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朴思浩

    朴思浩

    朴思浩(1784~1854),朴思浩分别于1828年和1837年两次以燕行使臣的随行员身份赴清朝,共结交了丁泰、吴崇梁、熊昂碧、黃爵滋、汪喜孙等19名清朝文人, 在第一次燕行时,就已与14名清朝文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文化交流。思浩与清人以笔谈、诗文唱酬、尺牍往来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朴思浩与清朝文人交流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关于诗文评论及书画鉴赏等方面的交流,有关于朱子学与阳明学方面的学术探讨,还有关于朝鲜的山水地理、箕子朝鲜、朝鲜服饰、历代贤哲,以及朝鲜文人学者及其著作等多方面的交流。朴思浩与清朝文人的交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朴思浩交遊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江南文人,大部分是崇尚朱子学的知识分子。第二,朴思浩与清朝文士的交流具有集体聚会性,与之交流的清文人以同乡、同僚、同年、姻亲、友朋等各种人脉关系形成某种集体。虽然学术团体性尚不明显,但19世纪中韩文人交流中朝鲜文士参与清朝文人团体聚会的特征朴思浩之后较为普遍,朴思浩是较为早期出现了这种特征。第三,与朴思浩交流的清文人非常关注朝鲜,积极主动地要求阅览朝鲜的书籍。清朝文人对朝鲜有甚多了解,朝鲜的书籍传入清朝,被清朝文人广泛阅读并受到好评。这是18世纪中后期以来持续不断的中韩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且表明19世纪中韩交流已经形成双向需求的交流形势。 朴思浩与清朝文士的交流在19世纪中韩两国文人交流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研究19世纪中韩文化交流具有奠定基础和补充的作用。

  • 裴一中

    裴一中

    裴一中,明末医家。字兆期,号复庵居士。海宁(今属浙江)人。世业医。熟谙《灵枢》、《素问》及诸家论著,乃精其术。谓诸名家之言有精粹处,亦有可商者。如朱丹溪言产后宜大补气血,虽有杂病,“以末治之”;裴氏则以产后血凝腹痛、食滞胸胀诸症,是不足中有余之候,不可大补,宜“以权治之”。其治重脾胃,倡调摄养生以防病。撰有《裴子言医》四卷(1644年),并附亲验之案。

  • 彭洵

    彭洵

    彭洵,字古香,号梦兰。灌县人。光绪廪生,官陕西麟游县。工书画,擅画仕女及梅兰竹菊。历官四川合江教谕,陕西麟游、三水(今旬邑)蒲城、商南等县知县,曾纂修《麟游县新志草》十卷。

  • 朴齐家

    朴齐家

    朴齐家(1750.11.05~1805.04.25)朝鲜王朝思想家、文学家。字修其,又字次修、在先,号检书,亦号楚亭,苇杭道人,晚年号贞蕤。生于汉城(今韩国首尔)两班贵族家庭的庶支。早年丧父,家道清贫。1779年3月,任奎章阁检书官。后历任五卫将和扶余、永平县令之职。其间,撰写了《进疏本北学议》,论述了北学的必要性,是北学派的主要代表。曾于1778年(朝鲜正祖二年)、1790年(正祖十四年)、1791年(正祖十五年)、1801年(正祖二十五年)4次来到中国清朝,到过燕京(今北京)、热河(今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地)等地。通过考察清朝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工商业和制造业等情况,他认为朝鲜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落后,为此呼吁朝廷改革图新,摒弃保守思想,使朝鲜与世界接轨。主张朝鲜应积极向清朝学习,撰写了《北学议》《北学辨》等书,建议朝鲜挑选人才到清朝学习文物典制以及制砖、弹棉、织布、种田、积肥、造车、造船、养蚕等各种生产技艺;主张朝鲜利用三面环海的有利条件,先发展与中国沿海各省的海上贸易,等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陆续与各国通商。 朴齐家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非凡成就。著有《暂游集》《贞蕤稿略》《燕行录》等,与李德懋、柳得恭、李书九一起被誉为朝鲜王朝后期“汉学四大家”,四人合著有《韩客巾衍集》诗集。在清朝期间,与学者陈明、钱东垣、顾莼在北京琉璃厂五柳居书店结识,通过笔谈交流学问;与学者纪昀、阮元等人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也与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交往密切。此外,把中国文学、尤其是清朝诗歌引进朝鲜,将朝鲜诗文《韩客巾衍集》等介绍到清朝,促进了中朝文学交流。 1801年9月,朴齐家从燕京回国。逢“辛酉邪狱”(镇压天主教的事件)的发生,因其曾于1789年将《北学议》呈给正祖,并被作为上诉材料而受到牵连,被流放到中朝边境的小城钟城(图们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咸镜道钟城)。1805年(纯祖五年)获释返回故里。

