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乔曾劬

    乔曾劬

    乔曾劬[qú](1892-1948),近代篆刻家。字大壮,别署壮殴,波外翁。四川华阳(今成都)人。毕业于清代北京讲学馆,通中、法文学,具有奇才,擅长诗词,对《说文》颇有研究。书法少习虞世南,后出入二王及褚遂良《倪宽赞》,博涉诸碑贴,卓然成家。篆刻出自黄牧甫,喜以大篆入印,刀法劲辣,工整稳健,印文融会两周秦、汉、金文于一体,布局疏密自然充满灵动之气,章法重变形,极尽夸张,而字之笔划则光洁规整,一丝不苟,名重一时。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愤世忧时,1948年某晚将所刻印章数十方置案头把玩甚久,翌日投河自尽于苏州梅村桥畔,原因至今不详,为现代文化史上一谜。著有《波外楼诗》2卷,《波外乐章》2卷。殁后友人集其篆刻编为《乔大壮印蜕》2卷。

  • 钱谷

    钱谷

    钱谷,(1508-1572),字叔宝,自号悬罄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失学,迨壮始知读书。朱彝尊《列朝诗传》:"钱谷字叔宝,少孤贫,游文侍诏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力点染水墨,得沈氏之法。晚葺故庐,读书其中。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匍匐请观。手自抄写,几於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钱谷手抄之书,一丝不苟,为后来藏家所重。陆心源皕宋楼曾藏有钱氏抄本《会稽掇英集》,后有文震孟跋说:"《会稽掇英集》皆集唐宋名贤时文,宇内流传绝少,是其早岁所抄,无一惰笔,乃从宋刻本而录者,为世珍重可知矣。"钱谷家贫,故文徵明为题室名"悬罄"就是空无所有的意思。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叔宝先生不为家,家逾贫。先太史过而题其室曰"悬罄"。先生笑曰:"吾志哉!"而其嗜读日益甚。收录古文金石书几数千卷。"


    看到文徵明收藏的典籍罗列,顿生羡慕之心,遂有志于藏书。先后购求及手录古籍至几万卷,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借观,手自抄写,校雠至子夜不辍。所录古文、金石书近万卷,皆为当时佳本秘籍。建藏书室有“悬罄室”,由文徵明为其命名并题写匾额。老屋三间,藏书充栋。所藏多人间罕见版本。刘凤作有《悬罄室集》。又命名多处藏书、藏画室名如“十友斋”、“意远轩”、“红木轩”、“梦雉斋”等。藏书印有“句吴逸民”、“三吴漫士”、“吴越王子孙”、“中吴钱氏收藏印”、“钱谷手抄”、“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还遭神诛,子孙不宝真其愚”、“钱氏叔宝”、“悬罄室”等。喜刻书,刻印有唐、宋秘籍众多,数千卷近百种。编有《续吴都文粹》、《静观室三苏文选》等,著有《三国类抄》、《隐逸集》、《南北史摭言》、《长洲志》、《吴中人物志》、《悬罄室杂录》、《悬罄室诗》、《苏州三刺史诗》等。子钱允治,亦酷喜藏书。

