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宁全真
宁全真(1101~1181),北宋末南宋初道士,道教东华派创派人。开封府人。字道立。因幼养于裴氏家,长犹从裴姓。《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嗣教录·赞化宁先生》载:尚书王古雅知其有道,檄充史掾。尚书嗣丹元真人东华嫡传,又闻田灵虚于庐山遇陆修静,受三洞经教与东华丹元玄旨,延之于家。后田灵虚将东华“上道”传授全真,自此修持不怠,能通真达灵,飞神谒帝,名振京师。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召入殿廷,奏密章于虚皇上帝,预报天下太平。高宗赐洞微高士,继进赞化先生。此后朝廷凡有醮祭,皆由其主典。孝宗时为左街道录刘能真嫉妬谤讪下狱,黥隶军籍。后晦迹修炼,慕其道而归之者众。卒后,弟子赵义夫嗣教。《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题宁全真授,林灵真编;正一部《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题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宋以来东华派道法皆源出宁全真。
-
倪涛
倪涛(1669—约1752)(倪涛的生卒年史籍阙载,具体考证见钱伟彊《倪涛<六艺之一録>研究》第一章《倪涛生平及<六艺之一録>的编纂考论》),字崐渠,一字山友,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祖籍安徽休宁,出生於一个世守儒素的文化世家,远祖系元代大儒倪士毅,士毅所撰《四书辑释大成》为明官修《四书大全》的底本,对明、清两代士子影响深远。祖父倪功字国勋,因经商而发家,明亡前後定居浙江,後寄籍钱塘,子孙遂为钱塘人。倪涛二叔倪璠,字鲁玉,康熙乙酉(一七〇五)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倪璠在当时颇有学名,与万经等人为挚友,著有《周易兼两》、《神州古史考》、《庾子山集注》等书,其中《庾子山集注》尤精审,中华书局点校本《庾子山集》即用倪璠注本。其三叔瑞锡、五叔珖皆以贡生官教谕,在当时颇负文名。
出生於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的倪涛少承家学,勤於治学,他“幼聪颖,过目不忘”(李楁:《杭州府志》卷一三八《倪涛传》),而且“家饶藏书,又善诵习”(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五《破虱録序》)。他交游广泛,与当时杭郡文化群体中的厉鹗、杭世骏、丁敬、梁文濂、倪国琏、汪惟宪、赵昱、吴焯、汪师韩、金甡等人为师友,切磋问学,孜孜不倦,“榜其斋曰‘蛾术’,於四部之书无所不窥,锐意著述”李楁:《杭州府志》卷一三八《倪涛传》。他虽学问淹贯,但仕途偃蹇,直至七十九岁时,始以岁贡生的身份出任遂安县训导。然其平日“为人谦谦然若不足,怀材抱器,无所遇合,一无介意,日以文史自娱,笔墨之缘,老而弥笃”,“牙签满架,手披目览,抄誊几愁腕脱”汪惟宪:《积山先生遗集》卷七《述倪山友著书》。他卒於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前後,享年约八十三、四岁。倪涛平生锐意著作,“撰述之富等身”,“著书十七种,共七百二十卷”潘衍桐:《两浙輶轩续録·补遗》卷一引《武林道古録》。,其中有《佣吹録注》二百馀卷、《周易述》百卷、《周易蛾术》七十二卷、《南北史汇类钞》二十四卷、《破虱録》一百二十卷、《异闻合璧》二十四卷等,但大都已亡佚,今存者仅《六艺之一録》、《水经注类钞》、《武林石刻记》、《文房四谱》四种,而其中《六艺之一録》四百六卷、《续编》十四卷最为著名。倪涛“不假门生子弟之助,阅市借人,晨书暝写,数易寒暑,以成书学之巨观”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二《六艺之一録序》。的这部《六艺之一録》,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部书学文献纂集类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书学资料,《四库提要》认为此书“排比贯串上下二千馀年,洪纤悉具,实为书家总汇”,“若唐以後论书之语,则未有赅备於是者矣”(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三《六艺之一録》),可以说,清乾隆以前有关书法、金石之学的资料此书几乎收罗殆尽,其文献学意义非同一般。
