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屈曾发

    屈曾发

    屈曾发(?—1780),清代学者。字省园。江苏常熟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官毕节知县。精算法。题其室曰“豫簪堂”,曾刻印其父屈成霖《屈肖岩年谱》1卷、《九章算术》9卷、《音义》1卷、晋刘徽《海岛算经》1卷。著有《九数通考》《万言肄雅》。《九数通考》,13卷,为会通中西数学要旨的算书。其自序曰:“己丑之春,得圣祖仁皇帝《御制数理精蕴》,伏而读之,订古今之同异,集中西之大成。平日之格而不化者,一旦涣然冰释。惜薄海内外穷儒寒畯,未获悉睹全书。乃不揣固陋,与囊时所辑,重加增改,一折衷于《数理精蕴》。学者取而习之,不特古者六艺教人之法,可得其旨趣,即我朝文轨大同,制作明备之休,亦藉以仰窥万一矣。”该书初名《数学精详》,休宁戴震为改今名。

  • 浅井惟亨

    浅井惟亨

    浅井惟亨(1760-1826),日本江户时代医家,京都人,原名山田元伦。又名浅井南皋,和气惟亨等。著作有《名家方选》 《名家灸选》《霉疮约言》等,惟亨的门人平井庸信 《续名家灸选》一卷 《名家灸选三篇》一卷。

  • 钱敏捷

    钱敏捷

    钱敏捷(1831-1911年),字勤民,江苏太仓市人,定居于昆山县治之南罗庄泾村。清末江苏太仓、昆山一带的名医。父钱艺,字兰陔,晚号隐谷,生于道光十一年,殁于宣统三年。钱艺幼年从其姨丈嘉定蒋氏习医。学成后,于嘉、太一带行医,擅长内科。钱敏捷兄雅乐,字韵之;弟质和,字淡人,又字缓之。兄弟三人皆从父钱艺学医。人皆慕钱氏世医之医术,求治者门庭若市。其医案附于父著之《慎五堂治验录》后。

  • 权㧛

    权㧛

    权㧛(朝鲜语:권람/權擥,1416年—1465年2月6日) 朝鲜王朝的文臣和作家,字正卿(정경),号所闲堂(소한당)、所闲堂(소한당),本贯安东权氏,是右赞成权踶的次男,官至左议政,封吉昌府院君;谥号翼平(익평)。世宗32年(1450年)食年文科首席合格,授司宪府监察(正六品),文宗、端宗年间,历任集贤殿校理(正五品)、集贤殿直提学(正三品堂上);1453年,端宗的叔父首阳大君发起了政变,史称癸酉靖难。事后,世祖即位,权㧛以一等靖难功臣(输忠卫社协赞靖难功臣)被任命为承政院同副承旨(正三品堂上),次年调任承政院右副承旨(正三品堂上),后任左副承旨(正三品堂上);1455年,叙任通政大夫(正三品堂上),并以承政院左副承旨兼任经筵厅参赞官(正三品堂上)、宝文阁直提学(正三品堂上)、知工曹事;同年历任承政院右承旨(正三品堂上)、吏曹参判(从二品),又受封为一等佐翼功臣,被任命为赴明的谢恩使,至1455年9月时又兼任艺文馆大提学(正二品)。1456年,权㧛升任吏曹判书(正二品),兼集贤殿大提学(正二品)、知经筵春秋馆事(正二品),封吉昌君。次年调升为中枢院判事(从一品)。 1458年,权㧛升为右赞成(从一品),从此时起,权㧛都在议政府任职,历任左赞成(从一品)、右议政(正一品相当);1462年转任左议政(正一品),同时期的领议政是申叔舟,右议政是韩明浍,可以说在朝廷的三公全都由癸酉靖难的功臣担任。1463年,权㧛因病辞去左议政,封吉昌府院君。著作《所闲堂集》(소한당집)《应制诗注》(응제시주)《历代兵要》(역대병요)《国朝宝鉴》(국조보감)等。