  • 潘杓烁

    潘杓烁

    潘杓烁,字象承,号月山。清代浙江仁和县人。邑名医潘楫次子。杓烁素习举业,为诸生。兼习学医。因人命至重,向不轻试其术。辑有《未信编》,曾刊行。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钱塘县志》。

  • 菩提仙

    菩提仙

    菩提仙,音译“菩提㗚使”,意译“净智金刚”。唐代密宗僧人。中印度人。据《圆仁录》、《惠运录》、《惠果行状》等,曾为中印度那烂陀寺僧,约宪宗、穆宗及敬宗时入唐,长庆四年(824),译《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一卷,惠果弟子义云笔受润文,题“中天竺国大那烂陀寺戒行沙门菩提㗚使净智金刚译,亲承笔受僧义云传流”。

  • 彭希洛

    彭希洛

    彭希洛,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景川,号瑶圃、简缘。陶善夫,彭希濂长弟。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四库全书》分校。五十八年补武选司主事,升职方司郎中,尤谙马政、邮政。嘉庆四年(1799年)升福建道监察御史,奏各省钱粮多有浮收之弊,请榜示纳银折钱听民自便。祀乡贤。通佛学,工制艺,尤潜心理学。著有《简缘诗草》《证学编》《四众弟子净士诗》等。

  • 庞蕴

    庞蕴

    庞蕴(?~808),字德玄,唐代著名在家禅者。世称庞居士、庞翁。衡州衡阳(今属湖南)人。世代业儒,独蕴慕内法。少小笃信佛教。贞元初,谒石头希迁、丹霞天然,后至江西,谒马祖道一,与谈禅法相契,遂为其在俗弟子,世称庞居士。元和初(一说为贞元间)北行至襄阳,住东岩,后迁郭西小舍。有一女相随,常制竹漉篱,令女售之以供日用。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颇加礼敬。约卒于元和三年前。庞蕴平生作诗偈三百余篇,内容多宣扬佛理禅机,以规诫世人,文字较通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庞蕴诗偈》三卷,今不存。传世有《庞居士语录》三卷,有于頔序,除收其语录行事外,存诗偈一卷,凡二百余首。有《续藏经》本、金陵刻经处本。《全唐诗》卷八一○收诗偈七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二一补录一九七首。《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唐诗纪事》卷四九亦载其事迹。


    贞元(785~804)初年,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复爱丹霞天然(739~824)风采,与之终生为友。此外,亦与药山惟俨、齐峰、百灵、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禅林硕德频相往来。


    一日,石头问云(大五一·二六三中):‘子自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蕴对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并呈一偈,末二句云:‘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石头然之,复问曰:‘子以缁耶?素耶?’对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而终其生以在家之身分举扬方外之风。


    后至江西参礼马祖道一,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于言下领旨,顿悟玄机,乃留驻两年。其后,以机辩迅捷,为诸方所瞩目。元和(806~820)年间,北游襄阳,因爱其风土,遂以舟沈其资财于江,偕其妻、子躬耕于鹿门山下。访道者日至,所谈皆机锋语,其妻、子均因之彻悟。元和三年殁(一说元和十年,或谓太和年间)。后世誉称为襄阳庞大士、东土维摩;与梁代之傅大士并称。遗有庞居士语录,系其生前好友节度使于頔所编,该书于历代禅林颇受重视,如五代之祖堂集、宋初之宗镜录、景德传灯录等皆曾引用部分内容。现存本为明崇祯十年(1637)所重新刊行者,共分三卷。