-
倪瓒
倪瓒[zàn](1301年-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子,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生平异名甚多,有东海瓒、懒瓒,或变换姓名为奚元朗、元映、幻霞生,别号有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和萧闲仙卿。其先世广有钱财,是吴中有名富户。自幼好学,诗有“闭户读经史”句,家有清閟阁,置古书画于其中,人迹罕至。阁中藏书数千卷,他都亲手勘定。时与朋友诗酒唱和,与当时诗坛领袖杨维桢、顾瑛往来无间。他有洁癖,杨维桢曾在席间脱下一妓女鞋,置杯酒于其中,要大家传饮,倪大叫龌龊,拂袖而去。他一生不仕,至正十五年(1355),知天下将乱,变卖家产,散与亲朋,外出漫游,浪迹江湖。张士诚屡次召他,均被他逃脱,又拒绝其弟张士信买画,后被士信抓到,重加箠挞,他不发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说“出声便俗”。元亡后七年,回到家乡,死于姻亲邹惟高家,年七十四,身后凄凉。倪瓒以画知名,长于水墨山水,并工书法,也有诗名。他在《谢仲野诗序》中说:“吟咏得性情之正者,其惟渊明乎?韦、柳冲淡萧散,皆得陶之旨趣,下此则王摩诘矣。何则?富丽穷苦之词易工,幽深闲远之语难造。”可见他推崇的是田园山水诗冲淡萧散的诗风,他的诗歌便有自然秀拔,素淡无华的特点,如《对酒》、《寄熙本明》、《寄李隐者》等,用淡墨轻抹,意境似不涉尘俗,表现隐士情怀。孤鹤、白鸥、浮云、秋树,是他诗中常见的意象。他写了多首竹枝词,对历史兴亡殊多感慨,在《竹枝词序》中说:“余尝暮登濒湖诸山而眺览,见其浦溆沿回、云气出没,慨然有感于其中,欲托之音调以申其悲叹。”他与元遗民不同的是有关兴亡的题材不写元,而写宋,如竹枝词中的“阿翁闻说国兴亡”、《题郑所南兰》等。其七律写得整饬,《三月一日自松陵过华亭》可为代表。他还善词、曲,《历代词话》卷九称他的“小词亦澹而洁”,又赞他的[人月圆](惊回一枕江南梦)“词意高洁”,与他的冲淡诗风一致,而[柳梢青]《赠妓小琼英》则又“婉转多风”。其散曲今存小令六题十二首,《录鬼簿续编》称他的“送行[水仙子]二篇脍炙人口”,其曲似词,雅化痕迹很明显。著有《清閟阁集》十二卷、《倪云林诗集》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外记》遗事、墓志,《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明史》卷二九八、《新元史》卷二三八。
-
宁戚
宁戚(生卒年不详)(应作甯戚,“宁”氏系后世讹传),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现代甯(宁)姓始祖,卫国(今河南卫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甯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甯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
牛道淳