  • 钱仪吉

    钱仪吉

    钱仪吉(1783—1850),初名逵吉,后改仪吉,字蔼人,一字新梧,号衎石,又号星湖。浙江嘉兴人。幼嗜学。十岁,作《卜孝廉传》,已具史裁。十二岁,效选体作山赋千言,“张问陶击节称赏”(《嘉兴县志·钱给事传》。十七岁,辑其少作为《敝帚集》。嘉庆六年(1801),中举。十三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授户部主事。十五年,与刘芙初、董琴涵、贺藕耕为“消寒诗会”。十九年,与刘董吴、陈石士、陶文毅等,重举“消寒诗会”,敦励学行。历官云南、山东司主事、贵州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总办八旗现审处会典馆总纂,河南道御史、贵州道御史、刑科给事中、工科给事中。道光十年(1830),因公累罢官。三年后,主讲广东学海堂,“与诸友商略经史”(苏源生《书先师钱星湖先生事》)。十六年,主讲河南大梁书院,蒋湘南游其门。三十年,卒。钱氏言学,服膺朱子。治经则“先求古训,博考众说,亦折衷本文大义,不持汉宋门户”(《清史稿》本传)。其为文,“或正容庄论,使人凛然以肃,盖有得于古之诰诫者;开心巽语,使人悠然以思,盖有得于古之讽谕者。假事以托意,循末而见本,有以感人心而裨世教”(《戚嗣曾《衎石斋记事稿·序》)。其为诗,自谓“吾之诗不能为巧,亦不敢为巧”(《刻楮集·序》)。缪荃孙评曰:“反复读之,取境独高,造意极深。而出之以清新,谐之以音节,绝无巉削深刻之状,而自远于流俗。”“愈玩愈妙,能使人默会于字句之外。”(均见《定庐集·跋》)著有《衎石斋记事稿》一○卷、《续稿》一○卷、《闽游集》二卷、《定庐集》四卷、《刻楮集》四卷、《旅逸小稿》二卷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苏源生《书先师钱星湖先生事》(《碑传集补》卷一○)、《嘉兴县志·钱给事传》、《番禺县志·寓贤传》本传(《碑传集三编》卷三七)等。

  • 钱时

    钱时

    钱时(1175—1244),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幼奇伟不群,时目之为奇童。读书不为世儒之习,尝以《易》冠漕司,后绝意科举,究明理学。四十岁前,默默无闻。四十至六十,以讲学闻于时。四十四岁师从杨简,简荐于朝,不果。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招主讲席。嘉熙元年,宰相乔行简荐于朝,理宗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未几,出佐浙东仓幕,太史李心传奏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居蜀阜玉屏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著述甚富,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昏冠记》、《百行冠冕集》,均佚,今所存者有《四书管见》、《两汉笔记》,四库馆臣还辑有《融堂书解》。《蜀阜存稿》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本《蜀阜存稿》三卷。北宋文学家多重道轻文,南宋理学家重道但不轻文。钱时受其影响,其诗较富诗味,文亦更有文彩。如《三潭记》、《月夜游南山记》等,均可谓状理则理趣浑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全宋诗》卷二八七五至二八七六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七○一六至七○一九收其文四卷。事迹见《融堂先生行实》(《蜀阜存稿》卷首)、《宋史》卷四○七本传。

  • 祁韵士

    祁韵士

    祁韵士(1753~1815),清代诗人、学者。系西北史地之学的奠基人之一。字鹤皋,又字谐庭,别号筠渌,晚年又号访山。寿阳(今属山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乾隆四十二年(1777)27岁时中举,次年考中进士,后授官翰林院编修。乾隆四十七年任国史馆纂修官,受聘纂写《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历时8年而成。乾隆五十六年补户部主事,仍兼国史馆总纂。嘉庆五年(1800)授户部郎中,将调查研究漕仓积弊的资料汇编成《已庚编》。次年,以郎中受命监督宝泉局。嘉庆九年因局库亏铜案牵连入狱,次年远戍伊犁。嘉庆十三年遇赦离开伊犁,次年三月抵达故里。此后,他曾去南京为松筠“襄理幕务”,又应陕西总督那彦成之聘到兰州主持过兰山书院。嘉庆二十年死于保定莲池书院,时年65岁。


    祁韵士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著书立说,尽管一生坎坷而从未间断。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部分是记叙和研究西北民族历史和民族地区史地的学术著作,以西北地学的研究成就最为卓著。他虽不以文学名世,但其诗歌创作也有较高成就。在遣戍新疆期间,他留心边疆史地,又由于得到当时任伊犁将军的松筠的同情和支持,得以“橐笔自效”相继写就《西域释地》4卷、《西陲要略》1卷,并最终编纂成《西陲总统事略》12卷。此外,他有感于西北“山川城堡之雄阔,风土物产之瑰奇”(《濛池行稿》自序),除撰写记述旅途见闻的《万里行程记》外,还创作了大量描绘祖国西北边陲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诗歌,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塞外风情,表现了作者遣戍边疆的复杂情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尤以竹枝词形式创作的100首诗歌——《西陲百咏》最具特色,在清代西域诗中堪称上称之作,并对后世作者有所影响。祁韵士的著作还有《皇朝藩部要略》、《书史辑要》、《濛池行稿》和诗文集等。

