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澄之

钱澄之
  • 姓名:钱澄之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612年5月29日
  • 逝世日期:1693年9月30日
  • 民族族群:

钱澄之(1612年5月29日—1693年9月30日)清代文学家。原名秉镫,字幼光。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明末诸生。早年曾参加复社,名重一时。弘光中,因马士英、阮大铖迫害复社党人,至吴江躲避。不久,弘光朝灭亡,与钱铖一起在吴江起兵抗清。失败后入闽,投奔唐王,授彰州府推官。唐王政权覆灭后,又入粤投奔桂王,授礼部仪制司主事,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知制诰。广州、桂林相继陷落,为避祸,他一度削发为僧,改名幻光。之后,历尽艰辛,于顺治八年(1651)返回故乡。从此,改名澄之,字饮光,号田间,务农自给达四十余年。


澄之学识广博,富于才情,无论诗、文均深有造诣,而尤以诗著称。由于他身处易代之际,饱经沧桑,备经忧患,所以其作品题材宽广、内容深厚。他的创作以归隐故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大多取材于明末清初的政治大事,展现出一代兴亡,具有明显的史诗特色。如《长干行》摄取弘光朝大选淑女入宫及清军渡江之后淑女沦落的史实,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弘光政权短命的原因,《悲愤诗》和《三吴兵起纪事答友人问》记录吴江抗清义军举事的本末,倾诉了他的妻子儿女兵败后沉江而死的巨大哀痛;《虔州行》、《悲湘潭》、《悲南昌》等历述各军事要地的陷落,揭露清军野蛮屠杀的暴行,同时也透露出南明军队内部的矛盾和将领的无能。后期诗歌则大多取材于下层人民和他个人的生活,写出了民生疾苦,抒发了他对新朝统治者的强烈愤慨。如《获稻词》和《催粮行》,描绘了农民在横征暴敛下的凄惨处境;《水夫谣》诉说了拖挽兵船的役夫横遭凌辱的痛苦命运,在清兵眼中,他们的生命,“贱同豕狗”,动辄便被摧残致死;《捕匠行》刻画了为官府造船的工匠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他们因被迫终日在水中干活,竟使得“自腰以下尽生蛆”!至于诗人个人生活,通过《田间杂诗》、《田家苦》等作品可以看出,也一样贫困不堪。这些诗,一字一泪,震撼人心。由于对现实的不满,更加深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湖孰种菜歌》、《延平感怀》、《金陵即事》都倾吐了内心的忧思和隐痛。


前人认为,澄之的诗“五言似陶公”(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七古拟张、王乐府,亦近香山”(陈田《明诗纪事》)。其实,他是博采众家而又能词必己出,独抒性情的。诗风冲和淡雅,却又深沉精粹,骏快可喜。


澄之的古文也堪称不俗,吐辞明白宣畅,气势浩然充沛。《伯夷论》、《三国论》、《答池州喻太守书》均可见出其特点。


著有《田间诗集》30卷、《田间文集》28卷,康熙间斟雉堂初刊,宣统二年重刊。《藏山阁集》诗14卷,文6卷,收入崇祯十一年至顺治九年作品,有海盐朱氏本、桐城萧氏本、光绪龙潭室印本。此外,还著有《田间易学》12卷、《田间诗学》12卷、《庄屈合诂》1卷。

猜你喜欢的书

名疑

名疑

四卷。明陈士元撰。陈士元字心叔。应城(今属湖北)人。嘉靖年进士。官至泺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孟子杂记》、《古俗字略》、《梦林元解》、《姓汇》、《姓觿》等。是书所录,上自三皇,下至元代。博采史传,以及百家杂说。凡是古人姓名异字、以及更名更字、同姓名者,全都汇萃其中。神仙鬼怪之名也都详载其中,如吴刚、姮娥、丰隆、屏翳、神荼等。体例也非常冗杂。但是,由于此书采辑丰富,见闻广博,很有参考价值。有《归云别集》本、《泽古斋丛钞》本、《四库全书》本。

周易音义

周易音义

音义书。唐陆德明撰。为陆氏所著《经典释文》第二卷《周易音义》单行者。此书征引汉魏经师有关《周易》的注解音切,包括子夏、马融的《传》,孟喜、京房、费直、刘表、董遇的《章句》,荀爽、郑玄、宋衷、虞翻、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干宝、黄颖、蜀才、尹涛、费元珪的《注》,陆绩的《述》,张璠、荀爽的《集解》,谢万、韩伯、袁悦之、桓玄、卞伯玉、荀柔之、徐爰、顾欢、明僧绍、刘瓛的《系辞注》,王肃、李轨、徐邈的《音》,褚仲都、周弘正的《义》等。这些著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此书保存其部分音读训诂,为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和词义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程杏轩医案

程杏轩医案

医案著作。3集。清程文囿(杏轩)撰。分初集、续集、辑录3集。合刊于道光九年(1829年)。后遭兵燹,由其后人于光绪六年(1880年)将3集合为一书,重予校刊。此书不分门类,内、外、妇、儿各科咸备,收载病案192例。医案完整详尽,间有医论(如答门人问等)。书中个案,不乏疑难重证,程氏皆辨析精要。获效者,畅论医理,解析答疑;不效者,论其得失长短,总结经验,供后人借鉴。学风严谨,实事求是。程氏主张“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应“以古为师,间出新意以济古法所未及”。其于真寒假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危难病证,审因辨证,尤为精当、慎重。程氏用药善于温补,长于调理脾胃、肝肾,并认为情志之病,畅达心胸可不药而愈。此书有多种清刻本,并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古诗源

古诗源

诗总集。清沈德潜撰。十四卷。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生困于场屋,年七旬始得进士,高宗称之为“老名士”,命值上书房,擢礼部侍郎。他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拘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少数篇章也反映人民疾苦。此书选收自上古至隋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原刻本今存《四部备要》排校本,通行本为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63年和1977年中华书局排印、重印本。

平台纪略

平台纪略

一卷。记康熙六十年(1721)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始末。起于是年四月,讫于雍正元年(1723)四月。鼎元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为该役清军主帅之一。鼎元参赞军务,一一亲见,故记载翔实可靠。有雍正元年、十年刊本和《鹿洲全集》本。

禅林象器笺

禅林象器笺

二十卷,目录一卷。日本僧人无著道忠编,作者搜集从百丈怀海《古清规》以来各种清规中有关禅林规矩、行事、机构、器物等名目的起源、沿革以及现行意义,一一加以阐明注释,分29类:区界、殿堂、座位、节时、灵像、称呼、职位、身肢、丛轨、礼则、垂说、参请、执务、杂行、罪责、报祷、讽唱、祭供、丧荐、言语、经录、文疏、簿券、图牌、饮啖、服章、呗器、器物、钱财,共计1724条。本书征引资料丰富,共援引各种僧史、禅灯录、清规、语录等内典484种,经史子集等外典286种。被誉为丛林制度的百科全书。于日本宽保三年(1741)刊行。有1996年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