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潘名熊
潘名熊(1807年-1886年),清医家。字兰坪。广东番禺人。能诗善琴,为医邃于叶天士之学,辑叶氏医案精要以四言歌括编成《叶案括要》八卷(1873年)。其子侄求学于羊城(今广州),因虑青少年起居饮食不慎,罹患时症,乃选三十三种时症验方,辑成《评琴书屋医略》三卷(1865年),内容简明赅备,立方平稳,于感冒分四时,论治春温不从叶法,尤有心得。
潘氏以儒通医,少年于读书之暇,喜涉猎时天士著作,常用以疗己身疾病,并为亲友诊治,屡见良效。于是专志攻医,自张仲景以及各家,广泛研读,而最后归诸叶天士。他认为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一书“诚学医者暗室明灯,患病者孽河宝筏”。潘氏生平遵照叶大士方法治疗各种疾病,辄能力挽沉疴,着手回春,因而在羊城一时颇负盛名。《医略》选证简明实用,略而有要,方严药精,为后人所乐用。《括要》为潘氏从《临证指南医案 》及《叶案存真 》中,选取其方之妙者、论之精者、或实验有效者汇编而成,在继承叶氏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对“叶学”在岭南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
彭希涑
彭希涑(1761—1793),清代佛教居士。字乐园,号兰台,苏州元和廪生,二林居士之从子。年26岁,举于乡。少喜蔬食,成童后即长斋5年。后得咯血症,因而发心归佛,诵《华严经》、日课西方佛名,求生净土。虽舟车南北,未尝废忘。尝作《回向诗》10首,愿生极乐。时二林居士以《云栖往生集》事词太略,欲重加采辑,并续以近今之事。甫创其凡例,希涑居士欣然任之。与妻顾氏,篝灯抄写,成书9卷,名曰《净土圣贤录》,刻行于世。又尝手书《法华经》一周,累年始竣。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三日,病疟且痢,自房中出,就母寝,绝口不及家事,日唯劝母念佛曰:“他日西方好相见也。”先没前3日,请澄谷和尚至床前,设几案,受三皈五戒,忏悔发愿,益加恳至。自言:“一二日间,净念现前,宝池莲华,宛然可掇也。”十三日早,命家人张接引佛像,移榻向西,仍请澄谷和尚至,曰:“烦师助我念佛。”至晚,口喃喃诵佛名,右胁而逝,异香满室中。二林居士赠以诗,首二句为“遍界莲华扑鼻香,翛(音xiāo)然撒手便还乡。”居士之妻名韫玉,早慧能诗,年29岁得疾,亦念佛坐逝。参阅《净土圣贤录续编》。
-
捧花生
捧花生(1778-1842),随笔家、戏曲家。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道光廿二年(1842年),享年六十三岁。原名车持谦,字子尊,号秋。南京上元县人。曾为嘉庆诸生,精于诗词。家有读书楼曰“捧花楼”,故所出版之词集题名曰:《捧花楼词》,为《全清词钞》所收录。生平与戏曲、曲艺艺人交游甚多,所知秦淮曲艺艺人生平情况亦甚详,故著有《秦淮画舫录》卷二、《画舫余谭》卷一。其中所谈大抵皆秦淮唱家、艺人之艺术生涯琐闻。对研究清代南京的曲艺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江苏曲艺发展史不可多得而又诚可宝贵的史料。
-
庞垲
庞垲(1639—1707),清代诗人。字霁公,号雪崖,晚号牧翁。任丘(今属河北)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康熙二十四年大考降内阁中书,不久迁工部主事,又升为户部郎中,改福建建宁知府,任内颇有政绩,不久告归。曾与彭孙遹、冯勋、邱象随、李垲等相互唱和。庞垲论其诗认为“性情礼义,诗之体也;始终杂理,诗之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清史列传·文苑传》)。其诗多借景抒情,有感而发,追求平正冲淡的诗味,如《山寺》描写山寺的宁静,老僧的安逸;《西阁晚眺》写登阁的所见所感,都写得语淡而味醇。晚年致仕后,作《和陶诗》1卷、《归田诗》1卷,描写田家风光,富于乡土气息,如《田家》诗,描写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春天耕耘,秋天收获,门前是场圃,墙下种桑枣,邻里情笃意切,长幼融洽,俨然一幅田家风俗画,极富情趣。他也有一些诗表现出慷慨激昂、豪迈奔放的特色,如《塞上吟》:“十石角弓铁两铛,边烽未靖守河湟。男儿须向沙场死,不上山头望故乡。”很有唐代边塞诗的气魄。又如《渡易水》,则写得音节短促,铿锵有力。著有《翰苑稿》14卷、《舍人稿》6卷、《工部稿》11卷、《户部稿》10卷、《建州稿》5卷、《和陶稿》、《归田稿》各1卷、《丛碧山房文集》8卷、《杂著》3卷等。
-
彭汝砺