    又庞蕴于入寂之际,令其女灵照出视时日之早晚,灵照回报(大五一·二六三下):‘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庞蕴乃出户观看,灵照随即登父座合掌坐亡。庞蕴笑曰:‘我女锋捷矣!’遂更延七日入寂。此一记实,载于祖堂集卷十五、景德传灯录卷八等诸禅籍中;其所表现之独特机锋与謦欬笑谈之间坐脱立亡之禅境,与其他禅林中之同类故实,共为传诵千古之美谭。[佛祖纲目卷三十二、居士传卷十七、碧岩录第四十二则、拈八方珠玉集卷上]

  • 普庵印肃

    普庵印肃

    普庵印肃(1115~1169)南宋临济宗僧。又作普庵。宜春(江西袁州宜春)人,俗姓余。讳印肃。年二十礼寿隆院贤公为师,二十七岁落发,翌年五月受具足戒。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颇得贤公器重,勉读法华经,然师以了悟诸佛玄旨惟在一心,而穷研纸墨经文无益于事,遂出游湖湘,参谒牧庵法忠,有所省悟,再还寿隆院。绍兴二十三年(1153),入住慈化寺,禅定之余,阅读华严经论,一日大悟,亲契华严境界。尔后慕名而求访者甚众,师随宜说法,或书偈,或折草治病,或伐怪木、祈雨、毁淫祠等,灵应甚多。乾道二年(1166)正月,营建梵宇,四年十二月落成,翌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示遗偈而示寂,世寿五十五。敕谥‘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禅师’,元成宗重谥‘大德慧庆’,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更加谥‘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有语录三卷行世。因普庵生前袪灾除病之灵验颇多,元仁宗延祐(1314~1320)初年,宗□创建慧庆寺,于寺后营造普光明殿安置普庵之像,官俗尊信,传江艘海舶每获冥应而免除风涛。日本临济宗亦受此风影响,在佛殿后常安奉普庵之牌位。[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序、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卷六、卷八、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卷三十六、释氏稽古略卷四、禅林象器笺灵像门]

  • 平石如砥

    平石如砥

    平石如砥(1268~1357),号佛海老人。天童山(在浙江省宁波市东面)东岩净日(1221-1308)法嗣,大鑑下第二十三世。元大德三年(1299),住庆元保圣。皇庆二年(1313),主定水禅寺。天历二年(1329),主天童寺。有《平石如砥禅师语录》。法嗣有真如文栖、无作文述等。馀情不明。其书作署有“至正七禩丁亥,时年八十。”或署 “至正十禩庚寅,佛海老人如砥,时年八十三。”遂知其生年,诚为高寿者。大师善书,其墨迹殊为东瀛爱重,尤以所书 (赠的上人偈颂)著闻。

  • 帕德里克

    帕德里克

    帕德里克·科勒姆(Padraic Colum,1881-1972),爱尔兰著名诗人、小说及戏剧作家,《爱尔兰评论》的创刊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Irish Literary Revival)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金色羊毛》(获纽伯瑞奖)、《爱尔兰子民之王与金色屋顶》、回忆录《我们的朋友詹姆斯·乔伊斯》等书。1961 年获得 “女王终身成就奖”。

  • 裴启

    裴启

    裴启,东晋小说家。一名荣,字荣期,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父穉,曾为丰城令。少有风姿才气,好论古今人物。哀帝隆和中,撰集汉魏以来迄于东晋言语应对之可称者,名曰《语林》。原书10卷,属轶事小说,问世后曾名躁一时,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后因记谢安事失实,受其诋毁,遂不再流行。该书文字简洁,笔调轻松,且不避当世,在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创作中,占有开先启后之地位,刘义庆《世说新语》即多取材于此。书至隋亡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唐宋类书中,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180条。事见《世说新语》注引《裴氏家传》、《续晋阳秋》。

