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马端临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元朝著名史学家。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长在“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其父廷鸾为宋度宗朝右丞相。马端临早年师事朱熹学派的曹泾,受其影响颇大。19岁,以父荫补承事郎。咸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以侍父疾,未赴省试。旋宋亡,隐居不仕,专意研读经史,从事撰著。吏部尚书留梦炎利用与其父同仕于宋的关系,欲招致之,为其婉言谢绝。协助其父编写《读史旬编》。后为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以“考制度,审宪章”为己任,穷二十余年之功,撰成多达348卷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文献通考》。认为历史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所以史家著史应穷究“会通因仍之道”,寻求其“变通张弛之故”,原始要终,探讨历代兴衰治乱的原因,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诸类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其发展方向。融合贯通,鉴往知来就是他著《文献通考》的目的和意义之一。在这种史学思想指导下,他十分推崇诸如《史记》、《资治通鉴》一类的通史,较为轻视《汉书》等断代史。认为治乱兴衰,各代有异,断代史只能反映一朝一代的兴衰过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典章制度,“实相因也”,不可切断,须有纵横通贯地记叙。而《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通典》虽然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其“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他在前人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手笔,继承并充分运用了融会贯通这一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他在《通考·自序》以及每考前的小序、“文”、“献”、按语层次分明的编排中,将材料以及史实与论断融会贯通,勾勒纲领;在具体典章制度的阐述中追本溯源;在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上做到通情达理。马端临可谓中国古代会通史学的杰出代表。端临还认为历史不能倒退,历史的发展,由客观时势所决定,个人意志难以改变其行程。他赞成秦的郡县制,反对封土建侯、恢复封建。宋代人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马端临则实事求是地评其是非,肯定变法本身并无多大问题,很多弊端是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他同时充分肯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鞅变法和杨炎两税法。他对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阴阳五行问题的见解,也不同于前人。杜佑在《通典》中去掉了五行志,郑樵斥阴阳五行为“妖学”。马端临则如实地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意识,但不同意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迷信说法,认为这些不过是事物的反常现象,国家兴亡治乱与自然界诸现象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端临学识渊博,除著《通考》外,另著有《多识录》、《义根墨守》、《大学集传》等书,俱佚。
-
孟元老