牛道淳(1267—1329),生平事迹不详,号“逍遥子”或“神峰逍遥子”,元代全真道士,为刘处玄、宋德方一系弟子。在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寒同山(又称神山)半山腰筑有逍遥庵,死后葬于寒同山下,墓前原有《牛道淳墓碑记》,但现在碑已不存。其存世著作主要有《析疑指迷论》一卷、《文始真经注》九卷。牛道淳的修道思想主要集中于心性论、丹道论及修炼论三个方面。在心性论上,他将心分为真心与妄心、道心与邪心两个层面,将性理解为真性,认为扫除心上的遮蔽,真性自然显现,又将真性比作金丹,认为性乃心之体,心乃性之用,故其修炼方式重点在于心的修炼。在丹道问题上,他承袭了全真道“先性后命,重性轻命”理论宗旨,认为性功的修炼是得道成仙的重要法门,又提出了性命修炼中的神仙品阶问题,将神仙分为“三神九仙”,又将丹品划分为上、中、下三乘。在修炼方法上,牛道淳认为,修炼的捷径在于心的修炼,需抛却尘心、凡心,及一切干扰心之清静的遮蔽,方能使道心朗现,达到心本来之清静状态。同时,牛道淳也主张“功行双全”,既重视磨练心性的内功,也重视济世救人的外行。
-
聂崇义
聂崇义,北宋初经学家。洛阳 (今属河南)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后 汉乾祐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 秋》,刊版于国学。后周显德中,累迁国子司业兼太 常博士。奉世宗之命,考画郊庙祭器,于显德四年 (952)绘成,有司依命制造。五年,议行太庙禘礼。 不久,周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乃以唐张镒等六 家所撰《三礼图》为蓝本,考其详略是非,总为此书, 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完成。宋太祖命尹拙、窦仪 等订正后颁行,并画其图于国子监讲堂之壁。崇义为 学官、兼掌礼义历20年,世推其博学严谨,才思机 敏。著有《三礼图集注》二十卷。
-
聂树楷
聂树楷(1864~1942年),民国文人。贵州务川县人。仡佬族。字尊吾、得庵(又作大安)。晚号聱园居士。清光绪初,游学贵阳,应府试得第一,补弟子员(秀才),为廪膳生。光绪十九年(1894)乡试中举。次年进京会试,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签名。回黔后入兴义刘统之(官礼)观察靖边大营为戎幕,以运粮赈济滇省有功,得保知县。后留云南补用,充提学署学务公所总科长兼第一即成师范模范中学监督。辛亥革命后委为兴义县知事,政声颇著。民国五年(1916)任省署秘书长,为省长刘显世所特识。后参与续修省志,任《民国贵州通志》分撰,写选举、职官、武备、食货、文艺5个专志初稿,并为家乡务川征集《都濡备乘》手抄本若干卷,为兴义撰《兴义县志》8卷。民国六年(1917)后作的《诗钟》1卷(刻板本)、《聱园诗剩》2卷、《聱园词剩》2卷(均手抄本)存藏贵州省图书馆。
-
倪复
倪复,字汝新,明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性端谨严毅,少力学,读书以程朱为宗,尤邃于钟律。检身以礼,人严惮之。教授余生。著有 《易系辞解》,其他著作尚有 《中庸解》、《正蒙发微》、《皇极经世书通解》、《诗传纂义》、《钟律通考》等多种。
-
牛肃
牛肃(约公元八o四年前后在世)约唐德宗贞元末前后在世。事迹不详。撰有唐代第一部小说集《纪闻》十卷(《新唐书 艺文志》)传于当代。 此书所载皆开元﹑乾元间徵应及怪异事。其中记吴保安赎友郭仲翔于蛮陬条﹐文笔生动﹐《新唐书》采入《忠义传》。宋代以后的话本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古今小说》),明代沈璟传奇戏曲《埋剑记》,故事俱采自《纪闻》。其长女牛应贞,嫁弘农杨广源,年二十四而卒。应贞少年聪颖,十三岁时,能诵佛经二百余卷、儒经子史数百卷,曾在梦中诵《左传》,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与人谈论,数夜不停。她的事迹出于宋若昭的《牛应贞传》,又说宋若昭《牛应贞传》实出其父牛肃的《纪闻》。