  • 潘若冲

    潘若冲

    潘若冲,宋代诗人,其生年、籍里皆不详。太宗太平兴国初,任桂林郡守,即知桂林。入京,官太子右赞善大夫。六年(981年)以右赞善大夫知扬州。后为泉陵郡守。大约卒于宋太宗晚期或真宗早期。在泉陵郡守任上著《郡阁雅谈》。该书久佚,现有若干条留存。

  • 皮埃尔·勒鲁

    皮埃尔·勒鲁

    皮埃尔·勒鲁(1797—187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派的著名活动家。他出身于巴黎的一个穷苦的小市民家庭,当过印刷工人,同无产者群众有过广泛接触。1824年,勒鲁在巴黎创办了《环球》杂志,吸收了复辟时期的许多自由知识分子和激进知识分子的著名人士。1830年10月勒鲁改组了《环球》杂志,把它变成了圣西门主义者的刊物。1831年底,他和巴扎尔一起退出圣西门学派。勒鲁自认为是正统的圣西门主义者,主张“提高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废除资产阶级的特权”。他不赞成安凡丹等人的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提出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圣西门主义。1841年11月,他创办月刊《独立评论》。1846年又创办月刊《社会主义评论》。在1848年革命中,他强烈抗议政府在六月革命中对无产者群众的血腥屠杀。1848年革命以后,勒鲁不再有多大影响。路易·波拿巴第三政变后,勒鲁逃亡国外。1869年大赦后回国。1871年4月逝世。


    勒鲁自认为是圣西门事业的继承者。他认为圣西门的主要功绩在于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在勒鲁看来,这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关于人类进步的科学同时,这又是关于未来的科学、关于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科学。他指出,未来是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过去和未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他把历史过程看作是天意计划的实现,这样和其他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不能用科学观点去理解历史过程的规律。


    勒鲁认为人类历史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平等。他把平等作为自己全部学说的基础。他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指责这种社会没有平等。他批判了私有制,认为私有制破坏了平等。勒鲁指出,财富是集体劳动创造的,应当属于集体所有。


    勒鲁猜测到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指出“资本是不亲自参加经营而从积累的财富中取得收入的权利”。他认为,世界上的财富和商品基本上代表了人的劳动,代表已经凝固了人的血汗。劳动者、工人、无产者用自己的劳动和血汗生产了一切财富,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这是因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盗窃了劳动者、工人、无产者的成果。


    勒鲁否定圣西门派的“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原则,主张未来社会按照需要来分配。勒鲁是第一个在法国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人。他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条件是社会道德的改变。


    勒鲁的主要哲学著作有《论平等》、《论人道》以及《对折衷主义的批判》等。


  • 普瑞

    普瑞

    普瑞,元代僧。榆城(云南)人。俗姓与生卒年均不详。字雪庭,号妙观。年少出家,读华严经开悟。后从皎渊禅师参究,受其法。段氏统理大理国时,师住于水目山。至元代统一天下,师住持再光寺。著有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楞严纂要十卷、华严心镜、玄谈辅翼等。

  • 裴铏

    裴铏

    裴铏[xíng],唐代传奇小说家。生卒年及字里不详,活动于唐懿宗至唐僖宗朝。咸通中为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掌书记,加侍御史内供奉。乾符五年(878)以御史大夫官成都节度副使。早年作有《传奇》一书,唐代将这类文言小说称为“传奇”,即由裴铏这部书开始。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传奇》者,裴铏著小说,多奇异而可传示,故号《传奇》。”近人汪辟疆《唐人小说·叙录》说:“铏于唐末之时,文采典赡,拟诸皇甫枚、苏鹗之伦,未能轩轾”,“文奇事奇,藻丽之中,出以绵渺,则固一时巨手也。”裴铏的小说以唐代社会为背景,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出多方面的现实。其中如《昆仓奴》、《聂隐娘》、《裴航》等还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题材。《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裴铏《传奇》3卷。《全唐诗》卷597存诗1首。《全唐文》卷805存文1篇。今人周楞伽有辑注本《裴铏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辑录小说31篇。