彭汝砺(1040——1094),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治平二年进士第一,授保信军节度推官、武安军节度掌书记。熙宁间,为国子直讲,改大理寺丞。九年,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以馆阁校勘出为江西转运判官,改提点京西刑狱。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迁中书舍人。以论蔡确事落职,出知徐州。召还,权兵部侍郎,历礼部、刑部侍郎。出使辽,权吏部尚书。绍圣元年,出知江州。二年卒,年五十四。汝砺读书问学,立朝有节,王安石称其“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赠彭汝励》),为文章“词命雅正,有古人风,而诗笔亦谐婉可讽”(《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但其现存诗多为唱酬和韵之作,无甚深意,其中又杂有禅语,价值并不太高。著有《易义》、《诗义》、诗文五十卷(《宋史》本传,《艺文志》七著录有文集《鄱阳集》四十卷)。文集已佚,后人辑录佚诗,编为《鄱阳先生文集》十二卷,现存《四库全书》本、清初抄本、清嘉庆刊本。《全宋诗》卷八九四至九○五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二一九六至二二○一收其文六卷。事迹见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本传。
-
彭致中
彭致中,元至正年间人。仙游山道士,属全真龙门派。采集古今仙真歌辞编撰《鸣鹤余音》九卷。是研究全真教文学的重要资料。
-
裴孝源
裴孝源,唐画史家。生卒年不详。曾任中书舍人、吏部员外郎。活动于唐贞观(627—649年)年间。其绘画美学思想,强调绘画应反映其社会现实的事迹,起到维护伦理道德的审美作用。认为“有形可明之事,前贤成建之迹”,均可“追而写之”。“有体物之作,盖以照远显幽,侔列群象”。“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又说:“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默匠仪形。其馀风化幽微,感而遂至,飞游腾窜,验之目前,皆可图画。”注重绘画对于事物的力求真实周到的描绘,重视画家的才能和主观审美构思,在评王元昌时指出:“天植其材,心专物表。含运覃思,六法俱全;随物成形,万类无失。”又充分肯定初唐画家阎立德、立本兄弟,杨子华、陆整的画迹,认为“取其法度,兼之巧思”,“迥出常表”;袁子昂、张僧繇两家父子,“亦得居其次”。阎立本原师之于张僧繇,但已达到“青出于蓝”的境界。“至于人物衣冠,车马台阁,并得南北之妙”。又认为绘画重在“风神”之美,反对“尚汲汲于形似”之美。要求鉴赏绘画,具有“深宜精别”的精神,提出“真玩”的审美概念,反映其要求建立合理真实的审美鉴赏思想的精神。著有《贞观公私画史》、《画品录》(已佚)。
-
蒲积中
蒲积中,宋眉山 (今属四川) 人。著《古今岁时杂咏》四十六卷行于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潘之淙
潘之淙,字无声,号达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撰《书法离钩》十卷,是书荟萃旧说,各以类从。大旨谓书家笔笔有法,必深於法而后可与离法,又必超於法而后可与进法。俗学株守规绳,高明尽灭纪律,俱非作者。书中知道从性诸篇,皆言不法而法,法而不法之意。其名离钩者,取禅家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语也。其中考论六书,如籀文与古文、大篆皆小异,故说文序云,新莽谓之奇字。徐浩云,史籀造籀文,李斯作篆,江式、唐元度则谓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又如隶书在八分之前,行书在草书之后,故蔡琬云,吾父割隶字八分而取二分。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说文》,汉兴有草书,张怀瓘则谓八分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郭忠恕则谓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之淙率杂录旧文,不能订其舛异。至杨慎改岳麓禹碑中南暴昌言四字为南渎衍亨,伪云得之梦中,之淙亦信之,尤为寡识。然大旨在论八法,不在论六书,学问各有门径,不必以考证之学责诸艺术也。前有自著凡例,称此书本与《淳化帖释文》合刻,此本无之,或藏弆者残阙欤。
-
彭百川
彭百川,南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字叔融。魏了翁尝跋其父墓志铭,称百川始欲以绍熙元年(1190)葬其父,而牵于阴阳拘畏之说,至嘉定二年(1209)始成葬。则当为光宗、宁宗时人。好学不辍,终老布衣。著有《太平治迹统类》、《中兴治迹统类》。
-
庞安时
庞安时(1043~1100年),字安常。北宋蕲水(今湖北省烯水县) 人。幼聪慧, 过目辄记。其父为世医, 授以《脉诀》, 安时曰: “是不足也。” 乃取《内经》《难经》读之, 未久, 通其说, 时出新意, 辨诘不为屈。年未冠病聩, 遂专力于医学, 尤精于《伤寒论》。医书之外, 凡经传百家, 涉及医道者, 无不通览。后悬壶于世, 治病十愈八九。凡踵门求诊者, 为辟邸舍之, 亲视粥药物, 必令痊愈而后遣; 其不可为者, 必实告之, 不复为治。生平活人甚众, 医名震于宇内。从不计利, 病家持金帛来谢者, 不尽取也。但酷爱佳书古画, 得之喜不自胜。苏轼、黄庭坚、张耒等名士与安常均交往甚厚。安时年58岁患病, 门人请自视脉, 笑曰: “吾察之审矣, 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 死矣!” 遂摒却药饵, 后数日, 与客坐谈而卒。著有《伤寒总病论》六卷, 今存。尚著《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书, 惜已亡佚。有弟子数十人, 以张扩、李百全、胡道士等为优。庞安时是历史上研究《伤寒论》的最早注家之一, 尝谓仲景之书乃日用之书, 故摘其大要, 论其精妙, 补其未备, 结合己见, 前后历经三十余年, 写下《伤寒总病论》, 为后世仲景学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运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