牛肃,原籍京兆府泾阳(今属陕西),徙居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约生于武周圣历前后。开元二十八年在怀州。官终岳州刺史。约卒于代宗时。著有小说集《纪闻》一○卷,唐人崔造曾为此书作注,原书已逸。《太平广记》收有逸文一二○馀则(一部分引作《记闻》)。南京图书馆藏钞本一○卷,即据《太平广记》辑出。此书记唐代玄、肃二朝怪异之事,以妖祥征应一类故事为多,但亦有行事卓绝特异人物之生平故事,为唐人较早之小说集。牛肃又与僧至演同撰《上都清禅师至演禅师钟传》一卷,《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著录,今不存。牛肃事迹据卞孝萱《〈纪闻〉作者牛肃考》(《江海学刊》一九六二年七期)。
-
缪艮
缪艮(1766-1835),字兼山,号孔良,又号莲仙、古狂,别署火莲道人、幻莲道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享年70岁。缪艮长于浙江杭州府仁和县,年十三时,因读书不成,去而从贾,复于15岁时弃贾入京,投靠姑丈沈吉堂,重课诗书,补读经史集。在京师一待6年,缪艮才于弱冠时返乡赴童子试。然据其《自述诗》云:“归来赴小试,两试甫游庠。其时二十三,头巾才得方。”可知缪艮初赴童子试旋遇挫折,至23岁二赴考场,方得入庠为生员。自此缪艮屡赴棘闱,却屡蹇于场屋。计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缪艮初赴乡试,至嘉庆十五年(1810)离浙入粤,期间除乾隆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两次乡试因丁忧服丧未能赴试之外,缪艮九试皆北。在仕途蹇塞且家境贫困的双重困境下,缪艮只好过着长期离乡背井,旅食于外地,靠教读作幕为活的客游人生。检缪艮前半生,尝馆于苏州、扬州、豫章、濡须、闽等地,45岁寓粤之后,又于粤境东奔西走,足迹遍布广州、南雄、永安、广宁、龙川、潮州等处。与沈逢吉等交契。善诗古文词,一生著述甚多,有《缪莲仙自悦集诗》、《杂俎》、《藕花庵诗集》、《词钞》、《文章游戏》等。散曲现存小令十二首、套数一套,多为言情、警世之作,见《文章游戏》(同治重刊本)。
-
钮琇
钮琇(1644-1704),初名泌,字书城,号玉樵。江苏省吴江县南麻(今盛泽)镇人。清·学者、文学家。可以说也是当时博学多才的易学家。出身于一个极不得志的读书人家庭。清圣祖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生,由教习考授知县,初为河南项城县令,兼署沈邱事,继为陕西白水县令,兼摄蒲城事,终于广东高明县令。琇所至皆有善政,如安集逋逃、昭雪沉狱、除强暴、严守御、减苛税、修水利,为百姓拥戴。卒于广东任上,旅榇萧然,越数年乃得归葬。琇博雅工诗文,簿书之暇,不废笔墨。今人邓之诚指出其“诗多纪事之作。《感事》及《弼教坊》咏庄史之狱,至云‘只应日夜钱塘水,怒作寒涛千载声’,怨而怒矣;《农言》、《修塘谣》伤税敛之烦;《秋雨叹》、《泣柳词》为民请命。其他咏物写怀,皆有寄托”(《清诗纪事初编》)。 其《采煤曲》云:“云根属尽龙山坼,辘轳深绠垂千尺。额灯蒲伏漆为肤,饥驱贫子齐肩入。朝入还期夕数钱,忽逢崩石生长捐。千村土锉炊烟出,中有民命如丝悬。”这类作品皆能反映民生疾苦与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理乱,足备诗史。这些记事作品大多造语平易浅俗,而感情激切,结语冷隽,颇有唐人张籍、王建乐府诗之风格。故潘耒言其诗“一篇中必有沉思警语,言简旨深,绎之殊有馀味”(转引自《国朝松陵诗徵》)。亦工文,善叙事。著有小说《觚賸》。其诗文收入《临野堂集》,凡三十三卷。《清史列传》卷七○、《国朝耆献类徵》卷二二二并有传。
钮琇为官清廉,颇 有政声。任职项城时,对项城的人文地理相当熟知。曾对项人做出“自古项城多旷士”的评语。当时项城百姓为免赋税大都逃逸。钮琇捐俸添置牛、种、耕具等,劝百姓复业。在高明县时,钮琇招纳强人,守御城池以赎罪,对贫苦人计口授食,高明县遂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病卒于高明县县令任上。旅榇萧然,数年后方得归葬。高明县百姓祀钮琇于名宦祠。
-
褦襶道人
褦襶道人,清代人,撰有《妆钿铲传》,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褦襶,读音nàidài,基本意思为衣服粗重宽大,即不合身。 )
-
倪赞元