  • 闵齐伋

    闵齐伋

    闵齐伋(约1579~约1661) ,中国明末出版家。字遇五,晚号三山伋客。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曾中秀才,家富资产,志趣博雅,好藏书著述刻书,有《六书通》一书传世。万历、崇祯年间以朱墨、红黑蓝三色或红黑蓝橙黛五色分别套印正文、批点、评注、插图,风行一时,有“世所传朱墨字版、五色字版,谓之闵版”之说。所刻内容多为集部、经部和子部,传世有35种,如《楚辞》《陶靖节集》《韩昌黎集》《花间词》《春秋左传》《孟子》《老子》《庄子》《国语》等。陶湘辑《明吴兴闵版书目》一卷,有武进陶氏书目丛刻本。

  • 亲鸾

    亲鸾

    亲鸾(1173~1262)为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京都人,俗姓藤原。幼丧父母,遂入青莲院慈圆门下剃发。出家后数易其名,计有范宴、绰空、善信、愚秃亲鸾。后游学于比睿山、南都,研习诸宗,然未能满足。建仁元年(1201)二十九岁,访法然于吉水,始达宿志,而致力于念佛他力门。因法然之念佛遭受排斥,师徒皆获罪。后亲鸾获准归京,遂至信浓(长野县)、下野(訤木县)、常陆(茨城县)等地说法教化,皈依者甚众。元仁元年(1224),于常陆之稻田草庵着教行信证六卷,成为日后真宗之根本圣典。后遂以此年为开宗立派之纪元。六十岁返京途中,于近江(滋贺县)木部创建锦织寺。抵达京都后,辗转于冈崎、吉水、五条西洞院各寺,致力于教化、著述。弘长二年示寂,世寿九十。弟子于鸟边野荼毗之,葬于大谷。敕谥‘见真大师’。又师入于法然门下后,获法然许可,而娶妻惠信尼,是为真宗带妻制之起源。其子女善鸾(义绝)与觉信尼均著称于世。门下有真佛、性信、唯圆等。所著除教行信证外,另有净土文类聚钞、愚秃钞、入出二门偈颂、一念多念文意、唯信钞文意等,及其他赞类甚多,其绘卷传记有亲鸾圣人绘传等多幅。[善信圣人亲鸾传绘、拾遗古德传卷七、卷九、净土真宗圣教目录]

  • 齐鲲

    齐鲲

    齐鲲(1776年—1820年),字澄瀛,号北瀛。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住玉尺山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举人第二名,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出使琉球,充任册封琉球正使,闰五月十七日安抵琉球那霸港,国王按惯例设七宴款待。后与副使费锡章合撰《续琉球国志略》。嘉庆十四年,诰授中宪大夫翰林院正一品衔。嘉庆十七年(1812年),外放洛阳,任河南府知府。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南大旱,齐鲲捐俸赈灾,广设粥厂。有子齐祥庆,女齐祥棣。嘉庆十九年秋,齐鲲调赴睢州(今河南睢县)为河工,工竣,议叙以道员调用,但因丁外艰回乡,不久于福州玉尺山房家宅逝世。著有《东瀛百咏》。

  • 权韠

    权韠

    权韠[bì](1569年-1612年),字汝章,号石州,古代朝鲜诗人。生于安东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祖父权祺曾任承政院承旨,父亲权擘也是一位文官。父兄都是知名诗人,其父权擘曾两次以书记官的身份出使明朝。他从小就喜爱诗歌,9岁时写出长篇古诗《驱车儿》。权韠19岁时参加司马试的初试和复试并高中状元,但由于“一字误书”而被取消状元资格。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以布衣身份度过。壬辰倭乱期间,权韠赴前线抗敌,写下一些爱国诗篇。在父亲的影响下,权韠与当时的名家许筠、李安讷、车天辂等均都有交往。权韠曾入郑澈门下。1601年明朝使臣顾天俊出使朝鲜时,权韠在李廷龟的推荐下担任制述官,并因其文才而名声大振。之后经多位文官推荐担任童蒙教官。壬辰倭乱(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后退出朝野,在江华府开设石洲草堂培养后辈儒生。权韠生性自由奔放,爱饮酒吟诗,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倭乱时期因作《宫柳诗》嘲讽当权者而被放逐。告老还乡之后,在东大门被同情其遭遇的路人劝酒痛饮,次日离世。1623年仁祖反正后,被追封为“司宪府持平”(正五品官职)。权韠在诗歌、汉文小说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李安讷并称为“穆陵盛世”两大名家。有诗集《石洲集》和汉文小说《周生传》《郭索传》《韦敬天传》等传世。其中,《周生传》和《韦敬天传》均以壬辰倭乱时期为背景,将战争体验融入作品中,刻画了因战争的阻挠无法与爱人团圆而痛苦万分的周生和韦生的形象。两部小说均以中国为背景,对研究当时朝鲜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朝鲜人的华夷观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求那跋陀罗

