了妄即真,以为除去稗草,五谷就会成熟。当然没有这个道理。再者,释学坐谈虚空,不事生产,只得向世人乞讨。“以乞率人,廉耻丧尽。是以凡涉足释徒者,廉隅都无可观。”(同上)认为将释学混入儒学,结果必将中毒而不自知。所以,学者应引起警觉。他说:“禅本杀机,故多好为斗口语。儒者每染其毒而不自觉”。(同上)《明史》卷231有传。著作有《像象管见》9卷、《像钞续钞》6卷、《黾记》4卷、《范衍》10卷、《遁世编》14卷。
-
潜说友
潜说友(1216—1288),字君高,缙云(今属浙江)人。淳祐四年进士。知嘉兴县,有惠政(《崇祯嘉兴县志》卷一一)。历知南康军,咸淳二年,除秘书丞,迁军器少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出为两浙路转运判官。三年,迁转运副使。四年,知临安府兼两浙路安抚使。六年,权户部尚书,以曲意附和贾似道屡得进位。八年,以误捕贾似道私赇罢。九年,起知平江府。德祐元年,元兵逼境,以乞降输财犒军全城,削职贬南安军(《宋史》卷四七《瀛国公纪》)。后随二王入闽,留守福州。降元,为宣慰使,因军粮不继,为李雄所杀。纂《咸淳临安志》九十三卷,颇有条理,可资考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全宋诗》卷三三八九录其诗五首。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二六。事迹见《咸淳临安志》卷四九、《正德姑苏志》卷四○。
-
钱澄之
钱澄之(1612年5月29日—1693年9月30日)清代文学家。原名秉镫,字幼光。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末诸生。早年曾参加复社,名重一时。弘光中,因马士英、阮大铖迫害复社党人,至吴江躲避。不久,弘光朝灭亡,与钱铖一起在吴江起兵抗清。失败后入闽,投奔唐王,授彰州府推官。唐王政权覆灭后,又入粤投奔桂王,授礼部仪制司主事,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知制诰。广州、桂林相继陷落,为避祸,他一度削发为僧,改名幻光。之后,历尽艰辛,于顺治八年(1651)返回故乡。从此,改名澄之,字饮光,号田间,务农自给达四十余年。
澄之学识广博,富于才情,无论诗、文均深有造诣,而尤以诗著称。由于他身处易代之际,饱经沧桑,备经忧患,所以其作品题材宽广、内容深厚。他的创作以归隐故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大多取材于明末清初的政治大事,展现出一代兴亡,具有明显的史诗特色。如《长干行》摄取弘光朝大选淑女入宫及清军渡江之后淑女沦落的史实,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弘光政权短命的原因,《悲愤诗》和《三吴兵起纪事答友人问》记录吴江抗清义军举事的本末,倾诉了他的妻子儿女兵败后沉江而死的巨大哀痛;《虔州行》、《悲湘潭》、《悲南昌》等历述各军事要地的陷落,揭露清军野蛮屠杀的暴行,同时也透露出南明军队内部的矛盾和将领的无能。后期诗歌则大多取材于下层人民和他个人的生活,写出了民生疾苦,抒发了他对新朝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如《获稻词》和《催粮行》,描绘了农民在横征暴敛下的凄惨处境;《水夫谣》诉说了拖挽兵船的役夫横遭凌辱的痛苦命运,在清兵眼中,他们的生命,“贱同豕狗”,动辄便被摧残致死;《捕匠行》刻画了为官府造船的工匠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他们因被迫终日在水中干活,竟使得“自腰以下尽生蛆”!至于诗人个人生活,通过《田间杂诗》、《田家苦》等作品可以看出,也一样贫困不堪。这些诗,一字一泪,震撼人心。由于对现实的不满,更加深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湖孰种菜歌》、《延平感怀》、《金陵即事》都倾吐了内心的忧思和隐痛。
前人认为,澄之的诗“五言似陶公”(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七古拟张、王乐府,亦近香山”(陈田《明诗纪事》)。其实,他是博采众家而又能词必己出,独抒性情的。诗风冲和淡雅,却又深沉精粹,骏快可喜。
澄之的古文也堪称不俗,吐辞明白宣畅,气势浩然充沛。《伯夷论》、《三国论》、《答池州喻太守书》均可见出其特点。
著有《田间诗集》30卷、《田间文集》28卷,康熙间斟雉堂初刊,宣统二年重刊。《藏山阁集》诗14卷,文6卷,收入崇祯十一年至顺治九年作品,有海盐朱氏本、桐城萧氏本、光绪龙潭室印本。此外,还著有《田间易学》12卷、《田间诗学》12卷、《庄屈合诂》1卷。