  • 区金策

    区金策

    区金策,清代人。撰有《岭海兰言》。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秦笃辉

    秦笃辉

    秦笃辉,晚清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榆村,号重甫。湖北汉川人。道光岁贡生,曾肄业于江汉书院。治经兼取汉宋,为文出入汉唐。著作曾集为《墨缘堂集》32种,经1849年洪水和太平天国之战,大多散失。《经学质疑录》、《读史剩言》、《警书》、《平书》、 《榆楼诗话》于板荡之余,很受后人重视。《平书》中批判理学和四书文的篇章尤见思想光辉。

  • 秦翰才

    秦翰才

    秦翰才(1895年—1968年9月28日),名之衔,字又元,翰才其号,陈行乡人。父锡芷,荣光第四子,患痼疾,亡故时翰才仅半岁,故为祖父母所钟爱。聪颖好学,就读三林学校、省立松江第三中学,学业名列前茅。毕业后,经黄炎培介绍任江苏教育会文书,1917年(民国6年)后转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务科任秘书、通讯主任。1927年后,受黄伯樵之聘为上海市公用局秘书科长,后随黄转为”两路局”(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秘书,主办文书档案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局内迁。


    重庆任交通部专员。1939年夏,应原上海市工务局长沈怡邀,赴香港参加编纂《中国经济建设资料》。1942年秋,赴兰州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任主任秘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上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秘书处长,1955年退休。1956年10月,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自署千谱楼主。年谱收藏家。郑逸梅著《艺林散叶》称:“翰才早有左癖,后有谱癖。所谓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谓谱癖者,搜集古今中外年谱”。经他整理、汇集的年谱达2090种。


    秦翰才,名之衔,字又元,号翰才。上海人。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曾任江苏省教育会编辑、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务股和通讯股主任。1927年到1937年在上海市公用局任第一科科长时,曾以两次改良文书档案的实践,创订一种档案管理的新方案,纂成《上海市公用局行政管理实况》一书。此项革新案卷管理办法,作为应用科学管理之原则,被推广于京沪、沪杭甬、津浦、湘桂等铁路系统以及其他企业部门,并被推广到湖北省政府各厅机关,以提高行政效率。1933年到1939年,他在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任秘书,交通部任专员时,继续注意积累档案管理的经验心得,会同顾震白、吴芳孙两位铁路系统的同行共同研究,修正以前之方案,1942年整理编著《档案科学管理法》一书,1945年又将他在1942年到1945年在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任秘书室主任时所写的《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整理档案经过》作为实例列入此书附录。还著有《左文襄公在西北》、《文书写作谈》、《满宫残照记》等书。

  • 钱希言

    钱希言

    钱希言(1562-1638),字象先,后避祖诲改为简栖,江苏常熟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卒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是明代后期吴中地区著名的山人。少遇家难,迁居吴门。性孤高耿介,好诋呵人事而不屑屑干谒贵人之门。游浙东、荆南、江西,与王百穀、屠隆、汤显祖交。钱希言一生笔耕不辍,著有《狯园》、《桐薪》、《戏瑕》、《听滥志》、《桃叶编》、《二萧篇》、《讨桂编》、《织里草》、《辽邸记闻》等,晚年将之编为《松枢十九山》。在诸多作品中,又以小说成就引人注目,其种类多样,风格各异,在明代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志怪小说《狯园》,篇幅较长,文采斐然,内容取材广泛,分为神仙道化、释异报应、氵㸒祀妖怪、奇闻异物四大类;艺术特色上体现为较强的游戏色彩、教化特色,以及师法传奇的创作追求,这是整部小说的亮点。笔记小说《桐薪》,内容包罗万象,艺术特色上具有较强的“格物”性质,兼备浓郁的感伤色彩。志怪小说《听滥志》,其风格最为独特,体现了作者从“鼠思泣血”到“抒其愤懑”的心灵历程,同时小说着力刻画出一个跟现实生活相交织的神灵世界。