普光
普光,唐代僧。籍贯、世寿均不详。资性明敏,师事玄奘三藏于慈恩寺,精苦恪勤,闻少证多,玄奘默许之。人称大乘光。自贞观十九年(645),玄奘首创译场,至麟德元年(664)终于玉华宫,凡二十载,出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大多为普光笔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首先密授普光。普光因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以详解之,为俱舍论三大疏之一;后由弟子圆晖为之略作十卷,俱舍宗奉为要典。另著有俱舍论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门论疏等。普光之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所传,故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者。
普光除助玄奘译经外,还勤于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一、“俱舍论记”三十卷(或作十五卷),此论与神泰、法宝二疏并称为俱舍三大疏。泰疏今残缺,仅存七卷。宝疏多引众贤“顺正理论”直译“俱舍”,又好独抒己见。三疏中,比较稳健完整的,要算此记。这是关于俱舍学的一部权威著作。
二、“俱舍论法宗原”一卷,此依“俱舍论”扼要地说明一切有部,总以七十五法为诸法体,并决定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八法为不定法。此书除略说诸法体相外,还以百门分别诸法色非色、有见无见等。
三、“百法明门论疏”二卷(或作一卷)。本书以缘境、四缘、四界、重数、三性等五门科简八识,以诸论不同、假实、四界、三性、废立等五门科简心所有法,以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假相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比窥基所解为详。
此外,普光的著述,已佚的有二种:
一、“婆沙论钞”若干卷。
二、“大因明记”二卷。
关于俱舍学的传习,后世公认普光为得玄奘正传。贾曾作“俱舍论颂疏序”云:“大唐三藏玄奘法师躬得梵本,再译真文。其徒大乘光法师亲承密诲,初传正译,既尽善矣,又何加焉。”后唐法盈作“俱舍论颂疏序记”解贾曾序云:“‘亲承密诲’者,三藏西方大乘诸师立破口授基法师,小乘义授光法师。”故普光的俱舍学,实总集玄奘法师所传西方小乘诸部立破教义的大成。“俱舍”本来宗于经部,但一般俱舍学者如慧恺、法宝皆许“俱舍”理长为是,非定一宗。普光也许“俱舍”据理为宗,与慧恺、法宝无异。但他解释“俱舍”,总的倾向还是偏重有部。他著「俱舍论记”,兼采各宗各家的解释,又每平列地援引多种异说而不加评判,故有时失之繁杂。但忠实地记录了玄奘法师所传印度小乘诸部的主张,保存了诸家异解的本来面目,也正是普光的功绩。
普光的弟子最有名的是圆晖。他略摄普光“俱舍论记”正义,并兼采法宝“俱舍论疏”,作“俱舍论颂释疏”二十九卷(后有人补作第三十卷,佚名)。他的见解往往调停于普光、法宝之间。圆晖弟子有崇廙、慧晖、道(遁)麟。崇廙作“俱舍论颂疏义府钞”二十卷,慧晖作“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道麟作“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俱释圆晖疏。后唐法盈(即虚受)作“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解圆晖疏的自序和贾曾序。当时圆晖疏于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所以后来关于这部著作的论释有好多种。
-
彭耜
彭耜[sì],南宋道士,字季益,号南岳先生,自号鹤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出身世家,少有文名,中举选官后,不问政事,不久即隐居修道。师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白有《寄三山彭鹤林》诗。拜大都功。端平间,纂辑《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嘉熙元年,撰《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归作《鹤林赋》,筑鹤林靖室,以明学道志向,故号“鹤林山人”。读道、儒之书,以丹符为人治病。杜绝交游,不奉征召。其妻潘蕊珠与其同心修道。著有《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释文一卷、杂说二卷传世。《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三首。《全宋诗》卷三一二八录其诗十五首,多职官诗,如《知州》、《幕职》、《知县》、《将帅》之类。文收入《全宋文》卷七六七六。事迹散见《海琼玉蟾先生文集》。