    求那跋陀罗

    求那跋陀罗(394~468)梵名Gun!abhadra 。意译作功德贤。刘宋译经僧。中印度人。原属婆罗门种姓。幼即学习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读杂阿毗昙心论而崇信佛法,遂剃发出家,并受具足戒。师为人慈和恭顺,专勤学业,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进而读诵宣讲,并以佛法劝化父母,其父受师感化亦归信佛教。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师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祇洹寺,从事译经工作。师与慧严、慧观等于祇洹寺招集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后于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次于丹阳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其后,受谯王之请而居止荆州之新寺,宣讲华严等经。此外,师亦曾居住道场寺、中兴寺、白塔寺等多处。刘宋大明七年(463),师奉敕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敕赐甚丰。一生历经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对内事外事多有贡献。师广演大乘之教法,译经弘化,故世称‘摩诃衍’。所译之经典,除上述之外,尚有楞伽经四卷、小无量寿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罪福报应经一卷等,共计五十二部一三四卷。其中,小无量寿经一卷,系阿弥陀经三译中之第二译。师于明帝泰始四年示疾,临终之日见天华圣像而入寂,享年七十五。[梁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纪卷十、神僧传卷三、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开元释教录卷五]

  • 钱古训

    钱古训

    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明代的民族事务和史地学者。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科三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后官湖广布政司参政,百夷酋思伦发与缅甸人构兵,其奉旨前往,使思伦发听命返回。其并述当地山川人物风俗并形成《百夷传》上奏。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缅甸宣慰司。次年,麓川与缅甸发生纠纷,朝廷派钱古训、李思聪二人前往调停。 当明朝使者钱古训、李思聪调停了麓川与缅甸的纷争,正准备回朝之际,恰值麓川勐卯王思伦法部属刀干孟起兵谋反。思伦法曾请钱、李二位使臣出面,向刀干孟谕以朝廷威德,果然收到一定效果。于是,思伦法向钱、李二人馈赠象马、金宝等物,强留二人长期住麓川,以向他人显示自己有大明天朝为靠山。钱、李二人再三推辞,并致书思伦法说:“中国不以象马金玉为宝,所宝者,忠臣烈士,强兵勇将与孝子顺孙耳,宜送使者回朝,不复侵拢邻境,则可明尔畏敬君上之心焉。”思伦法叹服,设宴为二人饯行,并派部卒将钱、李二位使者护送出麓川勐卯境。 钱古训、李思聪返回京都后,根据在麓川的亲历和见闻,各著了一部《百夷传》,献给朱元璋,书中记述了当时德宏山川、民俗、人物及政治、军事制度等,内容新奇详备,深深吸引了这位大明皇帝。《明史》载,明太祖阅后大喜,以钱、李奉使尽职尽忠,各赐袭衣,特升钱古训为湖广参政,李思聪为江西参政,又特别叮嘱将《百夷传》交付皇家史馆妥善收藏。

  • 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出身于歌人辈出的清原世家。曾祖父清原深的养父是《古今和歌集》的重要歌人之一。其父清原元辅虽然官位不高,也是名入“三十六歌仙”的著名歌人,敕撰《后撰和歌集》的5位编者之一。清少纳言真名不详。大概生于康保三年(966)前后。初嫁橘则光,生子名则长。离异后,于正历四年(993)进宫,任一条天皇皇后(定子)的宫中女官。清少纳言就是她在宫中任职时的称呼,清字取其姓,少纳言大概是她的职称。由于她才思敏捷,能作和歌又熟知汉文,因而深得年轻又颇有才气的皇后的宠信,在宫廷内外享有极高的才女声誉。长保二年(1000),皇后定子病故后,离宫归里,再嫁摄津守藤原栋世(一说亦于入宫前),生一女(一说二女)。栋世死后生活窘迫,晚年出家。大约死于治安、万寿年间(1021~1028)。