    钱希言在明代万历文坛声名远播,以创作之丰富与交游之广泛获得了同时代人的认同,又因其特殊的生存状态所体现的晚明士人群体分化的新动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展现的山人心史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文化学意义。在行迹上,“游”是钱希言生活的常态,从幼年逃避家难到成年后谋食于公卿间而成为山人,他的一生以“游”而终;在心态上,他刚作山人时自称“秦川贵公子”,壮年后却将“天地间一废人”重新定位自己的现实角色,“废人”既是发愤之语,也是冷眼自观。钱希言的山人行径与山人心态给他的文学创作以深刻影响,他游走于权贵之门的谋生方式决定了诗歌内容以投赠与唱和酬酢为主,而奔走四方、交游甚夥又使他掌握了大量故事素材和小说史料,奠定了他在晚明文言小说史中的位置。基于以上各层面的深入考察,钱希言在晚明文坛的特殊意义也得以形成清晰的指向,他既是我们把握明代山人行迹及其心态的重要个案,又是我们了解晚明文言小说发展史真相的关键环节。

  • 乔世宁

    乔世宁

    乔世宁(1503—1563),明代诗文作家。字敬叔,号三石。耀州(陕西耀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除南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四川佥事,历湖广提学副使、河南参政,进四川按察使。以母忧归里,后屡荐不起。他年轻时,何景明视学秦中,他亲受其诗法,谈必移日。其诗作颇为时人所推重,写得清圆宛转。如五律《雨夜舟中》:“江村秋雨夜,落叶满枫林。留滞孤舟客,萧条岁暮吟。樯灯还自照,云气坐来深。忽忆沧洲趣,令人动远心。”由“秋雨”不是引发哀愁,而是回忆趣事,可见其构思之新颖。又如七律《望九疑》:“衡山杳霭接苍梧,御气龙华定有无。一望南华悲帝子,伤心何处访仙都。空余斑竹凄湘浦,遗恨黄陵叫鹧鸪。烟雨楚天常不断,只愁云散九疑孤。”担心“云散”的结尾反衬出云雾缭绕的九疑山峰那种别具特色的佳境,可见其作诗的功力所在。著有《丘隅集》19卷。

  • 乔吉

    乔吉

    乔吉(约1280~1345),元曲家。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曾居杭州。他说自己在“江湖间四十年”(〔正宫·绿幺遍〕《自述》),足迹遍于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所作杂剧11种,今存《玉箫女两世姻缘》、《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唐明皇御断金钱记》等3种。元末明初时,《金钱记》和《扬州梦》最有名。他的《两世姻缘》和郑光祖的《㑇梅香》、《王粲登楼》,宫天挺的《范张鸡黍》,又被明中叶人称为“四段锦”(见明人高儒《百川学海》)。他的剧作对明代剧坛很有影响。


    《扬州梦》演唐杜牧事。杜牧有《遣怀》诗:“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剧本命名本此。故事写杜牧与张好好的故事。杜牧确有《张好好诗》,是旧识重逢的寄怀之作,杂剧由此敷衍成篇。几折戏都写有宴筵场面,也以曲词艳丽取胜。《两世姻缘》写书生韦皋和洛阳名妓韩玉萧的爱情故事。曲词也多佳句。


    乔吉以散曲著称,今存有辑本《乔梦符小令》,收入小令209首,套数11套。他尤以小令擅场,风格与张可久接近,能使雅俗共赏。他曾提出作曲的“六字法”,即“凤头、猪肚、豹尾。”他解释说:“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串,意思清新。”(陶宗仪《辍耕录》)他的制曲理论,至今还受到戏剧界的重视。