-
彭孙贻
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一字羿仁,号茗斋,海盐武原镇人。博闻才辩,五试于学使,皆列第一,名噪一时。明崇祯十五年(1642)乡试,经同考官绍兴府推官陈子龙推荐,主司翰林院编修吴国华、吏科给事中范淑泰,皆极为赞赏,定为第一。未料因病不能终场,报罢。陈子龙对海盐知县刘尧珍说:“恨彭生不得出吾门。吾虽不及欧阳,此子实不愧子赡也。”次年以贡生首拔于两浙。明亡后,绝意仕途,终身布衣蔬食。当道有重其才,劝其出仕,孙贻谢绝勿应。虽负文名,亦节义自许,不妄交游,人皆服其深识。卒后门人私谥为孝介先生。
彭孙贻对经史百家,乃至氏族、方技、释老、稗乘之书,靡不毕究,且纂辑厘正,各自成帙,为文皆有法。于诗则上自汉、魏、六朝、唐、宋、元,以迄于明,无体不备,亦无不逼似,为明末一大家。工画山水墨兰,又颇留心于史事,曾与吴蕃昌创立瞻社,为名流所重,时称武原二仲。著作有《茗斋诗文集》、《流寇志》、《茗斋诗余》、《茗斋杂记》、《彭氏旧闻录》、《客舍偶闻》、《方士外纪》、《国恩家乘录》、《明朝纪事本末补编》、《虔台逸史》、《甲申以后亡臣表》、《靖海志》等10余种。清康熙十二年(1673),与童申祉同纂《海盐县志》,未刊,抄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
朋九万
朋九万,宋蜀人。曾录苏轼下御史狱公案,附以初举发章疏及谪官后表章、书启、诗词等,为《乌台诗案》。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彭晓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昶善其言,以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彭晓倡导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他称为“金液还丹”、“真一之道”)思想方面有引人注目之处。他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年寿无限,提出了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认为生成万物的乾坤之气,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清阳者主生,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积之者成散鬼。而人通过修炼还丹,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个人有限之形躯,使自身成为纯阳真精之形,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他要求修炼志士,“又须彻声色,去嗜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漕溪,昼夜无怠,方可期望”。彭晓的修炼成仙思想,顺应了唐末五代道教方术由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而又继续坚持被世人怀疑和诘难的长生不死、即身成仙说,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发挥《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思想,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
今存其炼丹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该书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释;《鼎器歌》一篇:复为图八环,以解《参同契》,谓之《明镜图诀》,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云笈七?》卷七十有节录其《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两部分;皆为研究彭晓内丹修炼思想之重要资料。
-
裴骃
裴骃[yin],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南朝著名史学家,与父亲裴松之、孙子裴子野,并称“史学三裴”。继承家学,博览宏识,官至南中郎将参军。著有《史记集解》,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作《史记集解》,在其序中引用班固话语来评价《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
蒲虔贯
蒲虔贯,宋代的司仪郎,宋代著名养生学家,对养生颇有研究,著有《保生要录》。该书系集前人养生之精华,结合他的实践体会编成。书中较突出的是药枕方和简化导引术。
-
彭叔夏