倪赞元,清代人。著有《云林县采访册》。赞元曾任该县训导。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聂鈫
聂鈫[qín]。生卒年不详,清乾隆时金石学家。字剑光,泰安人。淡泊名利,不事科举什进,终生为布衣。不治产业,家徒四壁,所备必有图书、竹杖、芒鞋。性嗜金石,穷岩穴、通幽邃,寻觅古今金石文字,凡历30余年。著有《泰山金石考》6卷、《泰山道里记》10卷。
-
倪在田
倪在田(1842-1916),清代学者、诗文家。字子新,又字苕村,世居江都霍家桥。幼绝颖,八岁而五经四书皆毕,其父本源遂授以宋儒为学大旨,旁及百家。尤好顾氏《日知录》。年十七补县学生员。家贫,然为学益励,既而游京师,遍交当世贤达。晋学使谢维藩、晋抚张之洞、赣学使陈宝琛、秦抚边宝泉、皖抚陈彝、浙学使徐致祥,先后以礼来聘。在田所至省,其山川厄塞、民生利病,咸纪于书,且为之出谋划策。自佐浙幕归,遂家居不复远出。所著已刊者,有《续明纪事本末》十八卷,《扬州御寇录》一卷;未刊者《刍轩文集》若干卷,《居稽录》二十四卷,录拟顾氏《日知录》为之。《庸斋内外篇》,无卷数,计四百三十二万言。《述学》一卷。《诗存》二卷,纪自咸、同以来兵刑、政治及民生疾苦,而风云月露之词不入焉。《史贽》二卷,《蒙臆》一卷,《晋纪》一卷,《笔记》二卷,《潜邱小志》一卷,《淮盐小志》一卷等。
-
迺贤
迺贤。元代诗人,亦称“乃贤”,一作纳新,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生卒年月不详,出身于色目人的葛逻禄部。葛逻禄在元代的音译是“合鲁”,意译为“马”,故元人著述中又称之为“葛逻禄易之”、“合鲁易之”或“马易之”。先世居“北庭西北,金山之西”(约在今新疆塔城地区),元初徙居南阳(今属河南),后又迁浙东鄞县。迺贤早年曾随其兄塔海仲良宦游,又“师事鄞人郑以道”。后出任浙东东湖书院山长,曾在翰林院担任过编修官,晚年参与桑哥失里的军事活动,以病卒于军中。至正五年(1345),迺贤曾作河朔之行,著有《河朔访古记》,该书已佚,清人编《四库全书》,辑其残存者,尚得130余条。至正九年(1349),又有上都之游,写有组诗《上京纪行》。其诗上宗魏晋,师法唐代新乐府,时人曾把他的诗与韩与玉的书法和王子充的古文称为“江南三绝”。诗中以反映民生疾苦与表现塞外风情的作品成就最高,现存诗集《金台集》。其墨迹被收入《三希堂法帖》。
-
念常
念常,生卒年月不详,元代禅僧,俗姓黄,号梅屋,华亭(治今上海松江)人。幼时风骨秀异,气宇英爽。12岁即怀出家之念。起初入平江圆明院,拜体志为师,潜心律典。14岁正式出家,历游江浙诸大丛林,寻师访道,广涉佛典,及长,尤喜禅旨。元至大初(1309顷)年,参杭州净慈寺晦机而得法。延祐二年 (1315),主持嘉兴祥符寺。英宗至治三年(1323)奉诏赴京,参与金书藏经缮写之列。顺宗至正元年 (1341),遂撰 《佛祖历代通载》 行世。时年60岁。《佛祖通载》二十二卷,一作三十六卷。大部内容取自宋道元《景德传灯录》和南宋祖《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该书主要补述宋、元二代的佛教史实。
-
牛僧孺
牛僧孺(779年-848年)唐代政治家,思想家。字思黯。鹑觚(今甘肃泾川)人。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进士擢第,登贤良方正制科。言直不避宰相,释褐伊阙尉,迁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元和(806—820)中,改都官,知台杂,不久换考功员外郎,充集贤直学士。唐穆宗即位。改御史中丞,整饬州府刑狱,内外肃然。后又拜户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某家犯事,中使从其家搜出行贿名单,唯牛氏名下曰未受,穆宗甚喜,以之为相。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等,进封郡公。宝历中(825),大臣朋比为奸,牛氏不奈群小,数次拜章求罢,乃以检校礼部尚书,武昌军节度等。大和三年(829)召还,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主张与吐蕃修好。