    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乔梦符之词,如神鳌鼓浪。若天吴跨神鳌,噀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李开先《乔梦符小令序》,评他的散曲说:“蕴藉包含,风流调笑,种种出奇,而不失之怪;多多益善,而不失之烦;句句用俗,而不失其文。自可谓与之传神。”李开先还把元曲界的张可久和乔吉喻为唐诗中的李杜,此论并不确当,然而以此可见后世对他的推重。他的小令语言奇俊秀丽,无愧是一位大家。


    李修生、李真瑜、侯光复编校的《乔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除汇辑点校了他传世的全部作品,还附录有《乔吉行踪略考》等。

  • 秦简夫

    秦简夫

    秦简夫,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元·钟嗣成《录鬼簿》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谓:“见在都下擅名,近岁来杭回。”故知其活动当在元末至顺时期。与钟嗣成有交往。他早先在大都就很出名,后来到了杭州,并时常往返于大都、杭州之间,可能在扬州游历过。今知其著有杂剧五种:观仅存《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另有《玉溪馆》、《天寿太子邢台记》二种,己佚。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云:“文章官样有绳规,乐府中和成墨迹,灯窗捻出新杂剧。《玉溪馆》煞整齐,晋陶母《剪发》筵席。《破家子弟》,《赵礼让肥》,壮丽无敌。”朱权《太和正音谱》言其词曲格势如“峭壁孤松”。


    《东堂老》是秦简夫的代表作。写浪子回头的故事。从剧本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看,可能是真人真事。该剧通过写东堂老李实受赵国器之托,在朋友死后,教育其败家子扬州奴的经过。这不仅仅在于一般地歌颂朋友之间的信义行为,以及因扬州奴结交无赖而败家的,故而劝人“交友宜慎”的问题;更主要的在于它深刻地反映了元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方民阶层的生活场景。作品既写出作为商人兼地主的子弟扬州奴生活的奢靡腐化,又写出他在李实的管教下,增强了不辞劳苦挣钱发家的商品意识,时代感很强。加之,作者采用本色曲词,注意排场工致,描摹人物逼真,因此,整个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吴梅认为,“此记摹写破家子弟,最为逼肖”。(《瞿安读曲记》)


    《赵礼让肥》主要取材于《后汉书,赵孝传》。剧中以赵孝的兄弟赵礼为主角,在一家避乱,遇到饿“贼”,即将被杀害时,其兄、母均争求代死。剧本写出了在灾荒年景中人吃人的活生生的残酷现实。我们只要翻开《元史》,就会看到如“陕西自泰定二年至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文宗纪》)一类记载。因此,剧本决非只在于宣传子孝、兄悌、母慈的封建道德;应该说,它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的。虽然作品取材于历史,但是,却不能抹杀其蕴含的观实生活感受和作家的历史使命感。从艺术上说,“此事固足令人感动,剧的结构也整洁,不冗杂;曲辞在本色之中,有味道,有情热。”(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


    《剪发待宾》事本《晋书?陶侃传》。写陶侃事母至孝,陶母剪发待宾,教子做人注重信义,赞扬了陶母的贤德。同时,“故事原无陶侃婚姻事。剧本编造出这一情节,并极力宣传‘信’字的重要。说教意味颇为浓厚。”(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因此,该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均较前两剧逊色。