  • 彭龟年

    彭龟年

    彭龟年(1142—1206),字子寿,号止堂,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性颖悟,读程氏《易传》,至忘寝食。乾道五年进士,授袁州宜春尉,调吉州安福丞。请祠养亲,淳熙十二年,主管建昌军仙都观,以“毋自欺”名斋,请益于张栻、朱熹,义理益精。丁内艰,执丧尽礼,编类《五致录》。光宗即位,召为太学博士。绍熙二年,兼魏王府教授,除国子监丞,为御史台主簿。三年,纂集《朝参须知》。林大中辟充御史台主簿。四年正月,除司农寺丞,三月,除秘书郎,十二月,除起居舍人。五年,奏进《内治圣鉴》,屡请光宗朝重华宫。宁宗即位,擢中书舍人,除侍讲,九月,除吏部侍郎。借吏部尚书,充金国吊祭接送伴使。朱熹见绌,请与并斥。累疏论韩侂胄奸,除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以疾丐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六月,落职罢祠。五年,追三官勒停。嘉泰三年秋,复元官,再奉兴国祠。开禧二年,起知赣州,以疾辞,提举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俄除宝谟阁待制致仕,卒于家,年六十五,谥忠肃。龟年学识正大,议论简直,敷陈明确,善恶是非,辨析甚严。庆元“伪学”之禁,士大夫多附和,唯龟年特立不变。著有《经解》、《祭仪》、《训蒙》等,均已佚。有文集四十七卷,绍定三年其子彭铉刻于湘西精舍,魏了翁为序。今仅存辑本《止堂集》二十卷,有《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五九三至二五九五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六二九四至六三○九收其文十六卷。事迹见楼钥《宝谟阁待制致仕特赠龙图阁学士忠肃彭公神道碑》(《攻媿集》卷九六)、《宋史》卷三九三本传。

  • 潘希曾

    潘希曾

    潘希曾(1476-1532),明官吏、水利家、诗文家。字仲鲁,号竹涧。金华(今属浙江)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嘉靖中任太常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侍郎。宦官刘谨专权时,他拒不给刘谨送礼,以致遭受挺仗并被除名。刘谨被杀后,他重新被起用。嘉靖六年(1527年)黄河在江苏徐州,山东曹县、单县、成武等地多处决口。次年,潘希曾自曹县娘娘庙至江苏沛县筑长堤140里,以防黄河北溃。官终兵部左侍郎。其时虽不以文章著称,而所作直抒胸臆,沛然有余。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著有《竹涧集》。生平事迹见《竹涧集》所附传记、明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卷五九所作墓志铭、《国朝献征录》卷四○。

  • 蒲寿宬

    蒲寿宬

    蒲寿宬[chéng],宋末元初诗人。回族。号心泉,泉州(今属福建)人。其先西域人,以互市归宋。咸淳初,为右领卫将军,与刘克庄多有交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二四载《回蒲领卫》二启,一作于咸淳元年,一作于四年)。八年前后,知梅州,为官俭约。《八闽通志》卷八六载,晚年,著黄冠居泉之法石山,益、广二王至泉,指使其弟寿庚闭城不纳,而纳款于元,得居甲第。能诗,尝以“诗百三十、古赋三”求跋于刘克庄,刘称其“卷中时有三数句似四灵,古体如《九日》、《蛩菊》、《送杜生归田》、《闺意》、《投所知》、《师岩见大阅》、《蚊叹》诸篇,皆冥搜若思,变现光怪,脱换骚雅”。古赋在诗之下,皆用《楚辞》体。《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颇有冲澹闲远之致,在宋、元之际犹属雅音”(卷一六六)。其词多为《渔父词》,风致亦与诗同,像“把清樽独自笑馀生,成何事”,“老来况味酸为醋,念儿曹南北几时归,情朝著”之句,似晚年心境,不无矛盾。所著《蒲心泉诗》,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心泉学诗稿》六卷,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十八首。《全宋诗》卷三五七五至三五八○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八一六五收其文。事迹见刘克庄《跋蒲领卫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一)、《四库提要辨证》。

