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

- 姓名:马端临
- 别名:字贵与,号竹洲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 出生日期:1254年
- 逝世日期:1323年
- 民族族群: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元朝著名史学家。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长在“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其父廷鸾为宋度宗朝右丞相。马端临早年师事朱熹学派的曹泾,受其影响颇大。19岁,以父荫补承事郎。咸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以侍父疾,未赴省试。旋宋亡,隐居不仕,专意研读经史,从事撰著。吏部尚书留梦炎利用与其父同仕于宋的关系,欲招致之,为其婉言谢绝。协助其父编写《读史旬编》。后为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以“考制度,审宪章”为己任,穷二十余年之功,撰成多达348卷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文献通考》。认为历史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所以史家著史应穷究“会通因仍之道”,寻求其“变通张弛之故”,原始要终,探讨历代兴衰治乱的原因,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诸类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其发展方向。融合贯通,鉴往知来就是他著《文献通考》的目的和意义之一。在这种史学思想指导下,他十分推崇诸如《史记》、《资治通鉴》一类的通史,较为轻视《汉书》等断代史。认为治乱兴衰,各代有异,断代史只能反映一朝一代的兴衰过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典章制度,“实相因也”,不可切断,须有纵横通贯地记叙。而《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通典》虽然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其“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他在前人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手笔,继承并充分运用了融会贯通这一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他在《通考·自序》以及每考前的小序、“文”、“献”、按语层次分明的编排中,将材料以及史实与论断融会贯通,勾勒纲领;在具体典章制度的阐述中追本溯源;在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上做到通情达理。马端临可谓中国古代会通史学的杰出代表。端临还认为历史不能倒退,历史的发展,由客观时势所决定,个人意志难以改变其行程。他赞成秦的郡县制,反对封土建侯、恢复封建。宋代人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马端临则实事求是地评其是非,肯定变法本身并无多大问题,很多弊端是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他同时充分肯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鞅变法和杨炎两税法。他对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阴阳五行问题的见解,也不同于前人。杜佑在《通典》中去掉了五行志,郑樵斥阴阳五行为“妖学”。马端临则如实地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意识,但不同意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迷信说法,认为这些不过是事物的反常现象,国家兴亡治乱与自然界诸现象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端临学识渊博,除著《通考》外,另著有《多识录》、《义根墨守》、《大学集传》等书,俱佚。
马端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水利志。南宋魏岘撰。二卷。《四明它山水利备览》是南宋关于东南沿海御咸蓄淡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记载浙江鄞县唐大和七年(833)郧县(在今宁波市东南)令王元修建大溪(樟溪)上的它山堰工程及其灌溉、供水效益以及下至南宋时的改进、维修等。南宋魏岘著,书成于淳祐三年(1243)。内容虽常为元、明地方志所采录,本书“传本颇稀”。明末崇祯时,鄞人杨德周得成化时 (1465—1487)旧抄本。同邑陈朝辅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序、刊印。
友会谈丛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北宋上官融撰。三卷,据作者自序称共六十则。今存有《宛委别藏》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虽亦为三卷,但仅存三十则,仅及自序所云之半数,疑已有所缺佚。作者自序称,喜读“古今小说洎志怪之书”,在游历各地及科场之中, “每接缙绅先生、贡闱名辈,剧谈正论之暇,开樽抵掌之余,或引所闻,辄形纪录,并谐辞俚语,非由臆说,亦综辑之。”于天圣五年(1027)整理成本书,并云有效仿袁郊《甘泽谣》、李玫《纂异记》之意。书中所录,皆宋初以来的怪异之事,仅有个别处追及唐五代之事。内容以言报应、示劝戒者为多,但因整理时仅为存录异闻,未作进一步的加工,故多数故事均显得较粗糙。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批评其“纤悉胪载,间伤猥杂”,亦有一定道理。
何典
长篇小说。又名《十一才子书·鬼话连篇录》。清张南庄撰。题“缠夹二先生评”,“过路人编定”。十回。南庄号过路人,约于清同治间在世。该书以滑稽幽默、口无遮拦的吴方言,虚构了一部鬼话连篇的鬼世间的鬼故事,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人间的现实,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可谓别具一格。通篇故事都安排在鬼蜮世界里,说的是阴山下鬼谷中三家村有一财主名活鬼,中年得子,不料在谢神还愿之际,有人因斗殴死了,遂被当地土地饿杀鬼讹财,气病而亡。其子活死人少小无依,母亲雌鬼改嫁,为舅母逐出行乞,得遇仙人指点,从鬼谷先生学艺,后因平息黑漆大头鬼等反叛有功,被阎罗王封为蓬头大将,并奉旨与臭花娘成亲,安居乐业。
撄宁静禅师语录
6卷,清智静说,德亮等编,德莪等录。第一卷蕺山戒珠寺上堂(十篇)小参(三篇)吴江喻指庵上堂(五篇)茶话(四篇)第二卷黎川罗汉寺上堂(十三篇)第三卷眠牛山结制小参(七篇)示众(十六篇)第四卷拈古(三十四则)颂古(五十五首)机缘(十七则)第五卷法语(二十二篇)佛事(八则)赞(十二首)和中峰国师乐隐词(十六首)偈(十二首)碑记(一则)第六卷续答三峰曹洞十六问(并着颂)
十不二门指要钞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礼(959~1028)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注释湛然之十不二门,为后世天台正统教义之重要典籍。唐代湛然曾着玄义释签,解释法华玄义之本门十妙与迹门十妙。另又刊行‘十不二门’,以阐释迹门十妙之‘解’、本门十妙之‘行’,两者同等重要,不可独偏。此外,另有山外派之注释书。四明知礼撰写指要钞即在批判山外派之解说,而强调十不二门之重要性。书中宣扬天台性具之说,尤主张观法之对境不仅有真心,且有妄心。
瑜伽论记
凡二十四卷。唐代遁伦集撰。又称瑜伽师地论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糅录诸师有关瑜伽师地论之释文。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师地论略纂一书,列举所为、所因、宗要、藏摄、解题、释文等六门,前五门中多抄录窥基之文,次于释文中先列出略纂之注解,后举出顺憬、文备、玄范、神泰、惠景、圆测、元晓、神廓、僧玄等诸家之说。然瑜伽师地论于六十六卷以下缺略纂之释文,故遁伦多援引神泰、惠景二师之说,而鲜有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