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文琇

南石文琇
  • 姓名:南石文琇
  • 俗姓:李。号南石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昆山人
  • 出生日期:1345
  • 逝世日期:1418
  • 民族族群:

南石文琇(1345~1418),明代临济宗僧。江苏昆山人,俗姓李。号南石。从同邑绍隆院智兴出家。洪武四年(1371)闻行中至仁于虎丘山演法,参之,师资证契而为侍司,继为记室。其后历住苏州普门寺、灵岩寺、万寿寺。永乐四年(1406)春,奉诏与修永乐大典,遂留京三年。永乐七年住浙江兴圣寺,举扬宗风。晚年归万寿松院,编集‘增集续传灯录’四卷。十六年示寂,世寿七十四。[增续传灯录卷五、续灯存稿卷六、五灯严统卷二十二、五灯全书卷五十六]

南石文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你我

你我

散文集。朱自清著。列为“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除《自序》外,收1924年8月至1934年秋所写散文29篇。分2辑。甲辑为随笔,12篇,系叙事、抒情、写景、说理之作。文章不落窠臼,变化跌宕,富于诗意。如《扬州的夏日》轻盈灵动,余韵悠然;《给亡妇》如怨如诉,深挚感人。乙辑为序跋与读书录,17篇,系为俞平伯的《燕知草》,夏丐尊、叶圣陶的《文心》,丰子恺的《子恺漫画》、朱光潜的《谈美》等所作的序跋,以及为孙福熙的《山野掇拾》、白采的《白采的诗》、叶圣陶的短篇小说、老舍的《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李健吾的《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茅盾的《子夜》等所作的评论。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编译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从《太平广记》、《清尊录》、《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古本中选择了20篇有代表性的小说,通过改编、删节、增译等方法将原文本重新改造。林语堂的翻译素以忠实、通顺及和美称誉,但通观《中国传奇》,这一译本较引人注意的恰恰是与原本的“偏离”———误读、伪译比比皆是。实质上造成这种偏离的重要原因当是林语堂把这种编译作为演绎自己思想的重要途径,译作与其思想体系一脉相连。从《中国传奇》里情节、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命运的变化中,我们能窥探到语堂先生通过对原小说进行误读、改编、伪译,所表达出的文化追求及审美理想。毋庸讳言,我们在赞誉林氏传播中国文化策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回避其编译作品中存在的局限性。

训子语译注

训子语译注

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社学要略

社学要略

明吕坤撰。详细规定了社学的教育目标、道德规范、教学内容、为学次序、教材教法等。认为社学教育要以进德修身为目标,不可只为“取科甲求富贵”。“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提倡慎选社师,“不以才名为鹜,而以志行端良为先”。注重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收入清陈宏谋《五种遗规·养正遗规补编》)。

儿科醒

儿科醒

儿科著作。清芝屿樵客撰。撰年未详。共12论,前列总论及诊治法,后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次撰“辨惊风之误论”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10病。最后3论为小儿“不可饿论”、“治痘论”及“治疹论”,各证之下均列附方

国清百录

国清百录

凡四卷。隋代灌顶编纂。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此书初由沙门智寂纂集天台智顗之遗文及碑文等,书未成而逝,灌顶继续增撰。自立制法至智者遗书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凡一○四条,为了解天台智顗一生行业最方便之资料。原有广略二本,广本已散佚,今书为略本。因智顗住天台山国清寺,故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