牛氏素与李德裕不和,史称“牛李党争”。李氏党盛,牛氏遂请退。后又嫌处重藩,求归散地,不允。拜东都(洛阳)留守等。开成三年(838),征拜左仆射,牛氏不得已入朝,托以足疾,不与同僚往来,又不见上。武宗即位,检校左仆射,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会昌二年(842),李德裕用事,罢牛氏兵权,征为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少师。因牵累刘稹被诛案,被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贞,亦曰文简。牛僧孺是唐末著名政治家。在人学思想上,他反对舍人事而征天道,强调人伦和人道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他也反对所谓“余庆余殃”的观点,重视个人自身的努力。他的“公私”之论,是他的人学思想的独到之处。牛僧儒的著作,《全唐文》有辑。
(1)兴衰由人 牛僧孺的天人之论反对舍人而征天,主张以人道辅天道。他认为人道迩而天道远,如“舍人事,征天道,弃迩求远,无裨于教者也。”照他看来,如国家统治者弃人事而征天道,相信天命,这不仅与政教无益,而亡国也就不远了。他说:“帝王不务为政,而务称天命,虽欲不亡,其亡固翘足而俟矣。”这就是说,务人事者兴,靠天命者亡。为政者舍强国富人而别求富人之道,“则愦愦然无指归矣”。在他看来,采取借天道以助人伦的做法,犹恐被看作是有失偏颇,况且舍人事,征天道,弃近而求远,便更是无益于教化了。天所给于人间的并无亲疏之别。所以,从人这方面讲,以道承天,天就不会坏人事,如以乱承天,就别指望天的支持。因此,“支坏非天也,兴衰由人也”,即不能靠天是否支持,而是靠人的帮助。在天人关系中,牛僧孺强调人的重要,具有鲜明的无神论色彩。
(2)殃庆皆服于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论。牛僧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积善”“积恶”之说没有任何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是“善恶之积俱无余也”。这是说,善人的子孙也可能行恶,恶人的子孙也可能行善,他们所得的庆殃的果报实际上是自己本身行为的结果,并不是从祖先那里遗留下来的,如果庆殃必由祖先延及子孙,这是荒谬的说法。在他看来,庆不必加于善人,殃亦不必加于恶人,况且是“余庆”和“余殃”呢?当然余庆余殃之说是在劝人为善去恶,但这会使善人之子孙恃庆而怠于善,恶人之子孙恣恶而俟其殃。父母不能影响子女,兄亦不能影响弟,善恶总在各自为之。从理论上讲,善为天下好之,是常道;恶为天下恶之,亦是常道。因此,善恶便不能从其它地方转移而为。所以,牛氏断言,“予因谓殃庆皆服于身也,不复乎子孙也”。牛氏又断定,善必庆而贵,恶必殃而贱,但这种,贵贱,是以道为准则的评断,而并不是功利意义上的贵贱。这也是对“余庆余殃”的一种否定。牛僧孺的“善恶无余论”和“殃庆皆服于身”的观点有力地反对了阴骘果报说,同时也否定了天能赏善罚恶的天命论,在人学理论中,强调了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3)论公私 牛僧孺专门论述了公和私的问题。牛氏首先区分了小人与圣人之私的不同。小人之私,不过是牟于利处于逸而已;圣人之私却是必公其身以利于人,不私一身而使天人私之。他举例道,贤君良臣,以天下为私,以己身为公,故天下之人皆私而亲之。暗君愚臣,以天下为公而以己身为私,故天下之人皆公而疏之。疏远者愈多,暗君之天下则速亡;亲之者愈多,贤君之天下则日昌。“是以自私者,人公而亡也;自公者,人私而昌也”。圣人之私,因不自知其私,实则是无私,是真正的公。但牛氏也认为,圣贤并非一定要公其身,因私在其中,故不得不公;天下也并非一定要私于圣贤一人,因公在其中,故不得不私。并不是圣贤无私,而是比之于亡国之君,亡家之臣,圣贤更能明了得私之道,明了真正的公与私是什么。牛僧孺的公私之论,不过是利与义的另一种提法。由于他的立论新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思想家对公与私、义与利、动机与效果等问题的看法。