彭叔夏,字清卿,庐陵(今吉安)人。南宋学者。举人。绍熙三年 (1192) 乡贡。周必大退老园林,校雠 《文苑英华》,叔夏考订商榷,用功为多。学识渊博,著《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文苑英华》为北宋官修大类书,共一千卷,号为词翰渊薮,然矛盾差错实多。彭叔夏与周必大合作详议,校雠考订,编成其书,详举他们校雠的方法。对原书考订坚持三原则:沿袭错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轻改。其谨严态度值得重视,清代目录学家顾广圻称其为“校雠之楷模。
-
潘昂霄
潘昂霄,生卒年不详。字景梁,号苍崖。元代济南历城人。历官昆山县尹,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任南台御史,不久升为闽海宪佥。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转任南台都事,累官翰林侍读学士、通奉大夫。雄文博学,为世所重。谥号“文僖”。
潘昂霄著有《河源记》1卷,记至元十七年(1280年)朝廷遣官员都实至星宿海寻找黄河源头之事。潘昂霄据都实之弟阔阔出所言,撰成此书,对黄河源头一带地形、水系、动植物、人口分布等风情物产记述较详,被视为第一部黄河源头的风土志。后来,临川朱思本从上都所藏的梵文图书中,摘录有关部分译成汉文,以补该书之不足。明初,宋濂等修《元史》,其《地理志六》中的《河源附录》,就是节录的该书原文,而将朱思本的译文不同处附注于有关文句之下。
潘昂霄还著有《金石例》10卷,采集秦汉及唐宋诸大家金石文例,发凡起例,编纂而成。原为讲明古代金石文体,以匡正当时萎靡不振的文风,但由于取材多为金石文制及碑碣墓铭等史料,成为后世金石学家编纂考订金石文物之书的重要参考书。尚著有诗文集《苍崖类稿》、《苍崖漫稿》各数卷。
-
彭汝让
彭汝让,字钦之,明代青浦 (今属上海市)人。撰有《木几冗谈》。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彭继先
彭继先。撰有《童歌养正》。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彭养鸥
彭养鸥,生卒年不详,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擅文学,宣传鸦片祸害,致力于禁烟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出版所著醒世小说《黑籍冤魂》,以林则徐禁烟为背景,以广东吴姓家族数代与鸦片恶缘为主线,控诉鸦片亡国亡种之祸,最为社会欢迎。曾为诸多剧种、曲艺及影片改编演出,影响深远。后被辑入《晚清文学丛钞》。
-
浦琳
浦琳(约公元一八o八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清乾隆年间扬州评话艺人。字天玉。因右手短而捩,人称“㧙子。”幼小贫孤,以乞讨、扫街为生。后靠耳濡邻人演习评话而自学说书。渐次采集众小说家因果之书加以润饰,首创带有自传性质的《清风闸》。围绕着主人公无赖皮五的遭遇,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他善于模拟各色人物,兼工笑话、口技,演出效果十分强烈,“闻者欢咳嗢噱,进而毛发尽悚,”(李斗《扬州画舫录》),“听之者靡不动魄惊心,至有欷歔泣下者”(金兆燕《国子先生全集》)。《清风闸》经数代艺人加工、创造,一直传演至今。蒲氏所收弟子有张秉衡、陈天工。
浦琳,家住扬州西门街,家财诺大。由于当时社会制度不好,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不好,从小沾染了赌博的恶习,13岁父母双亡,日夜聚赌,受其他老板欺骗将所有家产输的分文不剩。从此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流浪八年,成为地方上的一个无赖之徒。同时他也历尽艰辛对穷苦百姓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出于他未泯灭的三分天良,从不讹诈穷苦百姓,遇到穷人生活有困难他想尽天发讹富济贫。偶然的机会,浦琳又从新发家,做了若干年的善举救济穷人,有感于自己赌博败家的经历,为了劝告他人不要嗜赌,特地以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部自传体话本小说,告诫后人。
在浦琳沦为乞丐的八年中,经常出没于茶馆书场,也接触了很多说书艺人,加之本人天资聪慧,无形当中学嘴学舌也学会了说书。《清风闸》这部书创作成功后,他亲自下海演说此书,一炮而红。此书成为当时当道的.新编的.现代的.反应流浪汉小市民商贾等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反应流浪汉生活的长篇文学作品。同时浦琳也成为扬州评话《清风闸》第一代宗师,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江苏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清风闸》时改名为《皮五辣子》。
-
潘昶
潘昶[chǎng],台湾台南人著有小说《金莲仙史》。字明广,号青阳道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