  • 邱瑞吾

    邱瑞吾

    邱瑞吾,字国璋,渐江杭州人。撰有《运甓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祁承㸁

    祁承㸁

    祁承㸁[hàn](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密士老人,山阴(今绍兴)人。明藏书家,万历甲辰(1604)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少时喜读书,养成嗜书的癖好。结婚后,把妻子的陪嫁品拿去调换书籍。不幸遭火灾,半年所购,片楮不存。丝毫没有动摇爱书之情和收藏图书的决心,每闻有不曾读过的书,总是千方百计地找来阅读,并抄成副本保存。曾抄录了古今经、史、子、集各类图书中同科举考试有关的资料,汇编成一部书,共1000卷。做官后,每到一地都访求图书。20年时间里,聚书达10万余卷。在绍兴梅里建有旷园,内有藏书的“淡生堂”,游息的“旷亭”,读书的“东书堂”。“淡生堂”藏书颇富,在江东首屈一指。为保存图书,订有《淡生堂藏书约》,编了《淡生堂藏书目》14卷,收书9000多种,10万余卷,在目录学史上很有影响。


    《淡生堂藏书目》收书内容很有特色。不以宋椠之版为贵,而以实用为先。多收为一般人所不重视的地方文献和俗文学,“凡涉国朝典故者,不特小史宜收,即有街谈巷议,亦尽录”。收录府志94种,县志320种,另有小说、戏曲多种。收书注重类别,强调学术源流,多藏抄本,且校勘精良,全祖望称:“其所抄书,多人所未见,校勘精核,纸墨洁净。”鉴别有方,提出了“审轻重,辨真伪,复名实,权缓急,而别品类”的鉴别标准。


    著有《淡生堂集》、《两浙著作考》等43种,239卷,还辑有《国朝征信丛录》,编有《淡生堂明人集部目录》等。其著作在清初视为禁书,流传很少,属于目录学著作的,仅存《淡生堂藏书约》和《淡生堂明人集部目录》。

  • 祁志诚

    祁志诚

    祁志诚(1219年-1293年),全真教掌教,字信甫,号洞明子。金元时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元史》有传。在赤城县金阁山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道观——崇真观,它的创建者就是“元门掌教”、“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


    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元兵攻进河南,14岁的祁志诚被虏,和他一起被虏的百余人都遭杀戮,只有他幸存下来,兵返到太原时,祁县姓强的一个大族把他收为养子,并让他从师就学。等到该成家的时候,祁志诚却拒不婚娶,他说:“我生逢乱世,远离亲戚,白刃之下幸存下来,形如槁木,心同死灰,已不想像常人那样生活了,我要将息情绝,入山学道。你们的抚养之恩,我有生之年定会报答。”养父看祁志诚志向已定,也就不再勉强。


    当时全真教盛行,祁志诚听说宋披云正在太原西龙山传道,就赶去拜他为师,宋披云给他赐号洞明子,并向他传授全真教的教义。全真教是金代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宗派,丘处机将其发扬光大。祁志诚苦修苦学,并立志要像丘处机那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到蒙古兵聚居的地方传道,感化他们放下屠刀,使更多像自己这样的无辜百姓免遭杀戮。他选择了元兵往来最频繁的赤城云州,这是元上都到大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丘处机多次到过的地方。蒙古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50年),祁志诚出居庸关到云州,建了一个简易的道观乐全庵住了下来,开始了他在赤城45年的修行传道历程。


    祁志诚平常为人治病,没事时就游走于山水之间,并在金阁山刘家谷盖起了新的道观云溪观,道誉渐著。中统三年(1262年),丞相安童派吏部尚书张元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来请祁志诚,丞相问他修身齐家治国的方略,祁志诚回答说:“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治大国若烹小鲜。”丞相感觉说的很好,以为处世名言。后来,安童又把祁志诚的话转述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叹异者久之”。至元七年(1270年),祁志诚为他的师傅宋披云请谥,朝廷赠其师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同时,朝廷赐金阁山云溪观为崇真宫。第二年,授祁志诚“诸路道教都提点”。至元九年(1272年)赐祁志诚“玄门掌教真人”,还下诏书,令地方予以保护。


    祁志诚在赤城45年,含辛茹苦,至诚传教,而且也尽自己所能保护众生,救济众生,受到人们的拥戴。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一月,祁志诚怡然而逝,享年75岁。“远近吏民奔走会哭,从事服役者,日且千人。”祁志诚著《西云集》三卷传于世,其中有“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之句,足见其既为方外之人,也是饱学之士。