-
钱裴仲
钱裴仲。晚清人。著有《雨华盦词话》。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钱文子
钱文子(1148年1月9日—1220年11月23日)南宋儒者。字文季,乐清(今属浙江)人。入太学,有盛名,绍熙三年上舍释褐。嘉泰初,为醴陵令,吕祖泰以上书送钦州收管,道出潭州,文子私赆其行(《宋史·吕祖泰传》)。四年,知台州。开禧元年,知常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嘉定元年,为成都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三二、钱文子《山谷外集诗注序》)。三年九月,以吏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四年五月,除宗正少卿。后退居白石山下,自号白石山人。著有《孟子传赞》十四卷、《论语传赞》二十卷、《中庸集传》一卷、《诗训诂》三卷、《白石诗集传》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全宋诗》卷二七八五录其诗三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八八八。事迹见《爱日斋丛钞》卷二、《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宋元学案》卷六一。
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白石诗传》、《诗训诂》、《论语传赞》、《中庸集传》、《孟子传赞》、《汉唐事要》、《汉唐制度》和《补汉兵志》共8种计91卷。犹以《白石诗传》和《补汉兵志》备受历代名家推重。同时,钱文子又是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创立者之一,时称“儒林巨擘”、“一代宗师”。
-
钱乙
钱乙,生卒年月不详,宋著名儿科学家。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郓(今山东东平)。父钱颖,善医,东游海上不返。从姑父吕氏学医。为方不偏执一家,不拘泥古法,时出新意,又与古法相合。尤精通《本草》诸书,辨正阙误。能言异药之生出本末、名称、形态。以擅治儿科病闻名。元丰(1078—1085)年间至京师治愈长公主之女疾,授翰林医学。又以黄土汤治愈皇子瘈疭,擢为太医丞,赐金紫。求治者络绎不绝,皆授之药。所治验案甚众,民间广为流传。曾自患周痹,处方药得效。其临症心得治验,经阎孝忠整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约1114年)。该书以脏腑辨证立说,强调五脏病变在诊治方面的相互影响。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力戒妄攻误下,用药当平和柔润,补泻并施。其学术见解,对儿科学及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之发展影响很大。尝谓“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高度概括肝肾二脏之生理特点及治法。如将八味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以作幼科补剂。明薛己承用其方,遂为补益真阴代表方。又如升麻葛根汤、导赤散,皆为其所制效方,后世医家沿用不替。《四库全书提要》评此书曰:“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另著《伤寒指微论》(或作《伤寒指迷论》)五卷,今佚。
-
齐仲甫
齐仲甫,生卒年未详。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时(1195~1224年)为翰林医官,步军司医官兼太医局教授,分管女科。著有《女科百问》(又名《产宝百问》)2卷,《产宝杂录》1卷。齐氏对药物炮制颇为重视,在处方中多以脚注形式加以说明,涉及的方法多宗前人经验。如净制、炒制、煅制、辅料制等。对半夏曲、酽醋糠制备方法介绍详细,方法也有独到之处。为了增强药效,也常有以药制药的方法、尤其创立了以药汁同药渣互制的炮制方法,与前人所不同。
-
钱峻
钱峻,生卒年月不详,清初医家。字青棆。浙江吴兴人。辑有《经验丹方汇编》(1707年),选方精审,且各科证治皆备,所录均为己之亲验,颇切实用,迭为后入增补刊行。其经俞焕、周朗增补者仍以旧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经陈彦吾续补者易名《观心书屋经验良方》。