    代表作《枕草子》是日本第一部随笔作品集。书名系后人所加,又名《清少纳言抄》《清少纳言草子》《清少纳言枕草子》等。草子是册子的音变,枕草子即枕边的册子,有备忘录之意(一说是枕词的集成)。传本很多,大致可分为能因本、三卷本、前田家本和界本4个系统;前二者为杂纂形态,后二者为类聚形态;前者更接近原本。根据作品的内容判断,执笔始于在宫中供职之时,长德元年(995)已有部分形成并开始流传,后不断续写,大约于宽弘末年(1012)完成。全书共有300余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①列举山川草木、四季虫鸟等自然中优美有趣的景象以及评论有关人的行为和情感的类聚部分;②描述以皇后定子为中心的优雅豪华的后宫生活的日记部分;③记录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随想部分。虽然作者在宫中经历了皇后定子一族从辉煌到衰落的整个过程,但作品始终充满了对定子和以定子为代表的贵族文化的崇拜和赞美,对后期的落魄与失意没有丝毫的描写。《枕草子》文笔简洁,风格明快,表现出作者对人事的观察细微敏锐又不失幽默风趣。作为日本最早的随笔集,对当时及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它也是一部供今人了解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作品。中国已有全译本出版。还有和歌集《清少纳言集》传世。

  •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

    求那跋摩(367~431)梵名Gun!avarman 。意译作功德铠。为刘宋译经僧。北印度罽宾国(迦湿弥罗或犍陀罗地方)人。刹帝利(武士族)出身。二十岁出家,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故时人称其为三藏法师。三十岁时,罽宾王薨,众请师还俗嗣位,师辞而不纳,遂隐遁远走师子国弘扬佛教,后又至阇婆国(爪哇)传道。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师经由海路至广州,见虎市山之形势颇似耆阇崛山,故将其改称为灵鹫山,并在山中建立禅室以习禅。山中本多虎患,及至师居于此地之后,则无有其害。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礼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于寺中宣讲法华经及十地经,法席甚盛。此外,师亦从事译经工作,译有菩萨善戒经、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优婆塞五戒相经、沙弥威仪等,共计十部十八卷。除上述外,师复继伊叶波罗之后,翻译杂阿毗昙心论,以补足伊叶波罗未译完之部分。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享年六十五。[梁高僧传卷三、历代三宝纪卷十、神僧传卷三、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开元释教录卷五]

  • 清远

    清远

    清远,北宋禅宗临济宗杨岐派下僧人。五祖法演弟子。据李弥逊《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等载,俗姓李。蜀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十四岁出家。先习律学,后感“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乃南游江淮间,遍参尊宿。闻法演之名,往依门下,终得心印。出住舒州龙门山,鼓吹杨岐宗风。敕赐“佛眼禅师”号,故世称“佛眼清远”。三领名刹,所至莫不兴起,学者云集。与佛果克勤、佛鉴慧勤同为法演高足。嗣法弟子有龙翔士珪、云居善悟、黄龙法忠等数十人。其风格“静默自晦”,“淡泊寡言”,“但端居方丈传道”而已。禅法简易深密,绝蹊径,离文字,不滞于空,无汗漫之说,不以见闻言语辩博为事,使人洞真源,履实际。强调“体用一如”,“能所两忘”,认为“尘尘刹刹,情与无情,皆是自己真实本体之所建立”。有《佛眼清远禅师语录》八卷传世。

  • 乔治·拉姆赛

    乔治·拉姆赛

    乔治·拉姆赛(1800—187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全盛时期的最后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英格兰班夫,就学于剑桥大学,1826年获文学硕士,曾受封为准男爵。


    主要著作为《论财富的分配》(1836),此外还有《政府论》(1837),《政治论文集》(1838),《人类幸福和人类义务的各项原则的研究》(1843),《本能和理性—人类知识的本质》(1862)等。