孟元老,南宋初社会风俗学家。自号幽兰居士。生平不详。据《东京梦华录序》称:他自幼随先人宦游南北,北宋崇宁二年(1103)定居东京(今河南开封)州西金梁桥,在京度过了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靖康之乱时,避乱迁居江南。因追忆北宋东京的昔日盛况,恐日久后世无闻,“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乃于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著成一书,感古人“梦游华胥之国”的典故,取名为《东京梦华录》。该书共十卷,对于北宋都城的地理、风俗、习惯及宫廷与民间生活状况,都有翔实的记载,尤其是对京城市肆风情、诸行店铺、京瓦伎艺、四时民俗等民间社会生活的记载,颇为珍贵难得,是一部反映北宋城市社会风俗和民间经济生活的文化史著述,对于今日研究宋代城市民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列举的宫廷典仪、朝章国制,也可补宋史之阙误。
-
毛公
毛公:大毛公毛亨或小毛公毛苌的代称,二人为叔侄关系,二人传承的《诗经》——毛诗流传至今
大毛公,即毛亨。古文《诗》学《毛诗》的开创者。籍贯及传受渊源有二说:一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於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即毛苌)。另一说: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大毛公。郑玄《诗谱》云:“鲁人大毛公为《诂训传》於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陆玑《疏》云:“毛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大毛公’,苌‘小毛公’。”(《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据此,大毛公当为鲁人,名亨,《诂训传》之作者。
小毛公,即毛苌。赵(今山西)人,从大毛公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毛诗》之名即由是起。然未得立。至后汉,郑众、贾逵传《毛诗》,后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以难三家,由是鲁,齐,韩三家遂废。
-
孟安排
孟安排,唐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活动于武则天时代,自号“青溪道士”。孟安排是唐武则天时期荆州———青溪山一带的道士 ,也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道教理论家和修炼者。据陈子昂《荆州大崇福观记》所载,孟安排“玄禀真骨”,在则天圣历二年(699)多次上书朝廷,终于修复了大崇福观。编集《道教义枢》十卷,以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为唐初道教教义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杜光庭以梁道士孟安排为《道教义枢》撰人,盖误。
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上册《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说:“《道教义枢》撰人孟安排,见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梁道士孟安排,号大孟,作((经义》二卷”。认为南朝梁道士孟安排为《道教义枢》作者。又指出:“按一九一一年刊《湖北通志》卷九十六唐圣历二年陈子昂《荆州大崇福观记碑》,载武后时有道士孟安排。此非《道教义枢》撰人”。很显然,陈国符先生以杜光庭的意见为标准,定梁道士孟安排为《道教义枢》撰人。关于《道教义枢》的撰述时期和作者孟安排,日本学者间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大渊忍尔把孟安排定为武则天时期的道士,《道教义枢》的撰述定为大约公元700年前后。吉冈义丰把《道教义枢》的产生年代定在七世纪初期,唐高宗初年。福永光司也认为是唐高宗朝的产物,而嫌田茂雄认为是八世纪前半期唐玄宗时的作品。但日本学者在肯定《道教义枢》是唐代道教著作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
-
莫休符
莫休符,生卒年待考。唐代官吏、学者。广东封开县人。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融州刺史、御史大夫。晚年辞官退居桂林。于唐光化二年(899)写成《桂林风土记》,将所见所闻录入书中,是一部有关桂林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最早的风物志。书中有李渤、元晦、裴行立、韦灌等人开发桂林山水、修建风景名胜的记载,以及张固、卢顺之、张丛、元晦、路单、李渤等吟咏桂林山水的诗作,多为轶篇,弥足珍贵。原书3卷,宋时已佚失两卷,今存1卷,42个条目。《四库提要》推测今本为“残阙之馀,非完书矣”。