  • 求是斋

    求是斋

    求是斋为藏书室名,清人,籍贯不详,编辑《皇朝经世文五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钱锡宝

    钱锡宝

    钱锡宝,字叔楚,号和舫,又号補梅,清同治乙丑年(1865)四月十六日生于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县学附生。有兄钱锡宾、钱锡寀。钱氏存世著作,有小说《梼杌萃编》、诗作《棣韡堂吟剩》一卷,另江诗侬编《清华集》收有钱锡宝《藏中年景叠咏》四首。


    钱锡宝,约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前后在世。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末任驻藏大臣右参赞,辛亥革命时期一度代理驻藏大臣,后于民国时期担任蒙藏部副总裁。另著有《梼杌萃编》(一名《宦海钟》)十二编二十四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 庆兰

    庆兰

    庆兰(约1736-约1788)清代诗人。字似村。满洲镶黄旗人。姓章佳氏,尹继善之子。嘉庆时诸生。出身显贵,但不愿与权贵交,独居僻巷,以吟诗作画为事。其父尹继善督两江,他随其任所,曾以诗见许于袁枚,数十年邮筒往来无虚日,常与袁枚相唱和。又善丹青,多作翎毛、花果,偶作山水,别有情致。为时人所重视。体弱多病,未满40岁而死。善绘画,好吟咏。曾从袁枚游,以诗歌受到袁枚称许。其诗风正与袁枚相近,清新灵巧,饶有韵味,擅长刻画内心的细微感受,但境界比较狭窄。内容以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为主,如七律《秋日即事》:“秋光半院夕阳西,散步清樽手自携。花满栏前人影瘦,雨余山外雁声低。湘帘风细波初动,曲径苔深路欲迷。好傍小窗安茉莉,爱他香晚透玻璃。”七绝《即景》之一:“碧天云净雨初收,水满平桥却碍舟。忽听屐声丛竹里,是谁先我上层楼?”之二:“新柳才青鸟未遮,钓竿好趁夕阳斜。园中细草凭他长,多恐锄时误去花。”著有《小肖山房诗钞》、《绚春园诗钞》、《萤窗异草》。

  • 钱彩

    钱彩

    钱彩,清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康乾年间,(约公元一六八四年前后在世),字锦文,生平事迹不可考。永福(今福建永泰)人。与金丰合编《说岳全传》。《说岳全传》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凡二十卷,八十回。金丰在序文中说:“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荒诞,而无以服考古证;事事忠实,则失于平庸,无以动一时之听。”又第八十回开卷题诗曰:“世间缺陷甚纷纭,懊恨风波屈不伸。最是人心公道在,幻将奇语慰忠魂。”可见,钱金二人既未脱离事实,又未拘泥事实,他们是吸取元明以来戏曲、说唱文学中有关岳飞故事的精华,重新编订而成的。重新编订的《说岳全传》突出了岳飞之忠,秦桧之奸;寄寓了思贤良、恶权奸之精忠之意,故乾隆九年(1744年)成书后曾遭查禁(据清代《禁书总目》记载)。但在民间颇享声誉,不少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如《牛皋扯旨》、《柜中缘》、《挑滑车》等,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 七峰樵道人

    七峰樵道人

    七峰樵道人,明末清初小说家。著《海角遗编》。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无考。

  • 秦子忱

    秦子忱

    秦子忱,字都阃,号雪坞,别署雪坞子。陇西(今属甘肃)人。清乾隆末前后在世。曾官兖州都司。著有小说《续红楼梦》三十卷。散曲现存小令十六首,见《续红楼梦》,有嘉庆己未(1799)刊本。