  • 平步青

    平步青

    平步青(1832年~1896年),一名庸,字景荪,号栋山、栋山樵、侣霞、霞外,别署三壶佚史。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岁曾执教于某藏书家家馆,得以博览群书。同治元年(1862)中进士。六年,授江西粮道。七年,署布政使。十一年,署按察使。后以疾归隐,从事著述,校辑群书。其人见闻渊博,精于掌故校勘之学,兼擅词曲。所撰戏曲谨守元人矩矱。著有《读经拾渖》、《读史拾渖》、《群书斠识》、《霞外捃屑》、《樵隐昔寱》等,合辑为《香雪崦丛书》。又有《募园丛书》、《安越堂外集》,均传于世。制有戏曲《杨华媾》、《退红衫》、《雨雪梅》、《扫花游》、《花蹇修》等共计五十九种,总题曰《蚬斗乐府》,均未刊行,亦未见稿本。所著《乐府本事》介绍本人所制乐府之本事及题材来源,有铅印本行世。尚有未刻著作数十种。生平事迹见《碑传集补卷首·作者纪略》、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卷六作家传略等。

  • 破庵祖先

    破庵祖先

    破庵祖先(1136~1211),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四川广安人,俗姓王。号破庵。初师事罗汉院之德祥,不久参访昭觉,更出峡,随澧州之德山涓落发受具足戒。后游方至苏州万寿寺,雪夜独坐,闻钟声,仰头见昭堂二字,疑情顿解。既而于双林见水庵一,抵乌巨参谒密庵杰,随事五年,尽得旨要。后归乡,尚书杨公卧龙请居,未久即辞,遍游诸方。历住常州荐福寺、真州灵岩寺、吴中之秀峰、穹窿、福州资福寺等。嘉定四年六月留偈而寂,世寿七十六,法腊四十九。有语录一卷行世。[五灯严统卷二十一、明高僧传卷八]

  • 蒲道源

    蒲道源

    蒲道源(1260~1336),字得之,号顺斋,兴元南郑(今属陕西)人。博学强记,究心濂洛诸儒之学。初为郡学政,罢归,绝口不谈仕进。晚年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仅一年多即因病引退。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有诗说:“仕及引年何况病,官虽闲局亦当辞”(《辞陕西儒学提举闲居言志》),过着优游林泉的生活。病不肯延医服药,饮酒赋诗而逝。他一生淡于仕宦,闲居之日为多,所以其子编辑他的文集题《闲居丛稿》。他在《偶书》诗中说:“平生爱冲淡”,这既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诗文特点,其诗文不假锻炼雕琢,不事华藻,写得平实显易。黄溍在《闲居丛稿》序中说:”公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俟锻炼雕琢而光辉自不可掩。”他任职国史馆时写了七律《初至京城寓居言怀》,诗中无一般求仕者入京的欣喜兴奋,心情却是淡泊的。其诗一般写得淡雅,如《将至中山》、《九月十八日黄菊始开时且禁酿漫成示德衡弟》等。他在闲居中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如《闲居二首》,其一写出了饥荒带给百姓的灾难,其二指责官府选美给民间带来骚扰不安,但这类诗歌不多,更多的是亲朋赠答、题画之类。道源能词,今存词三十馀首,多为次韵、祝寿及颂圣,曲作仅存小令[黄钟·人月圆]一首见(《顺斋乐府》)。有《闲居丛稿》二十六卷。生平事迹见集中附录蒲机《顺斋先生墓志文》、蒲道诠《顺斋先生蒲公诔》,《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八。

