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绍明

- 姓名:南浦绍明
- 俗姓:藤原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骏河(静冈县)人
- 出生日期:1235
- 逝世日期:1308
- 民族族群:
南浦绍明(1235~1308)日本临济宗僧。骏河(静冈县)人,俗姓藤原。初师事镰仓建长寺兰溪道隆,后渡海来宋,随侍杭州虚堂智愚,且承嗣其法。归日本后,先后居于太宰府崇福寺、京都万寿寺、镰仓建长寺。主张纯禅之说,开创临济宗兴隆之基。后由宗峰妙超继嗣其法。延庆元年示寂,世寿七十四,法腊六十。敕谥号‘圆通大应国师’、‘大应国师’。著有大应国师语录三卷。[大应国师塔铭、镰仓五山记]
南浦绍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陈后主集
诗文集。南朝陈叔宝 (553—604)撰。一卷。叔宝字元长,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南朝陈末代皇帝,诗人。生于江陵,公元五八二年即帝位,嗜酒色,荒朝政,大建宫室,崇尚奢侈,荒嬉无度。日与妃嫔、狎客游晏,重赋严刑,不虞外难,公元五八九年,隋兵攻入建康(今南京),被俘,病死于洛阳。好艳词, 日与文士江总、孔范等,竟制淫词艳曲,互相赠答,有《三妇艳词十一首》、《舞媚娘三首》,词意淫艳,轻薄尤甚。原有集,已散佚。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诏、勑、制、策、书、铭,等近三十篇;乐府、诗九十余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古夫于亭杂录
笔记。清王士祯(1634—1711)撰。六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罢官归田后所作,写于《香祖笔记》之后。因既无凡例,又无次第,故曰杂录,以所居鱼子山之“古夫于亭”名之。全书四万余字。内容颇杂,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遇有新奇可感之事亦录之。自序谓无凡例,无次第,故曰“杂”,以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因以为名。共收笔记三百余条。
解嘲
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都难与本文比肩。
后山诗注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本六卷,此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后山诗注》之前有后山门人彭城魏衍所编的《后山集》、刻本现存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为最早,刻本前有绍兴二年(1132)汝南谢克家序,其中收诗六卷,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原本六卷”相合。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中说:“先生既殁,其子丰登以全稿授衍曰:‘先人实知子,子为编次而状其行。’衍既状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遗甲乙丙稿,皆先生亲笔,合而校之……衍今离诗为六卷,类文为十四卷,次皆从旧,合二十卷,目录一卷,又手书之。”诗文卷数与《后山居士文集》同,编次皆从陈师道亲定旧本,以岁月为序。任渊即用魏本作注,任渊绪正仅限于《示三子》等数篇,并在目录之下作了说明,编次按后山诗写作年月先后为序,自元丰六年(1083)始,皆为陈师道三十一岁以后的诗,独有《赠二苏公》一篇为少作。任渊作注每首诗下都释词阐义,注释所引材料出处都比较精审,然小误亦所不免。《后山诗注》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明弘治杨一清序刊本、清武英殿本,《四部丛刊》本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朝鲜活字本影印,卷首有政和五年(1115)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和王云政和六年的题记,以及任渊的《后山诗注目录年谱》。
西河词话
词学专著。二卷。清毛奇龄撰。成书于清初。多记明末清初词坛见闻,论述词韵和体制,间附自己所作词、以及同时诸人唱和的词。书中材料,大都是当时词坛实录,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卷一云:“予少不检,曾以度曲知名,凡坊曲使人争相请教,且尝以己词令唱,故云间徐西厓赠词有云:‘晨消魂,一曲新词,雪儿争唱神仙句。’……皆是实赋。”卷二又云:“建平吴博士送予之江宁,有《念奴娇》词,尝藏之袖间。暨十年后重过其庐,出词读之,则已漫灭不可认矣。其词曰:‘五更初起,装成未,把酒送君烛下。挥手出门正月落,满屋光流如泻。此去江南,他时江北,回首无多话。驱车行矣,可怜独步归舍。 试看地荆榛,君今卜何处?能超罟获。无节望门去路远,天下朱家皆假。田舍粗安,壶浆堪掩,意气长相藉。天涯何限,一时去此秋夜。’”毛奇龄精通音韵、工于度曲,所以书中有许多关于词韵问题的论述,兼以具体例证,对于研究词的音韵颇有参考意义。卷一云:“词本无韵,故宋人不制韵,任意取押,虽与诗韵相去不远,然要是无限度者。予友沈子去矜,创为《词韵》,而家稚黄(毛先舒)取刻之,虽有功于词甚明,然反其古意。”随后,他举出苏轼《念奴娇》调与张孝祥《念奴娇》调,加以具体说明。《西河词话》还记载了笛色谱,如《锦缠道》、《普天乐》、《古轮台》、《尾声》等,因极少见于他书,故很可贵。该书的缺点在于,所记条目,不按时序,不分细目,颇难检索;同时,考证亦有失误之处,如云“宋末有安定郡王赵令畤者”,其“宋末”二字即不确。因为赵令畤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绍兴四年(1134年),并非“宋末”。有《西河合集》本、《词话丛编》本。
中国通史(第四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