  • 青心才人

    青心才人

    青心才人,清代人。撰有小说《双合欢》。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钱惟善

    钱惟善

    钱惟善(?—1379) ,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他长于毛氏诗学,强记而多才。至正元年(1341)乡试,试题为《罗刹江赋》,三千考生惟有他引枚乘《七发》,证罗刹江即钱塘之曲江,大为试官称赏,置于前列,由是知名,归而建曲江草堂,晚年自号曲江老人。惟善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据吴,退隐吴江之筒川,又移居华亭。入明后,与王逢、陆居仁等以遗民自居,与杨维桢唱和,明洪武十二年(1379)犹在世,死后与杨维桢、陆居仁同葬干山,人称三高士墓。明叶廷秀《诗谈》说:“钱惟善钟湖山之秀而发于诗,故多秀句。”陈旅序其集称其诗“妥适清蒨,娓娓乎有唐人之流风焉。”其诗未尝不议论,却不同于宋人议论,如《述怀寄光远并简城南诸友二首》,有议论而归于形象之中。晚期诗常用哀伤之情,即使面对杭州这种风景胜地,也是“凄凉犹自觉繁华”(《雨后登吴山过城隍庙眺望》),这当与他作为遗民的心境有一定关系,瞿佑曾摘他与杨维桢唱和之句,如“汉史丁公那及齿,陶诗甲子不书元”,说“盖感时事也”。瞿佑又称赏他的十首《西湖竹枝词》,认为“皆佳作”,曾“爱而尽和之”,《西湖游览志馀》说瞿的和诗“大为思复奖许”。著有《江月松风集》十二卷,前有陈旅序。生平事迹见《(正德)松江府志》卷三一、《(正德)华亭县志》卷一五、《南畿志》卷一八、《(万历)杭州府志》卷七五、《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明史》卷二八五、《新元史》卷二三八。

  • 钱泳

    钱泳

    钱泳(1759年2月25日—1844年10月11日),清书画家。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华溪居士。金匮(今江苏无锡市)人。曾客毕沅幕中。居常熟。工书画篆刻,尤善篆隶,尝缩临汉碑、唐刻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出白金百两,嵌于杭州诂经精舍之壁。清马甦《见闻随笔》称:“至其分书,一味妍媚,不求古雅,名号远播,终不近古。”其书法美学思想,赞同阮元关于书法分南北宗的观点,认为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亦未掌握这一规律,故常将启牍之书与碑榜混为一谈。强调“画家有南北宗,人尽知之。书家亦有南北宗,人不知也。”(《书学、书法分南北宗》)反映其注重区分疏放妍妙与厚重端严的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学观点。认为钟鼎文为书法的源流,“讲篆隶者,当先考钟鼎文”(同上《钟鼎文》),反对后代对于书体的改革和创新,认为“隶书生于篆书,而实是篆之不肖子”,因篆书一画、一直、一钩、一点,皆有理,所谓指事、象形、谐声、转注、假借,均能表达出来。而隶书变圆为方,改弦易辙,全违父法,故“六书之道由隶而绝。至隶复生真行,真行又生草书,其不肖甚于乃祖乃父,遂至破阵体杂出,各立支派,不特不知其身之所自来,而祖宗一点血脉亦忘之矣。”(同上《隶书》)又反对郑板桥将篆隶行草铸成一炉的革新精神,反映其固守旧法的保守美学思想。其绘画美学思想,认为“唐、宋之法,以刻画为工。元明之法,以气韵为工。本朝恽南田则又以姿媚为工矣。然三者皆所难能也。”(《履园画学》)反对画坛轻北宗或笑南宗的偏见,强调无论南北宗,只要有笔有墨,便是名家。有笔而无墨,非法也。有墨而无笔,亦非法也。”(同上)反映其重视绘画形式的审美观点。著有《履园丛话》、《履园金石目》、《说文识小录》、《唐赐铁券考》、《金涂铜塔考》、《兰林集》、《梅花溪诗抄》、《登楼杂记》、《述德编》。

  • 钱义方

    钱义方

    钱义方,生卒年不详,字子宜,元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举进士。研 《易》三十年,于至正六年 (1346)撰成《周易图说》。《新元史》有传。生平事迹不详。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