-
倪枝维
倪枝维,清医家。字佩玉,号凤宾。浦江(今属浙江)人。精女科。撰有《产宝》(1728年),专论产后诸病,有产后总论、胞衣不下、块痛、血崩血晕、手足厥冷、类伤寒、类中风、类疟、妄言妄见诸杂证及产后调护法等。以“凡病皆起于气血之衰,脾胃之弱,而产后为尤甚,是以丹溪论产必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此言已尽医产大旨,若能扩充立方,则治产思过半矣”。海宁许槤订正刊行。又著有《女科要略》。
-
橘南溪
橘南溪(1753.4.21-1806.4.10)江户时代后期的医生。本姓宫川氏。名春晖。别号是梅华仙史。向香川修庵、贺川玄悦、畑柳安学习医学。天明3年与小石元俊等人进行人体解剖。为了学习医学,周游各国,发表《东西游记》。后来成为朝廷的医官。文化2年4月10日去世。53岁。除了医学书以外,还写了当地的杂志。主要著作《伤寒论分注》,《东游记》,《西游记》,《北窗琐谈》等。
-
年希尧
年希尧(1671-1738年),中国清代数学家。字允恭,辽宁锦州人。奉天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人,隶汉军镶黄旗。年遐龄之子,年羹尧之兄。初由笔帖式累官景东同知,后迁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雍正三年(1725)因其弟年羹尧案而被削职,翌年复职,授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兼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10年,但真正的督造者是任驻厂协理官的唐英。年希尧督窑时的御窑厂瓷器,世称“年窑”。后迁江苏巡抚,劾罢而归。另外年希尧还善画,工山水、花卉、翎毛;亦通音韵,精数学,亦长于医学。
活动于康熙雍正年间。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政治活动。他对科学很有兴趣,主要研究数学和医学。他的数学著作刊刻的有《测算刀圭》、《三角法摘要》、《面体比例便览》和《视学》等。其中《视学》是一本水平很高的画法几何著作。
18世纪意大利画家郎世宁(P.J.Castiglionne)用欧洲透视画法为清宫作画,当时年希尧正供职宫廷,他向郎世宁学习透视技术,专心研究,很有心得,著成《视学》,1729年初版,1735年增订后再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透视学的著作。年希尧在初版、再版两篇序文中详述了成书经过。初版序文中说:"曩岁(前几年)即留心视学......迨(等到)后获与泰西郎学士数相晤对,即能以西法作中土绘事。"再版序文中说:"视学之造诣无尽也,予究心于此者三十年矣......先是粗理其端绪,刊图问世,终不免于肤浅。苦思力索,补缕五十余图,并为图说以益之。""研究其源流......莫不由一点(视点)而生。迨细究一点之理,又非泰西所有而中土所无者。"他结合中国绘画传统进行研究,书中例图多中国器皿、建筑物等图样。此书是在西方透视学知识影响下完成的,但其中有不少工作是年希尧的独创。有些成果是国外后来才解决的或充实完善的。
《视学》所论透视学原理和方法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全书有较多篇幅论述用"量点法"作出图形的平行透视图和成角透视图。其二利用几何体二视图以及视线在坐标轴上截距作出透视图(截距法)。其三轴测图上中心光源阴影作图法。
《视学》论述过的透视图作法多种多样,有平面图,有立体图,图例丰富精美。这是中国版画史上罕见佳作。《视学》中表现实物的大量二视图,说明了年希尧对投影法的掌握已很熟练,近代画法几何教科书中"根据视线迹点原理作透视图"就是《视学》中的"截距法",而"轴测图中的阴影"在《视学》中也已设专题论及。此书流传极少,再版以来已250年,国内仅存两部再版本。
-
南泉普愿