    拉姆赛《论财富的分配》中对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的划分和再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在这一著作中,同魁奈、斯密等经济学家一样,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但是,他所谓的固定资本,不仅包括建筑物、机器和工具等,还包括原料、燃料和各种辅助材料,因而实际上指的是不变资本。他所说的流动资本,只包括工资或花费在工资上的资本。实际上就是可变资本。因此,拉姆赛在论述和分析资本时实际上已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对资本理论的重大贡献。并且,在此基础上,他指出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变资本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可变资本占的比重将减少,并且造成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和降低,从而对工人阶级状况产生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流动资本(即可变资本编者加注)所使用的劳动总量要多于先前用于它本身的劳动”这就接近于正确分析剩余价值起源,因为他指出了资本家用较少的劳动支配较多的活劳动,得到无偿的活劳动的余额构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他在《论财富的分配》中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


    在分析再生产问题时,他发现了斯密和李嘉图认为总产品价值分解为收入的斯密教条,指出全部产品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包括地租)和不变资本,并正确叙述了实际的再生产过程。


    拉姆赛经济理论的问题在于没有正确地明确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两种不同的区别。因此,无法揭示资本的本质。他还错误的把价值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因此不能揭示出利润的本质即剩余价值。

  • 钱肃润

    钱肃润

    钱肃润(生卒年不详),清初文人。字础日。无锡人。顺治十一年,以不改明代服饰,被捕解南京刑讯,折一足,因自号跛足生。十六年,与昆山归庄、太仓陆世仪等渡太湖再访西洞庭,先夕宿长洲徐增家,论诗竞夕。康熙间,游泰山、曲阜孔林。十七年游楚归,作自传文《十峰主人传》辞不应博学鸿儒荐。辑有《南忠记》、《泰山诗选》一卷、《阙里诗选》一卷、《文濲》二十卷,著有《燕台小品》、《十峰文选》、《十峰诗选》、《十峰诗选二集》、《史论一编》七卷。

  • 清素

    清素

    清素,唐代僧人。光化二年(899)自五台山至祁门求地安禅,郑传为其在邑之西峰山筑室百余间,吴王杨行密赐额“上元西峰宝林禅院”,开坛度僧。天祐八年(91)入寂。宋时赐号“神惠永济禅师”。


    据《祁阊志》和历代《祁门县志》记载:“广福宝林禅院在邑西一百二十里上元山西峰,唐光化二年(899年),里人郑传保据乡里,有僧号清素者,自五台山来,造(拜访)其垒(军营),求安禅地,传(郑传)曰:‘自紫溪入上元山,有地数百亩,古木曲涧,中有洞穴,龙神潜焉,可居,为筑室百余间。’白(陈述)刺史陶雅(歙州刺史)请于吴(吴王杨行密),赐上元西峰宝林禅院,岁旱祷雨有验,宋赐号神惠永济禅师,熙宁(北宋1068-1077年)改寿圣宝林,隆兴(南宋1163-1164年)中改广福,嘉定间(南宋1208-1224年)郡守李浃奏加普佑二字(见万历《县志》)。又康熙《府志》云,在上元山唐光化邑人郑传为僧清素建额曰:“上元西峰宝林禅院”,宋熙宁改曰:“寿圣宝林”,隆兴间改曰:“广福”,嘉定间郡守李浃奏加“普佑”,今名西峰寺。志又载:“郑三公祠在二十都(今祁门县闪里镇)上元山,祀唐郑传、郑鲁、郑玫兄弟,嘉庆十七年(1812年)郑氏重建(见道光志)。”

  • 奇然超智

    奇然超智

    奇然超智(1610~1674),明代临济宗僧。四川成都人,俗姓胡。号奇然。九岁于四川中峰寺出家。曾参祝家庵印心、天童密云圆悟、破山海明、象崖性珽等诸尊宿,后礼鹿门山之宕山行远,并得其法。历住宝山灵慧寺、双池寺、白水寺、黄龙寺等。康熙十三年示寂,世寿六十五。遗有奇然智禅师语录二卷。