  • 兀庵普宁

    兀庵普宁

    兀庵普宁(1197~1276),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宗兀庵派之祖。兀庵,又作兀庵。西蜀(四川成都)人。自幼出家,初习唯识,后南游,遍访禅林诸老。登四明阿育王山,依止无准师范,体证玄旨,师范特书‘兀庵’二字赠之,因以为号。于当时,与祖智、妙伦、了慧等三人共称师范门下之四哲。其后,迁移杭州灵隐山、四明天童山,为第一座。出世后,弘法于象山灵岩寺。理宗景定元年(1260,一说二年,或开庆元年)东渡日本,寓止博多圣福寺。未久,至京都,受到当时幕府北条时赖之器重,延请住持镰仓建长寺,缁素风从。时赖逝后未久,师即于咸淳元年(1265,一说景定四年)渡海返宋,住于婺州双林寺。晚年移住温州江心龙翔寺。端宗景炎元年示寂,年寿八十。谥号‘宗觉禅师’。遗有语录三卷行世。其门流称兀庵派,或宗觉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派之一。[元亨释书卷六、延宝传灯录卷二、东岩安禅师行实]

  • 潘阆

    潘阆

    潘阆[làng](?—1009),宋代诗人。字逍遥,自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或云广陵(今江苏扬州)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卖药于京师,又尝居钱塘。至道元年,以宦者王继恩荐召对,赐进士及第,授国子四门助教。未几,因举止狂妄而追还诏书(《宋史》四六六《王继恩传》),或云坐卢多逊党,追捕急,变姓名,改着僧服,藏匿于中条山寺院(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潘阆”条)。至其平生仕宦,有云尝为秦王记室参军者(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潘阆不与先贤祠”条),有云曾移太平州散参军者(《能改斋漫录》卷一一),有云咸平间返京师,府尹收系之,真宗释其罪,以为滁州参军者(《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后卒于泗州。潘阆诗承袭五代馀风,其孤峭处复得晚唐作者之遗,词翰飘洒,颇为时人所重。苏轼以为不在石延年、苏舜钦下(《能改斋漫录》卷一一)。王禹偁称赏其《自序吟》诗“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贫居》诗“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哭高舍人锡》诗“生前是客曾投卷,死后何人与撰碑”,《寄张詠》诗“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皆“寒苦清奇”,“然趣尚自远,交游不群”(《潘阆咏潮图赞》)。刘攽评其《岁暮自桐庐归钱塘》诗,亦称“不减唐人刘长卿”(《中山诗话》)。词现存有《酒泉子》十首,描绘杭州风物之美与游赏之乐,石延年尝令画工据词绘为图画,宋人黄静以为“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洒,非俗子所可仰望”(《潘阆酒泉子跋》)。《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其诗集一卷,久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佚文,编为《逍遥集》一卷,现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十一首。《全宋诗》卷五六至五七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一五九收其文一篇。事迹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咸淳临安志》卷六五。

  • 潘天成

    潘天成

    潘天成(1654—1727),字锡畴,江南溧阳人。年十三,遇家难,父母挈子女出避仇。天成行后,几为仇所毙。既得免,乃行求父母。经青阳白沙庙,宿废庙,闻虎声,为诗述悲。往来徽州、宁国所属州县,迹父母所在,至则又他徙。天成行经村聚,辄播{兆鼓}作乡语大呼。至江西界,母金自巷出,就问之,始相识。乃得父及其弟、妹,皆无恙。时天成年十五,欲归苦无赀,出行贷。又六年,使其弟从父归,天成奉母挈妹以行。遇风雪,负母行数里,还抱妹,往复跣行,足流血,入雪尽殷。既归,出行贩以养,暇则读书。荆溪汤之锜出高攀龙门,治性理之学,贤天成,天成从受业焉。同县许国昌遇天成尤厚,使为童子师。邻家儿詈母,天成召其乡老人呼儿共惩之,儿悔谢乃巳。及父母卒,游学桐城,遂隶籍为安庆府学生。居二十馀年,移家江宁,天成学益进,狷洁不以干当道。终穷饿,年七十四卒,葬惠应寺侧。国昌子重炎,师天成,编刻其遗书为铁庐集。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