南泉普愿(748~834)唐代僧。郑州新郑(河南开封新郑)人,俗姓王。十岁,受业于大隗山大慧,苦节笃励,勤勉奋发。大历七年(772),就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足戒,研习法砺律师所唱创之相部律宗。未久,游诸讲肆,听楞伽、华严等经,又通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之玄义。后参谒江西马祖道一,有所省悟。贞元十一年(795),于池阳南泉山建禅宇,三十余年不出山。太和(827~835)初年,应众请出山。由是,学徒云集,法道大扬。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师乃对大众说(大五一·二五八上):‘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中无有能应对者。师乃斩猫,以截断学徒之妄想。故有‘南泉斩猫’之语,脍炙人口。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世寿八十七。世称南泉普愿。有语录一卷。法嗣有从谂、昙照、师祖等十七人。[宋高僧传卷十一、景德传灯录卷八、联灯会要卷四、五灯会元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禅宗正脉卷三]
-
倪玑
倪玑(1476年—?年),榜名朱玑,后复姓倪,字公在,陕西西安府咸宁县军籍直隶长洲县人。行一,由国子生中式弘治十四年(1501年)陕西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年三十三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百四十一名,第三甲第六十一名进士。本年十月授兵科给事中,六年二月劾奏兵部尚书王敞起官喉舌,不谙兵务。七年八月升兵科右,九年三月升工科左,五月充副使,册封秦府合阳王妃刘氏。十年四月官员考察,以浮躁浅露降调为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县丞。曾祖朱曙。祖父朱颙,七品散官。父朱通,监生。母刘氏。具庆下,弟环、珮、玳、瑗。按《万姓统谱》:玑字公在,咸宜人。弘治进士,历给事中。正德中,谪佐嘉善。立法更化,严保甲,奸盗无所容。毁淫祠,置义冢,及社学、书院,甚有政教。迁知州。
-
倪朱谟
倪朱谟,明末时期人物,医药学家。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通医学,为人治疾有良效。毕生搜集历代本草书籍,详加辨误及考订,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草汇言》二十卷。全书共议药六百二十六种,然其中出于自家论说者甚少。书稿由子洙龙收藏,邑人沈琯(字西玙)校正刊行。
-
南浦绍明
南浦绍明(1235~1308)日本临济宗僧。骏河(静冈县)人,俗姓藤原。初师事镰仓建长寺兰溪道隆,后渡海来宋,随侍杭州虚堂智愚,且承嗣其法。归日本后,先后居于太宰府崇福寺、京都万寿寺、镰仓建长寺。主张纯禅之说,开创临济宗兴隆之基。后由宗峰妙超继嗣其法。延庆元年示寂,世寿七十四,法腊六十。敕谥号‘圆通大应国师’、‘大应国师’。著有大应国师语录三卷。[大应国师塔铭、镰仓五山记]
-
凝然
凝然(1240~1321),日本华严宗僧。伊势(爱媛县)人,俗姓藤原。十六岁于比睿山受菩萨戒,为东大寺戒坛院长老,并长住该寺,修律、台密、华严、唯识、三论、净土、禅等各宗教义。后宇多天皇从师受菩萨戒,赐‘凝然国师’之号。著述甚多,有一千二百余卷流传于世。一般性之佛教著作有八宗纲要、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内典尘露章等,此外,净土源流章、声明源流记等亦颇具价值。元亨元年示寂,世寿八十二。[圆照上人行状卷中、本朝高僧传卷十六]
-
南风亭长
南风亭长,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是一位清代侦探小说作家。于宣统元年七月初一(1909年8月16日)开始于上海环球社的《图画日报》创刊号上连载侦探小说《中国侦探罗师福》。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六(1910年1月16日),该作品连载到第二案的第九章时,突然断更。《图画日报》的编辑称“稿未寄到,不得不暂停数日”,但第九章之后的稿件从未寄到,《罗师福》也就此没有了后文。像晚清-民国时期的很多侦探小说作家一样,《罗师福》的作者南风亭长也使用了笔名。目前关于他的真实身份和生平事迹还有待考证。习斌在《晚清稀见小说鉴藏录》中写道:“南风亭长为上海环球社部员,其人生平不详。”而据文学评论家华斯比考证,南风亭长可能系演员及剧作家陈大悲早年的笔名。据华斯比考证,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文献上最后一次出现“南风亭长”这个名字,是在1911年6月2日的《申报》上。在一篇介绍中国青年会慈善募捐演出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许少甫、南风亭长、张廷荣、林步瀛、张尔云诸君合演之《哀鸿泪》一剧,座客为之惨然下泪……”这一记载也说明南风亭长应如陈大悲一样,是一位表演家。
-
涅斯托尔