  • 钱大昕

    钱大昕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15岁成秀才。乾隆十六年(1751年)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十九年(1754年)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乡试主考、会试同考、詹事府少詹事等职。曾奉敕参修《热河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和《一统志》等书。乾隆四十年(1775年)退归,定居苏州,不复出仕,专心著述讲学。曾任钟山、娄东、紫阳三书院主讲,听者甚众。学问淹博,兼采众长,对经学、史学、训诂学、校勘学、金石学、小学诸科无不精通,尤以经史朴学最为见长,被誉为“一代儒宗”。研治经学,不以一经自限,综贯群经,实事求是。主张以汉儒经说为宗,由训诂以通义理。他说:“夫穷经者必通训诂,训诂明而后知义理之趣。……汉之经师,其训诂皆有家法,以其去圣人未远。”(《左氏传古注辑存序》)反对后儒不知训诂,向壁虚造,非但不明义理,更流于支离失宗,空谈固陋。在治经过程中,主张训诂先从校勘做起。他博涉广通,校理群书,无不精密,撰成《经典文字考异》、《唐石经考异》等传世之作。与训诂、校勘相联,在音韵方面,他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成就,强调双声相转的作用,一反古韵声部之学,专研古双声之理,撰成《声类》一书,其中古无轻唇音和舌上归舌头之说,是古声类上的发明,堪称卓绝。史学方面,他致力较早,自谓“予好读乙部书,涉猎三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氏族。”(《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序》)所撰《廿二史考异》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钱氏学术力求务实,不谈心性,议论平允,词气谦和,对有清一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著作尚有:《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十驾斋养新录》、《三统术衍》、《文集》等。

  • 其白德富

    其白德富

    其白德富(1627~1690)明末清初临济宗僧。蜀南(四川)眉州人,俗姓龚。号其白,世称其白德富。幼年之时,听闻金刚经而志于出家。崇祯七年(1634),参礼古渝之慈航剃发,时年八岁。顺治四年(1647),随师讲经,遇一禅师而感悟,遂至峨眉山。后其师入寂,服丧三年,复出行脚。至灌邑(四川)住持玉泉寺三十余年,大振宗风。康熙十九年(1680),以一方宗师之身,复投崇宁(成都)福昌寺丈雪通醉之座下。至丈雪迁至昭觉寺,师始辞归玉泉寺。后嗣法于丈雪。康熙二十九年示寂,世寿六十四。遗有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三卷。[五灯全书卷八十七]

  • 丘云霄

    丘云霄

    丘云霄(1368~1644),明代诗文作家。字凌汉,号止斋。崇安(今属福建)人。嘉靖十七年(1538)贡生,选为南国子监典簿,后迁聊城知县。归田后,栖息武夷山中,闭关讲学。著有《南竹集》4卷、《东游集》2卷、《北观集》4卷、《山中集》10卷。他善于借景抒怀,时有悲凉之调。如《江晚》:“帆势迎风疾,滩声入暮喧。渔灯出疏树,客路问前村。野鹤冲烟迥,山花带雨昏。寒江何处宿,幽思未堪论!”幽思借江晚的景色烘托出来。又如“有怀空自知,默默心摧伤”(《溪月初出水》),“泠泠秋已老,飘荡未还家”(《怨诗》)等都表达了这样感情。他的诗一般写得清俊雅淡,景、情能较好交融,如《黄钟渡口》“野草沿江四月花,惊心隔水夜来蛙。柳堤月下自孤棹,茆屋江边凡几家。青山点点南徐出,白鸟飞飞古渡斜。路入风尘几千里,人从斗外望京华。”纵览其诗作,他确是一位不蹈袭前人、异乎七子诗派、能自成一格的诗人。

  • 秦昌遇

    秦昌遇

    秦昌遇,文学家秦裕伯的裔孙。明末医学家。字景明,号广埜山道人。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少多病,遂学医,以治儿科病著称。后亦精通内科,投剂多奇效。自谓“法当死者,虽卢、扁不能为,苟有生理,勿自我死之可矣”。因见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遂取各家之长,撰成《幼科折衷》两卷,凡五十余篇。论治杂证,每病首载七言歌诀及脉法,次引诸家论说,末附治法。又撰《症因脉治》四卷,述内科杂病证治。主张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后确定治法,故以此顺序名其书。尚有《脉法颌珠》(1641年)、《幼科金针》、《痘科折衷》等行世。另有《大方幼科》,已佚。卒年六十余。弟子金铭,得其传,从孙之桢,亦精医,著述颇多。

