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

马端临
  • 姓名:马端临
  • 别名:字贵与,号竹洲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 出生日期:1254年
  • 逝世日期:1323年
  • 民族族群: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元朝著名史学家。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长在“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其父廷鸾为宋度宗朝右丞相。马端临早年师事朱熹学派的曹泾,受其影响颇大。19岁,以父荫补承事郎。咸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以侍父疾,未赴省试。旋宋亡,隐居不仕,专意研读经史,从事撰著。吏部尚书留梦炎利用与其父同仕于宋的关系,欲招致之,为其婉言谢绝。协助其父编写《读史旬编》。后为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以“考制度,审宪章”为己任,穷二十余年之功,撰成多达348卷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文献通考》。认为历史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所以史家著史应穷究“会通因仍之道”,寻求其“变通张弛之故”,原始要终,探讨历代兴衰治乱的原因,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诸类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其发展方向。融合贯通,鉴往知来就是他著《文献通考》的目的和意义之一。在这种史学思想指导下,他十分推崇诸如《史记》、《资治通鉴》一类的通史,较为轻视《汉书》等断代史。认为治乱兴衰,各代有异,断代史只能反映一朝一代的兴衰过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典章制度,“实相因也”,不可切断,须有纵横通贯地记叙。而《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通典》虽然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其“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他在前人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手笔,继承并充分运用了融会贯通这一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他在《通考·自序》以及每考前的小序、“文”、“献”、按语层次分明的编排中,将材料以及史实与论断融会贯通,勾勒纲领;在具体典章制度的阐述中追本溯源;在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上做到通情达理。马端临可谓中国古代会通史学的杰出代表。端临还认为历史不能倒退,历史的发展,由客观时势所决定,个人意志难以改变其行程。他赞成秦的郡县制,反对封土建侯、恢复封建。宋代人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马端临则实事求是地评其是非,肯定变法本身并无多大问题,很多弊端是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他同时充分肯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鞅变法和杨炎两税法。他对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阴阳五行问题的见解,也不同于前人。杜佑在《通典》中去掉了五行志,郑樵斥阴阳五行为“妖学”。马端临则如实地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意识,但不同意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迷信说法,认为这些不过是事物的反常现象,国家兴亡治乱与自然界诸现象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端临学识渊博,除著《通考》外,另著有《多识录》、《义根墨守》、《大学集传》等书,俱佚。

马端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医学经验录·医案

医学经验录·医案

《医学经验录·医案》是民国时期医学类书籍,作者是熊惠生。本书分为内科59个疾病、外科10个疾病、妇科26个疾病、儿科3个疾病,医案浅近易懂,复诊、预后都有讲,医案完整,便于学习。《医学经验录》第一编:证治概要。第二编:妇科辨论。第三编:病案记述。本网站收录内容为第三编:病案记述部分

金丹四百字

金丹四百字

内丹歌诀。北宋张伯端撰。全篇正文四百字,五字为句,四句一韵,可分为二十首五言绝句,但内容上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文字凝练简要,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张氏内丹学说。作为内丹修炼的入门读物,历来很受丹家重视。篇前有序,凡一千三百余字,综述全丹修炼要义,对内丹术的术语和基本原理作了概括性阐明,与正文相辅相成,有助于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后人注说颇多,有宋代黄自如,明代彭好古、陆西星、李文烛、王一清以及清代刘一明等家。

传习录译注

传习录译注

三卷,明王守仁著。由王守仁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等所编辑,包括王守仁与弟子的问答及信札。三卷分上、中、下,上卷为徐爱、陆澄、薛侃、王嘉秀、郑朝朔、唐诩等与其师的问答;中卷收入王守仁论学书信及教约,共九篇;下卷收入钱德洪、黄以方、黄省曾等所记与其师的问答,未附《朱子晚年定论》。此书较全面地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学说。他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见于《传习录》中。他说的: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孝,见兄自然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的“良知说”,及其“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说,亦见于此书等等。因而,此书成为研究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参考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诸子百家丛书》,将该书与《象山语录》合为一部出版。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一卷。唐智通译。永徽四年(六五三)出〔开〕。亦称《多唎心经》。密教经典。属持明密教观世音部经典,说多罗菩萨(多唎)陀罗尼法。唐玄奘亦译有《观世音菩萨随心咒》,集入《咒五首》。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佛说楞伽经禅门悉谈章

佛教典籍。定慧译(撰?)。一卷。由序言及八段韵文组成。序言称:菩提达摩自南天竺携《楞伽经》至东都,求那跋陀罗译出,其经“文字浩瀚、意义难知。和尚慈悲,广济郡(群)品,通经问道,识揽悬(玄)宗。穷达本原,皆蒙指受。又嵩山会善沙门定慧翻出《悉谈章》,广开禅门,不妨慧学。不著文字,并合秦音。”八段韵文的主旨论述静心禅观,直进菩提。韵文领起时,句中、末尾常有音译词汇。据序文谓“彼与鸠摩罗什法师通韵,鲁留卢楼为首”,凡领起之音译均为该偈颂之韵脚,故当与音韵有关。此文究系由原文翻译,抑由中国僧人撰述,待考。P.2204末有题记:“天福陆年(941)辛丑岁十二月十九日,净土寺□比丘僧愿宗题迷头上小自后再堪知敦煌悬□公索。”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日本《大正藏》据P.2212、2204录文收入第八十五卷。

当来变经

当来变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说当来坏法事,增一至五,并示修持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