涅斯托尔,古代罗斯历史学家和编年史家。从11世纪70年代起为基辅洞窟修道院僧侣。80年代,撰写了《关于鲍里斯和格列布的行传和殉难的读物》、《费奥多西行传》。宣扬基督教思想的同时,强调罗斯对拜占庭应保持独立,并谴责了王公的内讧。根据早期的编年史以及王公们的档案和拜占庭、保加利亚等典籍和民间传说,编纂了古罗斯最古老的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死后葬于基辅洞窟修道院的一座山洞中。
-
南阳慧忠
南阳慧忠(?~775)唐代僧。浙江诸暨人,俗姓冉。自幼学佛,初习戒律,长通经论。闻六祖慧能大师之名,即踰岭叩谒,获其心印。既而游诸名山,经五岭、罗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静坐长养,四十余年足不出山,而学者就之,恒逾百千。开元年中,玄宗钦其道誉,迎赴京师,敕住龙兴寺。未久逢安史之乱,师乃遁归。肃宗上元二年(761),再召赴京,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参叩求法,不舍昼夜。代宗继位,优礼有加,迁住光宅寺。师博通诂训,普穷经律,虽受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然天性淡泊,自乐天真。常慕南岳慧思大师之遗风,乃奏请于衡岳武当山建太一延昌寺,又于党子谷创立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部以镇山。大历八年(773),又奏请度天下名山之僧,取通于经律禅三者之僧。后归南阳,于大历十年在党子谷示寂,年寿当在八十以上。谥号‘大证禅师’,世称南阳慧忠、南阳国师。
有关师之著名公案有国师三唤、无情说法、无缝塔等,另有九十七种圆相,由侍者耽源所传。又师与行思、怀让、神会、玄觉等四人并称为六祖门下之五大宗匠,与神会同于北方弘扬六祖之禅风,而批评当时于南方(江西)阐扬‘平常心是道’之马祖道一,并对南方禅者不重视经典而随意说法之作风予以驳斥,故于平日特别重视经律论与教学之研习。[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五、传法正宗记卷七、禅宗正脉卷二]
-
倪维德
倪维德(1303~1377年),元代医学家。字仲贤,吴县(今属江苏)人。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迁居吴地。晚年在敕山建别墅,故自号敕山老人。世代业医,祖、父都有医名。维德自幼习儒,但淡于功名,热衷医学。当时的医生多遵崇《和剂局方》,因此很难适应多种疾病的治疗。维德则钻研金、元诸名医的医学著作,施用于临床,很有疗效。穷人求治,不仅授药,而且赠送煎药罐,他常说“医为儒者之一事”,为儒者不可不兼医。又主张医者当通盘学习伤寒、内伤、妇女、小儿治法,不可单业某一科,所以维德精于治各科的疾病。他见治眼病的专书十分缺乏,乃编《原机启微》(1370年)一书。其书名取法于《阴符经》所说:“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原机”即讨论眼病的意思。书中论眼病机理及治则,又述方剂配伍及药物炮炙,是现存较早的眼科专书。倪氏治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他认为刘完素、张子和主攻,李东垣主补中气,乃是随时代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治病主张,因而临证时处方用药不可拘于一说。他还曾校订李东垣的《试效方》行世。
-
宁原
宁原,明代医家。一作宁源,号山臞,丹徒京口(今江苏镇江)人。生平未详。嘉靖间(1522~1566年)在世。尝取食物中可治疾之品,嘉靖时辑成《食鉴本草》二卷,并于其末附《养生食忌·养生导引法》,现有多种版本行世。刊于世,今存
-
牛运震
牛运震(公元1706年~1758年),清山东滋阳(今山东省兖州县)人。字阶平,号真谷,又号空山,人称空山先生。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召试博学鸿词,不遇,授甘肃泰安知县,改知平番。后免官归,主讲晋阳、河东两书院。晚年闭门治经,日与人谈论文义。生平博涉群书,精研经义。著《空山易解》四卷,务在通汉晋唐宋为一,其大旨主理不主数,于卦气值日及虞翻半象两象等说不取,勘称一家之学。 另著有《空山堂春秋传》十二卷、《孟子论文》七卷、《金石图说》二卷、《金石经眼录》等书,均传于世。(事迹见《碑传集》卷一百○三,《国朝先正事略》卷五十三,《清史列传》卷七十五,《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七,《国朝耆献类征》卷二百三十一,《清儒学案小识》卷十三,《鹤征后录》卷七。)
-
倪岳