-
齐己
齐己(864—938)唐末诗僧,本姓胡,名得生,长沙(今属湖南)人。幼孤贫,性颖悟,七岁为大沩山寺牧牛,常以竹枝画牛背作小诗,为老僧所赞赏,遂剃度为僧。后云游各地,遍览名山大川。曾居于长沙道林及庐山东林二寺。后梁龙德元年,拟往西蜀,途经江陵,荆州节度使高从诲慕其名,留其居龙兴寺,命为管内僧正。然其性放逸,爱乐山水,懒谒诸侯,虽不得已而受,终怏怏不快,遂作《诸宫莫问诗》一五首以寄意。后病卒于江陵。己性耽吟咏,工诗善琴,亦擅长行书,风雅放逸,诗名大著于湖湘间。为晚唐五代之交著名诗僧。当时著名诗僧、诗人如贯休、虚中、曹松、李洞、方干、沈彬、孙光宪等均与之交游唱和。为诗苦吟,尚琢炼,自言“旧制新题削复刊,工夫过甚琢琅玕”(《寄曹松》)。孙光宪称其诗“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白莲集序》)。徐东野亦推崇其诗“格古”、“意新”、“调雅”、“语奇”(《赠齐己诗》)。亦精行书,《宣和书谱》称其“笔迹洒落得行字法,望之知非寻常释子所书也”。所作诗由门人辑得八一○篇,编成《白莲集》一○卷,友人孙光宪于后晋天福三年为之作序。《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白莲集》一○卷,《风骚指(一作旨)格》一卷,今存。《风骚旨格》论诗有六义、十体、十势、二十式、四十门、六断、三格,为论诗法之作。后人有疑其非齐己作者。此外,《崇文总目》亦著录《诗格》一卷,然亦未能断其必为齐己所作。《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见卷八三八至卷八四七。《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三补诗一首,卷五○又补三首四句,重录六首二句。文二篇,见《全唐文》卷九二一。生平事迹见孙光宪《白莲集序》、《五代史补》卷三、赞宁《宋高僧传》卷三○、《宣和书谱》卷一一、《唐诗纪事》卷七五、《唐才子传校笺》卷九。
-
钱德苍
钱德苍,字沛思,号慎斋,又号镜心居士、古泉居士,清乾隆年间江苏长洲人,在苏州开设宝仁堂书坊,曾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增订出版谐谑诗文选《增订解人颐广集》。乾隆二十八年(1763),钱德苍萌意辑刊戏曲散出选本《缀白裘新集》(下文简称钱编《缀白裘》)。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共历经了十年、四个出版阶段。钱编《缀白裘》荟罗宏富,出版后有翻刻本(照样摹印,选出选文不变动),有改辑本(选出选文有变动),乃是戏曲史上系谱最复杂的散出选本,向有杜颖陶、吴新雷、颜长珂、根欠山彻等前辈学者撰文介绍。
-
秦醇
秦醇,字子复(一作子履),亳州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事迹不详。胡应麟以为“盖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复补缀以传者也。”北宋中后期的秦醇是喜欢撷取历史题材的重要传奇文作家,作有《赵飞燕别传》、《骊山记》、《温泉记》三篇作品。
-
强至
强至(1021—1076)字几圣,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及第,除泗州司理参军。历浦江、东阳、元城县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韩琦判永兴军,辟为主管机宜文字,在幕府六年。熙宁五年,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改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是年卒,年五十五。强至少年力学,根柢深厚,各体文章皆工整,曾巩称其奏章“声比字属,曲当绳墨,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记叙文章则“简古典则,不少贬以就俗”(《强几圣文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奏疏“曲折疏鬯,切中事情,多有裨于世用”,其诗“沈郁顿挫,气格颇高,在北宋诸家之中,可自树一帜”(卷一五二)。