-
倪士毅
倪士毅,元学者。字仲弘。号道川。其祖文虎,父良弼皆以经学闻名于世。安徽休宁人。士毅一生不仕,在黔县教书23年,人称道川先生。门人众多。他曾师从乡老儒朱敬舆和新安理学名儒陈栎(定宇),学术一本“朱子之学”。凡仁义道德之说,非经朱熹论定的,士毅不以教人。卒年46岁。著有《四书辑释》、《历代帝王传》、《授图记》等。另有《道川集》稿。
-
南卓
南卓,字昭嗣。初游学于吴、楚,羁旅十余年。大和二年(82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任拾遗时,因诤谏贬为松滋县令。会昌元年(841),任洛阳令,后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观察使,卒。卓善诗文,亦通音乐。其任洛阳令时,数陪白居易、刘禹锡宴游论文,因谈及羯鼓事,白、刘二人遂劝其撰《羯鼓录》。此书分前后二录。前录首叙羯鼓形状,次叙玄宗以后诸故实。后录载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诸宫曲名,为研究唐代音乐之重要资料。《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羯鼓录》一卷、《唐朝纲领图》一卷、《南卓文》一卷。此外,《云溪友议》尚谓其有《驳史》三○卷之作,并谓此书“与马史殊贯,班书小异。三国二晋已下之文,多被攻难。每于朝野榷论,莫能屈之者乎。唯吴武陵郎中、刘轲侍御,俱服其才识也”。今存《羯鼓录》一书。诗一首,见《全唐诗》卷五六三。《唐文拾遗》卷二九亦收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其《羯鼓录》,《云溪友议》卷中、《新唐书·艺文志》二、《唐诗纪事》卷五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
-
耐得翁
耐得翁,姓赵,南宋宁宗、理宗时人,生活在南宋中后期。生平籍里不详。《都城纪胜》原署灌圃(一作灌园)耐得翁著。“灌圃”,汉代以来常用指退隐家居;“耐得翁”当为其别号。《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作于端平二年(1235),正文武恬嬉,苟且宴安之日,故竟趋靡丽,以至于斯。作是书者,既欲以富盛相夸,又自知苟安可愧,故讳而自匿,不著其名。”
-
倪守约
倪守约,未详何许人,《赤松山志》书前自序,称"舍家辞父母,来投师资"。又自署松山羽士,知为道流。
-
普明香严
普明香严(1631~1708),清初临济宗僧,俗姓陈,浙江嘉兴人。11 岁时,投礼本县的精严寺清隐房尔廉,学习瑜伽教。26 岁时,在圆墓山受戒。30 岁时,参访密云圆悟的家风。41 岁时,于嘉兴普明寺遇见费隐通容的法嗣石关凌,与之契合,次年得法。康熙十六年(1677),继普明寺之席,此后还曾历住涌卍院、太平院、精严寺。康熙四十七年(1708)示寂,世寿 78 岁。著有《普明香严禅师语录》行世。
-
彭用光
彭用光,明医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以医名,后游于燕、赵、吴、粤,招延诊治者,辄奏奇功。喜言太素脉,著《体仁汇编》五卷(1549年)。此书摘录王叔和、李东垣脉诀药性等书,及其治验方药,并取同县赵铨《太素钞》若干条,集其精粹,付梓行世。所论有太素运气脉诀、叔和脉诀、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试效要方并论等。另著《潜溪续编伤寒蕴要》(又作《续伤寒蕴要全书》,1561年)、《简易普济良方》六卷、《简易便览眼目方》四卷、《原幼心法》三卷等。
-
朴长远
朴长远(1612~1671),朝鲜文学家,出生于官宦家庭。朝鲜后期担任政府要职,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1627年投考,1636年,他被文学院录取。著有《久堂先生集》二十四卷。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