  • 庆恕

    庆恕

    庆恕,字云阁。清代医家。辽宁抚顺人。少业儒,37岁中进士,曾任部曹、甘肃太守等职。因母病几为庸医所误,27岁学医,先读平常医书数种,涉猎十年。后得徐灵胎、陈修园、黄元御等人著作,见诸公皆远宗轩岐,近法仲景,始知《内经》《伤寒》《金匮》,乃万世医学之祖。经二十年之研究,博采各书之纯粹,撰成《医学摘粹》,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伤寒证辨》《四诊要诀》《杂证要法》《本草类要》《伤寒证方歌括》,《杂病证方歌括》共七种。庆氏擅长临床,《医学摘粹·序三》:“一时彼都人士,同方求诊者,接踵其门,投以刀圭,无不立瘥。”民国改元,寓居沈阳,任中国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从事讲学与临床。

  • 清觉

    清觉

    清觉(1043~1121),宋代僧。洛阳登封人,俗姓孔。号本然。自幼习儒,二十七岁时,阅法华经,乃志求佛道,从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剃发。既而南游,参谒嘉州峨嵋山千岁和尚,后至淮西舒州浮山,结庵于太守岩,历二十年。元祐七年(1092)游历浙江,翌年,赴杭州灵隐寺,参谒圆明童之会下,随众居止。其后,以随师之学侣日多,遂居于寺后之白云山庵,唱道新义,效仿佛经立四果十地,分大小二乘,专以破斥禅宗为旨。晨夕持诵,躬自耕作,从者渐多,称师为白云和尚、白云导师,其徒自称‘白云菜’,即所谓白云宗。后又移居余杭龙门山,结福地庵,蔚成宝应寺,以三归五戒接引四方学众。又受道俗之请,于正济寺讲华严经。时论难师之新义者辈出,师乃作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等加以申辩。大观元年(1107),于湖州千金市营建十地庵,次至乌程菁山结出尘庵而居。时有觉海愚等以师之说乱正道,忤朝政,诉诸官府,政和六年(1116),师潜往广南恩州。宣和二年(1120),弟子政布等十人至京陈谢,乃获赦。翌年示寂,世寿七十九。弟子慧能遵遗命,为之葬于余杭南山,塔称白云,院号普安,后改普宁。著作除上记外,另有正行集、初学记等,现今皆存,收于卍续藏中。正行集系自儒释道三教一致之立场阐论德行孝敬之道,初学记则为示导门人开佛知见以入于三乘实地之要法。[释门正统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

  • 齐德之

    齐德之

    齐德之,元代医学家。曾为医学博士,任御院外科太医。采集《内经》以后医学文献中诊治疮肿的论述,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于至元元年(1335)著《外科精义》2卷。书中对疮疡的诊治和辨证论述,为后世医家重视。齐氏主张诊治疮肿应内外结合,重视全身症状在辨证上的意义。该书在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方法都有一些新观点。总结了多种治疗方法,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宋元时期外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对其后疡科发展有一定影响。他主张外科也应四诊合参。疮疡是直接发生于经脉的病变。他除研究一般脉法外,结合疮疡的特点,对二十六脉都有特别论述。这在外科学中可谓仅见。他把肺痿、肺疽列入外科中,对此颇有见地。对疮疡的辨论比较深刻、见解独到;论辨疮疽的虚实,并把它分为脏腑、气血、上下、正邪几个方面来对比观察,可谓全面具体,他不局限于疮肿部位的深浅,尤其要辨识病邪的善恶轻重,这是辩证过程中甚关紧要的。对辨脓法、辨疮疽疖肿症侯、辨其善恶等均论述详明。

  • 祁坤

    祁坤

    祁坤,清初外科医学家。字愧庵,一字广生,号生阳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敏悟,通儒书,诸子百家,靡不详究。顺治(1644—1661)年间召为御医,侍值内庭。康熙(1662—1722)年间累擢为太医院院判。尝谓外科诸症,其本必根于内,治外难于治内,而医家多重内轻外,乃殚精采掇,参《素问》、《灵枢》之奥旨,搜古今名贤之确论,撰《外科大成》四卷,分述痈疽外科各病之诊治要点、治法、方剂等,内容颇称详备,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多据以参考。另撰有《内科证治粗评》,今佚。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