其古体诗《闻杭饥》记述皇祐二年杭州大灾,对太守(范仲淹)的救灾举措大加称赏,忧虑民生疾苦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些诗风格清新逸丽,像“春风那解系狂游,朝醉桐江暮柳州”(《贾麟自睦来杭复将如苏戏赠短句》),“江盘北固山形转,云抱南朝树色苍”(《寄题甘露寺文岳上人环翠阁》),“日高恐释三春雪,风细犹传数里香”(《会压沙寺观梨花》),均为脍炙人口之作。强至诗文由其子强浚明编为《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作序。文集在明代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编为《祠部集》三十六卷。强至还撰有《韩忠献遗事》一卷,现存明刊本、《百川学海》本、《武林往哲遗著》后编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五八七至五九八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一四二八至一四五六收其文二十九卷。事迹见曾巩《强几圣文集序》(《元丰类稿》卷一二)、《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编有《祠部公年谱》三卷。
-
丘光庭
丘光庭,生卒年月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末任太学博士。乾宁三年前曾编辑《乌程图经》。天祐间高澧任湖州刺史时,曾请其校书。又与罗隐相识,罗隐有《酬丘光庭》诗。丘光庭著作甚多,见于著录者尚有:《兼明书》一二卷、《规书》一卷,均见《宋史·艺文志》,《古贤姓名相同录》一卷,见《遂初堂书目》,又有《吴兴遗事》、《海潮记》一卷、《海潮论》一卷、《康教论》一卷、文集三卷、四六一卷、诗集一卷,见光绪《乌程县志》。现大多已亡逸,仅存《兼明书》及《海潮论》两种。《兼明书》传本仅五卷,大约已经后人重编,非原书。其内容主要为考证《五经》、《文选》及杂说、字学之类。《海潮论》收入《全唐文》。另《全唐文》卷八八九存文二篇,《全唐诗》卷七六八录诗七首,皆出自《兼明书》。事迹据光绪《乌程县志》卷三一,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卷一五。
-
确庵耐庵
确庵,生平事迹不详,史书中也未见有记载。他收集有关靖康祸乱始末的稗史著作,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汇编成《同愤录》一书。耐庵,事迹也无可考。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为南宋末、元朝初年人,且好收辑徽、钦二朝事迹,故近人推断施耐庵很有可能是此书编者耐庵。
-
强行父
强行父(1091-1157),宋代文学家。字幼安。余杭(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与唐庚(字子西)同寓京师,日从之游,归记唐庚口述论诗文之语。唐庚卒后,其旧所记又无存,乃追忆手录,成《唐子西文录》1卷,有《历代诗话》本。
-
丘悦
丘悦,唐初学者。(公元?年至七一四年左右)字不详,河南陆浑(河南汝阳)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年。有文才,景龙中,(公元七o八年左右)为相王府掾,与裴耀卿俱为王府直学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歧王传。悦撰有《三国典略》三十卷,《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
钱愐
钱愐,秀州(今浙江嘉兴)人,曾官太尉,于徽宗时屡出使辽廷,故此编载有辽境各族居民风俗。
-
权衡
权衡,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吉安(今属江西)人,字以制,号葛溪。元时屡拒礼聘,隐居太行黄华山二十八年不仕。明洪武四年(1371)归江西,年已六十余,寓居临川以终。著有《庚申外史》。元末农民战争时期曾避居河南、山东,明初才返回故里。其间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下此书。因元顺帝出生于庚申年(1320年),人称庚申帝,故以此书名记载顺帝一朝的历史。全书两卷,采用编年体例。
-
钱俨