倪岳(1444年—1501年),字舜咨,应天府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明代名臣。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
-
南石文琇
南石文琇(1345~1418),明代临济宗僧。江苏昆山人,俗姓李。号南石。从同邑绍隆院智兴出家。洪武四年(1371)闻行中至仁于虎丘山演法,参之,师资证契而为侍司,继为记室。其后历住苏州普门寺、灵岩寺、万寿寺。永乐四年(1406)春,奉诏与修永乐大典,遂留京三年。永乐七年住浙江兴圣寺,举扬宗风。晚年归万寿松院,编集‘增集续传灯录’四卷。十六年示寂,世寿七十四。[增续传灯录卷五、续灯存稿卷六、五灯严统卷二十二、五灯全书卷五十六]
-
聂先
聂先,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字晋人,号乐读、乐读居士、那罗延窟学人等。与缪彤、余怀、刘廷玑、吕熊等友。富才学,恬淡冷僻,时称聂怪。研究经史,通宗乘禅典,工诗词,精于词学鉴赏。曾与曾王孙编纂《名家词钞》,时人叹为观止。清理南宋隆兴以来禅宗三十五世法脉,历三十年编著《续指月录》。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选刻魏麟征、苏良嗣、刘廷玑所作为《西湖三太守诗钞》,另辑有《十二家诗钞》《西湖六君子诗钞》等。
-
倪朴
倪朴(1105—1195),字文卿,学者称石陵先生,浦江(今属浙江)人,居石陵村。尝应进士举,有志功名,喜舞剑谈兵,不为无用之学。绍兴末,闻朝廷欲北伐,草万言书陈征讨大计,精忠感激,为郑伯熊、陈亮叹赏。无缘上献,矢志不懈,复考山川险阻,成《舆地会元志》四十卷。又著《鉴辙录》五卷,指陈御侮用策之失。好使气,与人多不合,年四十七尚未娶。淳熙中,为人所构,徙家筠州。以赦归,寒窭终身。业古文三十年,有杂著六十篇,吴师道称其“无愧古作者”(《敬乡录》卷一)。宋濂称其以布衣而赤心忧国,《拟上高宗》一书,与贾廷佐二疏、陈亮三书,俊快朗烈,照耀后先。《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古健有法”(卷一五九)。所著今仅存《倪石陵书》一卷,为明嘉靖间毛凤韶辑刊,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十三年慎德堂木活字本、《续金华丛书》本。《全宋文》卷五四○六录其文二卷。事迹见本集附元吴莱《石陵先生倪氏杂著后序》、明宋濂《倪石陵传》。
-
南宫搏
南宫搏(1924~1983),历史小说家,本名马彬,字汉岳。笔名除南宫搏外,还有史剑、许剑、马兵、碧光、齐简等,浙江余姚县人。40年代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职江西省粮食局职员、《扫荡报》编辑、重庆《和平日报》编辑主任、上海《和平时报》总编辑、《中国时报》社长和评论撰述委员,并曾在香港主持过南天出版社。抗战期间开始撰写杂文,1949年由内地移居香港,50年代初开始涉足小说创作。其小说大多取材于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尤为注重表现爱情生活。南宫搏一生共出版小说集及其他著作60余部, 部分作品还有日、英、西班牙译本,其主要作品有《杨贵妃》、《汉光武》、《洛神》、《武则天》、《汉宫韵事》、《太平天国》、《李后主》、《蔡文姬》等。南宫搏的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胡适曾在其书序言中特别强调他的现代化取材和写作手法的高明,日本人称誉他为“现代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南宫搏于1983年11月26日病逝于香港,享年59岁。
-
苌乃周
苌[cháng]乃周(1724—1783),清前期河南拳家,“苌氏武技”的创制与传播者。字洛臣。又名苌三。别号肫诚氏、明山堂山人等。河南汜水县苌村人。自幼喜好练武。成年后,曾随虎牢张八习枪、拳等法,随四川梁道习棍法,随洛阳阎圣道习罗汉拳法,並曾到温县陈沟等地访师求艺。苌乃周综合各家拳械技艺,去粗存精,由博返约,逐渐创立苌家拳武术体系。例如,他在拳法上得洛阳阎圣道的指点,数年后得字拳四十法,又得猿猴三十二棒,合起来为七十二则。苌乃周以为七十二则“烦多莫记”,乃简约为二十四拳,这样就形成了苌家拳的核心内容。此外,苌乃周又以《易》理为本源,参以中医及阴阳家关于经络气象之学说,阐发拳理,作《中气论》等论著。他既重武术的搏击实用之效,又重健体养生之功,理论与实践並重,拳理与拳法贯通,从而使苌家拳独树一帜,传播越来越广。苌乃周一生勤于授徒传艺,门徒中不乏入室高材,柴如桂、高六庚、李清文称三大高足。而苌氏子弟世代传习苌家拳,直至现代不衰,这不能不归之苌乃周发端首创之功。苌乃周所著武术书多种,后来被汇刻为《苌氏武技书》行世。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