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

- 姓名:平步青
- 别名:字景荪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32年
- 逝世日期:1896年
- 民族族群:
平步青(1832年~1896年),一名庸,字景荪,号栋山、栋山樵、侣霞、霞外,别署三壶佚史。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岁曾执教于某藏书家家馆,得以博览群书。同治元年(1862)中进士。六年,授江西粮道。七年,署布政使。十一年,署按察使。后以疾归隐,从事著述,校辑群书。其人见闻渊博,精于掌故校勘之学,兼擅词曲。所撰戏曲谨守元人矩矱。著有《读经拾渖》、《读史拾渖》、《群书斠识》、《霞外捃屑》、《樵隐昔寱》等,合辑为《香雪崦丛书》。又有《募园丛书》、《安越堂外集》,均传于世。制有戏曲《杨华媾》、《退红衫》、《雨雪梅》、《扫花游》、《花蹇修》等共计五十九种,总题曰《蚬斗乐府》,均未刊行,亦未见稿本。所著《乐府本事》介绍本人所制乐府之本事及题材来源,有铅印本行世。尚有未刻著作数十种。生平事迹见《碑传集补卷首·作者纪略》、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卷六作家传略等。
平步青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地狱之旅
《地狱之旅》(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又译作:不明目的地,目的地不明。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生涯中鲜有的惊险小说——这表明她不但善于创作侦探小说,而且擅长惊险小说。红发的希拉里女士因为丈夫的背叛,爱女的病逝踏上了寻死的不归路。可幸运的是她却偏偏躲过了飞机失事的厄运。红发的贝特顿夫人因为丈夫的出逃,国家的调查踏上了秘密寻找丈夫之旅。可倒霉的是她却坐上了那架失事的飞机。于是乎,一心寻死的希拉里女士经过特训摇身一变成为贝特顿夫人,冒着暴露的危险,难以区分的敌我,还有一个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鲍里斯……踏上目的地不明之路。但是,当一切柳暗花明时,希拉里却发现,不论是谋杀还是黑幕或者说野心,都不及生命和他来的对自己重要。
信陵君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门下有食客三千。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将军晋鄙,因惧秦,救援途中观望不前。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前247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合称“战国四公子”。
礼文手钞
礼文手钞,五卷,清颜元撰,子朱子曰:「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体,固不可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然非讲之素明,习之素熟,则其临事之际,亦无以合宜而应节,是亦不可一日而不讲且习焉者也。
大学辨业
清初李塨著。四卷。阐述和辨析《大学》旨义,发挥其师颜元的学术思想。为颜李学派重要哲学伦理学著作。书中认为《大学》所谓“格物致知”即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基本内容,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实功,批评宋儒脱离事功以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为诚意、正心、修身,是“佛氏之空幻”。在知行关系上,主张把知和行区别开来。“学与行虽是一事,而实两事也”。“格物致知,学也,知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也”。但主张知先于行。“以力行为格物,是行先于知矣,倒矣,”违背了颜元在道德教育上主张的学不离行的主张。重视躬行践履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非学无以诚正修齐治平”,而“学问思辨之后又须笃行。”在人性论方面,坚持性善论,认为人心“动而善者,意之自然也;动而恶者,后起之引弊习染也”。提出人性存在于人的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的实事实物的事功之中。“善本于性,而性即见于事物”。本书作者因不满朱熹对《大学》的增补删改,故在第二卷中特修订《大学》原文一篇。此书光绪初由王灏收入《颜李遗书》。1923年收入四存学会所编《颜李丛书》。
伯牙琴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胜大明王经,一卷。此六译中,不空三藏之弟子法崇,就第三译之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全一卷。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又称尊胜经。唐代佛陀波利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之缘起,乃善住天子于命终之后,将受七度畜生恶道之苦,帝释天愍其业因,遂诣佛所,乞求救济,佛乃为之宣说尊胜陀罗尼及持诵之功德等。所谓‘佛顶尊胜’,即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五佛顶之一。五佛顶中,以释迦如来之佛顶所显现之轮王形佛顶尊为最殊胜,故密教以佛顶尊为本尊,而修持息灾、除病之法,称为尊胜法。佛顶尊胜陀罗尼即说佛顶尊胜之功德,由八十七句组成,古来有诸多灵验。禅宗亦用之。