钱俨(937-1003)原名信, 字诚允,号贵溪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十四子。自幼出家,俶袭国封,命为镇东军安抚副使。后周显德四年,奏署衢州刺史。 开宝三年,出知湖州,充宣德军安抚使。太平兴国二年,授新、妫、儒等 州观察使。入宋,为随州观察使,换金州观察使,出判和州。善饮酒,且量极大,据说百卮不醉。咸平六年卒,年六十七,赠昭化军节度使。俨谨慎好学,博涉经史,为文辞敏速富 赡,吴越国中词翰多出其手。归宋后,与朝廷文士歌咏不绝。淳化初, 献《皇猷录》。咸平时,又献《光圣录》。著有诗文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吴越备史》十五卷、《备史遗事》五卷、《忠懿王勋业志》三卷、 《贵溪叟自叙传》一卷,均已佚。《全 宋诗》卷二一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五七收其文二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
-
青华老人
青华老人《唱道真言》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
任贤斗
任贤斗,清医家。字师韩,又字瞻山。湖南浏阳人。监生。初从两师,学医未得要领,乃搜讨古方书,精探奥旨,三年而有得。视疾能识其源,治症能善辨阴阳虚实。雍正、乾隆(1723—1795)年间名医。传能默诵《景岳全书》,然其用方常与景岳学说相背。如以熟地、枸杞等之腻膈,为治痰湿者所大忌,则与陈修园之见解同;又以五味子、麦冬等之敛肺,用治风寒咳嗽者必成劳损,则与徐灵胎之见解合;用轻扬之药清上焦之热,分量不宜过重,则与叶天士之见解同。撰有《瞻山医案》四卷(1736年),述内科杂病治验。又著《任氏医案》五卷,未见刊行。
-
如岑
如岑,生卒年不详。近代僧人。如岑法师以印祖为师,民国四十二年,虚云老和尚在〈印光大师画传序〉说:“其弟子灵岩妙真和尚,及了然、德森、廉音、如岑诸法师,为纪念大师,传播遗教,以宏扬净土,特聘沪上名画家唐云、孔小瑜,合作大师画传二十五幅。”岑公一生致力弘扬净土法门,曾编撰《思归集》,摘录佛菩萨祖师,及近世大德所说的念佛法要,以策励念佛行者,使信心未坚固的人得以坚固,愿力不宏大者得以宏大,行持不踏实者得以踏实。印光大师曾给以鉴定,并作序赞叹弘扬。
-
容成公
容成公,古代仙人。《列仙传·容成公》载: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事与老子同,亦云老子师。《神仙传》称其字子黄,道东人。曾居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山,年二百岁。《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载:容成公善补导之术,守生养气,谷神不死,黄帝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相传容成公擅房中术。《汉书·艺文志》录有《容成阴道》,《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容成经》一卷,同书《释滞》以容成公为房中十余家之一。《后汉书·方术传》称甘始、东郭延年等皆行容成公御妇之术。《道枢》卷三《容成篇》称未闻有以御女而获仙者,故房中术非修仙者之务。
-
荣西
荣西(1141~1215)日本临济宗开祖。备中吉备津人,俗姓贺阳。字明庵(世又称明庵荣西)。十四岁,于比睿山出家受具足戒。十九岁,学天台宗教义,并学密教。仁安三年(1168)来宋,至天台山求法,得天台新章疏三十余部,凡六十卷;归国后,呈天台座主明云。文治三年(1187)再次来华,登天台山,随侍万年寺之虚庵怀敞,苦励参究,习临济宗黄龙派之禅法。建久二年(1191)归国,始行禅规,道俗满堂,遂于筑前博多建立圣福寺,此为日本禅寺之创始。师之声誉渐扬,为天台宗僧徒所谗,朝廷宣令禁禅,师乃作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为新宗申辩,并谒幕府将车,幸得镰仓幕府信任,建立寿福寺,并于京都开创建仁寺,作为台、密、禅三宗兼学之道场,并融合三=宗而形成日本之临济宗。建保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五。世称叶上房、千光祖师。著作除出家大纲一卷、兴禅护国论三卷之外,另有一代经论总释、三部经开题、吃茶养生记各一卷等。[元亨释书卷二、延宝传灯录卷一、本朝高僧传卷三]
-
如愚
如愚,明代僧。湖北江夏人。字蕴璞,号石头和尚。生卒年不详。中年入道,勤奋好学,博通经论儒典,亦旁及道家之说。喜好禅思,勤于参省,于金陵碧峰寺依雪浪恩公学诗,常以俚杂语吟唱之,并现愤慨之情,不作禅语,众人皆奇之。晚年因谤师而为同门所逐,出走燕京,罹疾而寂。著有空华、饮河、上啼、石头奄、宝善堂等集。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